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大基因CEO尹燁:如果海外被動群體免疫 我們怎麼辦?

情感導師 6721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來源:《財經》雜誌

專訪華大基因CEO尹燁:如果海外實現被動群體免疫,我們怎麼辦?

文 | 《財經》研究員 趙莎

4月22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中央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會議,決定大規模開展核酸和抗體檢測。

華大基因CEO尹燁:如果海外被動群體免疫 我們怎麼辦?

生命科學科普作家、華大基因CEO尹燁在接受《財經》專訪時表示,核酸檢測可以查出「小偷」(即病毒),抗體檢測則可以找出「警察」。在國內疫情可控、海外疫情發酵的背景下,海外「警察」(抗體)多,正在被動實現群體免疫;而國內「警察」少,如果疫情倒灌,反而不利於形成阻斷病毒傳播的天然屏障。「摸清家底,以便更有針對性地展開下一輪防控」,尹燁說。

尹燁

尹燁在華大基因工作已超20年,新冠疫情期間,尹燁每天的睡眠時間僅為4小時,但他依舊筆耕不綴,在個人微信公眾號「尹哥聊基因」、喜馬拉雅「天方燁談」欄目中科普生命科學知識,不斷糾偏人們對新冠疫情的錯誤認知。

3月中下旬以來,「雅培5分鐘查出陽性」、「斯坦福15秒搞定」、「指尖驗血5秒查出抗體」等消息,令世人矚目;「美國檢測技術先進、一個月內技術迭代7次」的說法,開始在網絡上傳播。

尹燁覺得,非專業人士的認知錯誤甚多,一些專家也把實驗室場景無限放大到了生活場景之中,造成了社會不必要的恐慌。4月下旬,尹燁分3次接受《財經》專訪,詳解檢測技術的原理,以及病毒與人的共生關係,呼籲民眾「守腦如玉」。

「小偷」與「警察」

早篩有助防控,停屍房樣本無意義

《財經》:指尖驗血,5秒查出新冠抗體,靠譜嗎?

尹燁:核酸檢測是早期篩查,查什麼呢?「小偷」。病毒是潛伏在你體內的「小偷」。血清學檢測,查的是抗體。抗體是「警察」,專門用來抓「小偷」的。

「小偷」會變異,會「偽裝」,「警察」就必須是特異性的,每個抗體只識別一類「小偷」。而產生抗體的免疫細胞則是「警校」,「警校」負責放出特異性「警察」,抓特異性「小偷」。

為什麼核酸檢測是早期篩查的手段?病毒感染機體,最先能檢測到的是病毒的核酸。「小偷」進入身體以後,每個人產生「警察」的速度是不一樣的。「小偷」進來8天,才有一半的人體可能會檢測到「警察」,而且,需要「警察」達到一定的量才能被查出來,比如,你體內的「警察」超過100個,抗體檢測才能發現。

指尖驗血測抗體的優勢是快、操作便捷,適合與核酸檢測相結合來確診是否被新冠病毒感染,但如果單獨使用這種方式,「警察」沒及時出現或者「警察」數量不夠的時候,你就查不出來,就會有非常大的漏檢風險。

目前,不管是在中國新冠診療指南,美國FDA(美國藥監局),還是世衛組織發布的文件,核酸檢測仍然是新冠肺炎確診的金標準,抗體檢測可以作為核酸檢測的重要補充。

《財經》:Bodysphere公司宣稱2分鐘查出新冠抗體,靠譜嗎?

尹燁:Bodysphere在宣傳的時候聲稱已獲得FDA授權,隨後被FDA明確駁斥,在愚人節鬧了一出烏龍。該公司以「2分鐘快速檢測」為噱頭,其實用的就是膠體金法測抗體,這是一種常用的免疫標記技術,因以膠體金為標記物,可以對蛋白質(抗原抗體)等大分子物質進行定位定性檢測而命名。

膠體金檢測不是新技術,它其實已經非常成熟,具有檢測便捷、結果判斷直觀等特點。驗孕棒就是膠體金法,驗尿,兩條槓表明你可能懷孕了,時間也是只有幾分鐘。Bodysphere公司是驗血,標準依舊是「兩條槓」。但是,抗體代表的是「感染過」,不一定是「感染中」。

「兩條槓」檢測雖然有其獨特的優勢,但我還要再三強調,由於被新冠病毒感染後抗體產生的窗口期較長,抗體檢測並不適用於新冠肺炎的早期篩查,需要與核酸檢測配合使用。

《財經》:雅培公司5分鐘查出核酸陽性,靠譜嗎?

