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好文:成大事者,不做選擇題

情感導師 5646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假如你是一家大公司的CEO,年度戰略會議上,兩個部門都說自己的業務重要,問你要預算,一個看似更有前景,但是近期不會賺錢;另一個看似很賺錢,但是發展空間有限;而公司預算有限,你會怎麼選擇?

作者:謝春霖

來源:富研社(ID: dontletmeplay)

1

深度好文:成大事者,不做選擇題

你為什麼會糾結

都說選擇大於努力,可應該怎麼選才對?

你也知道,最大的失敗,不是努力了沒有成功,而是選擇錯誤,導致之後的所有努力都沒有價值……

因此,你謹小慎微,生怕自己判斷錯誤,你知道,你的每一次選擇,都有都可能改變人生,就像上節課里說的那樣,產生蝴蝶效應。

面對未知,你感到彷徨,恐懼,糾結,焦慮~

怎麼辦?該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憑感覺?拍腦袋?數花瓣?腦子是個好東西,可為啥每次都忘了用呢?或者聽聽別人的建議?分成兩撥人,各持觀點,互相辯論,上演人間奇葩說?感覺都很有道理,該聽誰的呢?

估計你會更糾結了……

好,你說這些都是大問題,太複雜了,確實很難判斷。

可為什麼像星巴克咖啡要不要升杯?空閒的時候是玩遊戲還是看書?今天中午去吃啥?今天出門該穿啥?這些日常小問題,你還是會糾結?

成功學會告訴你,成大事者不糾結,可如何才能不糾結?面對選擇,你就是會猶豫,會糾結啊,到底該如何做出果斷的決策呢?

今天,我們先來聊一聊關於「選擇」的問題。

那我們該如何做選擇呢?

好,我現在再給你出一個選擇題:兩個骰子,一個6,一個2,請選一個點數更大的。請問你選哪個?

你會說,這不是廢話嘛,當然選6……

那麼問題來了,面對這個選擇,為啥你就不糾結了呢?這與前面的問題區別在哪?

答案是:這個問題有一個統一的選擇標準,而且選項可以被量化。

選擇標準是:比點數的大小。

而骰子點數的大小,是可以被量化的,一個2,一個6,眼睛就能分辨。

因此,6大於2,選6,這個答案是顯而易見的,我們完全不需要糾結。

可我們經常遇到的並不是這類選擇題,而是更像「石頭、剪子、布」一樣的選擇題:

石頭>剪子;剪子>布;而布>石頭……

你說哪個好?

這你就蒙圈了,不知道該怎麼選了……

這就像你要找一個終生伴侶。面對2位候選人,A比B有錢;B比A有才;A又比B帥;B又比A性格好……

怎麼選?

好不容想選A了,結果B又給你做了頓燭光晚餐,送了你一大束玫瑰,跟你許下了山盟海誓……

你又猶豫了……

為什麼?

因為他們之間沒有統一的比較標準!

你每次都是拿局部比局部,結果比來比去各有優勢……所以才糾結了嘛!

因此,糾結只是症狀,導致我們糾結的是選擇沒有統一的標準。

你看似是在做選擇,其實是在找標準。

如果標準能確定,選項可以被量化,那麼,這就變成了骰子比大小的問題,答案也就自然出來了,你根本就不需要做選擇!

做選擇,其實就是把石頭剪刀布的問題,變成比骰子大小的問題……

2

比大小

我還是拿「如何挑選老公」來舉例說明該如何做科學的決策:

假設,現在有兩位帥哥同時在追求你,一個叫王小帥,一個叫李有錢。

王小帥,30歲,程序員,人工智能專家,家境一般,但很有才華,受老闆器重,目前在一家創業公司上班,拿着25萬的年薪,工作非常努力,每天加班到很晚。李有錢,33歲,富二代,長得帥,目前在某國企上班,老爸托人安排的職位,15萬年薪,工作、生活都比較安逸,有過多次戀愛經歷,娛樂生活豐富。

好,請問你怎麼選?

比收入?比家境?比長相?比智商?還是比性格?這又變成石頭剪子布的問題了……

要做選擇,一定得有統一的標準,你不能只比其中的一個維度(除非你只看重一個維度,其他都不在乎),也不能拿一個人的收入和另外一個人的長相比,它們不是一個標準,沒有可比性。

那怎麼辦?

第一步:列出標準

首先,你要把你在乎的所有要素都作為比較標準列出來。

那麼,有哪些要素可以作為比較標準呢?

你可以從三個方向去尋找,分別是:過去、現在、未來:

1)過去:尋找歷史記錄

往過去找什麼?

