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網絡尋愛情,一個不可撼動的城市現實

情感導師 6634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陳根

社交網絡尋愛情,一個不可撼動的城市現實

喜歡左滑,不喜歡右滑。

在什麼都講究快節奏的時代,陌生人社交軟件的高效和便捷似乎很大程度上幫助當下年輕人解決了「要不要在一起」的戀愛問題。據探探聯合社科院發布《95後社交觀念與社交關係調查報告》,其中58%用戶選擇通過社交軟件來尋找伴侶,「互聯網+加持下的戀愛顯然已經成為不可撼動的城市現實。

通過陌生人社交軟件,人與人之間建立戀愛關係變得越來越簡單。許多人戀愛對象的更新速度令人咂舌,戀愛進度也比以前車馬書信時代快了不知道多少倍。 但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是——社交軟件里,真的能找到愛情嗎?從社交軟件里尋找的愛情與過去又有什麼不同?

愛情之變

過去,愛情被看作是一種具有超越性的情感。 不論是中國的《孔雀東南飛》,還是西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在古典文學所呈現的愛情模型中,愛情的對象無可取代,愛情的體驗不可用理性計算和評估,愛情甚至高於自我以至於可以隨時做好準備為愛犧牲,愛情帶來的痛苦甚至都會使雙方顯得高尚。

然而如今,人們早已不這樣看待愛情。所謂「愛情」,越來越被認為是符合自我利益的愛情。就像韓炳哲在《愛欲之死》中指出的,新自由主義釋放了自我和效率激勵,形成了新的社會秩序,導致了愛欲的消亡,「當今社會的愛情無非代表着需求、滿足和享用」。

新自由主義強調自由市場,效率至上。然而,就是強調自由市場、效率至上的新自由主義,讓愛情也變得功利化、績效化、積極化。藝術評論家喬納森·克拉里曾這樣描述我們身處的時代,「除了那些與個人占有、積累和權力相關的願望,別的願望通通被禁止」愛情就是那個被禁止的願望

於是,在結果導向的社會中,「個體將自己視為可以面向未來規劃的項目」,被要求為自己的失敗負責。的確,生活中比愛情重要的事情已經太多,從小時候開始,人們就被社會的壓力慣性地推動着上學、工作、成家,在「成為更好的自己」的路上,愛情被看作是條走不通的岔路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人們所需要的「愛情」成為高度功能化的情感。相比起遇到一個人然後同他相愛,人們更願意在人群中挑揀一個能滿足自身情感願望的人,再決定要不要「愛」。

過去的愛情顯然不會考慮更多東西,但現在人們追逐愛情的時候,卻期待愛情能填補人生功能的某一塊欠缺。互惠性和自我利益的保持,漸漸成為了評價愛情的標準。人們需要的不是愛情,是「好的愛情」

「好的愛情」使社會逐漸發展出了一套精細的擇偶標準,人被分解成了一個個標籤以便按照這些標準進行測量。從外貌、收入到性格、「三觀」,人們想要尋找到那個最合適的人,來實現自己的愛情想象。互聯網的加入則把可選擇的範圍拓展到了最大。

這種一以貫之的愛情觀念自然也順延到了婚姻里。歷史上曾經有一段時間,婚姻是社會分工的結果。女性需要男性來維持生計,男性需要女性來照看家務,婚姻的首要目的並不是個人需要和男女之欲。人們通過婚姻積累資源、鞏固財富、建立同盟,婚姻是更大的政治和經濟同盟系統中的一環。

18世紀末,受市場經濟和啟蒙運動的影響,為愛而婚成為婚姻中的一種社會理想。在這種社會理想下,隨着愛情的功利化、績效化、積極化,婚姻也不可避免地功利化、績效化、積極化發展。而當尋找愛情淪為尋找婚姻的工具,愛情本身也就變得可有可無。

低成本的現代愛情

愛情的變化輻射到人們的生活中,人們尋找愛情的途徑,確定愛情的時效,維持愛情的方法隨之變化。在這一輪的變化中,互聯網則扮演了重要的作用

究其原因,一方面,隨着社會分工分工不斷的精細化和專業化,人類社會逐漸從依靠集體意識的機械團結形式轉變為依靠功能依賴的有機團結形式,人和人的社會關係越發功能化。

以職場為例,過去,職場既是工作的共同體,又是情感的共同體,這種工作系統和生活世界是相互嵌入的,人倫關係和所有需求幾乎都能在同一個地理空間內得到滿足。是,現在的職場則已經逐漸演化為功能性的場所。這意味着,職場裡將很難建立親密關係人們不得不尋找一個新的場景來尋找愛情。互聯網就是新的場景的絕佳載體。

另一方面,在「單身社會」成為世界範圍內的一種趨勢下,中國也沒能例外。作為一個人口大國,單身的中國人口則更顯龐大。不久前才公布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中,中國單身成年人口高達2.4億人而在這2.4億人之中,又有超過7700萬人目前處於既單身又獨居的狀態

對於「脫單」的迫切需求,使得人們不得不尋找更多可能的「脫單」機會。互聯網前所未有地改造人們的交往方式,以億萬計的全球人口正在通過社交軟件,認識自己感興趣的人,在點對點的原子化的互聯網數據庫,通過算法完成配對。

