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曾被穩穩愛過,才會在戀愛里這樣不安 | 如何找回安全感?

情感導師 7085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在知乎上,有一個熱門話題「缺乏安全感是怎樣一種體驗?」 網友給出了各種扎心的回答。

「Ta的手機沒電了,我就感覺自己失戀了」。「與其得到了再失去,不如永遠一無所有」。 「你走了真好,不然總擔心你要走」。 「想要被看見,害怕被了解」。「不敢拒絕,總是討好」。「稍微有人對我好一點,我就迫不及待奮不顧身」。「喜歡抱着毛絨玩具睡覺,因為我知道它不會離開我」。「總是不厭其煩地問對方愛不愛我,直到對方說不愛我」。

安全感這個詞彙,對我們來說應該都不陌生。上面的感受,相信在生活中,我們也或多或少地看過、聽過、經歷過。在戀愛中,「你給不了我想要的安全感」已經成為和發好人卡一樣經典的分手理由了。

在今天的文章里,我們想和大家談論我們經常提及的安全感是什麼、來自哪裡以及如何提升自己的安全感。

不曾被穩穩愛過,才會在戀愛里這樣不安 | 如何找回安全感?

在正式進入今天文章的主題之前,讓我們先來做個小測試,看看自己在戀愛中的安全感屬於哪種類型吧!

請閱讀以下3段內容,仔細想一下,以下哪段內容最好地描述了你在戀愛關係中的所思、所感和行為呢?

A.與別人親密令我感到有些不舒服;我發現自己難以完全信任他們、難以讓自己依賴他們。當別人與我太親密時我會緊張,別人想讓我更加親密,這使我感到不舒服。

B.我發現別人不樂意像我希望的那樣與我親密。我經常擔心自己的伴侶並不真的愛我或者不想與我在一起。我想與伴侶關係非常親密,但這有時會嚇跑別人。

C.我發現與別人親密並不難,並且能安心地依賴別人和讓別人依賴我。我不擔心被別人拋棄,也不擔心別人與我關係太親密。

確定好選擇後,就繼續往下看吧!

戀愛里的安全感

簡單來說,安全感是指內心感到十足的安全、安定和安心的一種心理狀態。你剛才做的測試,是心理學家Hazan和Shaver在1987年編制的成人依戀類型測試,通俗來說,它是一個可以測量你戀愛里安全感風格的簡單測試。上面的3段內容分別概括描述了迴避、矛盾-焦慮、安全依戀類型的人在戀愛中的感受。如果你的選擇是A或者B,回憶一下,你是不是經常會覺得自己沒有安全感?

測試結果

選擇A: 迴避型依戀(avoidant attachment)

安全感指數:★★★☆☆

安全B: 焦慮-矛盾型依戀 (anxious-ambivalent attachment)

安全感指數:★★★☆☆

選擇C: 安全型依戀 (secure attachment)

安全感指數: ★★★★★★

安全感風格不同,在戀愛中里的表現也會不一樣。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這3種戀愛安全感風格,我們採訪了3個正在戀愛中的年輕人,他們分別比較典型地代表了迴避、焦慮-矛盾、安全型戀愛風格。

Victor,北京,產品經理。

依戀類型:迴避型依戀。

戀愛座右銘:「時刻讓自己保持能夠抽身而退的克制」。

「我有些冷漠。我不會對別人袒露內心深處的情感,即使對方是我相處了2年的女朋友。遇到問題的時候,我會自己消化自己扛。我覺得自己做事才最可靠、依賴別人是脆弱的表現、我不能接受自己依賴別人。 我是個工作狂。當我發現女朋友想要和我有更親密的連接時,我就把更多的時間花在工作上。我並沒有那麼喜歡工作,但我更不喜歡她和我太親密,那讓我不舒服。