找歷史記錄。

就是被選對象,有哪些過往的經歷可以拿來做為判斷依據的,比如說:成長經歷,學習經歷,職場經歷,獲獎經歷,情感史,犯罪史等等……

這些內容代表備選對象過去是什麼樣的,雖然不能代表未來也會如此,但是可以很大程度上,幫助你做出大概率的預測。

比如,「李有錢」告訴你,雖然他過去談過5個女朋友,都是不到半年就分手了,但是他說:「遇到你之後,我才知道什麼叫做緣定今生,我要和你廝守終老,白首不相離……」

那麼,根據他的情感史來判斷,你有理由給他的這句話打個折扣。

2)現在:尋找當下的參考點

在當下找什麼?

找參考點。

什麼是參考點?

比如你在叢林中迷路了,面對岔路口,你該走哪條路?你的選擇標準是什麼?

是你手中的指南針。

指南針,就是你在當下能找到的參考點。

參考點有什麼特徵?

就是一般情況下,它不怎麼會變。你在森林中的任何位置,指南針的方向永遠是固定的,這樣,你才可以用這個「不變」作為參考,在模糊中看清方向。

你在選老公的時候,也可以設立一些不變的標準作為參考點,用來衡量備選對象是否與你的目標一致。

那麼,有哪些指標可以做為參考點呢?

比如,你可以定義:

資產=200萬;收入=25萬/年;身高=175cm;長相=吳亦凡;智商=120;性格=1周內不發脾氣,說話能把我逗樂;還有價值觀、能力、人品、格局、等等……

注意,這些不是篩選條件,而是參考點。不是說對象資產沒有到200萬就排除了,而是你心中理想的標準。

然後,根據對象目前的狀況,與參考點進行比較,打分。

比如,「王小帥」的個人資產目前有40萬,那麼他在「資產」這個參考點上,得分只有20分(滿分100分,40/200=20分)。

但是,他目前年收入有25萬,那麼在「收入」這個參考點上,得分就是100分。

當然,還有一種方法,就是可以直接拿一個你心目中認為完美的人來做為「指南針」,比如,你特別崇拜喬布斯這樣的人,想找一個這樣特徵的人做老公,那麼你就可以拿他做為「指南針」,然後看你的選擇對象,有百分之多少像他。

這個也是很多投資公司,在選擇投資項目時常用的選擇方式之一,他們心中會有很多成功公司的模板,比如Apple,Amazon,Facebook,Airbnb,阿里巴巴,騰訊……

然後就會拿投資項目去和這些公司做對比,看看有幾分像他們,期待你也能有機會成為下一個騰訊,成為某某領域的Airbnb,這些就是他們心中的「指南針」。

3)未來:可能性預測

就是基於你的認知,和對他們的了解,以及對於環境的判斷,你認為對象未來會有哪些可能性?也就是想象空間有多大?

比如,王小帥,他目前正在人工智能領域工作,是公司的技術骨幹,公司從事的領域是研究五級自動駕駛技術,並且已經拿到了A輪融資,如今正在快速的發展。那麼你有理由預測,他未來的收入潛力巨大。

而李有錢,雖然是富二代,但是年薪只有15萬,而且身在國企,工作又比較安逸,沒什麼上進心,年齡還有點偏大了,收入增長空間比較有限,所以,在這方面的得分就比王小帥低。

這是收入預測。

你也可以對他們的情感專一性進行預測,比如李有錢,因為長得帥,又是富二代,還經常出入各種娛樂場所,身邊美女眾多。

你預計他未來出軌的可能性有40%,而王小帥,天天加班,身邊也都是技術宅男,出軌的可能性只有5%。那麼這項得分,小帥就略勝一籌……

反觀到商業,如果你是一名天使投資人,你要投資一家創業公司,也需要預測這家公司未來的發展空間,你可以根據公司所在的行業,市場趨勢,潛在用戶規模等等,看這個市場的天花板在哪,這是個能做多大的生意,這就是行業內常說的看「賽道」。

好,把上面找到的這些標準,列成一張表:

第二步:分配權重

標準是列出來了,然後就開始打分了嗎?

還不行。

首先,你要把「篩選條件」從表里拿出來。

什麼是篩選條件?

就是能一票否決的,只要備選對象符合某些點,就立刻排除,其他再好也沒用。比如,你可以設立幾個篩選條件:

有犯罪史有黃賭毒等惡性嗜好年齡比我小

只要符合以上任何一點的,立刻排除!

還好這兩位都沒有……

然後,你就需要對剩下的這些標準進行權重分配:

比如你認為:性格>收入>長相,那麼就需要給他們分配不同的權重。具體怎麼分?

