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經或多或少看過一些優秀作品,也知道了一些設計方法和技巧,了解到了一些相關的理論知識,自己也做過一些項目或者是練習,總體來說都掌握了一定的設計能力。但是設計師想要擁有更多的資源(薪資、工作機會等等)或者是職業進階,除了一定的設計能力之外是遠遠不夠的,設計師還需要掌握更多的能力,才能讓自己成長提升,並且擁有他人無法取代的價值。我通過自己的經歷和整理收集,發現目前不同階段的設計師對待同一個問題不同的角度以及特徵,如下圖所示:
不難發現,當大家還是初級設計師的時候,剛剛接觸設計行業,我們更多的是去觀察、學習、臨摹一些「好看」的作品,熟練地使用設計軟件和提升設計技法,最後的是自己做出來的產品是否漂亮美觀,最重要的是客戶/老闆是否會買單,而自己無法清晰地定義自己設計的產品價值,也不能很好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所以產品走向會根據老闆/客戶的水準來定義,輪到自己表達只是支支吾吾,最後只是作為執行無休止地改稿。一切由老闆/客戶說的算,無法清晰地了解自己產品的定位,缺乏表達觀點的能力,缺乏一定的審美,作為執行角色無休止加班成為了初級設計師最大的痛點。
而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工作,逐漸轉型成為中級設計師後,有了一定的設計技法、軟件使用熟練度、審美和視覺表現能力,平台規模合作團隊也逐漸變大,基本能滿足老闆/客戶/業務方提出的需求。開始學習一些設計相關理論,開始拆解自己或別人產品的交互架構,更多地關注用戶體驗,也會融入品牌元素到自己的產品當中,為自己的產品做情感化設計和制定設計規範,會組織一些專業語言和業務溝通以及陳述自己的產品。但是如何從眾多的設計方案中找到最優的方案來解決問題,如何更多地體現產品的價值,產品利益鏈如何形成商業閉環,如何在團隊/設計圈體現自己個人的價值,如何提升自己的個人影響力,成為了中級設計師這階段的痛點。
通過三年五年的沉澱,成為高級設計師後,形成了自己獨有的一套方法論和設計思維,能熟練地拆解每款產品和定義產品,視覺表現層已經完全能駕馭,能清晰地闡述自己的設計思路和結論,產品用戶體驗層也有了一定的經驗和方法,在團隊中或者設計圈有自己一定的個人影響力,更多地會在工作中思考產品帶來的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會用不同的思維去思考產品的各個維度,找到最優的方法解決問題,會把固有的利益鏈轉換成商業閉環,提升用戶轉化率等等。而這階段的設計師的主要痛點就是面臨着團隊管理和溝通,朝着資深設計師和設計專家轉型,以及如何為平台帶來的利益價值考核等等問題。
資深設計師或者設計專家這裡不談,因為這階段所思考的問題大都和設計無關了。通過上述不難發現,每個階段的設計師都有各自的特徵和痛點,雖然其中都包含着設計相關的能力,但是隨着階段的進階設計相關的能力占比逐漸變少,更多的是其他的能力增長,所以設計師除了設計以外其他能力的重要程度顯而易見,那麼我們來看看除了設計以外,設計師應該掌握其他什麼能力。
思考能力(Thinking)
思考能力作為首要的能力,不僅僅是設計師,其他職業一樣需要這個能力,所涵蓋的面太廣泛了也說不了,這裡主要針對三點來講:核心競爭力、批判思維和分析能力。思考分為兩個層面:自我層面和業務層面的思考。自我層面的思考就是要通過深度剖析自我,發掘自己處於哪個階段,有什麼長處和不足,自己想要什麼,需要往怎樣的方向發展。而業務層面則是要思考業務產品的結構框架、用戶體驗、商業價值等等。前者更加關注自身的成長,後者更加關注業務的成長。
1. 核心競爭力
核心競爭力就是有與別人不一樣的能力,想要做到別人無法替代你的程度,就要有自己個人核心的競爭力。如果你會做一張 Banner,我也會做一張 Banner,你會搞一個頁面,我也會搞一個頁面,那麼你就成為了可有可無的螺絲釘,唯一的優勢就是年輕能拼能熬,等你熬鏽了老了,隨時可以換一顆新的螺絲釘來取代你的位置。所以不管什麼階段,我們要深度剖析自己,認清自己的優勢劣勢,並採取相應的措施。
