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問大家一個問題。
如果有一個人,曾經交往過20多個人,且都在發生過1-2次性關係之後果斷分手。
你會覺得她是在追求真愛?
還是用談戀愛的藉口掩飾自己「濫交」的本性?
Barb就是這樣一個人,她談過25-30次戀愛,每個交往對象都性感又溫柔。
不過,每談一次戀愛,她都會在和對方發生一到兩次關係之後選擇結束這段感情。
或許在別人聽來,她是在「濫交」。
但是,Barb卻說,她只是渴望找到真愛。
和別人交往時,Barb一直以來有個困擾, 她沒有辦法感受到性吸引和性慾望。
哪怕她嘗試了無數次,仍然沒有辦法找到一個能喚起她性慾的對象。
身邊的朋友覺得她或許是存在情感障礙。
就連她自己,都只是為了「突破」的情感障礙,開始一段又一段的關係。
對於她來說,交男朋友和發生關係只是一種尋求突破的方式。
在無數次的探索都無疾而終之後,她才承認,自己是「無性戀」者。
無性戀,是指一些不具有性慾望或者宣稱自己沒有性取向的人,即不會對男性或女性等任一性別表現出性慾望,缺乏性衝動。
美國《醫藥日報》有過報道,無性戀者在世界人口中可占到1%的比例,全球約有7000萬人為「無性戀」者。
無性戀人群的數量之多,超出我們的想象。
「你不試試怎麼知道?」
知乎上有一個90後的男生橫橫的故事。
確定了自己是無性戀之後,他鼓足了勇氣,向父母「出櫃」。
電話撥通的那一刻,他坐在宿舍樓下的電話亭里,緊張到自己的胃都開始抽搐。
可是他說了很多,父母在電話那頭始終沒有什麼反應。
直到他說「以後不會有小孩」,父母才緊張地打斷他,「你胡說什麼?」
對於橫橫的父母來說,兒子是不是無性戀不重要,只要不影響他們抱孫子,一切都無所謂。
對大部分不理解無性戀的人來說,一個自稱為「無性戀」的人就像是在無中生有,尋求關注。
一個認同自己是無性戀的人,面臨的最大困境,是很難說服別人相信自己。
大部分人聽到有人自稱為「無性戀」時,往往都會問「你不試過怎麼知道呢?」
無性戀者會被等同於性冷淡、禁慾、柏拉圖式愛情、性慾減退功能障礙、性經歷缺失、沒有找對對象等等。
「我只是對別人沒有性趣,不是因為其他任何事情」。
這個答案,很少有人願意接受或者理解。
美國的Swank Ivy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在網絡上發布自己關於「無性戀者」的視頻。
她告訴所有人,為什麼她覺得自己是無性戀者。她給無性戀者們寫信。普及一切能夠讓人們對無性戀有更多了解的知識和心得。
現在能夠坦然地在網上談論「無性戀」的 Ivy,也並不是一開始就能夠接納自己。
14歲左右,她開始發現,沒有任何人能夠引起她的性趣。
每次當她和男朋友在一起,一旦對方想和她發生關係,她都需要想盡辦法迴避。
哪怕在對方再三請求之後妥協,她也很難掩飾自己的真實感受。
尤其是在男朋友意識到這一點之後,她還要拼命解釋,這並不是因為他做錯了什麼,只是她對這件事情不感興趣。
但是,這種解釋,從來沒有被接受過。
每一段關係都是如此,讓她對和人建立親密關係這件事心力交瘁。
直到了解到「無性戀」這個群體,她開始按照自己的心意生活,不再勉強自己建立親密關係。
對於沒有辦法對他人產生性趣,又不需要依靠別人給予親密和幸福感的 Ivy來說,她幸運地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但是,並不是所有無性戀者都能如此幸運。
那些無法感受到性吸引力,又渴望從別人那裡獲得幸福感和親密關係的人,很難以一個無性戀者的身份生活。
「不依靠性愛也能獲得幸福感嗎?」
無性戀社區網站的創始人David Jay,在初中時發現,周圍的很多同學都開始談及「性」話題。
可是他卻對這種事情,沒有任何興趣。
他也嘗試過和人進行親密接觸,往往只發展到接吻的地步,他就已經失去了興趣。
Jay很困惑,他不知道是不是只有他才有這種提不起「性致」的感覺。
他四處去打探,從朋友、到網絡再到身邊任何可能提到這個話題的人群,可是什麼都沒有發現。
他明明可以有正常的生理反應,卻沒有辦法像朋友們一樣享受性帶來的愉悅和快感。
沒有人討論、沒有人理解、甚至連他的家人都擔心他會因為這件事無法獲得幸福。
好在,高中階段,他開始稱自己為「無性戀」。