不得不承認,生活在現代社會,網絡、算法,大大增加了人們找到愛情的概率。而類似於探探的社交軟件上,聚集了各種各樣的新時代愛情腳本,某種程度上,它們已經成了窺探現代愛情圖景的窗口。

然而,雖然技術進步拓寬了人們的交友範圍,消除了人們的交友障礙,應當會提高人建立親密關係的幾率,也就是配對的幾率。但是,需要清楚的是,提高配對的幾率卻並不意味着能夠獲得理想的愛情。

事實上,互聯網社交軟件的便捷,反而在瓦解愛情的發生率所謂的高效、便捷、低成本,恰恰是與愛情相悖的特質。在使用陌生人社交軟件的更多時候,人們只不過是一邊吐槽着上面的人,一邊樂此不彼地趕向下一場配對,把照片一張一張滑過,體驗一把也許並不存在的選擇權。

在這場社交遊戲裡,每個人似乎都是被精心打扮過的供人挑選的一個商品。沒有人會真的有耐心,一點一滴從頭去了解任何一個人。既然幾秒鐘就要做出決斷,人們只能自我標籤化。最後的結果是,在這些平台上,沒有結交過一個人。

英劇《黑鏡》的第四季《絞死DJ》,講述了這樣的一個故事和趨勢。隨着科技的發展,人們將類似約會交友軟件中加入人工智能輔助,最終進化成終極配對系統,系統依靠大數據計算的方式,幫助人們匹配到最適合的另一半。

劇集的一開始,男主弗蘭克和女主艾米正在進行「第一次」約會。強大的配對系統規定了他們見面的地點,約會的形式、甚至他們需要相處多長時間。

在系統規定的12小時過後,弗蘭克和艾米即使對彼此心生好感,依舊只能在系統的指示下分道揚鑣,隨後輾轉於一段又一段快節奏的12小時約會關係中,慢慢身心俱疲。 這樣的戀愛約會形式,和當下社交軟件中的愛情模樣是何其相似,同樣的快節奏、便捷高效,但是最後獲得的真愛幾率卻小之又小

此外,網絡本就具有的虛擬和現實的雙重特性,也讓人們無法通過社交數據去真正了解聊天的對象現實中是怎樣的。也許人們付出了時間和感情,卻只是在和對方悉心偽造的一個形象談戀愛,有些人看似很老實,實際現實中卻很花心。

感情的未來

技術介入情感,已經是個不爭的事實。這無關好壞,卻是現在我們需要正視的趨勢。很顯然,技術不會停留在原地。事實上,包括互聯網在內的各項顛覆性技術的發展速度還在以指數級展開。

美國權威未來學家庫茲韋爾表示:「在前幾萬年,科技增長的速度緩慢到一代人看不到明顯的結果;在最近一百年,一個人一生內至少可以看到一次科技的巨大進步;而從二十一世紀開始,大概每三到五年就會發生與此前人類有史以來科技進步的成果總和類似的變化。」

科技進步的速度甚至已超出個人的理解能力極限。技術的商業化應用還將衝擊這個時代的每個人的思維和情感模式。比如,隨着兩性機器人的發展和市場的打開,人類婚姻必然受到倫理的挑戰。

當兩性機器人開始走進人類的社會時,首先帶來改變的,必然是婚煙關係的巨大變革。婚姻不必然取消,卻必然成為一種多元化的存在。當兩性機器人足夠代替伴侶時,男性女性一直穩固的「共生關係」變成一種持平的「競爭關係」。

未來,或許再不復「家庭」的觀念,因為每一個由夫妻雙方組成的家庭,屆時都將變成社會上一個又一個獨立的「個體」。人作為社會關係總和的這一個概念也許將不復存在,因為那個時代背景下的「家庭」,是每一個具有相同社會競爭力的個體與其人造伴侶,頗有「小國而寡治」的感覺。

當人們越來越依賴技術帶來的便利性時,便越來越能從親密關係的共同體中脫落出來,人和人之間也將變得越來越原子化,生活本來是複合的有機體,但這種社會結構把人際關係做了切割。實際上,人類社會已經走在了這個過程中,甚至在一個世紀前,薩特和波伏娃就已經創造了這樣的可能。

薩特跟波伏娃說:「我們的結合是一種本質上的愛」。於是,兩人達成協議,靈魂相依,身體自由。故事的最後,這兩位終身未結婚,但終身保持了愛情關係。他們各自都保有其他親密關係,但是卻並不影響他們倆的親密關係。

可以說,這是對未來人類親密關係多元化類型的一個探索,或者說是一個創造。存在主義哲學講究「存在先於本質」,即人並無先賦的本質,所謂本質只是存在的一次次選擇的疊加而已。愛情也是人選擇的結果。

當然,理想愛情作為一個參考,它仍然存在,這也是為什麼人們依然在討論「還相不相信愛情」的原因。如果從效率的角度評判,愛情可能是無用的。它要求人們的投入,但又不承諾回報,永遠不可能收支平衡。可是,被愛情點亮過的人會知道,那是一種多麼美好的體驗。至少現在,我們還不應該放棄這種體驗。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1-18 23:01:40

我最近了解了一下,是我朋友給我推薦的,很靠譜,推薦大家情感有問題的可以嘗試一下

頭像
2023-11-22 07:11:39

發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還是不回怎麼辦呢?

頭像
2023-06-16 00:06:19

可以幫助複合嗎?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3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