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的重建》:穿越黑暗之門02

情感導師 7336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記錄覺察者的洞見丨文字 / 小馬哥 圖片/雀巢:《我們這一生會遇見多少人》

這是Pony公眾號的第17篇原創文章

今天嘗試寫第二道門。

也就是李爾納老師《回到當下的旅程》裡提到的第二種阻礙你臨在的方式:

《關係的重建》:穿越黑暗之門02

「否認自己變成了什麼人。」

試圖對這道門加以描述,我預計分為上中下三篇。幫助理解的對應書籍為:《關係的重建》《取悅症》《厭女》。

01

推開第一道門時。我抱着試一試的態度。

當時我比較苦悶。卻誰也不想去求助。每天也不知道該幹什麼。就去微信讀書看書。

恰巧在看《反脆弱》《終身成長》2本書。給了我一種啟發:已經不能更糟糕了,不如換一種活法。

很多人走上修行之路的原因都不同。想到了立即去試試看。我是這樣踏上一次見地獄,離地獄的旅程。

很多人判斷自己是否修行的標準也不一樣。我跟靈修圈子沒有牽扯。我也沒有什麼特殊的法門儀式要遵行。

我知道的是,當我的生命越來越豐盛,生活越來越多面向。我就在這條道路正確前行。

簡單的穿衣吃飯,行住坐臥,在我眼中是極為極為重要的事。

生活就是我的修行。

這也是我為什麼這麼喜歡松浦彌太郎的原因。

他的書里有很多心靈雞湯式的文字。但也是這些雞湯讓我鼓起點殘存的勇氣去生活。

在這趟旅程里,我特別喜歡凌雲說過的一句話。她說,

「有的人犯過足夠大的錯、受到過足夠大的消耗和折磨,走到過末日的盡頭,見過地獄,潛意識裡存留着這樣的記憶,才能夠兢兢業業,義無反顧的修行。」

直面過黑暗的人,如果沒有死去,終究還是會觸底反彈。

我想這可能也是這麼多人討厭金基德,又這麼多人喜歡金基德的原因。

金基德知道人性有黑暗,他把黑暗翻了出來給人看。其他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內心有黑暗存在。不知道幾輩子有點福氣騰挪到黑暗去看一看。

當我穿越第一道黑暗之門。

我有幸看到了ego出現在我生命中最初的使命。看到它把它自己當成我。看到它在這個世界既自負又自卑。

我覺知到了ego。

我不再把這「過去的自己」錯認成「現在的自己」。我把「ego」當作一個親密的朋友,和「我」分離了出來。

02

我的世界也從一個維度變成了兩個維度。

一個維度是當下時刻的生命實相。

這裡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沒有ego,也沒有一個個「我」。

它是無常的。它不是一條邏輯嚴密地被串聯起來的線。它只是一個個瞬間。

方生方死。瞬間即永恆。

李爾納老師說,判斷你處於這個維度有且只有一個標準:

「你是寂靜的、祥和的、臨在的。」

你的頭腦里沒有任何其他雜亂的聲音出現。在這個維度里,恐懼會消失。你能在這個維度得到滋養,獲得力量。

一個維度是頭腦中的虛幻世界。

它是由思想、記憶、信念、想像組成的世界。ego和被ego保護的「我」在這個世界裡運行。

「我」不是在過去,就是在未來的某處。「我」唯一不在的地方就是當下。

大概從6歲開始,我發現腦海里有嗡嗡嗡的聲音出現。我不用張口,就會下意識地在腦海里自言自語。

隨着閱歷增加,這種自言自語愈發頻繁而且互相攻訐。

語言學家史蒂芬平克有句名言,「寫作之難,在於把網狀的思考,用樹狀的語法結構,轉換成線性字符串。」

說的就是人腦的這種思考方式:

在腦海里,自言自語的話也都是跳躍式地蹦出來的。這裡蹦出一個想法,那裡蹦出一個想法。它們大多不能互相串聯。有時甚至自相矛盾。

我曾好多次看到穿着破破爛爛的人遊蕩在路上。他們神神叨叨胡言亂語。我感到莫名恐懼。

當我在頭腦里喋喋不休時,其實跟這些神經病並無二致。

03

我沒有辦法常駐在當下時刻的生命實相中。

一天工作生活的大多數時間裡,我仍然需要在ego的思考、記憶、信念和想象幫助我在這個世界生存。

不然我可能連吃飯都成問題。

但為了不讓自己再長時間地迷失在幻想的世界裡。我有個小訣竅:

