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的煩惱,該如何面對?

情感導師 7283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古今中外的世人,也常用各種美好的詞語,不遺餘力地讚美青春。然而,青春有時候並非如此無敵,美麗的花叢中往往潛藏着毒蛇,所以,青春也有極其殘酷的一面一工作上的壓力、情感上的不安、生活中的茫然、慘遭打擊的失落、屢受欺騙的孤獨......時常讓年輕人找不到方向,甚至做出一些極端的行為。

我們總會遇到痛苦,但痛過了,有些人就故意淡忘了,不願正視它,更不願提起它。其實,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種「維他命」,認真反思它的人,可以找出苦的根源,痛過一次就夠了;而不願正視它的人,會接二連三犯同樣的錯誤,遭受同樣的「痛」與「苦」。

青春為什麼殘酷?

青春為什麼殘酷?茫然、焦慮、無助的源頭又是什麼?真是外在的人或環境讓我們受苦嗎?不,這一切全是我執惹的禍!

青年人的煩惱,該如何面對?

印度偉大的寂天論師曾說:「執我唯增苦。」

只要執著「我」,就肯定會增加痛苦。

世間的一切痛苦,都是從自利中產生的。所以,《修心七要》告訴我們:在生活中不管遇到什麼苦,均應將其歸罪於我執,而不要去責怪別人。若能除掉我執,再不順的日子都會改變。

既然我執如此可怕,我們不妨先觀察一下:每個人拼命執著的「我」,到底是不是真實的呢?

這個問題,柏拉圖在《理想國》中,以比喻作了很好的解答:

這個比喻說明什麼?我們一向認為最真實的東西,可能往往最不真實。

同樣,眾生執著的「我」也是如此,雖然看似明明存在,但實際上,也只不過是洞壁上的影像。

既然說「我」是假的,那什麼又是真的呢?

無「我」才是。

看遍世間,無人不苦

人生本來就是痛苦的,但可以依靠佛陀宣講的方法解除。

這樣一來,你的人生就有離苦得樂的希望,遇到逆境時,也不會鑽牛角尖了。

許多人在上大學時,很少對未來做好準備,總是盲目地憧憬着:「只要走出校門,我就能在社會上大顯身手,自由自在地干我喜歡的工作,做我想做的事情!」其實,等你真正步入了社會,就會發現許多意想不到的東西,在各種光鮮、微笑的背後,常會隱藏着各種醜惡現象。此時,你如果沒有信仰的力量支撐,沒有心理準備,一旦理想與現實相悖自己面對起來就會力不從心。

佛陀曾告訴我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人生在世,原本就是苦多樂少。這一點,有些人過去可能沒有發覺,但現在不妨算一算:從早到晚的一天當中,你開心了多少次,痛苦了多少次?或者你活到現在,讓你開心的事有多少,痛苦的事又有多少?

不要總以為有財富、有名聲、有地位就會快樂。伊麗莎白泰勒說過:「在這一生中,我擁有美貌、名聲、成功和財富,但卻沒擁有幸福。」為什麼呢?一個人若沒有知足少欲的境界,沒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理念,單單依靠外在的一切,根本無法抵擋輪迴的痛苦。

學會從痛苦中提煉「養分」

「苦難,對於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能幹的人是一筆財富,對弱者是一個萬丈深淵。」

認為快樂是快樂、痛苦是痛苦,二者之間水火不容,這是一般人的想法。而能在痛苦中發現快樂,在快樂中認清痛苦,這才是智者的高明。

學會從痛苦中提煉「養分」。

就拿生病來說,本來是件非常痛苦的事,但佛教中卻可以把它轉為功德。

或許有人不太理解:「生病哪有什麼好處?怎麼可能!」實際上,原來你自己特別傲慢,什麼都不放在眼裡,但通過疾病的折磨之後,就會深深體會到人生的痛苦,從而改變以往的態度,開始去注意這些、在乎這些,對人生的方向重新定位。此時,這個病就有了另一種價值。

像藏地大德米拉日巴尊者,正是因為伯父、姑母的迫害,他才有了後來那麼高的成就一由於他們強奪了他的一切財產,他為了報復才去學誅法,回來殺了很多人。造了如此罪業之後,他從內心深處生起極大後悔,覺得自己是世上最大的惡人。為了懺悔,他經歷種種苦行,最後獲得了無上的證悟,成為歷史上了不起的大成就者。

