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錯!」狡辯、逃避、推卸責任

情感導師 5754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突如其來的爭吵,打破了辦公室的寂靜,並使同事們為之側目,

「我沒錯」

他激動的吼道,

因激動而漲紅的臉龐,揮舞的手臂,無不在訴說着他的憤怒,

「我沒錯!」狡辯、逃避、推卸責任

他理所當然的認為自己應該憤怒,即使是在這種公開的場合之中,哪怕對面站着的是他的主管,

一次疏漏,使公司蒙受了巨大的損失,而作為項目主力的他,卻並不認為自己錯了。

「都是因為宣傳周期不足,和我沒有關係。」

伴隨着主管的一聲嘆息,同事們默默地低下頭。

「又開始狡辯了」

他們內心輕嘆。

辯解到

狡辯

人類的悲喜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魯迅

在辦公室這個集體生活之下,我們每天相處8個小時,共同完成工作、共同分享快樂與悲傷。

但並不意味着我們可以完全擁有互相感知的能力,我們在工作中無法避免的會產生誤解、爭吵與指責。

人在面對指責時,有多種應對方式,根據個人不同的性格與認知,往往表現為辯解或狡辯,在這兩者之間又存在着本質上的區別。

01 辯解

正如前文所說,我們無法完全的感知他人,那麼在相處中自然也會由於各種誤會而產生誤解,從而出現了指責他人的行為。

我們不僅會指責他人,也會不斷地面臨他人的指責,而在面對由於他人誤解出現的指責時,辯解便是我們的應對方式。

辯解的定義:在受人之責時,對其中的誤解之處進行解釋。

對於辯解來說,其本意是對他人的誤解進行解釋,通過對誤解之處的解釋,來明確問題責任並解決問題。

「舉例:領導指責他項目失敗,使公司蒙受損失(問題),但實際上是由於供應商缺貨導致的貨物延期(誤解),他表明了這點(辯解)。」

現如今許多人,將辯解作為一種貶義形容詞,認為辯解是一種自我開脫的方式,原因在於辯解經常伴隨着爭吵與憤怒。

但對誤解之處進行解釋,實際上是一種合理行為,但並不是所有的解釋都是合理的,工作中許多人認為自己是在辯解,實際上是在狡辯。

02 狡辯

我將坦白自己不知、未知的事實,不以為恥——馬庫斯·圖留斯·西塞羅

如果說辯解是對誤解的解釋,那麼狡辯則是通過虛假的解釋,對真正的事實進行掩蓋,以逃避自身的責任。

在辦公室中,我們經常可以聽到同事在受到指責時,通過狡辯去逃避責任,甚至於將責任推到其他同事身上。

「舉例:領導指責他項目失敗,使公司蒙受損失(問題),這是由於他錯誤的估計了貨物數量(責任),而他卻說是供應商供貨能力不足導致的(狡辯)。」

正如前文所說,人們在進行狡辯時,關注的並不是問題如何解決,而是責任如何劃分。

當人們在通過狡辯短暫的逃避了責任之後,也就有了應對工作「問題」的辦法,從而放鬆了對工作嚴謹性的關注。

由此,工作中出現了更多的問題,也就有了更多的狡辯,最終形成了「習慣性狡辯」。

他不得不

狡辯

辯解是對誤解的解釋,狡辯是通過虛假信息掩蓋錯誤,而當狡辯的不斷出現,則使人產生了「習慣性狡辯」的問題。

「習慣性狡辯」,在辦公室、公司、生活中,實際上不斷影響着我們的社會評價,畢竟沒有人願意和一個從不認錯,從不承擔責任的人在一起。

許多人認為「習慣性狡辯」是責任心缺乏導致的行為,誠然責任心確實影響着我們主動承擔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性。

但並不是所有的狡辯行為,都是出自於責任心導致的,我們可能在工作中勇於承擔,而在生活中進行了逃避。

因此,單單從責任心來解釋這種「習慣性狡辯」的行為,似乎是陷入了「輕率概括」之中,那麼除了責任心之外,還有什麼因素導致我們陷入了「習慣性狡辯」的困境?

01 怯懦

掩飾真理是卑鄙,因害怕真理而撒謊是怯懦。 —— 奧格遼夫

怯懦指的是膽小懦弱,在面對問題時,習慣性的進行逃避或依賴,以減輕自己的焦慮。

從人類進化角度來看,如果在部落衝突中表現得怯懦,自然會被部落撇棄,從而無法生存與繁衍,似乎會逐漸被進化所淘汰。

從進化心理學來看,怯懦卻有他存在的意義,因為「怯懦」可以有助於群體的分工,因此在社會文明出現後,怯懦在進化過程中被保留了下來。

怯懦雖然在進化過程中被保留了下來,但對於我們個體來說,其並沒有足夠的幫助,反而影響到了我們對責任的感知。

如果在幼年成長過程中,家庭的教育、環境、穩固性等多種環節出現問題,幼年時不斷面臨希望-挫折的循環,則會產生怯懦的性格。

而怯懦也可以理解為一種「習得性無助」,在怯懦的情況下,我們不去承擔責任,而是尋求依賴,如果環境中不存在依賴,那麼則會轉為逃避。

「舉例:工作中出現了問題,許多人習慣性的去尋求同事的幫助(依賴),如果問題爆發後被指責,也會進行狡辯(逃避)。」

怯懦導致了許多人在面臨問題時,沒有勇氣去面對問題,因此選擇了謊言。

02 人際話語權

某已三奏其事,至今未報,蓋人微言輕,理當自爾——蘇軾

怯懦是狡辯的形成原因,但正如前文所說,許多人在某一些情境下選擇了「狡辯以逃避」,而在另一些情境之下卻選擇了「坦白以承擔」。

在社會之中,地位較高的人,往往可以擁有更多的利益與福利,並且隨着地位的不斷增高,其也就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