輕柔地讓自己回到與已經在這裡的存在體同在的狀態。

這些存在體可以是有生命的花草蟲魚,也可以是沒有生命的水、杯子、手邊的鍵盤等等。

比如有時候累了,就只盯着眼前的茶水看。定睛看個幾秒就會覺得整個世界都安定了下來。又比如,有時候會刻意去外面散步,過一種無字的生活。回來後整個人的狀態也會大為不同。如果你無法體會這種感覺,可以試試把手機放到一個找不到的角落幾天。你將有機會直面那種從最初的恐懼、到慢慢變得安寧的過程。

不要總仰仗頭腦去思考。直接去試試看。

你會發現感受遠比頭腦帶給我們的震撼要大!

04

那我們在ego的層面到底是怎樣運行的呢?

我們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裡,失衡地運行着。

我們要幸福而排斥悲傷。

我們要喜悅而排斥痛苦。

我們追求光明而逃避黑暗。

在二元對立里,執着於二元性的正面,或排斥其負面。都把我們拋入失衡的狀態。

「沒有夜晚,你怎知白天,或,沒有黑暗,你怎知光明?」

你不可能知道。(因為)它們彼此定義。

除非你先體驗了排斥,否則你怎麼可能知道什麼是接納?未先了解悲傷,你怎麼可能知道什麼是幸福?沒有分離,你怎麼可能知道什麼是合一?

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裡,我們大多數人都失衡而且無明。

05

為了幸福、喜悅、光明……我們在這個二元對立的世界否認自己變成了什麼人。

這否認了「我」,也否認了ego。

ego不會放過你。你不會獲得幸福、喜悅、光明。

它是你從童年起最親密的朋友。它是你的保護者。它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

而你背叛了它。它有一袋子的詭計將你困在分離的幻象世界裡讓你無法自拔。

當ego抓住我時,我最常體驗到一種感覺就是慌張不安。

這在我打羽毛球時經常出現。

我打球時總會有很多人莫名奇妙地要跑過來對我教導一番。

即使我沒有開口求助,而他們也並不是專業的教練。

這對我來說並不是一個褒義詞。

它意味着我並不善於拒絕別人的無效幫助。也意味着我在潛意識裡否定自己變成了什麼人。

當我虛心接受別人的指點,結果並沒有變得更好。每當被指導一番後,我上場打球無一例外比之前更差了。

而且打完球整個人持續地悶悶不樂。

你無法自拔。

直到有一天,我回來的路上仔細琢磨這件事。突然從嘴裡蹦出了,「他知道個屁!」

我才終於安定下來。即使沒有再去接受他們的指點。我現在也比當初打得好得多。

06

你真正要做的是什麼?

你真正能做的是:

不可以避開。不可以隱藏。也不可以繞過去。更不要嘗試去改變它。

去承認它。去接納它。

你要看到鏡子裡面去。

生命是一面鏡子,不斷把演變而來的你反映出來。你的人際關係經常會反射出來演變之後的你。

你會發現在這個普遍「厭女」的社會環境下,ego為了保護你,如何讓你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不管是男是女。你在「厭女」的環境下,都沒討到好。

你會發現,有一部分的變化,已經成為你生命中相對穩定的內核。

比如《關係的重建》當中提到的幾種依戀風格。

大約只有1/4之一的人能夠把依戀風格四年一換。而且這總在無意識中發生。

可能聽起來挺玄乎。但它們被照見以後,會自行發生轉化。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需要努力。也不需要堅持。

你會發現有些變化,不過是一些症狀。

比如「取悅症」。通過「認知行為療法」這種看病吃藥的方式就能夠快速得到好轉。

(《取悅症》一書中提到的取悅症,就是常說的「討好型人格」。但討好型人格其實是一個不嚴謹的稱法,學界並不承認。因為人格其實指的是性格內核,這是無法輕易轉變的。而取悅症可以!)

07

在這個二元對立的世界,你到底變成了什麼人?

