進入「單身社會」,單身人士該如何提振「單身力」?

情感導師 8713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5月11日,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布。數據顯示,人口受教育水平明顯提高、性別結構持續改善、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進一步提高,但同時,人口老齡化程度的進一步加大、勞動力結構的變化,為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增加了壓力。全國人口共141178萬人,與2010年的133972萬人相比,增長5.38%,年平均增長率為0.53%,中國人口10年來繼續保持低速增長態勢。在這其中,也有人們婚戀、生育觀念的改變——比如,更加「晚婚晚育」。

上個月,據央視財經報道,中國已有超過兩億單身人口。這在一定程度也反應中國社會正在像歐美大多數國家一樣慢慢進入「單身社會」。在當時,這條新聞也上了微博熱搜,其催生的婚戀問題引起許多關注。其實,這也不是一個非常新鮮的話題。

在許多發達國家,隨着經濟發展,人口單身化的現象如影隨形。「單身社會」已經成為許多發達經濟體的社會現實,由「單身社會」所帶來的「單身經濟」也改變了社會的經濟結構。

但是,縱使在西方的許多國家,社會對單身人士也不是那麼「友好」,催婚的現象在全球廣泛存在。許多人依然覺得結婚才是「正常」的,而單身是一種非正常的狀態。因此,單身人士所受到的污名化和社會壓力還是很高的。其中,有時候有人還會從此發展出對單身人士的「歧視」。單身人士該如何克服這些社會壓力與歧視?希伯來大學公共政策和政府學院教師伊利亞金·奇斯列夫在《單身社會》中,以自己的視角和經歷出發,給各位單身人士提供了五種方法來克服單身所帶來的社會壓力,希望能夠有效提升「單身力」。以下經出版社授權摘選自《單身社會》,內容有刪減,標題為摘編者所取。

進入「單身社會」,單身人士該如何提振「單身力」?

原作者 | [以]伊利亞金·奇斯列夫

摘編 | 徐悅東

《單身社會》,[以]伊利亞金·奇斯列夫 著,林怡婷、陳依萍、羅椀齡 譯,中信出版集團,2021年3月。(點擊書封可購買)

在世界各地,文化和社會態度都會深深影響個人對感情和婚姻的選擇。大家從小就受到社會化洗禮,認為有朝一日一定要結婚,建立穩固的家庭。單身仍會常常引發社會和個人的負面觀感,尤其是單身女性,面臨的處境更惡劣。

社會上的催婚風氣,壓迫着單身人口,令人不禁想問:為什麼有越來越多單身人士受此壓力仍選擇不婚?他們有什麼新的策略可以克服在社會上所蒙受的污名,並且抵抗周遭的壓力?

如果要找到解答,可以先理解單身人士遭受的社會壓力、污名化以及歧視問題。接着我們就能關注單身人士用來克服社會壓力的策略,包括自我接納、正面自我觀感、抵制歧視以及提振單身力。

01

單身的污名化及社會壓力

英文的 stigma(污名)一詞源自希臘文 στγμα,原義可以簡略翻譯為「污點」或是「標記」,是深植於古希臘文化的概念,指叛國賊、罪犯或是奴隸身上的顯眼刺青或是烙印,這些人被視為道德水平低下,也就是「腐化」的人,大眾要避免跟他們接觸, 把他們隔離開來。時至今日,這個詞彙的語義已與過往不同,而現今施加污名的理由有很多種,且以各種形式影響着人們,包括身心疾病、種族、族裔、健康和教育背景等。

如果一個人遭到污名化,就會對他的情緒和信仰產生負面影響。負面的心理影響包含引發精神疾病、減損自尊、導致抑鬱和降低自我認同感,如果處於充滿脅迫感的環境,情況就會更嚴重。

可能有些人不知道,許多西方國家的單身人士在成年人中占多數,這些單身人士大多受到嚴重的污名化。我之前提到過,一項研究找來1000名大學生,讓他們列出與已婚和單身人士相關聯的特徵,結果顯示,相較於單身人士,大家認為已婚的人成熟、幸福、快樂、和善、有愛心且誠實;相反地,單身人士給人的感覺是不成熟、缺乏安全感、以自我為中心、悲慘且孤單。後續又請同一批學生描述兩個不同年齡組別的已婚及單身人士(25歲及40歲),結果發現年紀越大,負面特質越明顯。

