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心」比心:心情好壞心臟知

情感導師 8888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越來越多的人將「emo」掛在嘴邊,時常覺得「我頹廢了」「我鬱悶了」「我傻了」「我不開心了」……你可知道,壞情緒真的會引起身體不適。心力交瘁,也並不只是一個形容詞,心理問題確實有可能引發心臟病。那麼,哪些心理狀況會引發心臟病,會導致猝死嗎?怎樣避免心理問題引發的心臟病?北京安貞醫院心內雙心醫學中心主任劉梅顏就此進行了解讀。

「心碎」真的會引發心臟病

談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突然失戀了。在隨後的兩周之內,就發生了嚴重的心臟病。像這樣因突然遭受情感打擊而引發心臟病的年輕人,在安貞醫院,每年大概要收治100例左右。

這種「心碎綜合徵」,醫學上也稱為應激性心臟損傷。

將「心」比心:心情好壞心臟知

實際上,心碎引發的心臟病,在臨床上很多見。劉梅顏曾參加過一個老年病人的金婚慶典,但在幾年之後,夫婦中的一位去世,另一位在隨後的48小時內也去世了。「後一位老人是急性心衰。這也是心碎綜合徵或者是應激心臟病中很重要的一種病例。」劉梅顏說,「一生氣一着急心裡頭就難受,這種情況也要特別小心,可能已經發生了心理應激性心肌缺血。」

心理應激性心肌缺血,意味着部分心肌突然停止正常工作,導致心臟泵血不佳,此時血管還不存在堵塞的現象。「但對於這類心肌缺血不可放鬆警惕,因為它意味着在不遠的將來,可能會突然發生心肌梗死。」劉梅顏說,心肌梗死意味着心臟某個供血動脈發生堵塞,導致部分心肌細胞缺血缺氧,甚至壞死的嚴重情況。

「精神壓力和負面情緒還可能帶來其他一系列心臟問題,比如突然的心房顫動、心率失常、心衰等等。」例如,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來臨後,劉梅顏和團隊也清楚地看到很多人焦慮和不淡定。具體表現在生物學的指標上,就是血壓來回地波動。

「過去一片降壓藥,現在一片半或者兩片都不管用,過去一片管心臟的藥,現在來來回回老是心疼。」這也是情緒壓力引發的心臟疾病。

為什麼壓力和情緒會引發心臟問題?劉梅顏解釋說,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我國醫學巨著《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了「七情致病」的理論。書中提到,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緒過於強烈或持續不斷,超過了人體的生理和心理適應能力,可能導致臟腑氣機紊亂、氣血運行失調,最終誘發疾病。

「當人長期處於不安定、煩躁的情緒狀態之下,他的內心便難以平靜。」劉梅顏解釋道,「例如有些老人家,每天待在家裡容易東想西想。孩子下班回家前的十分鐘就在門口等着,稍晚一些回來,腦袋裡就是各種各樣的雜亂畫面。這種不平靜的內心就如同平靜的水面起了波瀾,心中所有的印象往往是扭曲的,這背後其實意味着神經內分泌的改變。」

根據近幾年《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數據顯示,我國心血管病發病率持續增高,心血管病高居我國居民死因首位。大眾所熟知的心血管病主要危險因素有高血壓、高血脂、肥胖、吸煙等生物學因素,然而心理因素對於心血管疾病的影響也不容小覷。

在重大事件發生期間、自然災害到來期間,也確實存在心血管事件發生率較高的情況。在2006年德國世界盃期間,德國的一個急診醫生團隊記錄了慕尼黑地區在德國世界盃期間的急性心血管事件發生率。結果表明,在德國隊比賽當天,急性心血管事件發生率是前幾年同時間段的2.66倍,事件最常發生的時間是在比賽開始後的2小時。