法國哲學家、社會思想家米歇爾·福柯提出「話語即權利」的概念,其認為在當今社會,話語是權力關係的產物,因此話語權則代表了一個人的地位。

那麼,許多人在面對指責時、面對自身的問題時,主動性的進行「狡辯」甚至配以憤怒進行反擊,實際上是一種話語權爭奪的方式。

在群體中,面臨指責時主動表示「我錯了」,並不只是一種承認錯誤的表現,許多人會隨着指責方的地位,產生不同的感受。

「例子1. 領導:對領導表示「我錯了」,實際上表現出了服從管理的傾向。」

「例子2. 同事:對同事表示「我錯了」,實際上是承認對方更為優秀。」

許多人的狡辯是由於指責方的地位,而產生的深層次內核感受,做出的防禦或是反擊行為,其內在邏輯並沒有考慮事實,而是考慮人際話語權的爭奪。

但實際上這是一種「逆向合理化」思維誤區,我們通過狡辯行為來爭奪話語權,是源自於我們認為有了話語權便有了地位。

但實際上,是有了地位才有了話語權。

那麼又是什麼導致我們的怯懦與爭奪話語權?

03 自我防禦:否定

我們整個心理活動似乎都是在下決心去求取歡樂,避免痛苦,而且自動地受唯樂原則的調節——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自我防禦,指的是我們在面對一些使我們感到焦慮、威脅、傷害、恐懼等負面情緒時,產生的一種反應機制。

當我們產生負面情緒,這種反應機制通過對事實的歪曲,來保護我們排解負面情緒,以防止我們陷入情緒崩潰之中。

而否定則是其中一種表現形式,其特點為不顧現實的、無意識地對事實進行否定。

「舉例:當面臨指責時(傷害),我們感受到了焦慮(負面情緒),從而下意識的反對指責(否定),寄希望逃避指責(防禦)。」

自我心理學倡導者安娜弗洛伊德認為,自我防禦機制並不是一種「問題」,而是我們在應對焦慮時的本能反應,並不受我們的意志控制。

因此,我們在面對指責時憤怒狡辯後,逐漸形成「習慣性狡辯」的一個關鍵因素是,我們並沒有意識到自身的錯誤性。

無意識的否定防禦,掩蓋了事物本身的對錯,使我們即使在事後,也很難去注意到事情的本身對錯之中。

錯誤

不會毀掉我們

每個人都有錯,但只有愚者才會執迷不悟——馬庫斯·圖留斯·西塞羅

自我防禦機制的否定表現形式,實際上產自於我們的防禦性歸因思維模式。

防禦性歸因,指的是由於我們沒有進行理性的歸因,從而產生了一種非理性的偏見。

表現形式為粗暴地將成功歸因為自身,將失敗歸因為外部,從而防止認知失衡導致的自我否定。

但實際上,我們逃避自我否定,是由於我們認為一次否定則會摧毀我們的人生,因此要竭盡全力的去逃避否定。

「舉例:面對指責,如果我們為了逃避自我否定,則需要憤怒的表達,竭盡全力的去逃脫指責。」

而這是源自於我們對錯誤的認知不同,許多人從小接受的教育便是不能犯錯,一旦發生錯誤,便會面臨父母的指責、老師的批評。

由此,錯誤與指責、批評深刻聯繫,從而使我們竭盡全力的想要躲避、逃脫錯誤,但我們並不是聖人,不可能一生不犯任何錯誤。

從我們出生後,我們便是在一次次的錯誤中習得的經驗,從而使我們在社會中立足、謀求生存。

正如奧修在《智慧之書》中說的,經由欣然、歡迎地接納自己的痛苦,使得恨轉變為愛、痛苦轉變成樂趣、悽慘轉變成喜樂。

因此,即使是從員工管理角度來看,錯誤也不是一種純粹的壞事,因此許多企業逐漸的將錯誤的形容,更改為「優化點」。

錯誤是難能可貴的經驗,我們考慮的不應是如何逃避它,而是如何解決它。

最後

他深吸一口氣,決定去面對它。

孤注一擲的一句「我錯了」,似乎用盡他所有力氣,

他等待着主管的審判,並準備為此付出代價,

但預料之中的審判並未出現,他得到的只有一句:

那我們考慮一下如何解決這個錯誤吧。

評論列表

頭像
2023-10-29 19:10:19

我對比過很多家,你們家的服務真的很不錯,很慶幸選擇你們幫忙挽回!

頭像
2023-07-22 03:07:33

發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還是不回怎麼辦呢?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2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