電影《小森林 夏秋篇》劇照。

他們認為40歲的單身人士在社交方面特別不成熟、適應不良且更有嫉妒心;與已婚人士獲得的評價相比較,有些類別的得分甚至低了50%。此外,大家也認為未婚人士的居住安排不理想。由此可見,單身人士常被他們沒有的身份(比如婚姻)或是欠缺的事項(比如小家庭或伴侶)所定義,在現實世界中被視為偏離常規。

這些社會的慣常觀念反映了對單身的歧視態度,也就是所謂的「單身歧視」(singlism),以及對於婚姻的推崇,也就是「婚姻狂熱」(matrimania),兩者加起來讓單身人士變得更孤立。媒體和書籍將單身人士渲染成不受歡迎的對象,維持或加深了大眾對這個族群的負面印象。單身人士也自我內化了這種遍及整個社會的歧視、污名化和刻板印象。這在社會、教育和經濟及法律層面都可能帶來不利局勢,無論是離婚或喪偶後考慮獨自生活的人, 或是打從一開始就選擇單身的人都深受其害。

為了估算單身人士所受到的歧視程度,我分析了歐洲社會調查的資料。遺憾的是,問卷當中沒有直接對單身歧視的提問。不過, 在一一排除其他諸如族裔、種族、語言、宗教、年齡、身心疾病和國籍的歧視類型後,我就能夠衡量和推論出單身歧視的程度。從這項分析中,我發現未婚的人受到的歧視比已婚人士多了50%。

最令人擔憂的是,單身人士不同於其他弱勢族群,他們沒有免受偏見的保障。這往往是因為一般人不認為他們值得受到保護。必須擁有伴侶及家庭的觀念助長了結婚的壓力。因此,人要麼結婚,要麼努力脫離單身,這就是眾人視為理所當然的人生路徑。

這種偏見在家庭里更加顯而易見。舉個例子,瑪爾塔今年42歲,住在洛杉磯,和遠在芝加哥的父母相隔兩地。她向我訴說備感壓力的問題,想必很多人也會深有感觸:「因為我單身,家人對待我的方式讓我很不好受。父親說我不趕緊找個好歸宿真是愚蠢, 母親則不斷跟我說,她現在唯一心煩的事就是我的婚姻。我回她說婚姻不等於萬全保障,男人還是隨時可能拋家棄子,結果她說只要結了婚就能綁住對方。她還說類似這樣的話:『要是你男友沒有娶你的打算,他遲早會離你而去,就像當初我前男友14歲時做的那樣。』」

瑪爾塔從父母那裡接收到的信息是她愚蠢、缺乏保障、讓母親操心,且容易被拋棄。她在家中所面臨的眾多恐懼和偏見,是全世界單身人士都會遇到的,只是情況各有不同,有身旁的親朋好友帶來的,也有在職場上遭遇到的。對單身人士的負面印象會隨着年齡增長而加深,年紀大的單身人士更容易讓人覺得他們脆弱無能或是仰賴他人,因此更可能蒙受污名。

說來可悲,瑪爾塔如果是個男性,則更容易獲得接納。有證據顯示單身女性所受的污名化程度更甚於男性。這些研究認為,性別差異也導致他人對女性多一層歧視、偏見和社會壓力,因為,相較於男性,女性的權勢地位較低,工作條件不平等,而且要做更多家務。