(高能預警:做科學決策繞不過數學,所以,接下來會用到一些數學計算,看着可能有點複雜,但基本都是小學數學的級別,仔細一點應該沒問題,別覺得麻煩,你怕麻煩的地方,也許正是你薄弱的環節……)

1)先對大類分配權重

就是先對「過去、當下、未來」這三大類分配權重,如果你的價值偏好比較保守,相信看得見的東西,那麼就對過去、當下分配比較高的權重,比如30%,50%。對未來分配20%的權重。

而如果你的價值偏好比較激進,想賭一把大的,不看過去,看未來,更看重對象的未來發展,那就可以調高未來預測部分的權重,比如:10% / 30% / 60%

假設在這裡,你是一名保守派。

2)再對大類里的項目進行權重分配

每個類別之內的項目也是按100%的比例進行分配,按你認為的重要程度進行劃分(省略此處過程)結果如下:

然後,再把小項目的權重和大分類的權重相乘,就可以得到每個項目在整體中的「真實權重」,數字比較多,我們用EXCEL表來表示:

每個子項目的「真實權重比例」,其實就是你內心對他們價值排序的數字化表達。

3)加入別人的建議

有些問題,你自己的判斷並不一定準確,也想聽聽別人的建議,特別是自己不懂的領域,更想參考一下專家的建議,那麼,你就需要把這部分也納入到表單里。

權重的分配,可以按你對問題的「了解程度」進行劃分,如果自己比較有把握的,比如這個感情的案例,那麼自己的權重就高一點,別人的權重低一點,比如:自己=80% / 別人=20%

而如果是一些專業領域,你自己不怎麼懂,找不到什麼好的評判標準,那麼就可以調高別人的權重,比如:自己30% / 別人70%

然後再把「真實權重」按這個比例做一下計算,得到如下這張表:

到了這裡你可以看到,你原本內心的那些複雜、混沌、糾結的各種要求,已經變成一個個可以用數字衡量的明確的標準,原來因為要考慮的因素實在太多,你只能憑感覺,或者局部比較,現在有了這張表,就可以對每個備選對象做整體性的量化分析了。

當然,每個人的權重分配方式也都會不一樣,以上內容只做案例參考,你可以根據實際問題,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分配方案,過程中也可以隨時調整權重的分配比例,優化整個決策系統。

第三步:量化選項

接下來開始,就是要對你的備選對象進行打分了,怎麼打分?

你可以在表格的右側增加兩列,每一列就代表一個候選對象,然後對他的每個項目按100分制進行逐項打分,分數可超過100,也可以是負分,如下圖這樣:

其中每項的分值是怎麼出來的呢?

1)過去部分的打分:憑感覺

每個人的過去都不一樣,沒有一定的標準,因此關於過去的評分主要看感覺。

嗯?你可能會說這樣不是不科學嗎?

沒關係,因為通過了加權的計算,以及多個項目的綜合,誤差會大大被抵消,最終每個人歷史階段的評分,會比較接近於你的客觀評價。

2)當下部分的打分:看差距

這裡的評判標準基本是明確的,所以,計算實際對象和參考點的差距,就能得出比較客觀的評分。

3)未來部分的打分:概率樹

未來這部分的評分,你需要用到一個決策工具,叫做:概率樹。

什麼是概率樹?

就是從對象的此刻出發,按可能出現的結果和出現的可能性,畫成像樹枝一樣的一條條分叉,最後對結果做加權匯總,得到最終的預測結果。

就拿「王小帥」的收入預測來做案例:

他現在年收入25萬,目前在一家創業公司上班,公司剛拿了A輪融資;如果公司倒閉了,他可以跳槽去其他公司,拿30萬的年薪,你預測這種可能性有50%;而如果公司拿了B輪融資,他可以拿到40萬年收入,你預測這種可能性有20%;剩下30%的可能性就是維持現狀,拿着25萬的年收入;而如果公司拿了B輪融資後,又拿到了C輪融資,那麼他的收入可以達到80萬年薪,你預計這種可能性在B輪拿到後有30%的可能性……

如此這般,你就可以將以上的這些預測,畫成下面這樣的一個概率樹:

接着,你把所有「結果」乘以路徑上的「概率」,然後匯總,就能得到小帥未來的預期年收入:

預期年收入 =(80萬×30%×20%)+(40萬×50%×20%)+(30萬×20%×20%)+(25萬×30%)+(30萬×50%)= 32.5萬

因此,你就可以在他的「收入預測」中打上分數=32.5/25 × 100分=130分

別人的建議如何量化呢?

這裡我們可以引入另一個決策工具,叫做:德爾菲法。

不過,過程有點小複雜,有興趣的話,你可以自己百度一下。總之,就是綜合各位專家、朋友的意見,最後做一個加權平均,得到一個比較客觀的預測結果。

第四步:做出選擇

ok,燒腦結束,最後一步,將所有的分數,根據真實權重進行加權匯總,得到一個最終評分。

這樣,一個石頭剪刀布的問題就變成骰子比大小的問題了,具體結果如下:

恭喜王小帥,以88.26的高分,打敗了富二代,在此次評比中勝出!