今天要向大家介紹你可能演變的幾種人格特質。它來自於《關係的重建》這本書。

對於幾種不同的依戀風格,作者分別給出了不同的意見和建議。

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對號入座。

找到自己的依戀風格。找到自己依戀風格的優勢和不足。找到平衡自己依戀風格不足之處的方法。

希望能對你認識自我以及發掘他人的需求有所幫助。

1、對自己的依戀風格的辨認相對會比辨認伴侶的依戀風格要簡單。

只要你忠於內心,從自己的自身狀態出發回答問題就能辨認出來了。

(具體測試表見《關係的重建》)

你需要確認你對親密關係的需求,對愛情的焦慮程度,對戀情的關注程度,綜合這三項回答,能夠得出結論:

(1)親密關係迴避度低,焦慮度低:安全型依戀風格 (50%)

(2)親密關係迴避度低,焦慮度高:焦慮型依戀風格(20%)

(3)親密關係迴避度高,焦慮度低:迴避型依戀風格(25%)

(4)親密關係迴避度高,焦慮度高:焦慮迴避型依戀風格(3-5%)

2、對於伴侶的依戀模型,我們要從親密關係的衝突中去辨別。

因為,它們本身就是ego在我們面對衝突時設立的保護機制。

(1)真正的安全型:即使吵架,依然能積極溝通,表達需求,且在發現雙方不合適的時候及時止損,調整心態。

(2)焦慮型&迴避型:吵架意味着關係走向崩盤。

焦慮型與迴避型往往會產生強烈的相互吸引。

焦慮型的依戀系統很容易被觸發,且會產生過山車似的快感。只有迴避依戀型的對象才能滿足他們的這種變態追求。

而迴避依戀型的人會在焦慮型的人身上印證自己對獨立、自由的追求,對親密關係的排斥。

焦慮型的人過于敏感,一絲一毫的威脅或者你無心的舉動都易被他誇大。他們不擅長溝通內心感受,往往採取不恰當的行為:不安、威脅分手、故意疏遠、試圖控制對方的感情等使得感情陷入惡性循環。迴避型則會放大這些小事件,忽視整體的快樂,卻把小缺點越放越大。迴避型會開始想,「我就知道這個人不是我的歸宿。我就知道!」 於是更加疏離。

迴避型越疏離,焦慮型就越焦慮。焦慮型開始後悔,開始深深自責。為了繼續這段感情,焦慮型一點一點妥協,壓抑自己需要情感支持的需求,其實只會擠壓起來等待最終爆發。

隨着關係的繼續,迴避型則難以處理越來越近的親密,會開始自我毀滅。以消極攻擊的姿態,運用各種「去激活策略」疏遠對方。讓焦慮型的伴侶更加焦慮作出更加過激的行為。

然後迴避型輕描淡寫一句,「你這樣我真的沒辦法跟你在一起」。讓表面上看起來,全都只是焦慮型的錯。同時迴避型傾向於挑對方毛病,指責對方。

焦慮型傾向於指責自己。於是焦慮型開始了「自責,反省,悔過,挽留,哀求」的循環。

在這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惡性循環中,迴避型也承受了實質的傷害。會越來越疏離,不信任,不尊重,開始(貶低、拋棄)的分手過程。

08

感情的失敗對雙方都是個悲劇。

焦慮型在這段感情中得不到情感支持,身心俱疲,短期內很難再相信愛情。

困惑迴避型除了我以外,對家人、同事、朋友甚至陌生人,都是那麼有愛,善良,有很多交流,每天收發很多信息。為什麼到了我這裡就變成了情感沙漠,一滴水的滋養都找不到。

而迴避型明明可以擁有底層心理也同樣渴望的美好的愛情,卻一步步親手把它推下懸崖。自毀幸福,卻渾然不知。

覺得解脫,覺得下一段更好。覺得真正的愛情怎麼可能這麼費力。碰到對的人就一切都毫不費力地幸福了。繼續幻想那個不切實際的真命天子。

事實是,年齡越大的迴避越難遇到可以有深度鏈接的人。然後重複地約會pao和短暫的關係中徘徊。難以獲得真正的愛情。

對於焦慮型與迴避型,有效的處理方法是雙方正面表達感受,表達需求。

在有依戀知識後,這並非難事。

焦慮型給予迴避型空間,迴避型給予焦慮型情感支持。

這聽起來像是悖論的方法,實際卻是從惡性循環到良心循環的最有效的方法:

在焦慮型獲得了感情支持時,會給迴避型更多空間;當迴避型有了更多空間後,更能給予情感支持。

09

形成這種依戀風格模式的因素,是一個互相關聯的整體,其中包括:

生命的早期與父母的關係、遺傳基因,當然還包括成人以後的戀愛經歷等等其他因素。

(研究表明:有一種多巴胺受體D2型基因的變異體,與焦慮型依戀風格的形成有關;5羥色胺1A受體的變異體與迴避性依戀風格有關。)

