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瑜伽網 ID:yujiacom」
作者 | 何似
「你後悔娶了現在的老婆嗎?」
知乎上有着這樣一個熱門話題。
在將近1000個回答里,有的人後悔,有的人不後悔,理由也各不相同。
但其中一位匿名用戶的回答,引起了許多人的感嘆。
在他這篇長長的回答中,不僅寫滿了後悔,也寫滿了對妻子的嫌棄。
「後悔。
她一無是處。
她懶惰、邋遢、不上進、膽小、懦弱、智商低、動手能力極差。」
開篇的三句話,寫明了這篇回答的中心意思。
在他看來,妻子一無是處,因為她的這麼些個缺點,所以他後悔娶她了。
在他的回答中,我們大概可以找出他妻子的一些畫像:
妻子和他學歷一樣,人很單純。不化妝,不買衣服,對物質沒有追求。不亂花錢,錢都用在生活消費上,基本沒在自己身上花過錢。全心全意為孩子老公,雖然自己很樸素,但想好好培養女兒。做飯還很好吃,脾氣好,即使被丈夫趕出家門,也沒有發脾氣,只一個人在樓梯口壓抑地哭。
但他不是這麼想的,妻子學歷與他相同,是因為他高考發揮失常,而她超常發揮,所以她智商低;
她聽不出弦外之音,不是單純,而是「比傻子還不如」;
不化妝、不買衣服不是樸素節儉,而是土;
做飯還行,但是翻來覆去都是那幾道菜,毫無新意,也讓他心生厭棄;
全職家庭主婦,在家帶娃做家務,但是在他看來,家務大概就等於餐後的一池子碗筷待洗。
不知道該討厭成什麼樣,才會把自己的妻子評價為「一無是處」,希望永遠不認識她。
網友疑惑,「他到底哪裡來的滿滿優越感?」
有人回說:「大概是來自於『是我在養她』 吧。」
他斷定她已經無法離開他,所以他厭惡、指責得肆無忌憚。
這也是婚姻的真實面目之一。
我想,這個回答足以令人清醒,處在婚姻關係里,有這樣幾個應該認清的幾點現實。
①婚姻的邊際效用遞減效應
童話故事的結尾,往往是「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
但這並非真實的情況。
事實上,親密關係的構建,並沒有結束;相反,親密關係的維護,才剛剛開始。
曾經很喜歡的那個TA,婚後卻越看越討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愛意在時間與日常生活中被消耗殆盡,我們對對方缺點的包容力也隨之下降了。
正如邊際效用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逐漸遞減,親密關係里的愛意,也會隨着時間的推移,那個特別的人變得不再特別時,消失殆盡。
兩個人在一起的時間一長,新鮮感喪失,沒了戀愛初期的浪漫與激情,看伴侶就會有看膩的感覺。
如果再加上兩個人在柴米油鹽問題上,發生了很多的爭吵和摩擦,就更容易將原本不多的愛意消耗殆盡,缺乏愛意時,再看待伴侶,就會越看越討厭。
正如一開始所提到的那對夫妻,丈夫當初因為「特別的氣質」而愛上了妻子,但隨着時間的推移,這氣質就成了缺點,甚至懷疑自己當時瞎了眼。
②在親密關係里也需要獨立
電視劇《大浪淘沙》裡,描繪了王會悟與李達的愛情。
一個偶然的機會,王會悟在徐宗漢家裡認識了李達,被他的學識、豪情所吸引,有着共同信念的倆人便開始相戀、結婚。
婚後兩人為共同的理想目標努力,他們儘自己的力量給對方出謀劃策。
他們是夫妻,但也是兩個獨立的個體。
後來李達因為革命觀念的問題準備退黨,王會悟本極力勸阻,兩個人在月下深聊,聊完後,都對彼此的革命信仰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
李達對王會悟說:「但是你放心,我的信仰沒有變。」
歷史證明,確實如此。
《致橡樹》裡說: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
仿佛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
我想這就是親密關係里,最好的狀態。
彼此相依,但又各自獨立。
「你覺得要留住男人的心,最大的秘訣是什麼?」
香港女星李嘉欣曾被人這樣問道。
她回答說:「很獨立。若是不夠獨立,沒有健康快樂的心境,你也不能令對方快樂。」
她這裡說的獨立,指的不只是我們常認為的經濟上的獨立,而是她隨時離開他都沒有問題,更是一種人格上的獨立。
人格的獨立比經濟獨立可能更難。保持自我,沒有讓對方感覺你沒了他不行,這樣對方才會珍惜。
就像席慕容在《獨白》裡說:
「在一回首間,才忽然發現,原來,我的一生的種種努力,不過只是為了周遭的人,都對我滿意而已。
為了要博得他人的稱許與微笑,我戰戰兢兢地將自己,套入所有的模式、所有的桎梏。走到途中,才忽然發現,我只剩下一副模糊的面目,和一條不能回頭的路。「
無論是物質還是感情,都不要過分依賴一個人,把對方當作一切去迎合。
保持真實的自我,讓自己掌握親密關係里的主動權。
③獨立需要追求自我實現
等待着別人給幸福的人,往往過得都不怎麼幸福。
努力讓自己變優秀,我們的眼界才會更廣闊。
一個要保持獨立人格的人,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修煉自己的能力。
即使是處於一段親密關係中,也應該努力地追求自我實現。
馬斯洛和很多學者,曾就高峰體驗,進行過大量的研究。
何為高峰體驗呢?
當一個人在自我實現的過程中,在某一項事情上,獲得極大的成就和突破,體驗到自身極大的價值,就能獲得高峰體驗。
這種高峰體驗存在於各種領域,比如學術研究、科研成果、發明創造、極限冒險,比如在事業上能做到的極致等等,這種高峰體驗,就是人能體驗到的滿足感的極致。
每個人對這種自我滿足的趨向,就像種子發芽後向着陽光生長一樣,自然而然地存在着。
因此,任何人都不應該去犧牲自己自我實現的欲望,任何人都應該也能夠去闖蕩、去體驗、去創造,去獲得自我價值感,滿足更高的需求層次,獲得可能的高峰體驗。
只有真正主宰了自己的思想、人生,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
美國婚姻研究者埃利·芬克爾出版了一本名為《要麼十全十美,要麼一無是處的婚姻》的書籍。
作者援引了心理學家奧托·蘭克的定義,在婚姻中,「一個人幫助另一個人發展、成長,同時不過多侵犯對方的個性。」
深以為然。認清彼此都是獨立的個體,保留自己獨立的心靈空間。
每個人的幸福,還是應該掌握在自己手上。
評論列表
寫的東西感觸很深,對情感上幫助很大
求助
如果發信息不回,怎麼辦?
被拉黑了,還有希望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