你,應該選王小帥~

(註:以上案例里不涉及成本問題,在其他問題中,你需要把選擇的成本也考慮進去。)

在理性的世界裡,沒有是非,沒有感情,只有數字。

選擇題到了這裡,其實,就是一道計算題!

慢着,好像有哪裡不對……

說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咦?不對啊,現實情況好像不是這樣的,愛情呢?

面對一個帥哥,一頓浪漫的晚餐,一個溫暖的擁抱,一捧艷紅的玫瑰,一段甜蜜的情話,甚至一個迷人的微笑,就足以讓你芳心涌動,小鹿亂撞了~

Excel表?打個分?做算數題?

哪有空顧這些!

大腦已經完全被荷爾蒙所控制,你的優點我喜歡,你的缺點我也喜歡,哪還會顧你的過去與未來?只要見到你,我就會開心,只要能和你在一起,我什麼都可以不顧,我只想和你在一起!

山無棱天地和,才敢與君絕!

愛情中的人,果然都是盲目的……

為什麼會這樣?

是前面的方法錯了嗎?

不是。

前面說的,確實是比較科學的決策方法,但是,它是有個前提的:人,是理性的。

在經濟學上,這叫做:理性人假設。

意思是,當我們面對選擇的時候,都會非常客觀的做利弊分析,量化所有的選項,然後對每一個選項的各項標準進行客觀的打分,最後做出理性的決策……

但現實情況是這樣的嗎?

不是!

不僅在愛情中,我們是沒有理智的,是盲目的,一般情況下,我們做的大多數選擇,也都是感性驅動的。

你想要減肥,想要少食多動,但面前放着一盤美食,你就是會忍不住……

統計發現,好的股票會越來越好,差的股票會越來越差。但看着自己手上的股票不斷下跌,你就是會選擇死拿着不放,不甘心,甚至會投入更多,期待它會漲回來,結果越虧越多;而手上賺錢的股票,你又立馬賣掉,想落袋為安,結果它越漲越高……

你明知道中彩票的概率比連續被雷劈10次還小,你還是會去購買……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忍不住啊!

3

人,是非理性的!

行為經濟學家「丹尼爾·卡尼曼」發現,人在生活中其實存在着大量非理性的行為。

比如剛才說的買股票這件事,為什麼人們會拿着虧損的股票不賣,而賣掉未來可能會更好的賺錢的股票?

這個就是在面對損失和收益時,人們的風險偏好是不一樣的:

如果損失已經造成,那麼他會成為風險偏好者,更願意承擔風險,甚至繼續加錢賭一把,這個叫做:反射效應;而面對收益時,他又開始變得厭惡風險了,他不想讓煮熟的鴨子飛掉,他想落袋為安,他變得謹小慎微,不願意冒險了,這個叫做:確定效應。

那為什麼明知道中彩票的概率很低,幾乎一定是賠的,人們還願意去買呢?

因為買彩票的金額特別小,當我們面對特別小的收益時,我們又會變成風險偏好者,想去搏一把大的,因為反正損失也就2元嘛,這個就叫:迷戀小概率事件。

而你如果把買彩票的金額和獎金同比例放大100倍,比如要200元才能買一張彩票,那估計就沒什麼人買了。

兩件衣服,放在你面前,你覺得質量、款式都不錯,都挺喜歡的,而且標價都是399元。只不過,其中一件原價就是399,另一件原價是3999,現在正好打一折,你買哪件?

大多數人可能會覺得,哇,第二件好便宜,但其實兩件是一個價格,這個就叫做:錨定效應,就是你的價值判斷已經被錨定在了他標註的原價上了。

這個效應也經常被用在談判策略上,討價還價時,先開價的人就是設置了一個錨,之後討價還價的過程都會圍繞這個錨展開,所以先開價人,在談判中有優勢,能把握錨的位置,爭取到對自己有利的結果。

當然,除了這些之外,還有類似於損失規避、心理賬戶、稟賦效應、可得性偏差、比例偏見、結果偏見、雞蛋理論……等等一系列人們非理性的行為特徵。

當你的大腦被這些非理性的效應所影響時,你就不可能做出真正客觀、理性的判斷,你的選擇會被情感所左右,你的行為會被商家所引導,你會持續的衝動和不斷的後悔……

那怎麼辦?

這些非理性的效應是怎麼來的,你又應該如果避免呢?

1.人為什麼是非理性的?