這個他自己概括出來的詞語,讓他開始接受自己就是沒有辦法對別人產生性吸引這件事,也讓他不再感覺自己哪裡有所缺失。
接受自己就是無性戀這個事實,讓他很長一段時間內過得很快樂。
他把自己的經歷放到了網上,許多和他有過相同感受的人聯繫了他。
2002年的夏天,他和那些聯繫他的人一起建立了第一個屬於無性戀的網站。
2011年,這個網站的成員達到26780人。
15種語言,150多個國家,無性戀者們第一次,在網絡上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團體。
他們在這裡,可以得到認同,可以感受到被接納,也可以發展出自己和他人都能夠接受的,區別於有性戀者的浪漫關係。
網站開創那幾年,Jay整個人都在發着光。
不用為迎合對方性慾而委屈自己,四處為自己的性取向和追求尋求認可。
他參加演講、錄製綜藝、帶着同伴們舉辦聚會、號召所有人一起認同無性戀群體。
甚至,同時和幾個人建立了親密關係。
每一個能夠彼此產生好感的同伴,都是他偌大親密關係網絡中的一員。
似乎一切都在朝着理想的方向發展。
直到2年後。
曾經和他產生浪漫關係的對象開始產生變化。
有的尋找到了新的戀人,離開了他。有的因為學業影響,去了另外的城市,自然而然地疏遠了。有的和有性戀交往,成功獲得了一段能夠滿足她親密感和幸福感的關係。
在最後一個仍舊和他保持關係的人也開始出現變化的時候,Jay開始懷疑,那個自己一直堅持的「不依靠性愛也能獲得幸福感」的觀念,真的可行嗎?
如果在無性戀人群中建立的親密關係,並不能夠滿足他們對親密的需求,他還要繼續堅持嗎?
如果性愛能夠讓我們更輕易地獲得一段更被珍視的關係,真的要放棄嗎?
他想要擁有一段穩固的感情,也想要和一個人保持長久的關係。
如果僅僅是性愛能讓他更輕易的獲得這些,那麼他不得不選擇妥協。
他的觀念發生了改變,他開始和有性戀交往,甚至開始嘗試,在親密關係中和另一半發生性關係。
無性戀者,常常因為無法接納自己的性取向而經歷很長時間的自我否定。
在接納了自己的性取向之後,也仍舊可能在現實中不得不進行妥協,以此換取一段穩定的感情。
曾經意氣風發地要創造一個「沒有性愛也可以獲得幸福」的社區的Jay,最終還是迎合了有性戀者的生活方式。
和自我的抗爭他已經勝利了,可和整個社會的這場仗,他形單影隻只好繳械投降。
無性戀者,可能是「愛取向」
一個無性戀者的抗爭,很多時候,比同性戀更難。
當我們說一個人是同性戀,你可能會想,他們不過是愛上了性別相同的人。
可是當我們說一個人是無性戀,我們會趨向於認為,他沒有辦法愛任何人。
如果一個人沒有辦法對別人產生性吸引力,不和對方建立親密關係中獨有的聯繫,要怎麼判斷他真的對一個人產生了愛意?又要怎麼維持這段看上去就不穩固的關係?
和Ivy、Barb這些不與人建立親密關係,也能從生活的其他方面獲得幸福的無性戀者不同的是:
大多數無性戀者,都像Jay一樣,渴望從他人那裡獲得依賴和滿足。
知乎某匿名網友曾說:
比起性愛,我更想抱抱他,親親他,撫摸他的肌膚,他的頭髮,和他一起入睡,和他一起醒來,和他一起生活,和他一起戀愛,和他一起面對以後的風風雨雨,和他一起走過所有的日日夜夜。
如果擁抱、親吻、撫摸就已經足夠讓我們獲得依賴和幸福感,那是否進行性愛,還那麼重要嗎?
無性戀者,也有可能是「愛取向」。
他們會通過內心的真實感受,界定這份感情是不是「愛」。
而不是以性慾為標準。
「性取向」從來都是一件基於個人喜好和偏向的事,只是當它被橫加了太多的外界規則和標準,往往就會出現衝突和難以理解。
理解自己很難,迎合大眾更會讓他們更加無法接納自己。
著名性學家李銀河說,「多數的愛情經常是帶着性吸引的,但如果有人喜歡這種非性的狀態,為什麼不可以呢?
既然喜歡,就照這種方式去生活。社會會越來越寬容和多元化,大家總有一天不會因此而感到大驚小怪。」
期待有一天,所有無性戀者,在回憶起自己曾經想要試圖彌補的「缺失」時,都能笑着說:
「真傻啊,我曾以為這是個需要糾正的問題。」
- THE END -
評論列表
有時侯自己陷進去出不了只能找專業的人士幫忙,我覺得挺不錯的,推薦!
老師,可以諮詢下嗎?
發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還是不回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