Karen,深圳,市場專員。

依戀類型:焦慮-矛盾型依戀。

戀愛座右銘:「愛我就要永遠守在我身邊」。

「我很討厭自己。我一談戀愛,就變的特別不安。我總是忍不住偷看男朋友的手機。他半小時內沒有回覆我的微信,我就會變得特別焦慮、生氣,經常會一連發好幾十個信息過去問他在幹嘛怎麼不回我。有一次晚上他們公司聚餐,我打不通他電話,我就哭了好幾個小時,那個時候我滿腦子都在想:怎麼辦?他離開了,他不要我了,他真的不愛我了。後來結果是他的手機和充電寶當時都沒電了。我現在都覺得自己當時的表現很可笑,但我就是控制不了」。

Christian,北京,物理博士。

依戀類型:安全型依戀。

戀愛座右銘:真誠 自由 信任

「怎麼說呢,我身邊有很多朋友在戀愛里很焦慮,但我好像就不太有這些感覺,我自己的戀愛觀是彼此獨立又共同擁有。在生活里,我會給她足夠的個人空間,也希望她能夠給到我。然後,生活里有什麼重要的事情我也會及時和她分享。我們彼此回復消息一般都會比較及時,即使沒有回覆,好像也不會特別擔心,因為我會知道,她沒回復就是有事在忙或者沒看到。我就不會像我身邊一些朋友那麼惶恐,可能是因為我們對彼此足夠信任吧。」

看完這3個類型的人的戀愛表現,你是否想到了某個人或者某些經歷呢?那麼,為什麼我們會有不一樣的戀愛安全感類型呢?它們是從哪裡來的呢?

媽媽給的安全感

其實,我們時常掛在嘴邊的安全感概念,最初來自英國心理學家Bowlby在19世紀60年代提出的依戀理論(attachment theory)。

Bowlby(1969)指出,嬰兒出生後,就本能地想和自己的主要照料者(一般是媽媽)產生溫暖的、親密的、敏感的、持續的依戀。當自己依戀的對象想要離開或者不在身邊時,嬰兒會表現出哭喊、緊抓不放和瘋狂地尋找等行為,以呼喚這個可以照顧、保護、支持自己的人儘快回到自己身邊。

從人類進化的角度來說,從媽媽那裡成功獲得更多依戀和關注的嬰兒,生存下來的概率更大。

1978年,Bowlby的學生Ainsworth通過科學研究,把嬰兒對媽媽的依戀類型分為了三種:安全型,焦慮型,迴避型。同樣地,讓我們通過一個例子來理解這三種依戀類型的嬰兒是如何產生的。

從前,有一對Smith夫婦,他們非常的恩愛,盡心盡力地照顧孩子。他們會經常摟抱孩子,和孩子談話玩耍,及時地安慰哭泣的孩子。一切都很美好和諧。但是,在結婚第七年的某一天,Smith先生因病去世了,Smith夫人的生活開始變的非常艱難:丈夫離世,情感上的悲痛還未消化,自己還要獨自承擔起家庭的經濟重擔和照料3個孩子的任務。在這樣的情況下,Smith夫人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精力去照顧好孩子(Sprouts, 2018)。

Lucas:安全依戀型。感受到的世界是溫暖的,有自信去探索世界,相信媽媽會一直在自己身後。

Smith先生去世的時候,老大Lucas6歲,世界觀已經基本定型。他很幸運,在自己還是嬰兒的時候有爸爸媽媽溫暖的照顧,哭了有人哄、餓了有人餵、不開心了有人抱抱... 自己小時候的需求能夠被及時的回應,爸爸媽媽也陪伴着他探索周圍的世界。他從媽媽那裡感受到的親密連接很牢靠,單親的情況對他影響不是很大,因為他內心知道,自己的身後一直會有媽媽。

長大後,他變成了一位值得信賴和樂觀的人,也可以很輕鬆地與他人連接,他的個人形象是積極的。

Anna:焦慮-矛盾型依戀。感受到的世界是不穩定的,不敢離開媽媽去探索世界,因為不確定媽媽是否會一直在身後。

老二Anna當時2歲。爸爸去世後,媽媽對她的照料、關注都變的很少,對她的回應也開始變得不穩定。為了獲得更多的關懷,她變成了一個粘人的孩子,常常抱緊媽媽不放手,不讓她去工作。媽媽在忙事情或者不在的時候,她的情緒會變得緊張、高漲,她會大喊大叫、亂扔東西。