為了深入研究人們的非理性行為,丹尼爾·卡尼曼教授在其著作《思考,快與慢》中把人腦分成了2個思考模式來解釋這些現象,分別是:「系統1-快思考」和「系統2-慢思考」

系統1:快思考

所謂「系統1」就是我們日常說的直覺思考,憑感覺行事,甚至是一種本能反應。

比如,一個老虎向你走來,你不會去分析你們之間的距離有多少;看它的肚子,去判斷它現在是否飢餓;看它的眼神,看看有沒有透露出殺氣;調查一下它的過往,有沒有吃人的經歷;預測一下自己被吃的概率有多少……

你會立刻拔腿就跑!

這就是大腦里的系統1在運行。

它非常快速,會根據你當前的所見所聞,立馬從記憶和經驗中找到判斷依據,並迅速作出反應。

這個快,當然有非常多的好處,它可以幫你處理許多簡單、重複的問題和行為。

比如,你可以一邊走路,一邊跟人打電話,而不需要去管具體應該邁哪只腳,甚至,如果你走的是一條熟悉的道路,你都不需要去思考路該怎麼走,電話打着打着,莫名其妙就走到家了,整個過程就像自動駕駛一樣……

再比如,我問你:3+4=?

你會脫口而出:7

這個就是系統1給出的快速反應。

但是,如果你面臨的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比如我問你:25×44=?

你可能一下子就懵了,沒法一下子給出答案,你可能需要拿出紙筆,或者在腦子裡擺出乘法計算的列表開始計算。

這個時候,你的大腦就進入了系統2……

系統2:慢思考

系統2是什麼?系統2就是理性思考,是邏輯推理,是量化分析。

面對未知、複雜的問題,我們的大腦可能就會開啟系統2,把問題拆開了、揉碎了、鋪在面前,按照一定的步驟,開始分析各種利弊、因果關係、邏輯推理……

這個思考過程會比較慢,但不容易出錯。

為什麼我剛才說是「可能」會開啟?

因為開啟系統2,你需要主動調用大量的注意力來專心分析問題,而大腦是人體的耗能大戶,占到人體耗能的20%以上,如果長時間使用系統2,會讓你感覺到非常的疲憊。

因此,大腦很懶,能不思考,就不思考,能用系統1,就不用系統2,即便問題看上去很複雜,我們也懶得去認真思考,本能的選擇節省能量,讓大腦自動運行……

正是這個機制的存在,非理性就出現了……

系統1是自動運行的,不需要調用大量的注意力,很節能。所以,我們大腦本能的選擇,都是憑感覺行事。而且,速度非常快……

但也正是因為這個快,系統1它非常容易出錯,判斷經常不靠譜,前面說的那些認知偏誤,都是拜他所賜,它討厭損失、它厭惡風險、它盲目自大、它衝動感性、它簡單直接……

你如果長期用系統1思考,只憑自己的本能行事,你甚至學不會任何有點難度的東西。

基於這個發現,丹尼爾·卡尼曼將經濟學的基礎假設:從理性人,變成了非理性人,由此發展出了一套全新的經濟學理論:行為經濟學,並在如今的商業社會大行其道。

有了這個大腦模型,那我們就有辦法對付自己的不理性了。

2.怎麼克服非理性?

1)啟動元認知,開啟系統

面對選擇,首先要讓大腦慢下來,啟動系統2,而這個過程,其實是反人性的,因為我們本能並不喜歡集中注意力,耗費能量,用力思考,我們很懶……

怎麼辦?

請參考《認知紅利》第7章,提高自己的元認知能力,讓自己有能力意識到大腦的思考過程,然後主動切換到系統2。

2)讓思考離開大腦,強制限速

為了讓自己的思考更慢、更客觀、更理性,你可以把思考的過程離開大腦:

比如拿出一張白紙,打開Excel表,或者使用Xmind等腦圖軟件,將自己思考分析的過程可視化,把自己變成第三人視角……

這個時候,你運用的就自然是系統2了。

3)設置外部提醒

如果你的元認知經常失效,還會常常忘了把思考過程抽離大腦,依然會本能的拍腦袋,怎麼辦?

你可以設置一些外部提醒,比如遇到問題多去問一下別人的意見,或者召開一次會議,讓自己的想法接受別人的批評與挑戰……通過這些外部的力量激活你的系統2。

4)識別認知偏誤

剛才說了那麼多認知偏誤,比如心理賬戶,反射效應,確定效應,迷戀小概率事件……這些你都要去學習了解,並爛熟於心,以防自己采坑。

當然,你也可以反過來運用這些認知偏誤,優化你公司的營銷策略,讓用戶的大腦只運行系統1,讓她不斷買買買……

當你能繞開認知偏誤,開啟系統2,進入到慢思考,你才能開始用本文開篇的方法,做出一次科學的決策!