尹燁:首先,雅培公司IDNOW的正式宣傳是「as little as five mins」,即最低5分鐘,其實完成檢測需要20多分鐘。普通RT-PCR的檢測時間是2—3小時,但我們要知道一點,檢測時間縮短的同時,要不可避免地犧牲靈敏度。

我們普通RT-PCR的檢測限是100-500copies/mL,而雅培的這款快速檢測儀,檢測限要達到4000copies/mL。也就是說,要等到病毒載量非常高時才能被檢出,所以這個檢測依然不適合早期篩查的場景。

《財經》:病毒載量高,人會不會已經不是輕症了?

尹燁:追問得好。其實一秒鐘就能測出來,你信不信?如果患者不幸過世,體內有天量病毒,比如一毫升樣本中有多達10億個病毒,這種停屍房樣本,一秒鐘就能測出來。我們所做的核酸檢測的下限,是100個樣本,病毒載量很低的時候,我就給你查出來了。雅培的檢測,樣本需要4000個病毒/毫升,這時候就不是零星的「小偷「了,而是」小偷「團伙,當然是團伙容易鑑別,可絕大部分早期病人體內單位體積的「小偷」都低於4000個。

至於「斯坦福15秒「,也是停屍房樣本,沒什麼早期篩查意義。

《財經》:通過唾液做核酸檢測,準確率100%?

尹燁:還是一樣的問題。無論什麼技術,病毒總歸來自於樣本。現在的研究已經表明,鼻/咽拭子中的病毒含量還是要高於唾液的。如果鼻/咽拭子中都沒有足夠病毒可被檢出的話,唾液的又怎麼可能呢?該方法宣傳的所謂「準確率達到100%」,那是指他的實驗中與咽拭子檢測的結果符合率為100%,而咽拭子本身就無法達到100%,它如何能達到呢?尤其在感染初期病毒載量較低的時候,還是要用咽拭子樣本才可以更早地檢出病毒。唾液檢測並沒有宣傳或想象中那麼「高大上」,選擇使用唾液做檢測,實際上還是醫療資源不足(比如咽拭子缺乏)的無奈之舉,需要你用吐痰的方式去吐唾液,吐痰是要咽部用力的。

《財經》:核酸檢測是一種怎樣的技術?為何需要等待3個小時才能出結果?

尹燁:熒光定量RT-PCR檢測技術,是目前為止全球使用的最為廣泛的一種技術。全球使用RT-PCR技術的試劑盒反應時間均在2-3小時,中、美、德、韓批准的都相似。

如我在之前所說,檢測時間和靈敏度在一定情況下是負相關的,單次樣本檢測時間過短,造成漏檢的可能性勢必就增加。而RT-PCR技術兼具批量大、靈敏度高,成本相對較低等優勢,所以在早期篩查場景下,使用這個技術是非常適宜的。

另外一點,在批量篩查的場景下,「多就是快」。什麼意思呢?雖然一份樣本需要3小時,但因為可以批量操作,所以折算成一份樣本的時間可以非常短。比如,如果日檢測通量可達到2萬例,這樣折算一份樣本不足5秒鐘即可出結果(1天86400秒,可交付2萬份樣本)。

疫情至今,中國的檢測試劑盒先後獲得了中國、歐盟、美國、日本和澳洲的相關資質認證,這也從側面證明了中國頭部公司的檢測試劑是穩定可靠、全球認可的。

美國總統特朗普親自「宣傳」的雅培檢測法,他在現場把機器弄反了(笑),而且,這種檢測比大批量的核酸檢測至少貴5倍。它當然有自己的特殊場景。中國是大型公立醫院為主,批量測試更合適;美國基層診所最多,一個醫生每天也就面對七八個患者,雅培的設備很合適。但我們不要神化它,它不是黑科技,中國也有,3月16日就獲批了,在杭州。

