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轉折點」到「出發點」,女人四十,你還好嗎?

情感導師 6349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三個女人走在街上。社會發展使許多女性在進入中年後仍然追求有激情、有趣的生活。(圖 /Matias Difabio)

以系列訪談節目《十三邀》第4季第2期為契機,女演員陳沖開始向公眾展示令人驚喜的另一面:愛讀英國作家毛姆與奈保爾的書,與秘魯作家略薩有過長談;寫微博記錄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的日常,丈夫、女兒和事關人類未來的深重思考在看似細碎的文字中坦誠相見……

陳沖已經59歲。對於出生在世紀之交的年輕人而言,承載她青春與盛名的影像,遙遠到仿佛來自別的次元。但就像幾十年前初登銀幕、出走美國、轉型導演那樣,從少年時就喜愛的讀書與寫作最終蛻變成她生命軌跡中重新出發的起點,隨時代的脈搏從容地舒展羽翼。

換個角度看,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社會見證的喧囂與巨變締造了屬於陳沖的傳奇。對於年逾不惑的普通中國女性而言,這些喧囂與巨變則持續衝擊着職業、家庭構築成的穩固生活網絡,「40歲後的人生歸於靜止」開始成為一個偽命題,但焦慮也隨之而來。

從「轉折點」到「出發點」,女人四十,你還好嗎?

1980年代:她們成為表達復甦與理想主義的符號,卻不能表達自己

1982年,73歲的上海永安百貨四小姐郭婉瑩(Daisy Kwok)憑藉過硬的英文能力在一家諮詢機構謀得顧問職位。彼時的一張照片最終被用作遺像,因為「這張照片表現出我正在工作」。

在改革開放初期,無論是人到中年後洗腳上田考大學的「77級新生」,還是出國、下海的原國家機關員工,擁抱美好生活的願景湧進普通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時,是不帶年齡與社會身份限定的——只要肯爭朝夕,只要着眼於改變,一切都可能發生,一切「重新再來」都不算太遲。

在「啟蒙」與「思想解放」的名義下,對知識的渴望,對美的痴迷,對個人價值的追求和對社會進步的熱情期待成為全民信仰,同樣也是不帶年齡與社會身份設定的。

在這種語境下走入公眾視野的電影《人到中年》(1983年),塑造了80年代最風靡的中年女性知識分子形象——眼科醫生陸文婷。她曾經「恨不得一天有48個小時獻給醫院」,忘我工作直到病倒。觀眾們則永遠記得演員潘虹那雙閃爍在白口罩與白帽子間的眼睛,明亮,清澈,堅定。

這個崇高到幾近完美的形象更像一隻聖潔的祭器,裝盛着屬於80年代的激情與理想主義。但潘虹本人在2010年向媒體坦言,再演一個陸文婷式的人物,絕不可能像當年那樣引起轟動,「現在人們越來越走向自我,審美觀念也越來越個性化。」

稱頌80年代的人當然都不會忘記「自我」與「個性」。但從「太陽是我的名字,太陽是我的一生」到「我要抓起你的雙手,你這就跟我走」,表達「自我」與「個性」的永遠是年輕的身體與聲音。

中年女性則始終處於缺席狀態,或許正是因為連她們自己也不知道何為「自我」與「個性」。以陸文婷為例,她風雨無阻地將不耽誤丈夫、孩子上班、上學當作第一要務,雷打不動地執行「五十分鐘中飯上桌」,卻仍在病重之際因為自己的「不稱職」懇求丈夫原諒。相應地,留在觀眾心目中的也是她的無私與知性,而非她一家四口居住的十二平方米小屋、每月五十六塊半的困窘現實。

電視劇《我的前半生》劇照。這部電視劇探討了許多與中年相關的話題,比如婚姻危機、女性的奮鬥等。

世紀之交:她們在社會轉型的大潮中探索「女性力量」的各種可能性,並被焦慮圍繞

「她的襯衣從裙腰裡翻出來了一角,絲襪跳了好幾道絲。她的身後是她新買的冰箱,她在冰箱上放了一大束沾滿灰塵的塑料花,手柄上扎了一條俗艷的紗巾……」

1998年,改編自池莉小說的熱門都市情感劇《來來往往》爆火。但以上一段小說原文,或許才真實反映了「80後」「90後」記憶中父母輩平淡而略顯窘迫的相處日常。

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發表,市場經濟浪潮席捲全國,國企改革、重組也拉開序幕。生於共和國成立初期的女性在世紀之交激烈的社會轉型中走到了自己的「四十坎兒」上。「舍小家,為大家」「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等成長過程中根深蒂固的觀念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上班朝九晚五坐辦公室,下班廚房、電視加報紙」的生活方式醞釀着落伍的危機;靠孩子而非感情維繫的「將就式」婚姻開始受到質疑。