可見,只要懂得利用痛苦,就會產生很大的利益。所以,我們也沒必要天天求平安、求快樂,而應當求把痛苦、不順、逆境轉為道用的方法。有了這種方法以後,你遭遇再大的磨難,也能將其轉化為成功。

巴爾扎克也說過:「苦難,對於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能幹的人是一筆財富,對弱者是一個萬丈深淵。」

人要有最好的希望,也要有最壞的打算

佛教認為,生活中的任何不順,都可以轉化為成功的良機。

當今,不少年輕人缺乏面對痛苦的能力,他們總是一相情願地認為:「生活充滿了陽光,肯定是一路平安、順順利利,不會遇到任何曲折。」

然而,現實往往不是如此,突如其來的「暴風雨」,常會將你的人生打亂。因此,我們在享受快樂時,一定要有心理準備一當快樂被摧毀時,自己應該怎樣應對?

年輕人一般對感情特別執著,往往認為戀人就是幸福的支柱,由於內心的期望過高,一旦戀人背叛了就無法面對。其實,你也可以換個角度想想:戀人離開了自己,或許正是個機會,未來會有更好的選擇。

人與人差別真的很大:有些人特別脆弱,在逆境面前不堪一擊,遇到一點挫折就倒下了;有些人則有面對痛苦的能力,遇到再大的違緣,也能頑強地站起來。所以,大家應該觀察一下,看自己是脆弱的人,還是堅強的人?

你幸福嗎

古往今來,人們總認為,達到了外在的某個標準便會獲得幸福。但事實上,當達到這些標準時,也不一定真的幸福。

世人天天從早忙到晚,唯一追求的就是幸福,但結果得到了什麼呢?大多卻是不同程度的痛苦。之所以出現這種反差,往往是因為沒有認清幸福的真相。

有些人認為,只要滿足了暫時的需求,這就是幸福。

佛教中講萬法是無常的,所以,不能過於執著有些事物。如果認為有錢就會幸福,或者結婚就會幸福,那麼你也該想想:夢寐以求的這一切,假如失去了怎麼辦?這時候,還有幸福可言嗎?

古往今來,人們總認為,達到了外在的某個標準,便會獲得幸福。但事實上,當達到這些標準時,也不一定真的幸福。所以,好好思考就不難發現:幸福跟外境並沒有太大關係,它只是內心的一種滿足。

不要自以為是地看待別人的幸福

「子非魚,焉知魚之樂?」用自以為是的目光,否定別人的幸福,這是錯誤的。

一個人是不是幸福,光看外表是判斷不出來的。

達摩祖師說過:「得失從緣,心無增減。」若能做到這一點,苦惱自然會消於無形。就算你暫時沒有這種境界,但只要經常琢磨這句話,心境也會大不相同。

不沉浸於過去,不焦灼於現在,不妄想未來

1、不要回憶過去

不少人總是對往事流連忘返:「我過去如何如何談戀愛,成績如何如何好,掙錢如何如何容易,

往昔的一切感受,苦也好、樂也好,就像水中的波紋,已經消失無跡了,沒有必要再去回憶了。沉浸在過去的苦難或輝煌里,完全是在浪費時間。

如果你非要追憶過去不可,那也應該與無常觀結合起來,多多思維盛衰離合的道理。比如,過去腰纏萬貫之人,現在落魄潦倒、身無分文;過去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之人,如今飛黃騰達、富甲一方;過去一家人共處時歡聲笑語、其樂融融,而今各奔東西、音信全無可見,這世上沒什麼可信賴的,你若能經常思維這些無常之理,人生中不管遇到什麼,都會提前有所準備。

2、不要妄想未來

對未來的百般籌劃打算,就像在旱地上撒網捕魚一樣,是不切實際的黃粱美夢。

藏地有句俗話說:「希望的周圍,總環繞着絕望如同有些人,去年炒股票、搞房地產,認為今年肯定發財,到時候再拿這些錢投資什麼.....沒想到突然金融風暴來了,席捲到了他的「領土」,最後美夢徹底破滅。看看我們身邊,這樣的現象數不勝數,故應放棄對未來的希望。