如何剖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給大家一個大致思路,從異樣性和共通性入手。自己周圍或多或少有團隊,條件不足的話現在網絡各大平台都很發達,也能融入一些設計圈子中,和不同的人對比尋找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異樣性是當前的優勢,找出其中的優點,不斷地放大深造,變成你的核心競爭力,而和別人不一樣的缺點找出來摒棄改正。共通性就是和大家一樣的地方,可以看作是偽劣勢,因為諸多共通性中總有你最喜歡最擅長的一個,將它單獨拿出來不斷擴大,逐漸就拉開了差異性,慢慢就轉化成你的核心競爭力了。而大家都有的缺點,你把它糾正了,就成為你的核心競爭力了。
舉一個例子:小王是一名工作了3年的設計師,研究生畢業,由於公司的原因平時工作最多接觸的就是一些運營圖 banner,也有過很多品牌VI 的經驗,逐漸在視覺表現上有一定的見解和想法,也對視覺表現的東西更加感興趣。
那麼他的共通性就有:工作3年之久,研究生畢業,視覺表現能力強也更感興趣,有品牌 VI 的經驗,有自己的見解和想法。
由此推斷出小王的共通性是:工作經驗豐富,視覺表現力強,有想法和見解。
異樣性是:學歷優勢,品牌VI 相關經驗。
那么小王可以在保持自己學歷優勢下,繼續深造品牌VI 設計,逐漸轉型成為高學歷的品牌VI 設計師,那麼學歷和品牌VI 的經驗就是小王的核心競爭力;也可以去學習 C4D 動效等軟件繼續增強自己視覺表現力,配合自己豐富的工作經驗逐漸轉型成高學歷的創意藝術設計師。將自己的想法通過分享會、文章等模式輸出,把這一點升級成個人影響力,那麼綜合下來更加優秀的視覺表現力、豐富的工作經驗和個人影響力也會逐漸變成小王的核心競爭力。
只有通過不同維度深度地剖析自己,找到自己的共通性和異樣性,清晰自己的價值定位,然後制定出適合自己成長目標和方案,不斷增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成為不可取代的設計師。
2. 批判思維
批判思維是一名設計師必須具備的思維能力,我們不僅僅要學會批判別人的作品,還要學會自我批判。這裡不是指無腦的批判(之前遇到過一個剛進公司的實習生,把所有人之前做的東西全部批判了一遍,只說產品好看與否,完全不顧及平台一致性商業價值用戶體驗等等,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建議,頗有一種指點江山的感覺),而是指自己通過批判別人或自我的方案,不斷地優化糾正,最後產出最優質的方案,這是批判思維的出發點。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經歷,看待問題的維度是多種多樣的,所以一個方案產出後,通過不同的人思考後的結果是最好的解決方案。這也印證了波克定理:只有在爭辯中,才可能誕生最好的主意和最好的決定。所以當設計師接到產品交互的原型圖後,不要上手就做圖,要通過自己的經驗和想法去看待原型圖,然後提出更加優質的方案進行討論,如果你的方案更加優質,那麼不僅是產品的質量得到了優化,你個人的經驗也得到了沉澱,下次遇到相同的場景就可以拿出來復用,直到遇到更好的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溝通的方法,比你資歷高的人提出的觀點更加具有建設性,在毫無頭緒沒有創新的情況下就聽比你更有經驗的人的;遇到比你資歷低的人提出的觀點也不要嗤之以鼻,抓取其中有用的點,沒準是一個新的思維方向。總之,有數據說數據,沒數據舉案例,沒案例講觀點,如果連觀點都沒有的話,照着大佬說的話做就是了。
3. 分析能力