中國的診斷試劑,與美國是否有差距,應該說基本相當,我們更多的是在一體化集成技術方面有一些小差距。

守腦如玉

不要誇大實驗室場景,科普很重要

《財經》:一位知名院士團隊的最新研究表明,糞便里也有活病毒。那麼,患者治癒的標準或者隔離的標準是否需要調整?病毒是否有活死之分、強弱之分?我們如何界定並應對?

尹燁:關於糞便中檢測到的新冠病毒,一直以來有多種爭議,某篇文章說能夠培養出活病毒,另一篇又說培養不出來活病毒。這是為什麼?首先,所謂「檢測出病毒」,可能是病毒的殘骸,這個時候其實已經不具有傳染性了。至於說糞便中能否培養出活病毒,要看培養條件,用較好的實驗室培養條件讓少量病毒」起死回生」,這當然是做得到的。糞便中雖然可以分離到活病毒,但日常條件下傳染性也相對較低。

《財經》:此前,中日醫院呼吸科林江濤教授在接受我們專訪時,提到了實驗室場景和生活場景的區別,他的意思是,不要把實驗室場景搬到生活場景中,造成不必要的社會恐慌。

尹燁:對科研人士來講,這是基本常識。但疫情發生以來,發生了大量把實驗室場景放大到生活場景的「事件」。比如所謂的「雙黃連體外有效「,體外是可以殺毒,但到了體內,這種場景根本無法重現,你能把雙肺浸泡在雙黃連里?

上周特朗普也犯了類似錯誤,呼籲向體內注射消毒劑殺毒,導致很多美國民眾因此就醫。作為公眾人物,專業也好,不專業也罷,在疫情這個特殊時期,謹言慎行為好。如果是科研人士,在發表研究成果的時候,同時需要對民眾科普,比如,「體外與體內不是一回事「,」一萬個『體外有效』,才會催生出一個『體內有效』。

《財經》:新冠病毒還有很多「未知」,這可能是民眾容易聽信各種說法的根源。

尹燁:你說得對。流感感染人數更多,從長周期看,新冠肺炎死亡率可能會與流感仿佛,但民眾對「已知」的流感就不恐慌,對「未知」的新冠病毒就「驚弓之鳥」。

不僅民眾如此,專家的認知也在不斷迭代。核酸檢測是近10年快速進入臨床的新技術,SARS期間還沒有大量應用。這次疫情,即使是知名的專家,認知上也有偏差,比如,把「技術準確率」和「臨床陽性率」混為一談。

剛才已經談到,病毒是「小偷」。那麼,「技術準確率」就是把「小偷」抓出來的能力,比如100個「真小偷」,能抓出來95個,那就是95%的準確度;而「臨床陽性率」 ,是說在所有受檢人群中有多少「真小偷」被檢出(只是打比方,並無歧視患者之意),這兩個概念差別還是很大的。假定100個疑似檢測者里只有20個「真小偷」,你把它們都抓出來了,那麼準確率是100%,但部分專家卻誤解成準確度只有20%,公開傳播以後,在社會上就造成了很大的質疑和混淆。

疫情期間,眾說紛紜,我有個半開玩笑的說法,民眾「守腦如玉」比「守身如玉」還重要。

特效藥、疫苗與免疫力平衡

精壯暴死,久病延年

《財經》:特效藥和疫苗的原理是怎樣的?有人說,特效藥好比大炮打蚊子,難度低,會先出來;疫苗是精準打擊,難度大,會後出來。特效藥和疫苗,在應對傳染病中,分別起到怎樣的作用?