如果你非要憧憬未來不可,則應思維死期不定。每個眾生遲早會死,而且死亡往往不期而至,一想到這些,自己應該有種強烈的緊迫感,抓緊時間做些有意義的事,而不要隨便散亂放逸。

3、不要執著現在

對現在的事情也不能太執著,很多人把什麼都看得特別實有,因實執而造下各種各樣的業。若能以無執著、空性、如幻如夢的見解印持,就會知道很多行為皆無實義。

如果你非要執著現在不可,那麼自己正在做的一切,無論是吃飯、走路、說話、睡覺,都不要太當真,對來世不利的非法惡業更要拋棄。

總之,我們平時不要憶念過去的種種,想這些也沒有什麼用;不要執著現在,莫以種種分別念擾亂自己;不要妄想未來,應捨棄一切虛幻的夢想。

退一步說,若是這些分別念斷除不了,也應依正知正念將其轉為道用,一定不要隨妄念而奔馳。

世人不信有因果,因果何曾饒過誰

多行不義之人,自以為聰明,所作所為神不知鬼不覺,但卻不知因果絲毫不爽,自己所做的一切,早晚都要為它付出代價。

在佛教看來,世間行為有兩種:一是高尚的,一是卑劣的。若行持高尚的行為,今生快樂,來世也會快樂;若行持卑劣的行為,今生痛苦,來世也會痛苦。

愛自己,就要謹慎取捨因果

不管你是否承認因果,它的存在都真實不虛,大家萬萬不要「以身試法」!

我們造了善業,絕對會感召快樂;造了惡業,絕對會飽受痛苦。

不要認為占他人一點便宜、說一句妄語,看來只是小事,好像不算什麼,但實際上,你已種下了讓自己受苦的種子,將來在生死輪迴中必定會成熟果報。所以,凡是愛惜自己的人,應當謹慎取捨因果。

佛教認為,很多較難治癒的頑疾,應該跟因果有一定關係。所以,平時若有人患有這方面的疾病,除了配合醫生治療外,最好還是多做一些善事。

其實,一個人外在的長相不重要,穿得好不好看也不要緊,關鍵是內心對因果是否堅信不疑。如果你真的愛自己,對自己很執著,不希望生生世世受苦,就千萬千萬不要造惡業!

失去並不可惜

1、那麼,一個人如何更快樂地實現自己的目標呢?

首先要懂得「隨緣」。禪宗中常會提到這個詞,也就是說,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應該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只要你努力了就沒有遺憾,即使途中的道路太曲折,一直跨不過去,也沒有必要非常痛苦,而要學會隨遇而安。有了這種心態,自己就會特別快樂。

此外,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要有明確的規劃。如果漫無目的,一步一步沒有具體安排,則不可能實現最終的目標。

總之,在工作中、生活中,無論你遇到什麼違緣,都不要特別去執著。越執著,事情的成功率就越低;看得越淡,成功反而會不期而至。

2、知足少欲和發展如何保持平衡?