分析能力也是設計師必須掌握的能力之一,無論你是創意藝術設計師,還是用戶體驗設計師,譬如一張 Banner 氛圍傳遞或者文案排版,譬如插畫的配色或者場景搭建,譬如產品的布局結構或者用戶體驗,這些都需要有一定的分析能力。通過拆解改版/競品/參照產品等,明確產品的最終目的、商業價值等等,有了這些準備後才能對自己的產品進行設計或者改版。而分析產品可以以用戶體驗五要素的角度來分析,分別是:戰略層、範圍層、結構層、框架層和表現層。之前在分析產品的時候發現有些產品強行套用這五個要素進去不適用,因為有些產品的頁面它不存在戰略層或者範圍層的東西,所以我總結歸納了三個角度來分析產品。
三個角度主要是:表現層、用戶體驗層和價值層。表現層主要是產品頁面的配色、布局結構等;用戶體驗層是產品的心智透出、交互流程等;價值層就是產品深度的價值體現了,比如商業價值、社會價值和用戶留存率等。大致可以套用這個公式去思考:為什麼這裡會用這種表現形式,它想要表達怎樣的效果,它要達到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如果是自己去設計會怎樣做。以淘搶購v4.1頁面(已上線)為例,因為淘寶規範為卡片式設計,在視覺表現上要統一,所以淘搶購v4.1的業務目的是統一視覺樣式,並且它需要給用戶產生一種「商品很便宜快去搶購再不搶購就沒了」的心智認知,它的最終目的是引導用戶去商品 Detail 頁面購買商品和提高商品的點擊率,這樣通過協調關係形成平台、商家和用戶之間的利益鏈商業閉環。
想要提升自己的分析能力除了項目和時間的沉澱外,更多時候需要自己積累,設計平台有很多優秀的作品,作者會把自己設計分析和思路寫出來,我們可以看看別人的想法是否值得借鑑,再去分析一下,最後思考如果是自己的話會怎麼去做。其次做設計的時候帶着同理心去做,把自己當作用戶去看待自己的產品,通過不斷的積累提升自己對產品的敏銳度,將一些產品的隱性問題挖掘出來。另外可以多看一些好的設計書籍,比如《U一點料1、2》、《以匠心 致設計》等等,將學到的分析方法代入自己的產品或作品中,逐漸的分析能力就增強了。
規劃能力(Plan)
規劃能力是日常工作生活中所需要掌握的能力,主要講業務規劃和職業生涯規劃,業務規劃能力應對的是我們工作中處理業務所需要具備的能力,而職業生涯規劃應對的是我們整個人生職業生涯規劃的能力。掌握這個能力後前者會給我們帶來業務處理效率上的提升,後者給我們帶來整個人生有益的好處,所以這個能力非常重要。
1. 業務規劃
很多時候我們還在有條不紊地處理某個需求,心想着下班去吃個飯買水果回家洗澡睡覺的時候,突然來了一個緊急的需求,就把我們整天的計劃給打亂了,火急火燎地處理完這個需求,然後又把之前的需求做了,最後加班改稿導致整個計劃泡湯了。工作中遇到這樣的情況很多,處理方法有很多種,最經典的就是四象限法則,把事情的緊急重要程度分為:重要且緊急、緊急不重要、重要不緊急和不重要且不緊急四個象限。
道理我們都懂,可是一遇到情況依舊手忙腳亂,根本原因是沒有認真地把它代入自己的工作生活當中。畫一個象限表,把自己今天所要處理的事務陳列出來,一開始可能因為事情不多就沒堅持下去,一旦養成習慣後,將來遇到緊急情況突發的時候就能認識到這個習慣給你帶來的好處了。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就是這個道理。
在做業務需求的時候,可能會碰到有些需求價值高,有些需求價值低但又很緊急,不知道怎麼處理。我們依舊可以套用四象限法則來制定一個四象限表:價值高且緊急、緊急但價值低、價值高不緊急和價值低不緊急。什麼是價值高的需求呢,就是能讓你有充分思考和分析的需求,比如某個頁面的改版。價值低的需求則是相對不怎麼需要思考和分析的需求,比如根據已有的規範改個顏色。在時間的優先級前,價值高的需求大於價值低的,最後剩下的就是價值不高且不緊急的。因為我們無法拒絕需求,需求來了肯定是要做的,要學會將需求分解成不同類型,對自己有成長沉澱的需求那可以作為最高優先級去處理,留夠充裕的時間去思考分析,然後沉澱經驗穩定提升。
2. 職業生涯規劃
在大學期間就學過相關的課程,只不過當時並沒有太深的感觸,而是等工作以後才知道這項能力的重要性,它相當於你每個階段的里程碑,當作遊戲中的成就任務也不為過,還是自己設定的成就任務。某個階段想要達成什麼樣的目標,想要獲得怎樣的成就,都是要自己一步一步慢慢規劃並且完成的。