尹燁:藥物和疫苗面對的人群是不同的,藥物主要針對於患者,而疫苗是給健康人用的,主要作用是預防。全球各個國家都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藥物和疫苗的開發,有效的藥物已經有了眉目,但目前還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針對新冠的特效藥,其實,病毒疾病很難找到特效藥。

通常說來,研究一個完整意義上的新型藥物需要花費十數億美元,耗時10年以上。特效藥物的原理無外乎兩種:1.調節人體的免疫力,讓人體免疫系統適時地產生抗病毒特性來打敗病毒;2.通過抑制病毒的複製從而減弱病毒在體內的繁殖。

疫苗的原理就是提前注射減毒或滅活的病毒或病毒分子片段,刺激人體的免疫反應並產生抗體,等到下次真正的強大敵人侵襲時,一舉殲滅。

特效藥的開發難度並不低。可以說,找到特效藥是目前各項新冠研究工作的重要工作。但對於傳染病的防控,疫苗的持續開發是重中之重,SARS之後疫苗研發的半途而廢就是一個的教訓。不得不說,在抗疫過程中,各種手段都是必要的,也都是應該儲備的,多手段齊上,才是一個更加明智的選擇。也就是說,無論是特效藥、疫苗都會是一個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

《財經》:細胞因子風暴可能會置人於死地,在沒有特效藥和疫苗的背景下,人類目前都有哪些手段,避免細胞因子風暴發生?

尹燁:避免細胞因子風暴,核心是把免疫力調節在合理水平,即:不能過於亢奮,結果「殺敵一千,自損一萬」。這不是個新課題,只是隨着對新冠病毒的了解加深,臨床開始越發關注這個指征以減少危重率進而降低病死率。針對這個問題,臨床還是有一些辦法的,部分研究者認為,中藥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細胞因子風暴的發生。

免疫力弱,感染病毒的風險自然大幅增加,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但免疫力又不是越強越好,而是要保持平衡,中國有句古話,精壯暴死,久病延年。也就是說,你免疫力太強的話,也許在壯年突然「掛掉了」。我個人的觀察是,個別醫生的去世,或許就受累於此。作為醫生,太知道吃哪些藥物可以增強免疫力了,比如增強免疫力的胸腺肽,結果可能是過猶不及,免疫力太強,反而引發了細胞因子風暴。

一般來說,治療過程中,人體殺死細菌後,細菌體內的大量內毒素,就會釋放到人體血液中去。除了抗病毒,我們還要抗這種有害菌。炎症因子很複雜,這裡不展開了,千百年來,我個人的看法是,中醫一直圍繞平衡人體的免疫力做文章,把人體的免疫力調節到「居中」的位置。

《財經》:在特效藥和疫苗短期內無法出現的情況下,新冠疫情是否可能有第二波第三波高峰?新冠疫情預計何時可以結束?如果醫療資源不被擠兌,病死率在1%以下,我們是否需要放鬆社交管制?

尹燁:在我來看,想要結束新冠疫情,今年之內是不太可能了。據摩根大通研報預測:全球新冠第一波疫情距離頂點已經不再遙遠。在第一輪峰值過後,疫情可能呈現多輪爆發的態勢,但下一波傳染範圍可能更小,死亡率更低。摩根士丹利的分析模型顯示:大眾廣泛接種的疫苗的時間要等到2021年3月。

嚴格管控和復工復產確實存在矛盾,政策確實應該適時調整,不能因噎廢食。但反過來說,在有效藥物和疫苗上市且充分供應前,人類還不能完全放鬆,更需要找到一種與新冠長期共處的生活方式。

新冠病毒將與人類長期共存

如果國外實現被動群體免疫,國內何以應對?

《財經》:面對像美國歷史上「傷寒瑪麗」那樣的無症狀感染者,我們應如何應對?依據何在?