堪布答:知足少欲跟發展並不矛盾。佛教不是要求大家整天渾渾噩噩,什麼都不追求。

追求不等於貪慾。作為一個年輕人,如果有過多的貪慾,這當然不合理;但如果你為了實現遠大的理想而努力,或者為了正常生活而賺錢,這種追求是可以的。

不過,要注意的是:追求不能過了頭,否則可能變成貪慾,這樣一來,就會對自他帶來害處。

總之,只要對自他有害,這種追求就不可取;若是對自他無害,這種追求是可以的,這與佛教的觀點不相違。

3、如何保持幸福心態

一百年之內,世界上的每1人,包括你最愛的父母、家人,都將一離開世間,幸福美滿的生活不可能永遠存在。因此,在無常來臨前,我們就要做好準備。

許多智者說過:人要有最好的希望,也要有最壞的打算,這就是面對生活的合理態度。

堪布答:關於幸福的平衡點,由於每個人的定位不同,所以不能一概而論。

佛陀在《諸法集要經》中說:「眾生的幸福和痛苦,是由各自不同業力產生的。」這句話很好地回答了你的問題。

在這個世界上,有沒有絕對的幸福平衡點呢?沒有。隨便找十個人,每個人的幸福觀都不一樣。一個人認為達到某個標準就是幸福,而在另一個人看來,這個標準還不夠幸福。

總的來講,幸福的根本是心。但分別來講,因為眾生的心態千差萬別,所以,每個人的幸福平衡點也不相同。

既然幸福是一種心態,那從外境上尋找是不現實的,只有向內心探求才能獲得。

像不丹,只是南亞一個小國,總人口不到70萬,雖然經濟不太發達,但由於全國上下信仰大乘佛法,所以人們非常幸福,被公認為「全球最幸福的國家」。相反,日本儘管經濟發達,可許多日本人卻沒有幸福感,最近一些年來,每年都有三萬多人自殺。

要知道,在人心浮躁的地方,不一定能找到幸福,而在人心寧靜的地方,往往能發現幸福的足跡。尤其是若能懂得知足少欲,經常保持滿足感,很容易就會獲得幸福。否則,外在的物質再豐富,永遠也跟幸福無關。

問:經歷是「加法」,隨着年歲的增長,我們的經歷越來越多;修行卻是「減法」,我們要不斷地放下、再放下......您覺得這兩者矛盾嗎?

堪布答:在生活中,既要有看破放下的一面,也要有積極努力的一面。

有些人認為,學了佛以後,就要放下所有的事。實際上並非如此。該放下的固然要放下,該挑起的還是要挑起,這樣學佛才能成功。

現在的年輕人大多是獨生子,將來要獨自面臨各種壓力,所以非常需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否則,若沒有認清人生的真相,一直盲目地向外追求,最後就會非常痛苦。

當然,在樹立人生觀時,也不能墮入一邊,必須要有全面的認識。要明白人生既有黑暗,也有光明;既有成功,也有失敗。

愛的真名叫「無常」

有個別年輕人總覺得:「離開了他(她),我就活不下去。」其實,佛陀在《無量壽經》中早就講過:「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這是一個深刻的教言。

看世間,每個人莫不如此,來到這個世界是獨自一人,最後離開也是子然一身,所以,沒有誰真正離不開誰。

許多人在年輕時,為了愛情、財富,一直就像螞蟻一樣忙忙碌碌,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才開始去考慮:「我死後,生命會不會延續?如果會,下輩子是什麼樣子呢?」但這時候再思索這些,可能已經來不及了。

「因愛生憂,因愛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

男女之情,表面看海誓山盟、轟轟烈烈,似乎是人間最美好不過的。但實際上,只要有愛,就會患得患失;只要有愛,就會有擔憂、害怕。誠如佛陀在《涅槃經》中所說:「因愛生憂,因愛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

曾經,一個沒結婚的人和一個已結婚的人談論愛情。

沒結婚的人極力讚美愛情,他說:「古希臘有一個叫皮格馬利翁的國王,他用象牙精心雕塑了一個少女。由於這個『少女』太美了,國王深深地愛上了她,天天在『少女』面前祈求,並且擁抱她、親吻她。後來,愛神阿芙洛狄忒被他的真情打動,將少女雕像變成了真人,跟皮格馬利翁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所以,我覺得愛情是多情的海洋,是迷人的畫卷。」

聽了這番話,已結婚的人搖搖頭:「年輕人,愛情並非如你所說的那樣美好。聽我講一個故事吧:

南朝的時候,有一個人叫劉琪,他妹妹是鄱陽王的王妃,夫妻之間非常恩愛。後來,鄱陽王因故被齊明帝所殺。因為思念亡夫,鄱陽王妃終日不吃不喝,最後奄奄一息。

為了救妹妹,劉填請人畫了一幅畫一在畫中,鄱陽王正跟一個寵妾在一起恩恩愛愛地照鏡子。看到這幅畫,鄱陽王妃醋意大發,咒罵道:『他真應該早點死。』就因為這件毫不存在的事,她對亡夫的萬千愛意當下消失,隨後身體也很快康復了。」