長大之後,她在戀愛關係里是一個非常粘人的女友,非常害怕對方會離自己而去。她的個人形象是消極的。

Joe:迴避型依戀。感受到的世界是冷漠的,一個人去探索世界,因為知道沒有人會在身後幫助自己。

老三Joe當時1歲。Smith夫人白天要工作,就把孩子託管給孩子的叔叔一家照料。叔叔認為好的教育是嚴格苛刻的。如果Joe的情緒太多或者有點吵鬧,他就會很生氣,會去懲罰Joe。這樣的回應嚇壞了Joe。他開始迴避展現自己的真實情感。

長大後,他也很難向別人吐露情感或者需求,缺乏社交能力,很難和別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看,即使在同樣一個家庭中生活,我們也可能會產生不同的依戀類型。你覺得幼時的你是更像Lucas,Anna還是Joe呢?

總結來說,我們的安全感類型,在生命的最早期就形成了。對嬰兒來說,媽媽就是全世界。媽媽怎樣對待、回應嬰兒,嬰兒從媽媽那感受到的連接是什麼樣子的,都被深深地內化在內心深處、形成他們對世界的認知。

如果嬰兒感受到的連接是牢靠的,他們便會感到安全,願意去探索身邊的世界,因為他們知道,即使遇到危險,媽媽是自己可以隨時依靠的安全港口。

但如果嬰兒感受到的連接是微弱、不牢靠、不確定的,他們便會害怕離開媽媽、不敢去探索看起來很可怕、不安全的世界。

奇葩說辯手肖驍曾在節目中表示」當我緊張、我害怕、我失措、我頭腦一片空白的時候,我第一個反應就是我媽。我媽是給我最後的一個安全感。"

我也有這樣的體驗。長大後,在我極度驚嚇害怕的時候,我下意識脫口而出的是「媽媽」。在那個時刻,我好像看到了那個當初還是小女孩的自己,在驚慌失措的時候,會哭着喊媽媽,等待媽媽來安慰自己、保護自己一樣。

小時候,媽媽給我們的安全感,會一直存在我們心底,持續影響着我們。

Darling, 我這樣不安地愛着你

有人說, 如果你小時候沒有飯吃,長大後你就會拼命吃,吃到吐。

我想說,有些人小時候沒有得到足夠的安全感,長大後就會拼命的要,要到「死」。

不幸的是,翁美玲的一生就是這句話的真實寫照。她是極端的焦慮-矛盾依戀類型,終其一生,她都在極度地不安着。

小時候和家人一起看《射鵰英雄傳》,看到翁美玲飾演的黃蓉,覺得這個姑娘該是多麼的驕傲、霸道、可愛、頑皮、自信、有靈氣啊!

可是,長大後發現,現實生活里的翁美玲其實是極度自卑、不安、充滿恐懼、害怕不被愛的。

翁美玲是一個私生女。她的爸爸是海軍軍官,已有家室。她的媽媽不被待見,沒有在家庭里獲得身份地位。這樣的媽媽是哀愁的、不安的、無力的、被淚水環繞的。在這樣的環境下,小美玲很難從媽媽那獲得安全的、可靠的連接。幼年時期,她和媽媽寄人籬下生活,受盡別人的指點和唾棄,直到爸爸去世,母女二人被驅逐。惶恐、動盪不安、遺棄、不被接納,充斥着她的童年。

她很幸運,長大後,她靠自己的努力在事業上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她很不幸,幼時經歷所內化的不安全的連接,間接導致了她一生的短暫。

當她開始戀愛的時候,幼時從爸媽那感受到的不安和焦慮再次被釋放出來。她的內心是極度不安全的。童年缺乏愛的體驗,缺乏親密的連接,會在長大之後更加的渴求。她想要很多很多的愛。所以,一旦有人可以給她愛,她就會瘋狂地抓住對方,不想讓對方有一絲一毫離開的機會。她太缺愛了,她太恐懼被拋棄了。

