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男孩毆打父母、輟學、害怕被拋棄,他能浪子回頭嗎?(下)

情感導師 6003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前兩天的文章分享了患者曉傑的心理干預經歷。曉傑的情緒波動非常大,暴躁易怒,在家裡多次動手打爸媽。他把談戀愛和結交好友看得比什麼都重,一旦被甩,很容易情緒崩潰,甚至因為失戀而揚言跳樓。

他還有很多不良的生活習慣,還沒成年就抽煙喝酒、紋身、頻繁換女友。他也難以堅持學業,在國內初中讀不下去後留學加拿大,但因行為和情緒失控,多次被寄宿家庭拒收,不得不回到國內,從此萎靡不振,生活非常懶散。

如果按照主流精神科的診斷思路,曉傑很有可能被診斷為品行障礙,或雙相障礙,甚至有可能是青少年邊緣型人格障礙。

最後,他媽媽決定採取強制措施,將孩子送到廣州接受我們的心理干預。費了很大一番波折之後,曉傑終於願意接受干預,並與我們建立了信任關係。

15歲男孩毆打父母、輟學、害怕被拋棄,他能浪子回頭嗎?(下)

在前半段的心理干預中,我們處理了他討厭父母、跟父母在一起就感到煩躁的問題。修復了相關創傷後,他說對媽媽的牴觸情緒降低了70%到80%,面對爸爸的感覺也好了一些。

我們還修復了他被強制、押送到廣州的過程中遭受的心理創傷,之後他的情緒進一步恢復平穩,自我反省能力有所增強;

接着,我們處理了他缺乏積極向上、缺乏行動力的心態。這背後有較多來自校園的心理創傷,以及隨着產生的錯誤認知。修復了這些創傷後,曉傑覺得動力的感覺有所提升,對以後努力學習有了更多的期待。

當然,即使以上問題有了較大的緩解,曉傑也遠未達到心身健康的程度。而且,曉傑爸爸一直未能前來參與心理干預,他的自我反省、改變和提升不及妻子,父子倆還是容易發生矛盾。

心理干預進行到這個階段時,兩人因為紋身的事又吵了起來。

01、

上一篇文章末尾曾介紹過,曉傑對紋身非常迷戀,一說起來就興奮。而且紋了一個圖案後,新鮮勁很快過去,又要紋下一個,喜歡紋身時的疼痛感。當時他的兩邊手臂、後背、大腿都要紋身。

我們認為他這些心理和行為特點符合成癮的特徵。從臨床心理干預的角度來看,這背後很可能有病理性記憶,導致他對紋身的熱愛帶有不理性的成分。而且,光靠認知干預很難說服他,最好應該予以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然後他再作出更理性的決定。

可是,曉傑當時有點牴觸。他說紋身早就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了,而是藝術、潮流、個性的表達,國內外很多名人、成功而出色的人士也有紋身,別人也不覺得有什麼,「那為什麼我喜歡紋身就偏偏不行呢?這不是很過分嗎!」

圖片來源於網絡

他說的確實沒錯,但道理是道理,現實是現實,更何況針對他那時的情況來說,這個紋身的問題沒那麼簡單。

我先安撫了下他的情緒,認可他說的話,父母的觀念確實比較傳統、守舊,而紋身的確已成為一種越來越多人能接受的亞文化。

但我說:「可是曉傑,你看你紋了一個又一個,喜新厭舊,這就有點不理智了。如果你最後渾身都紋滿了,估計很多人對你第一印象也不好。也總不能一直洗、一直紋吧?」

「還有,雖然我理解你,但你的父母現在沒法理解你想紋身。你們之間如果不斷因此而發生衝突,你的情緒可能會劇烈波動,那你這心理干預就需要更長的時間。」

「所以,我們建議你針對紋身這件事接受深度催眠,看看背後是不是有一些病理性記憶。如果有,我們把它們修復之後,你還是想紋身,那這是你個人的選擇,也是更理性的選擇。而且,如果找到了相關原因,我們再去告訴你爸媽,他們也就更容易理解你了,甚至可能同意了,你們之間的衝突就會少很多」。