除此之外,信仰宗教和性格傳統保守的人,因為更重視成家立業,而普遍有更多的污名化行為。傳統社會中的未婚母親最容易遭遇污名化,因為單身育兒與傳統倫理最背道而馳。

02

單身人的各種歧視

社會排擠和歧視單身的方式有很多(包含明着來的和暗着來的),學術上對於這個議題的論述卻只碰觸到皮毛。以下是幾個我們經常見到單身歧視的情景。

有個著名的例子,主角是謝拉·埃文森,2014年,她任職的巴特中央天主教學校(Butte Central Catholic Schools)收到她未婚懷孕的信函,因此將她解僱。經過多年繁雜的法律程序,她與該校區和海倫娜的羅馬天主教教區私下達成協議後,事件才終於落幕。雖然宗教組織和學校能實施一些特殊規則,但基本上還是不能夠因歧視未婚懷孕的教師而解僱她們。美國法院已多次駁斥這項陋習,但歧視風氣仍然存在。

另一個案例是24歲的英國教師瑟爾達·德格羅恩,她被正統猶太教的幼兒園開除,理由是她「生活不檢點,和男友保持不正常關係」,結果她贏得這場宗教及性別歧視的訴訟案。瑟爾達遭上司約談羞辱,說她23歲早該結婚了。經勞資法庭裁決,這種方式「羞辱、貶低且冒犯人」。

電影《陽光姐妹淘》劇照。

單身人士在職場外不像已婚人士能獲得認可和重視,這也常導致他們在日常值班安排時受到歧視。公司會讓單身人士多加班, 似乎預設了他們一定有空閒時間;他們經常被安排出差,或是在休假日排班,好讓有家的同事可以回去陪家人。單身人士通常會被延長工時,但收入並未提高。有未婚男性匿名發文說:

我發現單身歧視問題在職場上最顯而易見。已婚人士,尤其是有孩子的那些人,似乎覺得他們的時間比我的寶貴,因為我和他們不一樣,單身就無事一身輕嘛!幾個星期前,我們公司舉辦培訓課程,有兩個時段供選擇。我一聽到課程消息,就馬上登記第一天,因為我另一天休假,打算去參加我死黨的烤肉會……

過了幾個星期,離培訓課還有兩天,公司開會時提到培訓的日期安排,會上出現許多無法參加的藉口,比如,「我那天要送孩子上輔導班,所以真的沒辦法到」;或是「小孩那天有比賽,所以我不能參加培訓」;又或是「我那天要帶孩子看病,好不容易掛上的號」。接着就有人提出第一天的人願不願意換到第二天,而且說因設備緣故,同一天容納的人有限,所以要大家互相配合一下。

當然,一堆人就把目光投向我,因為他們知道我單身。他們眼神透露的信息就是:「他可以改時間,因為他單身,沒有什麼家庭義務。」我就直接說:「不好意思,我換不了,我第二天排好了要去烤肉。」結果他們就擺出一副「我的孩子比你吃烤肉更重要」的樣子。

這只是其中一例,還有許多單身人士也遭到施壓,被迫放下自己的事情來多擔負工作。除了要放棄休閒活動,單身人士還會因單身而獲得更低的薪水。一項研究發現,在同樣的職位上,已婚人士較未婚者多賺26%。此外,許多僱主會提供保健補助和其他福利給員工配偶,卻不會補助單身員工的父母、兄弟姐妹或是親密好友。這些慣例和偏見也會蔓延到工作升遷方面,使單身人士比起已婚人士晉升速度更緩慢。

對單身人士的偏見也常會延伸到其他領域,比如,房地產業。一項研究找了54名房產經紀人,測試他們對三種族群的出租偏好:一對已婚夫婦、交往中的兩名同居人,以及互稱「普通朋友」的男女。潛在的租戶背景被設定為有相似的學歷、工作、年齡和興趣,結果,多數房產經紀人(61%)選已婚夫婦,24%願意租給同居情侶,只有15%願意租房子給那兩名普通朋友。

03

單身歧視影響心理健康

單身人士受歧視時,他們的心理健康和安全感也會受到不小的打擊,就像其他少數族群感受到的歧視一樣。譬如,一項研究調查男、女同性戀感受到的歧視是否可能損害他們的心理健康,研究中分析了美國「中年族群生活發展全國調查」(National Survey of Midlife Development)的資料,發現受歧視的感受和各項健康指標之間有正相關性,越感到受歧視,越容易導致心理困擾、精神疾病,感到人生艱辛以及察覺到生活受干擾。