我遇到過幾個非常努力的人,每天除去吃飯睡覺工作時間就是在努力學習,到最後還是很迷茫,不知道做什麼,不知道如何體現自己的價值。他們的努力沒有錯,但是這樣沒有成效的努力會讓他們覺得努力並沒什麼用,逐漸開始產生抱怨、泄氣和放棄等負面情緒。
舉個例子,如果你剛畢業,給自己制定的長遠的職業生涯規劃是在工作3~5年後進到大廠工作提升自己,那麼所拆分下來就需要一些項目工作經驗和優秀的作品,再細分就是如何做出優秀的作品,細分到最後就是作品當中的元素,比如圖標排版布局等。那麼就制定計劃按照各類元素去做練習,比如圖標畫兩個星期,APP設計排版布局練習兩個星期,插畫練習兩個星期,這樣堅持下來就組成一個完整的項目作品了。有了規劃並且在自我驅動的推動下,逐漸實現自己的職業目標。
執行能力(Execute)
執行能力是指自我在工作&學習中執行的能力,執行能力是一個設計師最主要的核心技能,一切的能力都在這個基礎之上。
1. 自我執行力
提升自我執行的能力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步驟:看和做。
首先是看,看其實是提高自己審美的一個過程,通過看一些優秀設計作品,久而久之自己的審美能力才會提高。看分兩種,一種是帶有目的性和不帶有目的性的。不帶有目的性地去看是自己在空餘時間,通過瀏覽設計網站採集一些你覺得好看的作品。而帶有目的性地看是針對某一個模塊去搜集整理,比如今天我需要做一個關於內容的模塊,那麼我就會去尋找一些做內容的產品設計,搜集到的各類關於內容的表現手法,然後結合自己的經驗和分析,找出最適合自己產品的一種。
僅僅看是不夠的,在看過之後我們需要動手嘗試才能算真正地沉澱。做設計最忌諱的就是「眼高手低或者眼低手高」,有了審美但表現手法跟不上,或者說表現手法有但是審美跟不上。一定要在自己吸收後,通過嘗試做出來,才能真正的沉澱到自己的大腦中,變成自己的表現手法。最後通過大量的積累,結合對商業需求的判斷形成設計策略,才能從容應對不同的產品需求。哪怕今天做金融相關的產品,還是明天做電商的產品,後天又改做工具類產品,一旦形成了自己的應對策略,才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遊刃有餘。
很多時候我們只關注到魚的大小、肉質是否鮮美那20%的東西,往往忽視了那80%最重要的捕魚技巧和方法。只看到產品是否好看,交互是否流暢,體驗是否良好,沒有更深層次地分析這個產品的商業背景是什麼,設計師為什麼要這樣設計,如果換做自己的話會怎麼做。設計不是單純的炫技,設計師的工作核心就是解決問題,所以我們要結合作品的背景、價值等因素,去看、去做、去學相應的表現手法才是自我執行的核心所在。
表達能力(Express)
表達能力是設計師除去執行能力外第二重要的能力,小到平日裡的溝通對接,大到述職晉升面試,都離不開表達能力的支持。有些設計師經常面試怎麼都過不了關,我本以為是作品集的問題,看完之後作品方面完全沒有什麼問題,具體了解後才知道是在面試過程中不知如何闡述自己的作品和思路,或者在闡述過程中由於緊張等因素導致表達斷斷續續不順暢,面試官就會覺得這個人不靠譜然後 PASS。明明做圖很優秀卻輸在了表達上,這種情況就很憋屈。在廣告公司中,一個 LOGO 或者廣告視頻往往只是贈品,出售的卻是這個品牌VI 的故事。如果一個設計師不懂得怎麼闡述自己的業務,不懂得怎麼推銷自己的方案,不懂得拓寬自己的個人影響力,就單純的只會執行作圖的話,那麼這名設計師是不合格的。
1. 業務表達
業務表達是指在自己工作過程中,對設計方案進行闡述。大部分設計師會遇到一個困擾,當設計稿做完以後就不知道怎麼去表達自己的設計理念,被業務方/面試官/老闆提出質疑時,往往不知道怎麼闡述,給人一種覺得好看就這樣做了,或者其他優秀的作品/競品是這樣做的,我也就這樣做了。那麼結果往往就是自己的專業性遭到質疑,然後轉變成業務方/老闆進行設計主導,形成「改來改去還是第一版好」的惡性循環。