曉傑很快就明白了,他同意針對「迷戀紋身」的問題進行處理。

在深度催眠下,Lucy找到了一個病理性記憶,但不是心理創傷事件,而且是一個病理性的正性情緒體驗。

曉傑大約在14歲時迷上了聽說唱音樂,當時非常喜歡美國說唱歌手波茲·馬龍。這個明星的顯著特點之一就是非常喜歡紋身,他的額頭、臉頰、手臂、幾乎每一根手指頭上都是紋身。

曉傑說,他特別、特別崇拜這個歌手,認為他的音樂非常有節奏感和情調,還覺得他的紋身很有味道、很酷。

「我在房間裡聽着他的音樂,非常開心、興奮!我覺得,如果我身上也紋他那樣的紋身,那我也會得到這種情調和感覺!」,在深度催眠下,曉傑對這位歌手的紋身畫面印象特別深,一看到就感覺興奮。

可想而知,曉傑對這位歌手的崇拜不是一天、兩天,而是長期。而且經常看這位歌手的照片、演唱會視頻和MV,歌手的紋身畫面反覆、多次地與曉傑放鬆、開心、興奮的感覺產生了連接。我們認為,這是曉傑迷戀紋身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在深度催眠下,Lucy針對這個病理性記憶進行了修復,引導他想活出個性、表達獨特的風格這是可以的,但不能因為單純喜歡這個歌手,就過度模仿其紋身的行為。就算想紋身,也最好等到成年了、有獨立思考和生活能力了再理性考慮。

這次深度催眠結束約5天後,曉傑說:「這次催眠前,我對紋身的渴望程度達到了100分,滿分。現在大概降到了50到60分吧,還是有喜歡的感覺,但少了很多。」而且他承認之前自己是有點上癮了,不夠理智。

我們認為紋身問題的背後應該還有別的病理性記憶,但目前未浮現出來,只能看後續是否會在處理其它問題時有所涉及再繼續修復。

曉傑還有點得意地說,這次做完催眠後,他跟媽媽發過一次脾氣,說話的聲音一下子高了上去,但很快就平靜了下來。

他還說,以前爸爸給他打電話,他根本不想願意接。現在不但接了,當爸爸一如既往地跟自己講大道理的時候,他竟然沒跟老爸吵起來。「換了以前啊,我聽着就煩,然後跟他對罵。誒?!可我現在內心很平靜!」

我也很高興,馬上給他及時的、具體的肯定:「可以啊!可以看出來,你的情緒控制能力大大提升了!按照大眾的說法,你以前是情緒的奴隸,現在學會做情緒的主人了!」曉傑也很高興,他能感受自己積極的改變。

但他接着又有些抱怨情緒。「何叔叔,有件事讓我心裡特不平衡!我爸媽給我帶來很多心理創傷,那憑什麼要強制我來接受心理干預?不應該他們來接受干預嗎!」,雖然曉傑對父母的牴觸情緒輕多了,但心裡還是有點憤懣。

這種情緒和想法在青少年患者中很常見,尤其是一開始不願配合心理干預的孩子;又或者在心理干預過程中,越來越意識到自己心理、行為問題的來源的那些孩子。

而且,有時我們在處理其它問題的心理創傷時,父母對他們造成的更多心理創傷也浮現了,但我們還來不及修復,這些孩子也會反應劇烈,把矛頭指向父母過去的過錯。

面對這樣的質問,我們不能逃避,更不能含糊其辭,只能理性、客觀地向其分析現實。我告訴曉傑,父母過去是對他造成了很多傷害,但他們出發點是愛,只不過因為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無知愚昧而導致愛的表達方式有問題。經過前期創傷修復後,曉傑對「父母愛他」這個事實是認可的。