在《來來往往》中,男主角康偉業拋棄50年代出身於軍人家庭的婦聯幹部、妻子段麗娜,出軌外企白領林珠,與其說是道德問題,不如說是後者所代表的價值與精神面貌,在大變革時代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1995年,以影后身份轉戰商場的40歲女演員劉曉慶發表了38萬字自傳《我的自白錄——從電影明星到億萬富姐兒》,與她同年最風靡的銀幕形象——女皇武則天交相輝映,引發瘋狂社會效應。老百姓則在吃瓜之餘記住一句似退實進的狠話:「做人難,做女人更難,做名女人難上加難。」

「曉慶效應」在新世紀的第一個10年裡再也沒能被成功複製。「女強人」逐漸過時,正如影視作品、大眾傳媒中出現的那些在時代浪尖上起舞的中年女性,不再僅僅通過以男性作為參照標準的「強勢」來展現女性力量。

在2005年由寧灜執導的電影《無窮動》中,由「50後」音樂人、作家劉索拉扮演的藝術家拉拉一亮相就大聲宣布:「哥們兒,我『更』(更年期)了。你看看『潮熱』不正是我們現在的狀態嗎?潮濕而性感。」

電影中,四個分別在藝術、媒體、時尚、商業領域小有成就的中年女人借着年三十的聚會大笑自嘲 「革命人永遠是年輕」,引經據典地調侃男性。她們至少在表面上證明一種趨勢:時間在中國女性的生命中流逝時並不必然通向家長里短、雞毛蒜皮,她們仍然可以一如既往地幽默、有趣,或者更出挑。

只不過,在電影的後半部分,拉拉陷入對已故父親的思念,眼泛淚光,看上去悲痛而孤獨;其他三個女人聊來聊去,話題也總繞不出情人、前男友和丈夫。而安排聚會的女人只是希望通過察言觀色,排除出那個與自己丈夫存在私情的閨蜜。

豁達、跳脫的表象之下,這四個成功女性終究不能擺脫年齡帶來的焦慮和不安全感——父母在老去乃至逝去,孩子尚未成年,與伴侶的關係開始需要用心「維持」;很難再找到依靠對象,卻越來越多需要被人依靠,身體則在悄然起着變化。

1998年,靜心口服液以一條「女人更年要靜心」的電視廣告風靡大江南北。這也許是「更年期」在大眾傳媒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展示之一。與此同時,原來門庭冷落的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更年期門診從2001左右開始場場爆滿,許多還沒「到期」的女性紛至沓來,主動要求通過「激素替代療法」維持自己的「女人味兒」,按照北京世紀壇醫院婦產科主任白文佩當時的解釋,「並不是因為現在女性的更年期提前,而是她們的愛美之心增強了」。

世紀之交的20年中,生於共和國成立初期的女性流連於「女性經濟萌芽期」與「傳統媒體黃金期」碰撞出的生活方式革命中。時裝、美妝、健身、保養固然屬於「年輕人」的遊戲,卻和「做女人真好」式價值觀一樣,多少成為她們審視自身康樂的參照系之一。只是,當「保持青春」成為一種渴望,「中年」本身也成為她們不願承認,甚至要着手「預防」的現實。

電影《找到你》劇照。女演員姚晨在其中飾演一個女兒走失的律師。

2010至20年代:她們面對的挑戰更大,想要的更多,也渴望從40歲重新出發

「這個時代,對女人要求很高。如果你選擇成為一個職業女性,就會有人說你不顧家庭,是個糟糕的母親。如果選擇成為全職媽媽,又有人會說,生兒育女是女人應盡的本分,這不算一份職業。」

在2018年《星空演講》中,女演員姚晨引用電影《找到你》經典台詞平靜講述自己所處的「尬」與「惑」。姚晨發表演講時即將邁入不惑之年,這並不是與她 「同輩」的女演員第一次在公開場合提及「演技日臻純熟,卻沒有戲接」的困境。