其他證據則揭示了被歧視的感覺有損弱勢種族的心理健康。一份研究觀察年輕的非裔美籍成年人,結果發現受試者遇到的種族主義或經歷的歧視事件數能用以預測心理健康狀況。調查難民和移民心理健康的研究也有類似結論。

根據後續更近期的綜合分析資料,可知被歧視感不僅影響心理健康,也會影響生理健康。少數族群的體重增加、肥胖、高血壓和被歧視感有高度關聯。也有研究表示,嗜煙、酗酒和藥物濫用也和被歧視感相關。還有研究發現,無論是否屬於少數族群,女性的心理健康狀況與她們遭遇的歧視相關。

我的研究證實,雖然不同歧視類型對身心健康的影響方式不同,但整體趨勢表示單身人士都容易受其所害。研究過程中,許多受訪者反饋了歧視對他們的傷害。例如,在英國曼徹斯特的53歲的瓊恩,他受訪時說道:「我感到別人給我很大的壓力。不停地說什麼『最好趕快找個伴』。我確實因此消沉,很長時間都心情沉重。」

這種感受對喪偶或離婚的人來說特別強烈,他們在某些國家和地區,比其他類型的單身人士蒙受更嚴重的污名。事實上,在其他條件維持不變時,離婚、分居或喪偶的單身人士所受的歧視比已婚人士多25%。

如果社會環境中缺乏支持力量,負面效果會加重。來自周圍人的支持可以減緩歧視對他們造成的負面心理影響,如果沒有社群支持,會讓某些單身人士更弱勢,尤其是年紀較大的人。

儘管如此,還是有辦法能克服歧視和社會壓力。所以,接下來要進入「實用策略」的介紹,至少在某些方面,可以讓單身生活更快樂,並且免受歧視。

04

克服社會壓力和歧視的五種方法

即使我們的文化明顯排斥單身,政府政策也歧視未婚者,還是有越來越多人選擇單身,而且能過得很好。隨着近期人口結構改變,也孕育出「新興」單身人士,他們不懼怕單身歧視或污名,甚至對其免疫。更近期的研究顯示,這些新興單身人士比傳統單身人士快樂。我試着在訪談中積極找出幫助這些單身人士克服社會壓力、污名和刻板印象的策略和方法。

意識到單身歧視的存在

訪談中首先發現的策略簡單易懂,但實行起來並不容易,那就是意識到單身人士時常遭遇到歧視和社會壓力。一項研究調查了污名意識對單身人士自尊產生的影響,發現就連單身人士本身對單身歧視的意識也十分不足。只有4%的人自發地將「單身人士」 列為受污名化的族群。而在我們明確問受試者是否覺得單身的人受污名化時,只有30%的單身人士和23%的已婚人士回答「是」。相較之下,認為自己所屬族群受到歧視的受試者中,同性戀男性的比例達100%、肥胖者達90%、非裔美國人達86%,女性則有72%。從這個結果分析,不難想象大眾認為單身歧視是可接受的事。或許接下來這點更重要。研究認為,參與者意識到單身歧視的存在後,自我價值感和幸福感也會隨之提升。這表示能意識到歧視可以緩解單身歧視的負面影響。

快樂單身人士往往能察覺到自身承受的社會壓力,這也跟我的訪談和資料分析相契合。喚起意識是他們面對困境和克服社會壓力的第一步。洛莉就這點發表了自己的觀點:「知道世界上真的有單身歧視和婚姻狂熱,而不是我自己過于敏感後,我對自己的觀感變好了,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我很高興能注意到這件事。單身歧視和婚姻狂熱有時還是令我憤怒,但以前就常這樣,只是當時不知道自己在氣憤什麼。」

電影《重慶森林》劇照。

正面的自我觀感

我研究中發現的第二個策略是建立正面的自我觀感,這能夠進一步提升單身人士的幸福感,而且其他研究也支持這一觀點。舉例來說,一份調查中,664名受試的年輕人認為,在人際往來和社交方面的正向自我觀感,能讓人對未來懷抱希望,並且提升幸福感。研究也顯示,快樂程度和正面自我觀感呈正相關,尤其是(但不局限於)在個人色彩濃厚的文化中。