3.小結一下

我們該如何做決策?

1. 讓自己思考慢下來,遇到重要決策時,啟動系統22. 設定標準,把選擇題變成計算題,量化選項,理性決策。

如果你能做到這2步,你的決策水平已經可以秒殺絕大多數人了!

4

第三選擇

1.小試牛刀

有了這套決策方法,心想,再也沒有選擇題可以難倒你了。

正好,你最近有個跳槽的機會,已經收到2家公司發來的offer:

A公司:老牌國企,錢多事少離家近,辦公環境也是高大上,就是沒什麼晉升空間,行業也比較傳統;B公司:創業公司,公司剛拿了A輪,行業好,增長快,雖然給你的工資只有A的一半,但是職位好,提成高,做得好收入也不低,還給你期權,最重要的是,工作內容是你非常喜歡的……

怎麼選?

於是,你開啟了慢思考,並打開一張Excel表,把你認為重要的標準都寫上,比如:增長速度,工作內容,業務數據,辦公環境,工資待遇,期權數量……

結果,B公司,因為發展前景特別好,預測收益特別高,工作內容又是自己喜歡的,在你這張表上,得分完爆A公司。

因此,去B公司!

你非常開心,當天就把工作辭了,回到家,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了媳婦兒,你滿心歡喜,期待收到一個愛的擁抱,結果……

你老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給你來了一套降龍十八掌,把你扇到床底下……

你怎麼回?

你說:「真是婦人之見,我為你的見識感到擔憂!」

那是會打起來的……

你感到很無辜,明明是用科學決策做出來的理性決定啊,怎麼她就不能理解呢?

但是靜下心來一想,老婆希望你選個穩定、收入高的工作,也有她的道理,怎麼辦?

又變成石頭剪刀布的問題了……

你是該妥協,還是堅持?

難道要再列個表,分析一下「堅持」和「妥協」這兩個選項的得分嗎?

那衡量的標準又是什麼?

選擇「堅持」就會傷害老婆甚至家庭,選擇「妥協」就會傷害自己的理想,錯過這次機會,兩邊好像都不行,這次是真的左右為難了,怎麼辦?!

答案是……

2.不要盯着選項看,要看目標

答案一定在選項里嗎?

之所以我們經常陷入左右為難的處境,就是因為,我們眼裡只把選擇題看成了選擇題!

要麼接受我的方案,要麼接受你的方案談判雙方,糾結於價格問題,要麼對方讓步,要麼自己讓步跳槽選公司,要麼聽我的,要麼聽老婆的

我們經常陷入這樣的問題里,在有限的選項里,做個非此即彼的選擇,而忘記了我們為什麼要做這道選擇題!

這就好像在奇葩說里打辯論,非要在辯題的兩端做一個選擇,偏偏論點雙方又都巧舌如簧,論點充足,讓你原本清晰的頭腦,再次深陷問題之中,開始左右糾結……

比如,在奇葩說第四季有一集的辯題是:《分手該不該當面說?》

你先閉上眼睛想一下,你會怎麼選?

現場100個人有72個人選擇了該,不知道和你是否一樣。

然後,選手們開始展開激烈的辯論,各種金句神言層出不窮,說的觀眾們是左右舉棋不定:

觀眾們一會兒認為:該!一會兒又認為:不該!

終於,BBKING級別的選手邱晨(反方:不該)出場,她說:

「對方辯友把分手形容成盛大的閉幕式上的煙花表演,但其實不是,分手是所有的煙花都散去之後,無盡的空洞和冷漠。我們要分手,就是因為我們倆不能從愛情這所學校里畢業了,現在你要求我進行一場退學考試,甚至是退學面試,為什麼?為什麼?如果我們還剩下一絲一毫可以見面的勇氣,能不能把它用來在一起,而不是分手!」

說的全場熱淚盈眶,比分幾乎完全翻轉,變成:28-72,高手就是高手!

為什麼她這句話有那麼大的殺傷力?

那是因為,她不是在說「不該」的論點,而是在給選擇定義標準,她在告訴你,什麼才叫分手!

通過剛才的學習你應該知道,一旦問題有了標準,答案就能很容易出來。

好,這下怎麼辦?

還剩下蔡康永和羅胖兩位導師沒有發言,正方的康永哥能力挽狂瀾嗎?該說的論點都已經說了,邱晨也已經把標準給定義好了,怎麼辦?