尹燁:人類知道微生物的存在,是在17世紀下半葉,因為顯微鏡出現了。但之後200年,沒人認為微生物是傳染病的原因,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如果某國或某地不做檢測,就沒「感染」。

人類第一次看見未知的生物,就會大驚小怪,就想把微生物全部 「幹掉」,「漢賊不兩立」,這就會導致「用力過猛」。直到「傷寒瑪麗」的出現,改變了人類的認知。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被發現的「無症狀感染者」+「超級傳播者」,瑪麗攜帶有傷寒桿菌,卻沒有任何症狀,她一生中直接傳播了51例傷寒,其中至少3例死亡,間接被傳染者不計其數。

隨着人類對微生物的認知越來越深,我們發現,幾乎所有的傳染病都有無症狀感染的現象。所以,無症狀感染出現在新冠病毒身上並不意外。正如瑪麗無症狀感染者的身份被確認,得益於當時顯微鏡的發明以及糞便培養技術一樣,新冠無症狀感染者數量增多,原因之一正是核酸檢測技術提升以及檢測覆蓋面的擴大。

對於無症狀感染,我們需要重視,但不必恐慌。如果一個感染者沒有呼吸道症狀,傳播途徑就是剩下飛沫傳播,傳播的可能性會相對減少。我們只要能及時檢測和發現,並嚴格按照目前的防護措施進行防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傳染。

現在我們知道了,每個人身上都會攜帶無數病毒,烈性病原也可以帶菌生存很多年,比如「傷寒瑪麗」。在生命科學中,唯一的不例外就是例外,如果符合傳染條件,絕大多數人都會感染艾滋病,但就是有人永遠不得艾滋病,她是「艾滋病瑪麗」。

總的來說,新冠疫情,是全人類第一次從分子和基因的層面學習和認知病毒。但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新冠病毒有特點但絕不特殊。我們只是用了新技術,看清了自然界中本來就存在的現象。

《財經》:無症狀感染者數量增多,原因之一正是因為核酸檢測技術提升以及檢測覆蓋面的擴大,那麼在核酸檢測覆蓋面還不足的時候,以它為金標準,決定患者是否具備住院的資格,是否過於超前了?

尹燁:你說的是武漢在疫情早期的狀況。回頭來看,臨床標準和核酸檢測相結合是最好的解決方案,後來的指南也對此進行了完善。

《財經》:全球主要經濟體都開始較大規模地展開核酸檢測和血清抗體檢測,中國也已開始進行,我們需要篩查出所有「傷寒瑪麗」嗎?

尹燁:在國內疫情可控、海外疫情發酵的背景下,海外「警察」(抗體)多,正在被動實現群體免疫;而國內「警察」少,如果疫情倒灌,反而不利於形成阻斷病毒傳播的天然屏障。「摸清家底,以便更有針對性地展開下一輪防控」。

《財經》:剛才你談到,因為檢測技術提升、覆蓋面擴大,「傷寒瑪麗」等無症狀感染者的廣泛存在,意味着新冠病毒會長期與人類共存。通過這次新冠疫情,人類應如何調整與病毒、與自然界的關係?

尹燁:病毒存在於這個星球已經有數十億年了,我們人類,也就是智人,往多了說,統治地球也就1萬年。你能說你是地球的主人,而病毒不是?從智人出現那天起,病毒就與我們相生相伴

從病毒的角度來說,它們感染宿主的首要目標不是用強致病性或致死率殺死宿主,而是和宿主共存。目前來看,新冠病毒可能會像流感一樣,周期性、季節性、社區性傳播。我們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並考慮如何大範圍內和病毒共存。同時,人類也別再輕易去干擾其他物種的棲息地,打破自然界的平衡。

在過去的17年裡,人類已經被冠狀病毒絆倒3次了,2003年的SARS,2012年的MERS,2019年底的COVID-19,而人類毫無辦法。大家一直都盼着,是不是氣溫一升高,它就退了?但現在溫度已經很高了,前段時間大家表揚的新加坡也出了很大的問題,所以新冠病毒在告訴我們,該以一個什麼樣的方式去認知生物,去認知生命科學,人類需要對這個星球上的其他主人保有敬畏之心。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7-24 20:07:58

我聽別人說過,值得推薦的情感機構

頭像
2024-06-09 17:06:33

如果發信息,對方就是不回復,還不刪微信怎麼挽回?

頭像
2024-04-21 15:04:56

被拉黑了,還有希望麼?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3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