那麼如何提升自己的業務表達能力呢?首先設計師要提升在設計領域的專業度,通過學習相關的知識,代入自己的設計當中去闡述設計稿,準備工作先做到位,收集相關的數據,掌握相對應的設計理論,先說服自己再去說服別人。
比如:產品的設計為什麼要用紅色?通過色彩心理學得知,紅色能帶給人興奮、激動、熱情等積極情緒,而我們產品所需要透出的氛圍是熱情的、積極向上的,相對應地激發出用戶的正向情緒,所以我這裡使用紅色。
聊天信息這兒為什麼要用小氣泡的樣式?根據近半年數據研究得出,產品聊天信息模塊使用過程當中女性用戶占總用戶數的85.9%,而小氣泡樣式相對比其他樣式更能迎合女性用戶群體的喜好,通過 A/B測試結果得出,使用小氣泡樣式後數據上漲了15%左右,所以聊天信息模塊整體改版成小氣泡的樣式。
通過自己前期的準備(設計理論知識補充、用戶調研、數據測試等),將自己的設計理念表達出來,主導整個設計的方向,必要時可以理性地堅持自己的設計方案,畢竟無論是老闆還是業務方,出發點都是希望自己的產品能做到最好最完善,只要你給出數據支撐和專業性的建議,他們一定都會採納接受的,而最後你的能力和專業性也得到了認可。
2. 書面表達
我個人是強烈建議在能力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通過寫作來檢視自己成果的。因為往往很多東西自己是明白的,但是讓其他人看懂是另外一種能力了。職業經驗總結、對設計的見解看法、自己獨特的設計思維、一本書的讀後感等等都可以通過書面表達出來。學習某個知識點不難,但要將它教授出去首先要對這件事理解得很透徹,通過自己的經驗和見解,轉化成通俗的語言說給別人聽。
大家也明白,學習最有效的方法不是輸入而是輸出,設計也是一樣的。在學習某種理論方法後,通過書面表達自己的見解和想法,做到舉一反三才能算是真正的學到了這個知識點。
3. 述職
述職一般出現在晉升報告或者面試當中,「諸侯朝於天子曰述職,述職者,述所職也。」述職可以說是工作報告中的總結性報告。向自己的老闆述職是為了升職加薪,向面試官述職是為了獲取更好的工作機會。工作成果有了,但是述職做不好,在老闆/面試官眼裡你就做了無成效的工作。很多人都會經歷兩個述職的誤區,這些誤區我經歷過也看到過,所以總結出來警醒大家。
把述職當作流水賬
把述職當作流水賬是很多新人容易犯的錯誤,有的人會陳列出自己今年做了多少工作:改版了 XXX 模塊、設計了 XXX 的首頁、通過調查研究自主推導改版了 XXX 模塊並落地成功等等,這時候你的老闆/面試官心裡會想:所以呢?然後呢?工作結果固然重要,但是決定你能否晉升/錄用的,不僅僅是把你做的工作進行流水賬般的描述就夠了的。
把述職當作邀功大會
述職的時候有的人常常會像邀功一樣:我今年通過改版了 XXX 模塊,用戶量從50%上漲到了80%。通過調查研究改版了 XXX 模塊,最後通過 A/B 測試發現數據上漲了5%,最後落地全部實施新的設計方案。這些看似闡述了產品的背景,自己做了什麼以及結果,但是往往來說還是不夠的,以上統統可以歸為無效述職。
你做了什麼重要嗎?沒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你帶了什麼樣的價值。述職需要你做的,老闆/面試官想要了解的就是:分析為什麼產品之前數據會那麼低?你是通過哪些方法得出解決方案的?為什麼那麼多種解決方案里你要選擇這一種?你這樣的方法能否沉澱成體系?如果換一個人來按照你的方法做是否可以得到同樣的效果?有效述職是把你在工作中的感性認知上升到理性規律的能力體現。
4. SCQA模型
SCQA模型是一個「結構化表達」工具,是麥肯錫諮詢顧問芭芭拉·明托在《金字塔原理》中提出的,而這個模型可以套用在業務表達、書面表達以及述職任何場景當中。S是指場景(Situation),C是指衝突(Complication),Q是指問題(Question),A是指解決方案(Answer)。
無論你是在向業務方/老闆做工作匯報,還是自己寫作梳理都可以用到這個模型。S場景陳述的通常是大家都熟悉的事、普遍認同的事、事情發生的背景。由此切入既交代了事情背景又容易讓大家產生共鳴,然後引出衝突C。Q是發現的問題,最後A給出相對應的解決方案,是對Q的回答也是接下來我們要闡述的內容。整個結構其實是形成良好的溝通氛圍,然後帶出衝突和疑問,最後提供可行的解決方案。