與此同時,儘管銀幕上的中年女性形象在20多年間經歷了華麗轉身,真正引起共鳴的卻是唐晶(《我的前半生》)與賀涵互相支持陪伴,也糾葛不斷的10年感情歷程;是劉若瑜(《帶着爸爸去留學》)在外科醫生與陪讀媽媽兩重角色間的艱難抉擇……

對於「70後」「前80後」女性而言,「氣場兩米八」與精英人設都屬於銀幕,上述並不光鮮的情節才和自己的生活有交集。另一方面,她們並不顧忌在社交平台敘述自己「力不從心」的種種細節,從遭遇職場邊緣化的無奈到輔導孩子寫作業時的「五雷轟頂」感——放在20或30年前,類似話題多少顯得不夠「穩重」 。

以獨身子女身份應對職場、婚姻、家庭、健康等多重夾擊的現實之下,「70後」「前80後」女性的旺盛表達欲或許可歸因於已經到來或即將到來的中年生活實在「南」到不夠友好,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一代人對於「理想生活」的標準和訴求也在提升。

她們出生、成長於改革開放後,享受過充裕的物質生活與良好的教育,有足夠的機會充分擁抱互聯網與全球化;她們面對的社會環境相對開放,擁有批判性思維,也渴望交流;她們深受多元價值觀浸染,嚮往層次豐富的人生;她們主體意識強,從小珍視自己的想法與感受,更不能允許人生中的任何階段糊塗度過。

換言之,21世紀20年代之後進入中年的女性應該更加不能接受作家韓松落在微博中提到的情況發生——「讀多少書、多高的學歷、遊歷過多少國家、有多少錢都沒有用,四十一過『叮』地一聲就瘋掉了」。而從客觀條件來說,當空前規模的社會流動創造越來越多的機會和挑戰,「變」和「動」將成為一種必須面對的事實。「生活穩定下來」的節點將不斷後移,甚至徹底消失。

於是對於她們而言,「如何生活得有意義」仍將是個值得認真思考的議題,同樣重要的,還包括重新審視「40歲」在人生中究竟扮演着一個怎樣的節點。

在1980年代,她們的同齡人無從選擇,因為無論是時間還是精力,都最終要全部留給以男性為中心的主流社會價值觀的種種要求,40歲是一個模糊而沉默的影子;在世紀之交,「女人」與「媽媽/妻子/兒媳」所承載的不同價值開始在她們的同齡人身上激烈碰撞,40歲是一個坎兒,一個被外界標籤為「豆腐渣與一枝花」的界線,美麗、健康、夢想、激情在坎兒兩邊以「全或無」形式分布,咄咄逼人,面目恐怖;當下,社會的開放、進步與自身觀念的調整使她們的40歲呈現出更加真實的狀態——很亂,很「南」,但生活離「一眼望到頭」還有明顯差距——與其說是到了為衰老而手足無措的時刻,將之形容為全面調整以待重新出發的過渡期,似乎更貼切。

從「坎兒」到「過渡期」,從「健康問題」到「正常人生階段」,靜心口服液不僅幫助中國女性調節身體狀態,改善睡眠,緩解焦慮,也見證過中國社會激烈轉型背景下「女人四十」的去妖魔化過程。從2000年開始,靜心口服液曾連續5年聯合全國婦聯推出「40歲,女人你好嗎」社會話題懇談會,引導女性注重自身健康,以正確心態面對更年期危機。藉助公開討論,有越來愈多扮演着「沉默的大多數」的普通中年女性找到了自身「力不從心」狀況的表達、紓解渠道。至少她們有機會明白,這不是她們一個人的問題,甚至不是「問題」。

也是藉助公開討論,「靜心」的含義在往更加豐富的方向拓展,不僅強調身體機能正常與雲淡風輕的心境,更強調面對年齡變化與社會角色調整的冷靜態度,強調在多重身份、多個人生目標的包圍下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達到自洽和平衡。這需要積極感知時代變化的智慧,更需要對生活持續保持熱情。

正如《找到你》那句經典台詞的反轉:「事實卻是,因為努力工作,我才有了選擇的權利。因為當媽媽,我才了解了生命的意義,也讓我有勇氣去面對生活的殘酷,這兩個身份並不矛盾。」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5-12 08:05:46

我一直有關注,真的很有幫助

頭像
2024-05-06 04:05:20

被拉黑了,還有希望麼?

頭像
2023-10-23 11:10:37

如果發信息不回,怎麼辦?

頭像
2023-10-14 01:10:36

如果發信息不回,怎麼辦?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4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