根據我的發現結果,正向自我觀感和自信心對提升幸福感而言有非凡的重要性。這兩項因素對單身人士很有效,正是因為單身人士遇到的問題屬於社會層面,也就是說身旁有很多人批評他們、減損他們的自信並加深他們的負面自我印象,但他們自己都沒察覺到。

莉娜,37歲,住在德國法蘭克福,也強調正面的自我觀感和自我接納。她說:「我認為自我認知和自我接納取決於你呈現出來的形象。如果你接納自己,那其他人也更可能接受你。有件事情說來很有趣,我去德國時,教會的人常問我有沒有多生幾個小孩的打算,但我根本沒結婚。他們問:『什麼時候要再生一胎呀?』我告訴他們要先結婚才行。過了一陣子就沒人問我了。我當初去那裡時,他們大概沒想到我還沒結婚。所以我認為,只要能接納自己,身邊的人也會接受你真實的模樣,然後他們就不再過問了。」

對於離婚、喪偶和從未結婚的人來說, 正面自我觀感和幸福感也有類似的關聯,而且對這些族群的作用比對已婚人士還要顯著。正面自我觀感的量表上,每個單位的分數增加對未婚人士有更多效果。從不同角度來分析,計入其他變量,比如,年齡、受教育程度、收入、性別和有無子女後,比起欠缺正向自我觀感的未婚人士,擁有正向自我觀感的未婚人士能多獲得將近30%的幸福感。出生於紐約而現居倫敦的31歲的瑪亞說:「看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別經歷,也能夠盡情向他人展現自我,這實在很有意思。這讓我們能夠更自在地做自己,擁有更美好的自我感受。」

正向自我觀感的另一個好處是感到自己有價值和成就,這通常是來自工作、愛好或朋友。單身人士通常性情較友善,不以婚姻為生活重心,比非單身人士更注重工作。舉例來說,研究顯示單身人士會尋求有趣、富挑戰性和更能獲得滿足感的工作,自然而然能在從事的職業中得到更多收穫。

正向自我觀感並不容易培養,而新興單身人士在與他人比較後的自我觀感,很可能取決於其他幾項因素,如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家庭支持和篤信宗教的程度(這些因素也影響一般大眾的自尊)。譬如,有份研究表示,受教育程度高、家庭支持較強和篤信宗教程度較低,和單身人士的高度自我接納相關聯。其他研究則發現,文化因素,特別是個人主義,會影響個人的自尊感。

遠離負能量,選擇對單身人士友善的環境

接下來談談第三個單身人士避免壓力和歧視的策略。許多大城市已經開始營造對單身人士友善的環境,比如,洛杉磯、倫敦和東京,這些地方的人覺得一人生活是很「酷」的一件事情,且不受年齡限制。在這些區域,打造單身友善環境不只針對年青一代,中老年單身人士也有友善的人際網絡。52歲的賈斯汀在訪談中稱讚洛杉磯:「在洛杉磯這種地方,我發現我這個年紀的人多半單身……特別像洛杉磯這種大城市,人們都喜歡輕鬆無牽絆的生活,而不是『我們快安定下來生小孩吧』,住在這很開心。」

不過,不是只有大城市照顧到現代單身人士的需求。現在就連郊區、較注重宗教的地區也出現越來越多的友善單身環境,美國的許多教會也開始正視獨身生活的議題。

電影《單身男女》劇照。

此外,許多地方開始發展共同住宿和共享的起居安排,給予單身人士充滿支持的環境。比如,WeLivea就把目標鎖定單身人士。WeWork是推行日間辦公室租用概念的公司,而 WeLive就是它的姐妹公司,經營地點位於華盛頓特區和曼哈頓,其所推行的理念是:「WeLive是創新的居住方式,注重小區感及靈活性。從可兼作吧檯用的收信室和洗衣間、活動舉辦空間到共享廚房、頂樓區域和浴池,WeLive都在實體空間安排上促進富有意義的各式人際關係,並藉此顛覆傳統公寓的居住方式。」