我們熟知的廣告詞經常使用這個套路:
得了灰指甲——描述場景「S」一個傳染兩——發生了衝突「C」問我怎麼辦?——提出問題「Q」馬上用亮甲!——給出解決方案「A」這個模型無論是演講、向業務方/老闆闡述設計方案的開場,還是作為一篇文章的序言都是屢試不爽的。S場景需要讓對方產生共鳴,必須讓對方產生一種:「是的,你說的好有道理」的反應,只有場景被認同了才能繼續故事的發展,這時候打破你給對方營造的安全感,製造C衝突,相繼提出Q問題,然後給出A解決方案,而這個解決方案就是整個敘述的核心和中心思想。
比如你要向業務方/老闆闡述你的設計方案,就可以這樣來描述:「在 XXv2.0 版本上線後(交代場景),收集了近半年以來的數據發現,女性用戶相對減少了20%(發生衝突),為什麼會減少20%的女性用戶(提出疑問),根據我的調查研究發現原因是改版後整個產品色調偏男性化,由於我們產品的受眾群體大多是女性用戶,男女比例為1 : 3,所以在 v.2.1 的改版中我將整個產品色調改為偏女性化的方向(給出解決方案)」。
生活能力(Lives)
最後是生活能力,設計不是工作的全部,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我們應該過好自己的生活,產品設計都是從生活中獲得靈感和啟發的,我們如何對待自己的生活,我們就會得到怎樣的反饋。多陪伴自己的家人、培養一個興趣愛好、保持學習新鮮事物的動力等等。設計師往往能從多樣化的生活中發現靈感和啟發,也能從生活中找到不同用戶的痛點和感知。如何做一名好的設計師,就是帶着同理心去做設計,如何帶着同理心做設計,就是將自己當作用戶,而用戶是融入到生活中的。下面例舉兩個通過生活中的啟發改變產品設計的例子。
1. 用戶擁有感
在購買星巴克的時候,為什麼服務員要把顧客的名字寫在杯子上呢?難道僅僅是為了分辨嗎?去宜家購置家具的時候,為什麼要讓顧客親手組裝家具?可口可樂為什麼可以定製自己城市的易拉罐?因為這一切都是要給用戶塑造擁有感,人是一種很不理性的生物,只要先拿到一個東西,就會覺得自己擁有這個東西,就不想放掉它。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被稱為稟賦效應,意思就是我們對於自己所擁有東西的價值往往會看得更重。這就是為什么小時候玩的玩具、收集的畫冊、穿的衣服都已經沒什麼用了,我們還要留着當紀念的原因。因為我們的人性對於擁有感非常執着,對於自己得到的東西非常迷戀,當我們覺得要失去它的時候,會有一種損失感,覺得很不舍,會覺得心裡很難受,這就是稟賦效應在我們身上發生了最明顯的效果。
而這樣的營銷策略被用到產品設計當中,例如每年年末的賬單、網易雲音樂總結等等。賬單它只是一份賬單,根據不同用戶生成不同的賬單,也就賦予了不同的意義。又例如各種 H5 性格測試生成的分享卡等等,這些營銷案例都是從生活中汲取經驗的體現。
總結
以上是我總結的除設計之外設計師需要掌握的技能。如果將這些比喻成大樹的話,設計能力是大樹的根部,是設計師立足的根本。而執行能力則是這根樹的枝幹,是支撐設計師全部的基礎;表達能力是樹枝,撐起設計師的整個世界;思考能力則是樹葉花果,是設計師綜合的產物;大地就是生活能力,當設計師的產物(物質、地位等)「落地」時,滋養着大地,大地越「肥沃」,越能催生出茂盛的枝葉;而規劃能力就是一位辛勤的園丁,什麼時候需要澆水,什麼時候需要修剪枝葉,都是由園丁來承擔。
想要跑贏別人,首先得跑過那個跑得最快的自己。
歡迎大家關注云和數據,雲和數據不定期分享設計乾貨和職場經驗分享
評論列表
情感機構有專業的老師指導,我就在老師的指導下走出了感情的誤區,真的很不錯!
可以幫助複合嗎?
如果發信息不回,怎麼辦?
發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還是不回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