「可是,爸爸工作非常忙,打理那麼大一盤生意,很難抽空過來。而且,爸爸現在的自我反省、改變和提升的意識不夠強,想讓他在短時間內改變,那是非常困難的。」

「所以你現在不要總想着爸媽給你造成創傷了,就讓他們去改變、接受干預,這是不現實的。相反,是你現在有機會接受心理干預了,就要抓住機會快速解決你的問題,回到學習的軌道上。」

「等你真正長大了,獨立了,表現優秀了,那時候你再去說爸媽、指出他們的錯誤,尤其是爸爸的,他才能聽得進去。否則,你總是埋怨父母,一味寄望於父母改變,那最後耽誤的是你自己。」

他不做聲。我又向他保證,我會盡我最大的能力,讓他媽媽作出更多改變,然後由媽媽帶動爸爸開始改變。「而且,我做這個工作比你來做有效得多。只要你表現越好,好得越快,你爸媽就越認可我,我說的話他們就越容易接受!」

曉傑心裡明白我說得有道理,怨氣也消解了很多,還說回家不久後又要出國留學了,他要珍惜跟父母待在一起的時間。

02、

下一次深度催眠,Lucy決定處理曉傑對同伴、友情過度依賴,害怕被拋棄的心理問題。

曉傑媽媽說,這孩子對認定了的朋友好得不得了。哪怕他身上一分錢都沒有,只要朋友問他借錢,他想都不想就會答應。然後馬上打電話給媽媽要錢。

媽媽問朋友借錢幹什麼呢,最好問一下是否是正當用途,然後再決定是否幫忙。曉傑不管,就要拿錢。媽媽拒絕,他立馬來情緒,「你不給我我自己想辦法」,氣呼呼地掛斷電話。接着就想盡各種辦法,用各種理由找父母的親朋好友騙錢,回頭父母再替他擺平。

從媽媽這種描述來看,我們懷疑曉傑可能有「討好型人格」,而這背後肯定有病理性記憶。

媽媽還說:「我覺得我老公的排序也有問題,朋友出事,他第一個出面,連我的感受都不顧。在他心裡,朋友第一,父母第二,孩子第三,最後可能才輪到我。這孩子很像他爸,把朋友放在第一位,好面子、重義氣」。

媽媽很有遠見,她認為這個排序是很有問題的,如果不調整,曉傑成家立室後總是不顧及家人和妻子的感受,婚姻和家庭教育都很容易出問題。

曉傑也承認,他確實非常重視朋友的眼光,把鐵哥們看得比爸媽重要得多。在深度催眠下,Lucy找到了4個心理創傷。

第一個心理創傷在曉傑小學5年級時。一天中午,其他同學結伴而行,只有他孤零零一個人走在路上。他喜歡的女生離他不遠,他很想靠近那個女生,但女生似乎不想搭理他。

那時,曉傑因為家裡有錢,瞧不起同學們,總是惹是生非。「如果他們說的話讓我不爽了,我就用拳頭解決!上去就揍一頓!」而每一次他打完架,學校里都有一個老師出面幫他擺平,他不用承擔任何後果。那老師是他爸媽的朋友,也是他的「乾媽」。

說白了,他那時就是個「校霸」,橫行霸道,所以大家很不喜歡他。他爸媽後來也後悔,說以前太護短,總是用錢和人脈關係幫孩子擦屁股,他根本不用接受懲罰,所以行為問題愈演愈烈。

圖片來源於網絡

第二個創傷發生在小學6年級的寒假。一天,他去朋友家裡玩了1小時電腦,正玩得起勁,爸爸卻找上門一把把他揪走了。一邊走一邊批評他玩電腦。

曉傑辯解了幾句,爸爸很生氣,在小區門口扇了他2巴掌,回家後還把他的玩具全沒收了,還用棍子敲他。

曉傑覺得太丟臉,在大庭廣眾下被爸爸打耳光,當時的小區保安還認識他。「我不就是在同學家玩了1個小時電腦嗎?他至於打我嗎!我恨死他了!」這件創傷事件他在外顯記憶層面也記得,還經常提起。

