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戀愛史,也是自我了解與成長的一部分。
內容提要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戀愛的目的,當然是奔着結婚去的。只是現實中往往有許多無奈,讓我們一份又一份的戀情無疾而終。
當然也有衝着戀愛的激情去的,只想享受愛情的美好,而不想承擔柴米油鹽的壓力。這也無可厚非,只要雙方都能接受就好。
但更多的時候,往往是我們的確是抱着結婚的目的去談戀愛的,但到最後卻總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而失敗。有些姑娘非常介意男友的戀愛史,擔心對方戀愛談多了,這次和自己也不過是玩玩;男人有時也會有同樣的擔心:談了好幾次戀愛的女孩子還是好女孩麼?
戀愛與婚姻不同,初戀時講究的是人生的第一次,但婚姻生活更複雜,涉及的方方面面也更多,對於婚姻來說,天真爛漫並不是一個合適的字眼。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其他是怎麼解讀自己的戀愛與婚姻的吧。
第一位:丟丟,27歲,結婚三年後離異
丟丟是在23歲時,大學剛畢業一年就結婚了。是她們寢室里第一個批上婚紗的女孩,也是大學時代第一對「修成正果」的情侶。
丟丟與老公是同班同學,兩人從大二確立了關係,彼此竟然都是對方的初戀。初戀再上不算短的戀愛時間,以及兩人還同是大學時遊戲戰隊的戰友——這樣的關係,怎麼看怎麼都讓人羨慕。
兩個人就這樣,一路玩到了大學畢業。畢業後,幾乎沒有多想的,就結婚了。
就這樣,雙方就進入了婚姻,然而婚後丟丟發現,男友就像個大男孩,毫無家庭責任感,而且在外面還有情人(他自己並不覺得有什麼問題),於是在痛苦的糾結了三年後,丟丟選擇了離婚。
未然老師點評:從戀愛到婚姻,要經歷一個不短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雙方從相互愛慕、相互欣賞到相互碰撞、相互磨合,最終才能確認對方是否就是最適合自己的人。
婚姻是一個複雜的事情,不是在一起生活,就算進入了婚姻,也不等於就組建了家庭,就意味着你了解他。甚至很多時候,他愛你,不等於他適合你。
第二位:魯晴,37歲
魯晴從大學就開始談戀愛,前後談過5個男友,到35歲時才結婚。
5個男友有2個是搞搖滾樂隊的,另有一個是畫家,一個是平面模特,還有一個是小說作家——就是她現在的丈夫。
從魯晴的角度來看,這幾位男友中數現在的丈夫是最沒有感覺,但最後最適合結婚的卻也是他。因為其餘幾個男友明顯「就不是過日子的人」,還有兩個男友竟然是悄然失蹤,一夜之間不知去向。
十多年的生活經歷,使魯晴對自己的了解越來越深入。最終她確信,只有作家男友才適合他,因為他的性情比較穩定,更能承接住她的情緒。
未然老師點評:魯晴的經歷說明,談戀愛的關鍵是了解自己。對自己不夠了解,不論經歷多少次戀愛,都是在不斷重複過去失敗的經歷罷了——在心理學上,這叫做強迫性重複。
第三位:怡然,35歲,結婚3年。
怡然的生活經歷並不像她的名字那樣怡然,她高中畢業就開始創業了,現在是當地的養豬大戶。
怡然有過三段戀愛,第一段戀愛是與一個比她大十歲的男子,她崇拜男友,男友有想法有魄力,但兩個人在一起更像是事業合作夥伴,而不像是情侶,後來兩人也正是因為對事業發展的預期不合而分手;第二段感情是與一位大學講師,講師溫文儒雅,雙方戀愛兩年多,但怡然最終確定他並不適合自己,第三段感情是與一位基層公務員。
經過三年的戀愛,怡然確信這個公務員就是適合她的人——因為這個男友性格溫和、家中大事小情喜歡讓怡然做主。
未然老師點評:怡然經歷三段戀愛,才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人。確立婚姻關係,只靠戀愛中的感覺還不夠,還需要一定的生活經歷。怡然三段戀愛,三個男友性格都不同,工作性質也很不一樣,說明這個過程中怡然的心態也在成長中,也在發生巨大的變化,最終她對自己有了深刻的了解,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人。
情感心理學:
談過幾次戀愛才能結婚?這並沒有確定的答案。
總體來說,最好有一定生活經歷之後再談婚論嫁,因為20-30歲之間外在環境的巨大變化,使人們的內心狀態也會發生變化。
經歷與感悟並不對等,有些人經歷多次戀愛,但沒有看清自己是怎樣的人,需要怎樣的親密關係;有些人只經歷一次戀愛,就明白了自己想要什麼,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人。
這裡重溫一下之前談過的一個觀點:婚姻伴侶,最常見的組合是三觀趨同、個性和能力類型互補。
戀愛可以不考慮這些,只要雙方快樂就好,而婚姻往小了說是兩個人對未來生活的選擇,往大了說是兩個家庭之間的碰撞組合,要考慮的勢必會多一些。
評論列表
我一直有關注,真的很有幫助
求助
如果發信息不回,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