導師蔡康永(正方:該)出場,他說:

「節目結束後,我們要傳達出去的結論是什麼?你們現在按藍色鍵的人,做的是什麼選擇?就是我們《奇葩說》這一期傳遞出去一個結論:要分手的時候不該見面分。我想看到這個結論的人都會十分詫異就是:你們在說什麼?談戀愛的時候在一起,分手的時候不該見面分?你不覺得很荒謬嗎?」

此話一出,比分瞬間開始一邊倒,高手們則相視一笑~

為啥?

因為他並不是在辯論,他是在為問題「設定目標」。

我們為什麼要做這道選擇題?做出這個選擇題之後,是為了達成什麼效果?

不同的目標,解決方案自然就會不一樣,選擇的標準也會不同,一旦大家認可了他設定的「新目標」,對應的答案可能馬上就出來了,所以比分立刻呈現出了一邊倒的態勢……

好,現在該輪到羅胖(反方:不該)上演女媧補天了,羅胖說:

你看,又重新給問題定義新的目標,這才是高手過招,他們哪是在做選擇題,真正的頂級高手,都是在給問題設定目標!

目標決定你選擇的標準,而標準,決定你的選擇!

是不是又是熟悉的味道?

羅胖接着說:「我們一定要向我們這期節目的所有觀眾,傳達一個信息,看《奇葩說》的人,正在長大……」

最終,羅胖絕地反擊成功,反方獲勝!

所以,回到你和你老婆的爭執,你們的問題並不出在選項本身,而是在於你們兩人的選擇目標不統一,如果你們忽視目標而只看選項,那就會陷入非此即彼的爭執,誰都有理,誰都說服不了誰,選擇任何一個,其實都是錯誤的選擇……

那怎麼辦呢?

3.你永遠都有第三選擇

1)找到問題的目標

面對選擇題,首先不要只看選項本身,而是要還原目標:你要問自己,做這個題到底是為了什麼?你最想要達到的結果是什麼?

比如你面前放着兩把寶劍,請問你應該選更鋒利的一把,還是更好看的一把?

你只盯着2把寶劍是選不出來的,你得看你要用來幹嘛?你是要上沙場殺敵?還是要放在家裡當裝飾?目標一旦確定,答案就自動出現了。

那如果你找不到目標怎麼辦?

特別是那種你只能做一次選擇,做完不能後悔和更換的,比如選老公這件事,確定後更換成本極大,那我該如何在結婚前,就確定他是不是我的目標人選呢?

你可以試試麥穗理論:

第一步,你先設定一個尋找期限,比如你現在22歲,你目標在30歲之前結婚,那麼尋找期限就是8年;第二步,將8年分成37%,和63%兩個部分,也就約等於3年和5年;第三步,前3年只看不選,在這3年裡你不做任何決定,只是和儘量多的男孩子接觸,然後觀察哪些是你想要的、喜歡的,你也可以用我們開篇的方式,給每個人都打一個分數,3年一結束,得分最高的那個人就是你的目標人選。第四步,如果這個人還沒有女朋友,那麼你就可以回去找他,如果這個人已經有女朋友或結婚了,你在之後的5年裡,就以這個最高值為目標,一旦遇到比這個目標值高的,就立刻下手,不要猶豫,不要再去幻想還有沒有可能遇到更好的,大概率上,他就是最好的。

如果你的選擇還牽涉到多方利益,那你就得先統一目標

我們在香港電影裡經常看到這麼一個場景,就是兩個黑幫要打架,然後跑出來一個和事老站在中間勸架,他通常第一句話是什麼?

「大家都是為了財~」

這是什麼?

這就是把雙方的目的先統一起來。

大家如果是為了同一個目標,那麼剩下的就是方法和行動的不同了,衝突就變成「如何在目標不變的情況下,找到讓雙發利益最大化」的問題了,這樣就比較容易和氣生財。

2)將選擇題轉化成簡答題

一旦問題有了目標,請問選擇題還是選擇題嗎?

不是,而是變成了簡答題!

基於目標,我們來思考方法和行動,這個時候,你已經不滿足於擺在桌面上的那些答案了,因為你現在不是要在他們之間選一個,而是要解決目標問題,你已經從原來非黑即白的選項中跳了出來。

這就像你在考試時做選擇題,答案是在選項里挑出來的嗎?

不是!

是你根據問題,算出的答案,然後在選項里找到一個和你一樣的而已!

如果你還在選項中糾結,或者都選C……

那就說明你要麼沒看題,要麼你是真不懂。

如果是不懂,那麼你要解決的也不是糾結的問題,而是去學習相關知識……

3)找到第三選擇

有了這個思維習慣,當你再遇到「選A還是選B?」這樣糾結的情況,你首先應該問自己的是:目標是什麼?還有更好的選擇嗎?

比如在談判中,對方覺得你們的產品太貴了,希望可以降價。怎麼辦?