Lucy繼續引導他回憶當時的細節,他才發現,真相其實是自己信口雌黃,沒有遵守與爸爸的約定。他本來跟爸爸約好了去同學家玩遊戲的時間,但超時了還不回家。爸爸給他打電話,他一聽就掛掉了。反覆掛掉幾次電話,爸爸氣壞了,這才找上門來抓他。

第三個創傷不是一個具體的事件,而是他對父親的感覺。他說,父親非常嘮叨,即使一件小事他也要嘮叨很久,「而他不嘮叨的時候,就像一隻蟎蟲!」

Lucy覺得納悶,為什麼父親不嘮叨的時候像只「蟎蟲」呢?

曉傑說,有一次家裡用除蟎器清潔沙發,機器一吸,果然吸出來很多灰黑的小點。他發現,原來雖然我們看不見蟎蟲,但它們存在,而且很讓人討厭。「爸爸就像蟎蟲一樣,雖然不會經常看見他,不在身邊,但還是讓我感覺很不舒服!」

第四個創傷在曉傑還在國內讀公立初中時。那時他剛和某任女友分手,但又與「班花」走得很近。同學們便傳出流言蜚語,認為「班花」有意勾搭,而曉傑也是花心大蘿蔔。大家聯合起來孤立他們倆。

其實當時他並沒有跟「班花」談戀愛,兩人只是好朋友,他失戀了,所以「班花」安慰他。曉傑很憤怒、很委屈,同學們的目光令他非常受傷。所以,後來他越來越在意同學、朋友的眼光,特別渴望同伴的認可。

這次深度催眠下,Lucy進一步引導曉傑加強自我反省能力,遇事先反省自己有何不足和過錯,而不是總是指責父母或別人,不能把責任都歸結於外界。如果犯了錯、侵犯了別人,必須承擔起責任,而不是躲在父母的庇佑後面。

而且,他過於在意同伴的背後,還有他和父母的親子關係問題。他和父母一直沒有建立親密的、有效的溝通模式,他認為自己在家得不到尊重、認可,非常缺乏親密陪伴,在學校又曾經被人孤立,雖然這也有他的責任。

所以只要有人對他示好,跟他做朋友,他會非常珍惜、重視這種關係,害怕被朋友拋棄,便一味討好、滿足朋友的要求。Lucy引導他一定要加強自我覺察,調整朋友和家人在心目中的排序。

這次深度催眠下創傷修復的效果很明顯。當時曉傑因為表現良好,每天可以玩一段時間的手機了,與他的鐵哥們終於取得了聯繫。

他說,以前只要別人問他借錢,他立刻答應,覺得家裡有錢,爸媽又管不了他,用金錢換取友情無所謂。

可他在廣州,身上沒錢,朋友找他幫忙也只能拒絕。結果這些所謂的朋友開始疏遠他了,或者明顯改變了態度。有個朋友的人品更惡劣,曉傑曾借給他一千多元,現在想讓他還錢,結果他很生氣,還說了曉傑一頓。

曉傑說,他終於知道這些人都是因為錢才跟他做朋友的,而且借了錢根本沒打算還,「這些都不是真朋友,我已經拉黑他們了,跟他們絕交!」不過,有2、3個朋友還是對曉傑很好,曉傑很感動。

他還說,他被強制送到廣州來之前,是表哥故意把他灌醉的,他曾經發誓回去之後一定要找人把表哥狠揍一頓。但現在覺得,「我這想法太傻了,表哥也是為了我好」。看到曉傑的自我反省能力在一點點地恢復,我們真的非常欣慰!