在後一則故事中,為什么女主人公原來熱氣騰騰的愛,一瞬間就變成了咬牙切齒的恨呢?原來,這就是佛教所講的「愛恨無常」。

所以,對於愛情,我們任何人都要記住這個規律,否則,無論你學了多少知識,在遇到世間的愛恨情仇時,還是很難面對。

佛教中有部論典叫《四百論》,其中講過:「無常定有損,有損則非樂,故說凡無常,一切皆是苦。」意思是無常的法一定會壞滅,有壞滅的則非真正的安樂,因此,凡屬無常的一切法,皆是痛苦的本性。比如,兩個人關係本來很好,後來一方慢慢變心了,這種無常就會給對方帶來痛苦。

所以,愛情猶如一件易碎品,極不可靠。佛陀也曾提醒弟子阿難:「慎無信汝意,意終不可信;慎無與色會,與色會即禍生。」就是告訴他:千萬不要信賴你的分別心,你的分別心根本不可信;千萬不要貪執美色,否則就會帶來無窮無盡的禍患。

遺憾的是,佛陀雖然早已開示過了,但許多人,特別是年輕人還是不懂這個道理,以至於在愛情中,經常遭受各種不明不白的折磨。

「愛可生愛,亦可生憎」

對每個人來說,愛情只是幫助自己快樂的外緣,雖然它暫時可以帶來快樂,但是靠不住、不長久。

許多人在沒有愛情、婚姻時,認為得到了就一定幸福。但真正達到目的之後,卻發現當初的快樂在逐日遞減,身心也在漸漸麻木,甚至還有說不清的苦,成天纏繞着自己。

我曾看過林肯的傳記,他說自己一生中最大的不幸,就是長達23年的婚姻。他的太太脾氣暴躁、喜怒無常,對他身上的每一個部位都看不順眼。每當林肯出現在她面前時,她就會喋喋不休,嫌他的頭太小,手腳太大,鼻樑不直,下顎突出,看上去像只猩猩。

她最討厭的,就是林肯的走路姿勢,成天逼着林肯在房間裡學她的步法。甚至有一天,在林肯跟別人一起用餐時,因為沒有及時答她的話,她竟然將一杯熱咖啡潑到了林肯頭上....

當然,這是林肯在步入婚姻之前,絕對不曾想到的。

無獨有偶,托爾斯泰的婚姻也是悲劇的典型。這位俄國著名大文豪,有無數的人崇拜他,在他那個年代,只要他說一句話,馬上成了頭條新聞。但就是這樣一個人物,家庭生活極為不幸,甚至成了他致命的導火索。

結婚之初,他對妻子非常溫情,兩人經常一起許願、祈禱,希望這恩愛的日子能天長地久。但遺憾的是,好景不長,婚後一段時間兩人就開始爭吵不休,昔日的愛意每況愈下,最終變成了怨恨、敵意。

在經歷了漫長的猜疑與痛苦之後,晚年的托爾斯泰熱衷於人類和平,並將大量稿費捐去做慈善。但這與妻子的想法完全相反,因為她的虛榮心太強,守着錢財不願意行善。終於,在每日不斷的爭吵之後,82歲高齡的托爾斯泰,於一場大雪中棄家出走,離開了共同生活48年的妻子。在俄羅斯寒冷的冬天,他顛簸在四處漏風的火車車廂里,最後患上肺炎,死於一個小車站的木屋裡。

在臨終之前,所有子女都來到他膝下,但他唯獨不想見妻子最後一面。

如今許多年輕人,認為愛情至高無上,相戀時總以為:「他就是我永遠的幸福!」可時間一久,無常變化上演時,才意識到「永遠」原來並不遠,於是開始怨天怨地:「為什麼我的命這麼苦?為什麼他這樣沒良心?

其實,與其到時候這樣怨天尤人,還不如早點了知:自己的快樂要靠自己掌握。有了這種認知,當他帶給你快樂時,你會感激他;即使相反,也不會太執著。否則,愛得太深,糾纏太緊,最終肯定會自嘗苦果。

當然,上述那種悲劇的婚姻,並不是人人都會遭遇的,但即使在一般的婚姻中,無常的變故也隨時在發生着,這是不爭的事實。了解到這點以後,你就會明白,把快樂建立在一個人身上,是相當不明智的選擇。

所以,我們應掌握好快樂的主因一自己的心,並通過修行開啟心的寶藏,以獲得真實的快樂。

大多數人的愛情,都是一種自私

愛有兩種:一是占有,只要自己快樂,不考慮對方如何;一是付出,只要對方快樂,不考慮自己如何。

紅塵中的芸芸眾生,口ロ聲聲說愛,朝朝暮暮談情,但仔細觀察,多數人的愛不過是一種自私的占有一對方讓自己快樂,才愛他;一旦他背叛了,就因愛生恨。

這樣的愛,只會讓自他苦不堪言,又有什麼可津津樂道的呢?