她的男友,湯鎮業,曾經表示過她在關係里控制欲太過強烈。湯鎮業外出拍戲,她會歇斯底里地求他回來、不能忍受絲毫的分離;湯鎮業對她稍有怠慢,她便覺得對方不愛自己、便開始更加吵鬧以求得關注。這種占有式、控制式的愛,其實是她脆弱、不安、恐懼的表現。

在某一次激烈爭吵後,湯鎮業關掉了手機,想要先靜一靜。極度不安的翁美玲聯繫不到戀人,那些不值得被愛、會被拋棄、不安全的感覺再次襲來,直到將之淹沒。

幼時被種下的不安全的種子,在長大後肆意生長,她不知如何去應對,只好不停地去用自己的方式來填補自己的不安全。可是沒有人可以隨時隨刻都能夠填滿她的不安,沒有人能夠完美應對她內心的恐懼。

自殺離開的時候,她留下的遺書只有四個字:Darling, I love you.

那一年,她26歲。

終其一生,她想要的只是愛,一份可以讓自己感到安全的、不被拋棄的愛。

她放棄了尋找安全的希望,選擇了被不安所吞沒。就讓這樣極端的自我毀滅的選擇停留在過去的這一刻吧,其實,不安的我們還有很多其它的選擇。

從不安全感到安全感的跨越

在生活中,絕大多數人,即使感到不安,也不會像翁美玲這樣極端決絕。但是不安全的感受,還是會在我們的生活里結出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惡果。

在哈佛大學的一項長期研究中,一群大學生被調查他們與爸媽的關係連接有多親近。35年後,當年接受研究的大學生被統一安排檢測健康狀況。在那些回答與媽媽有糟糕關係連接的人里,91%有身體健康問題,比如冠狀動脈疾病等;而在那些回答與媽媽有溫暖關係連接的人里,只有45%有身體健康問題。更令人吃驚的是,與媽媽關係親密的人,一年平均多掙8.7萬美元。

另外,科學研究還發現,擁有安全感依戀風格的人,通常能夠更好地解決有壓力的生活事件,會有更滿意的戀愛關係,容易獲得更高的幸福感,擁有更積極的自我觀等(Bowlby, 1973)。而擁有不安全感依戀類型風格的人,則傾向於在自我、親密關係、生活里獲得比較消極的結果。

看完上面的事例和研究,你也許會感到沮喪:似乎小時候種下的不安在長大後只會被放大、結出惡果,我們只能承受幼年的不幸。但是,雖然我們從小形成的不安會一直影響着我們,這些不安也是可以被改變的。那麼如何改變呢?

1.認識自己的安全感類型和特徵是改變的第一步。

安全型依戀:

焦慮迴避指數:低焦慮、低迴避

世界觀:世界是安全的。

他人觀:他人是穩定可靠、可以信賴的。

自我觀:我是值得被愛的。

行為上:他們會相對獨立,也會和別人產生親密連接。

焦慮-矛盾型依戀:

焦慮迴避指數:高焦慮

世界觀:世界是不安全的、陰晴不定的。

他人觀:他人是不穩定的,是可能離開的。

自我觀:我是不值得被愛的、是會被拋棄的。

行為上:他們會過度關注別人,過度索取關注,沒有自我。

迴避型依戀:

焦慮迴避指數:高迴避

世界觀:世界是不安全的、冷漠的。

他人觀:他人是不可靠的、不值得信任的。

自我觀:我是可以承擔所有事情的,我是不可以脆弱的。

行為上:他們抗拒和別人產生親密連接。

2. 認清不安全感的來源,區分過往和現在,不要讓過去的感受束縛了你。

焦慮-矛盾型依戀:

小時候,你是無助的、無力的,是需要身邊人來照顧才能生存的。還是小寶寶的你在幼時沒有感受到足夠及時的支持和關愛,面對未知的世界,你感到害怕。你害怕自己不能應對這個危險的世界,於是你拼命地去和身邊人要陪伴要關懷。

但是,現在你長大啦。你是一個可以獨立生存的個體。你不再像小時候一樣,必須要有人餵食才能夠生存下來。現在的你比嬰兒期的你強大了無數倍。你早已經可以獨自面對這個世界了。