03、

Lucy對曉傑進行最後一次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時,曉傑提出還是想繼續提升一下情緒控制能力。他意識到自己的抗壓能力較差,「總是會因為抗壓能力弱而情緒失控,歇斯底里,不能很好處理問題」。

從深度催眠中浮現的4個病理性記憶來看,其實曉傑「抗壓能力弱」和「情緒容易失控」兩者雖有一定聯繫,但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它們是兩個不同的問題。

第一個心理創傷是曉傑在國外留學時的孤獨、壓力和苦悶。他說,在國內的時候家裡很大,環境也好。但到加拿大後,居住環境簡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圖片來源於網絡

他當時的住處是個大家庭,他分到了一個閣樓的小房間,隔音不好。其它房間住着房東的兒子們,還有別的留學生,環境很嘈雜。曉傑覺得非常煩躁,從小到大都沒遇到過這種環境。

在學校上課時,他也覺得很苦悶。留學機構本來告訴他學校里有很多華人學生,可以作伴,結果他去了的時候只有他一個,後面才又來了一個。他聽課聽不進去,情緒很糟糕。後來跟房東發生衝突,被轟了出去。

第二個病理性記憶是關於父母對他的縱容。上面說了,曉傑從小惹事都有人擺平,他把同學打得頭破血流,但父母去學校處理時從不批評他。他把小區的一棵樹砍了,保安找上門來,父母一句話都沒說他,就像開玩笑一樣把事擺平了。

還有,在他小時候,曉傑父母除了對他玩電腦遊戲管得比較嚴厲之外,其它方面幾乎不管,尤其在金錢方面。

小學時曉傑和同學出去玩,爸爸就給他錢,一般每次3、4百。媽媽當時覺得不妥,但爸爸揮揮手說「沒事,小孩懂啥,家裡有錢!」

所以,曉傑從小嚴重缺乏承擔責任的意識,當長大後需要面對責任和壓力時,他完全不知如何應對,大腦一片空白,經常逃避問題,然後讓父母去解決。

第三個心理創傷與情緒容易失控的關聯較大。4歲時,曉傑爸媽經常吵架。一次,曉傑看到爸爸打了媽媽,爺爺奶奶上前攔着,姐姐也在哭。

但爸爸打得很厲害,爺爺奶奶幾乎攔不住。曉傑感到非常恐懼,很害怕爸爸把火發到自己身上。

他產生了一種錯誤的認知:「爸爸就是一個喜歡亂發脾氣的人,而且,爸爸發火是因為這樣很解氣,這是讓他放鬆的方式。雖然這會讓身邊的人傷心,但家人是不會真正離開自己的。」

其實很多「窩裡橫」的孩子也有這樣的心理。他們對外禮貌、隱忍,可回到家就很容易大發脾氣,因為他們知道「家人不會離開自己」,便一再挑戰家人的底線。

第四個心理創傷發生在曉傑小學5年級。當時姐姐曉茜讀初二,有一次姐姐和爸爸吵架,爸爸拿着鐵棍子打姐姐,竟然把鐵棍都打斷了。媽媽去攔,可爸爸把媽媽的頭打破了。

媽媽上醫院去了,那天晚上曉傑被嚇着了,一晚上沒睡着。他躲在自己房間裡不敢出去,也不敢出聲,連廁所都不敢上,害怕爸爸把火發到自己身上去。

當時我們對曉茜實施心理干預時,這個創傷事件在曉茜的內隱記憶里沒有呈現出來,倒是在弟弟曉傑這裡發現了。

而且,曉傑覺得,爸爸之所以敢這樣打姐姐和媽媽,是因為她們是女性。「當時我沒有能力做什麼,但長大後,我要保護女孩子」。

所以,後來曉傑特別見不得別人欺負女孩、打女孩,但凡看到就忍不住上去把人揍一頓,又引發了很多衝突。

從上述心理創傷可看出,曉傑爸爸當年的教育方式實在粗暴、愚昧,甚至可以說是非常暴力!