世間人總以為,戀愛結婚是人生最快樂、美好、令人嚮往的事。就像我坐出租車時,司機一看我是出家人,就不禁生起「大悲心」:「你很痛苦啊,不能結婚,怎麼能受得了呢?」同樣的情景,我在香港、廣東、瀋陽等城市都遭遇過。

但是,戀愛了、結婚了,就能把自己鎖進幸福的保險柜嗎?從很多人的經歷來看,也不一定。

前不久,我和一位校長聊天時,隨口問他:「有些剛參加工作的年輕老師,會不會因為感情問題,藉機對學生發泄?

校長連連點頭:「有啊有啊!有些年輕老師一天到晚都在打電話,有時就像發瘋了一樣,突然跑到教室里,把所有學生都痛罵一頓。

類似的待遇,以前我也碰到過。曾經我在一家醫院住院,有個護士因為男友三天沒來電話,自己打過去也沒人接,心情特別壞。即使給我們配藥,她也一直在按對方號碼。病友們都特別擔心,生怕她一不小心就配錯了。配完藥,她過來給我們打針時,也是惡狠狠地,「啪」一下就使勁扎了進去。。。

其實,大多數人的愛情,都是一種自私,只為了自己的需要和快樂;而且,這種愛也是有條件的,建立在對方愛自己的前提下,一旦這個前提變化了,自己的情感也會隨之改變。

可嘆的是,許多人沒有認清愛情的本質,或者,就算道理上明白了,但遇到迷人的對境時,還是會情不自禁地深陷進去。

也許,只有等你到了花甲之年,才可能明白所謂的愛到底是怎麼回事。

你一直死死追求的愛情童話,究竟在現實中存不存在?

愛情真的值得「生死相許」嗎?

世間很多人都將「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當成愛情的最高境界。

那麼在佛陀眼裡,愛情的本質是什麼呢?

芸芸眾生都耽著情愛,正如一首流傳已久的詞中所言:「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這句話出自元朝詞人元好問的《摸魚兒雁丘詞》。當年,16歲的元好問趕赴并州應試,途中遇到一捕雁人,他說自己今天設網捕雁,捕得一隻殺死後,但見另一隻在其周圍悲鳴不已,久久不離,最後竟從空中直衝而下,撞地殉情。元好問聽後心緒難平,便從他手中買下這兩隻雁的遺體,將其合葬於汾河岸邊,命其冢為「雁丘」。

看了這個故事,不少年輕人可能要問:無始以來,人們非常憧憬的愛情,果真有那麼美好嗎?真的值得「生死相許」,令人沉迷至此嗎?佛陀與世人眼中的愛情,又有哪些不一樣呢?

其實,在世人的定義中,「情」就是一種互相纏縛、同生共死。

而佛陀,對男女間的愛情、婚姻也沒有全盤否定。如在《善生經》中,就教導夫妻之間理應相敬如賓,丈夫應以五事愛敬妻子,妻子應以十三事敬順丈夫,如此才能夫妻異體同心,家和萬事興。

但與此同時,佛陀又會提醒大家:愛情歸根結底是一種執著。當自己特別執著一個人時,雖然會帶來短暫的快樂,但到頭來,終究是苦大於樂。

或許有人對此不以為然,他們覺得愛情無比甜蜜,怎麼可能是一種痛苦呢?當然,假如你沒品嘗過愛情的滋味,有這種想法也很正常;但若是過來人,對於個中的辛酸,相信定有特別深刻的體會。

-end-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1-17 15:01:01

每次有疑惑都會請教,你們對我的幫助真的很大,謝謝!

頭像
2023-11-17 15:11:52

被拉黑了,還有希望麼?

頭像
2023-09-07 16:09:58

可以幫助複合嗎?

頭像
2023-07-31 00:07:16

可以幫助複合嗎?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4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