這樣的社群空間營造出令人安心的氣氛,讓單身人士不會被人品頭論足,可以在面對社會中積久不散的催婚壓力時自我調適。這些地方能吸引有同樣共識的人,不僅是通過洗衣服務和共同用餐來達成,還能通過靈活的社交網絡,讓人產生歸屬感。我們要特別注意WeLive聲明中謹慎的措辭,它說:「在實體空間安排上促進富有意義的各式人際關係。」用語是「富有意義」而非「長期」,而且「各式」表示不限於單一的「互相承諾關係」。

主動對抗歧視

研究結果中的第四個策略,是主動對抗歧視。這個方法對許多少數族裔和弱勢性別的人而言並不陌生,他們已經在社會上挺身爭取權利和地位,且獲得許多政府和機構的認同。

相較之下,這點在單身人士群體中尚未普及。單身人士務必要用具有創意且符合個別情境的方式來對抗歧視。羅斯就是這種做法的代表人物,他在《愛爾蘭時報》中發表言論說:「有些人會歪着頭,用同情的語氣對我說:『哈,你還單身呀?』回復他們時,我也很喜歡用同情的口吻說:『啊,你還有對象?不能靠自己過活嗎?』他們簡直是否認了我單身生活的價值。」羅斯這麼說不是要攻擊婚姻生活,而是強調遭遇歧視時,可以為自己辯駁,指出生活方式不止一種,改變對方的視角。這種回答或許能讓單身人士取得認同,並進一步抵抗社會上的逼婚風氣。

提振單身力

第五項策略是,對自己的單身狀態抱持正面態度,而非感到受忽視或欠缺魅力,並藉此來增強自己的單身力。這項策略與發展正向的自我觀感有所不同,因為提振單身力不是針對個體,而是自己身為單身人士的「情境」。也就是說,快樂的單身人士會正面看待自己的感情狀態,不讓單身事實破壞他們的幸福。

一名從未結過婚的 34 歲女性,以匿名方式在博客中寫道:「單身是精彩的冒險,尤其當你以前從未單身過,或是你原本在生活中一直對單身這件事感到不自在,但忽然領悟到學習適應單身是能為自己做的最重要的事。」

近年來,研究學者主張在研究單身人士和單身生活的刻板印象時,不應該把單身人士視為一個同質族群,應該要區別出兩個基本類型。第一種是「自願單身人士」,他們對自己的感情狀態滿意,且當下沒有尋求伴侶的打算。另一種是「因故單身人士」,也就是想要結婚、正在尋求結婚機會的人。當然,有些人可能會在兩個群體之間遊走,但他們對於自己單身狀態的感受和接受度有所不同。

對於滿足於自身永久或暫時單身的人來說,提振力量很重要,因為他們經常面對最嚴重的社會壓力。研究顯示,這個類型的單身人士反而比有意找伴侶的人更容易招來負面印象,這情形可能出乎大家的意料。尤其,自願單身的人被視為更悽慘孤單,不如因故單身的人成熟、懂得交際。這些發現的一項解釋是,自願單身人士與社會普遍認同的婚姻狂熱作對,因此引起公憤,而因故單身人士的遭遇令人同情。

因此,提振單身力不單單關乎對單身的感受,也牽涉到重新調整社會的架構以及改變旁人的態度,以帶來更多善意。我在訪談中發現,單身人士如何解讀旁人看法,深深影響其能否克服壓力,並對自己單身的狀態及社會處境感到舒適。

本文內容經出版社授權摘編自《單身社會》。原作者:[以]伊利亞金·奇斯列夫;摘編:徐悅東;編輯:申嬋、西西;導語部分校對:李世輝。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關注書評周刊視頻號,看加詩人趙松視頻)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9-15 08:09:36

我朋友諮詢過,還真的挽回了愛情,現在兩人已經結婚了

頭像
2024-08-09 04:08:51

求助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2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