你不要在降不降價的問題上糾結,你應該說:

「通過與貴司的合作,增加彼此的整體利潤是我們共同的目標。降價是可以的,不過這樣會對我們的利潤造成很大的影響,我們對貴司的C業務也很感興趣,是否可以在C業務上給我們一個位置更好的廣告位作為交換?」

這就是跳出了原有的選擇框架,找到了更好的第三選擇,得到雙贏的結果。

再回到剛才找工作的問題,你和你老婆的核心矛盾是目標不同,老婆要穩定,你要前景和熱情,那麼,你們是否可以達成一個統一的目標,找到可以兼顧這2個需求的方案?

比如:在能保證家裡每月有1.5萬元開支的情況下,尋找一個成長潛力巨大的公司。

那你的答案也許可以是:選擇B(成長潛力更大的公司),不過在此基礎上另外再找一份兼職,補充每月固定收入;或者先都不選,等待更適合的機會出現……

世上本無選擇題,所有的選擇題,都是簡答題。

好累……

讀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完蛋了,做個選擇好複雜……

既要慢思考避免認知偏誤,又要量化分析做理性決策,還不能局限於現有的選項,要找到問題背後的目標,把它轉化為簡答題,再擴充選項……

如果每一個問題都要這樣,得活的多累啊……

這樣下去,也許不是選擇能力變強了,而是會變得更墨跡……

咋整?

5

成大事者不糾結

答案是:沒辦法……

想要做出正確的選擇,你就得這麼做!

要不然怎麼說「選擇>努力」呢?

你在「選擇」這件事情上不花更多的精力,你怎麼證明你已經把選擇看的比努力更重要?

難道只是嘴上說說?實際上卻懶於思考?

那你今天學這些幹嘛呢?你又不去用……

但這樣真的會累死,怎麼辦?

好消息是:真正需要你做決策的事情,其實並不多!

你說不對啊,我每天就面臨着各式各樣的選擇:

出門該穿什麼衣服?中午該吃什麼飯?回家路上是看書還是打遊戲?到家了是陪老婆看電視,還是繼續工作?

這,不都是選擇嗎?

沒錯,這些在你這裡確實是選擇題,但在某些人那裡,也許連問題都談不上……

比如很多人每天早上糾結於出門穿什麼,但是像扎克伯格、喬布斯這樣的人從未為此事糾結過,他們永遠只穿同樣一件衣服……

為什麼?

因為,這不重要……

選擇哪件衣服,是否會影響形象?

會!

但這個影響,對於他們真正要去達成的目標來說,不重要!因為時間有限,所以沒空糾結……

如果你心中沒有大目標,就會糾結於眼前的小事,你仔細想想自己每天在糾結的事情,其實大多數都是屁點大的事……

而如果你竟然還覺得這些屁點大的事,就是天大的事,那麼你最終只能做成天大的屁事……

當然,我這裡不是鼓吹你也要像他們倆學習,把衣服也都換成一樣的,更不是看不起你目前在做的事情,而是想告訴你,若你心中還存有夢想,你就要把目光始終盯在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什麼是真正重要的事?

就是精神層次、身份層次里的那些事;就是5年,10年,30年之後,再回過頭來看也依然覺得很重要,影響重大的那些事。

你能看到多遠,你的格局就會變的有多大!

我們經常聽到說:「成大事者不糾結」,意思是,如果你要做大事,做選擇的時候就不要糾結,只專注於當下,別考慮那麼多,要當機立斷,要快速決定……

扯!

這叫衝動!

衝動只會帶來魔鬼,而不是大事有成!

什麼叫成大事者不糾結?

如果事情不重要……

那就沒有必要糾結,選A,還是選B?

答案是:都可以!

而如果事情很重要……

那就開啟系統2,分析問題尋找目標;然後把選擇題變成簡答題,擴充選項;再把選擇題變成計算題,進行量化決策。

這個過程,你也用不着糾結!

成大事者不糾結,不是讓自己做任何決策都變得果斷有效,而是讓這些小選擇,從此變得無關緊要。

成大事者,不做選擇題!

6

總結

本文內容比較多,我們來簡單小結一下做決策的流程,我們從下往上看:

第一步:緊盯核心目標,過濾大多數問題,不在小事上糾纏;第二步:面對關鍵問題,不要糾結於僅有的選項,要找到核心目標,將問題轉化成簡答題,並尋找第三選擇;第三步:繞開認知偏誤,開啟系統2,進入慢思考;第四步:制定標準,給所有的選項打分,量化結果比大小。

最後,祝你成一番大事,而不再糾結!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1-18 19:01:37

我聽別人說過,值得推薦的情感機構

頭像
2023-05-26 21:05:05

老師,可以諮詢下嗎?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2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