在當今的快節奏社會中,每個人需要面對生活和工作中的諸多壓力,難免會有負面情緒湧上心頭,因此千萬不能小看不良情緒對於身體健康的威脅。

「從影像學的角度來看,當人體處於靜息狀態,心臟的影像核磁顯示正常;一旦生氣發怒,心肌會出現廣泛的缺血,血運和室壁運動的構想發生改變,我們稱為應急性的缺血。」劉梅顏介紹道,「它的破壞性在於,直接摧毀了神經和心臟之間的鏈接。」

心理心臟醫學評估可助早預防早治療

「我會不會得心臟病?會不會猝死?心臟病有什麼症狀?發作時該怎麼辦?如何避免突發事件導致病發?」當了解負面情緒與心臟病之間的關聯,大家可能第一時間就會提出這些問題。

劉梅顏介紹說,目前,對於哪些人容易得心臟病,哪些人容易損傷,哪些人容易發生房顫,是可以從醫學上開展評估的。這種評估分生物學指標和心理學指標,合起來就叫「雙心」,又叫心理心臟病。

「其實我們可以從心電圖上做一個有效的判斷,從影像學上也可以做出清晰的判斷。」劉梅顏說。

例如,讓就診者做運動平板測試,並對他進行心肌核素檢查,即注射放射性元素,這些放射性元素很快被正常心肌細胞攝取,靜息狀態之下心臟是穩定的,那麼放射性元素分布是均勻的,但可能一運動,心臟影像就會呈現出不均勻的狀態,這意味着心肌出現了缺血的情況,這樣的人活動時就要特別小心,如果連續跑步,就容易發生急性的心肌梗死。

有的人,精神壓力大就會引發心肌缺血,對他們進行監測會發現,動動腦子,連續思考點什麼事兒,就會出現心肌缺血。

「這就能夠解釋為什麼有些人不怕幹活,但不能生氣,一生氣就生病,而有些人說只要別讓我幹活,受多大委屈我都受得了。這是因為每個人體內的生物學抑制是不一樣的。」

正因如此,根據不同的情況來做科學的處理,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會根據患者不同的情況做科學的處理。基於血液中的多個生物學指標,可以做出系統的判斷,建立早期的聯繫,做出及時的治療和調整。」

實際上,隨着科技的發展,已經可以在很早的階段發現心臟出現的「小瑕疵」。

劉梅顏在臨床中曾遇到這樣一位患者,「有一天他來跟我說,劉醫生我覺得我要不行了,我一着急就胸痛,之前已經住院4個月了,查不出來問題在哪!」劉梅顏回憶道。對於這個患者,劉梅顏的團隊採用了最先進的光學纖維成像技術,將一個探頭隨着血流進入到心臟,進入到5級血管,看這個患者整個心臟的供血。

在探頭下,劉梅顏看到這個患者冠狀動脈雖然還完整,但讓人很驚奇的是,他的血管內壁已經出現了斷裂。「看到這種斷裂,我們就知道非常危險,這就是他體內的一個『定時炸彈』。」劉梅顏解釋說,如果這樣的斷裂形成空腔隨着肌肉的裂隙貫穿血管,就會形成血管夾層,如果潰散,就會發生急性的血栓,把血管堵住,這就是急性的心肌梗死。

「這個人非常危險。」劉梅顏說,但由於發現早,處理方法卻並不複雜,「我們用小小的帶膜支架放進去,把裂隙壓平,用點藥他就恢復健康,三天之後出院就沒事了,到現在都非常好。」

因此,對於心臟疾病,關鍵的早期判斷,能夠幫助及早識別,及早治療。

目前,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說,「單純靠血管堵沒堵,心電圖有沒有問題,判斷是否是心臟病是非常初級的階段。」劉梅顏說,「我們希望能夠從基本的影像學、組織學指標,進入到分子學,能夠在最早期發現生物學損傷的變化,因為只有早期我們才能夠贏得時間,才能避免後續血管堵掉,避免後續心衰的發生,或者是避免後續的惡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避免情緒「地震」是有效的「預防針」

那麼,對於這種心理狀況引發的心臟問題,是否能有效避免呢?