迴避型依戀:

小時候,你是無助、無力的,是需要身邊人來照顧才能生存的。有困難的時候,你向身邊人尋求幫助。可是他們不但沒有很好地幫助你,反而因為你提出的需求而發脾氣。「別人好可怕」,你心裡想道。你不再期望別人可以幫助你,你開始學會自己一個人處理所有的事情。不提要求,就不會再有拒絕、再有指責。

但是,現在你長大啦。你身邊的人早已經和以前不一樣啦。一個人拒絕你不代表所有的人都會拒絕你。小的時候,也許他們沒有很好地理解你的需求,但現在你長大了,可以有效地溝通你的需求了。

小的時候,也許他們當時也遭遇了不愉快的事情,所以沒有精力、甚至對你發泄情緒,但那是他們當時的錯,他們也很抱歉,他們也想彌補,想要再次好好滿足你的需要。

3.刻意練習,重新建立積極的自我信念。

培養積極自我信念的方式有很多,我們以後會詳細整理一份給大家。今天在這裡,我們先推薦一個簡單易操作且有效的方式——冥想。

有人說冥想是與自己內心的對話,有人說冥想就像是給大腦洗澡。冥想分為很多種,譬如呼吸冥想、音樂冥想、語言引導冥想、圖像冥想等等。在這裡,我們推薦相關主題的語音引導冥想。

你可以尋找一些關於愛自己、自我接納、自信提升、自尊提升、情緒調節、人際關係、減壓等主題的冥想。給自己尋找一個舒服安靜的環境,以自己舒服的方式坐下,放鬆,然後跟着語言指示去進行冥想。

4. 覺察自己情緒的不合理之處,以及情緒背後的真實恐懼和需求。

在日常生活中,當你覺察到有不安情緒和念頭、並且想要有所行動的時候,先停下你的行為,仔細思考一下,你的情緒是否合理?

例子:

你在家等待戀人下班回家。你向TA熱情招呼,但TA一反常態,有些冷淡,不僅沒有像往常一樣抱抱你,還悶悶不樂地坐在沙發上。

你心裡開始想,TA這麼不關心我,TA不再愛我了,TA要離開我了。然後,你開始變得氣憤,開始對TA發脾氣。

冷靜下來,仔細想一想自己所思所想的不合理之處:

TA只是今天沒有抱抱我,這個行為是否能代表TA要離開我、不愛我?

TA情緒不好,不一定是因我而起,也許是工作上遭遇了不順心的事兒?

TA對我稍微冷淡一下,我就感覺他要拋棄我了,繼而產生各種負面情緒。但這種負面情緒,真的只是因為TA剛才沒有熱情回應我嗎?我是不是把過往累積的負面情緒發泄了在TA身上?

5. 和戀人表達自己的感受,積極尋求溝通,而不是自己承受。

當你因為對方的反應,感到不安的時候,請嘗試和對方去表達你的真實感受。不要自己默默承受、累積負面情緒,或者被負面情緒淹沒做出一些不合理的行為,要讓你的感受流通、透明起來。

讓你的伴侶正確了解你的感受,也有利於TA能夠對你有更恰當的回應,久而久之,你的不安也會在彼此理解、支持的相處中被逐日降低。

一份持久的愛,需要與愛人深入交流、彼此看見、彼此理解、共同反思。

心理學家榮格曾說,一個人畢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時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對於安全感,也是如此。我們無法改變幼時得到的安全感,但是成年後,我們有能力去獲得更多的安全感。

幼時未得到的,成年後也有機會圓滿。

我們都值得在這人世間溫暖而安全地相愛。

歡迎關注@真我心理BeMyself,溫暖專業的心理學平台,陪你走上自我探索的旅程,活出真我。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4-08 14:04:10

我最近了解了一下,是我朋友給我推薦的,很靠譜,推薦大家情感有問題的可以嘗試一下

頭像
2024-03-12 05:03:44

如果發信息,對方就是不回復,還不刪微信怎麼挽回?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2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