比如依戀最初表現在媽媽與孩子的守護和分離中,一位媽媽守在孩子旁邊或離開孩子的時候,不同的孩子通常會有三種不同的反應:

第1種:媽媽在身邊的時候,孩子可以自由的玩耍,不擔心外在的事物,媽媽離開的時候,會感到焦慮、恐懼、哭泣,當媽媽回來,孩子會立刻平靜下來,又能自由的玩耍。第2種:媽媽在身邊的時候,孩子不敢離媽媽太遠,不能獨立的去探索世界,總感到很焦慮。媽媽離開的時候,會感到特別的恐懼、焦慮、哭泣,當媽媽回來的時候,一開始想靠近,表現得很開心,但接着會表現出憤怒、生氣,因為孩子感覺被拋棄了。第3種:媽媽在不在身邊,都沒有特別的反應。媽媽離開,不哭不鬧,媽媽回來,依舊自己玩自己的,像不需要媽媽一樣。

這三種不同的特徵依次代表了三種依戀類型:安全型、焦慮型、迴避型。

幼兒時期不同的依戀類型會影響成年時期的愛情關係,你和母親的相處方式也會延續到你和戀人的相處方式之中。

一般來說,有70%到75%的人,成年之後保持了早期的依戀風格,而剩下的25%到30%的人,則報告稱他們的依戀風格有所變化。

研究者認為,這種依戀風格的轉變多半歸因於成年以後的戀愛經歷。

這些戀愛經歷的作用非常強大,甚至會顛覆人們對於親密關係的信念與態度。

那如何在戀愛中發展一段安全關係?

對焦慮型的一些具體建議:

高效溝通(見《非暴力溝通》):用幾句話表達清楚感受,並表達希望對方怎麼做。代替長篇大論。大膽表達自己的依戀需求。自我安撫. 找心理諮詢,大量地練習,重新編程.不要使用抗議行為去解決問題。尋找一個安全型的伴侶。

對迴避型的一些具體建議:

明白親密關係帶來的窒息感受並非伴侶造成,而是來自父母和童年。找心理諮詢,大量地練習,重新編程,讓情感對伴侶可用,表達親密。感受自己的感受。高效溝通(見《非暴力溝通》). 表達你的感受,及時驗證對方情緒,並給予溫暖的安撫。迴避的成因是在成長過程中,父母從未滿足過他的情感需求。於是他們學會抑制自己的真實情緒和情感需求。年紀越大「抑制」技能等級越高,可以騙自己到信以為真的地步。但為什麼始終不是真?因為現實會教做人。所以第一步就是要去感受所有情緒並表達出來:用很具體的詞說出自己現在是什麼情緒。思維改變: 依戀不是壞事,依戀不代表失去獨立和自由。把事情掩蓋或者置之不理並不解決問題。不預設或者假設伴侶的行為是批判或者惡意。而是多看看正面,每天想一條你伴侶帶給你的好處。事情可以小到倒一杯水,收個快遞或者就是陪在你身份。尋找一個安全型的伴侶。

當然,這種變化是雙向的——安全型依戀風格的人可能會逐漸喪失安全感,原本不安全的人也可能漸漸建立起安全感來。

對於非安全型的人們來說,這倒是個獲得幸福親密關係的重大利好消息。

而對於安全型的人來說,這項發現可能就要引起警覺。因為安全感的喪失,會令人失去良多。

10

很贊同一位網友說的:

「這本書很像是一篇動員演講,能夠讓關係中情感弱勢中的那個人下定決心,抽身而出。很多時候這是件好事。但若關係本身尚有挽回的餘地,那大可不必貿貿然去重新尋找一個萬能的安全型!」

我讀完這本《重建關係》最大的收穫是:

坐情緒過山車的感覺不是愛情,健康的親密關係應該是能讓人感到平和的,自信的。但如果對方不願意為了你改變自己的做法,不關心你的感受,明知道你在感情焦慮狀態中,也不願意表示負責、給你安全感,那你就該知道,TA不是那個適合你的人。

愛情是人們重生的第二次機會。

希望不管你是正處於哪一類風格特質的人。都能接受你本來的樣子,展現你本來的樣子。去與這個世界對話。

祝願你們都能互相看到對方的需求。收穫一段安全感滿滿的親密關係。

The End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1-15 15:01:41

服務特別好,而且給人的感觸也挺深的,真的可以的

頭像
2023-11-26 18:11:45

求助

頭像
2023-10-11 19:10:13

老師,可以諮詢下嗎?

頭像
2023-10-09 06:10:12

求助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4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