劉梅顏解釋說,對於應激打擊的承受能力存在着個體差異,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因情緒變化引發心臟病。「有些人特別能扛事,他基本的調節神經遞質類的物質基礎水平很強。有些人特別愛着急,大事小事都愛較勁,較勁的結果就是破壞了神經遞質的平衡。所以當應激打擊來臨的時候,可能一下子就不行了。」

劉梅顏及其團隊在長期研究中發現,心理狀態相對穩定的人,如果在同樣患心臟病的條件下,他的預後就會好很多。越抑鬱、越焦慮、越失眠的人,患心臟病的風險以及患心臟病後的預後不良概率會大很多。

正因如此,如果能從關注壓力、關注一個人內在的情緒負荷開始,就可以提早防控這種跟心理應急相關的心肌缺血,或叫作精神壓力導致的心肌缺血情況。

「從我們的專業來看,這些應激引發的心臟損傷,在臨床上是可以預判的,也是可以預防的。」劉梅顏說:「預防心臟急症的第一條就是要避免過多的情緒壓力。」

而且,避免這種早發或者是不該發生的心臟急症,要從關注真實的壓力水平,關注真實的情緒負荷開始。「有人說我可以假裝不着急,然而這並不意味着你內在的調控系統就正常。當你看上去很淡定很平靜,但心裡裝着事,測血壓呼呼往上走,測到的心跳加快,這可能預示着存在內源性心肌缺血的問題。」劉梅顏補充道。

實際上,儘管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避免心理不健康,減少情緒壓力對於預防心臟病非常重要,但總的來講,這在我國仍是短板。

劉梅顏近兩年專門做了關於科技工作者身心健康的一個調研,結果發現,我國科學家中,冠心病新發生率在35%以上,高血壓的發生率在56%。「哪怕是在年輕的科學家身上,也有超過35%的高血壓患者。」劉梅顏說,其實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數據,說明即便在受教育程度較高的群體中,對於從心理到心臟,從睡眠到營養的重要性,都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高血壓以及心理問題帶來的一系列損傷,作為一個導火索,會引爆一個人的全身風險,因此,我們更要再早一點注意到心臟病的預警。」劉梅顏說。

「社會和科技發展到現今的程度,經過基因和其他檢驗指標的測算,一個人如果不得心梗,如果沒有腫瘤,其實活到120歲是沒什麼問題的。那為什麼有很多人活不到?可能是以下幾個方面有所疏忽。」

劉梅顏表示,雖然有些老調重彈,還是希望大家能給予更多的重視。

她建議大家首先要關注自己的生物學硬指標,尤其是人過了50歲,要關注自己的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是不是在2.6以下,要關注自己的血壓是不是在130/80以下,要關注自己的空腹血糖是不是在6.0以下。其次,每天30分鐘的運動,哪怕身上只是微微地出汗也能起到作用。再者,保證食物色彩豐富,每天每種顏色都有攝入,達到均衡飲食的標準也很重要。

她特別強調,要避免情緒「地震」。避免精神壓力帶來應激性損傷,最好是刻意地保持內心的平靜,從而保護自身的調節系統和神經轉運系統。穩定的好情緒、良好的生活態度是心血管病一劑有效的「預防針」。

「最昂貴的不是住房,不是吃食,不是交通,是健康。」劉梅顏說,「一旦人失去健康,只能躺在病床上,望着天花板,是無比痛苦的。人生最珍貴的是健康,對個人如此,對家庭是如此,對我們的國家亦如此。」

(光明日報記者 詹媛 通訊員 何宛儒)

評論列表

頭像
2023-10-15 21:10:22

給出的方案很有意義很實用,對我的幫助很大!

頭像
2023-05-29 21:05:08

如果發信息,對方就是不回復,還不刪微信怎麼挽回?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2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