我們跟媽媽溝通時,她嘆了一口氣。她說曉傑爸爸小時候家裡非常貧苦,甚至上街乞討過。後來他白手起家,創業壓力非常大,所以取得事業成功之後也越來越偏執、自以為是。她能理解丈夫當年的教育方式,但她也承諾,一定會繼續做丈夫的思想工作,引導他做出更多的積極改變。

這次深度催眠後,曉傑的爸爸給兒子打了個電話,父子倆前所未有地聊了4個小時。曉傑爸爸說:「兒子,爸爸有時候思想有些遲鈍了」。從曉傑爸爸的角度看來,這可能是一種委婉的道歉。曉傑一聽,眼淚刷刷地流下來了。

曉傑說,他對爸爸開始有感恩的感覺了。對於紋身,他說為了父母,暫時不紋了。

我記得很清楚,當時我還跟曉傑說了法國化學家維克多·格林尼亞的故事。這位化學家出生於富裕家庭,他從小被父母寵溺,養成了嬌生慣養、遊手好閒的壞習慣。

在21歲之前,維克多是當地鼎鼎有名的紈絝子弟,有學識、有名望的人士心裡都瞧不起他,只是礙於他父母的財力,不得不給他面子。而維克多還自命不凡,以為自己是個人物。曉傑的經歷和心態真是像極了他。

一天,維克多在上流社會舞會上遇到了一位端莊美麗、氣質非凡的女伯爵,一見傾心,便上前邀請她跳舞。沒想到,女伯爵面露不屑,說:「請離我遠一點,我最討厭像你這樣不學無術的花花公子擋住了我的視線!」

維克多從未被人如此教訓過,他的威風和傲氣一掃而空。但可貴的是,他從那一刻起開始了深刻的自我反省,並決定從頭開始學習,考進了里昂大學,最終成為了一名出色的化學家,並於1912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我希望曉傑能從這個真實的名人勵志故事中得到啟發。只要他及時自我反省、改變和提升,即使從現在開始努力也完全不遲!他過去的劣跡只代表過去,他的將來仍有無限的可能性!

04、

這時,曉傑已經接受心理干預約2個月了,他認為自己已經有很大的改善,而且離再次出國留學的時間不遠了,他迫切希望中止心理干預,預留時間先與好友見見面,然後準備出國。

但曉傑媽媽和我們都清楚,他還有很多問題沒有深入處理。比如他當特種兵的願望非常強烈,但對於他來說,這不太現實;又比如他在戀愛中不夠理智,頻頻分手換女友;

還有,他的注意力不夠集中,學習狀態也還沒調整,也未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社交技巧;

而且,曉傑與父母的關係雖然好了很多,但其感恩的心態還是很弱,後續的親子溝通還是容易有障礙,並引發矛盾。其父母對其造成的心理創傷應該還有很多,但未能浮現並處理。

另外,曉傑當時的逆商還是比較低,雖然修復了一些關於抗壓能力弱的病理性記憶,但真正的提升、更深入的引導還來不及進行。

曉傑媽媽很焦慮,問我們對策。我們提供了兩種方案供父母思考:

第一種是繼續進行心理干預,直到達到治療目的為止。這個方案的利處是能繼續改善他的問題,並嚴格執行了當初他和父母的承諾,堅持了底線。

但弊端是這肯定會引起他的情緒波動,然後我們還要花較多的時間引導他願意繼續接受心理干預。那如果是這樣的話,原定的出國留學計劃可能就泡湯了,只能推到下一年。曉傑可能會把這個責任推到父母身上。

第二種方案是允許他中止現在的心理干預,先回家。利處是他覺得父母理解、尊重他了,當然會感到高興。但弊端是父母再次打破了原定的約定和底線,這可能會令曉傑認為父母還是容易心軟,後續他可能還會違反更多的約定,不尊重父母的底線。

而且,現在這種狀態去留學,後續很可能還是會遇到較大困難,出現情緒波動,甚至有可能難以堅持學業。

曉傑父母非常糾結。最後他們形成共識,先帶曉傑回家待一段時間,密切觀察,設立一些具體條件和底線,如果他答應了又做不到,那必要時就要強制回來繼續接受心理干預。

我認為這個方案也可行,並進一步引導父母設立的底線要儘量明確、具有可行性。

曉傑媽媽確實制定了一份非常詳細的行為規範,從作息、學習、飲食到出去玩,事無巨細都涉及到了。曉傑與媽媽溝通這些規範的時候,有過牴觸情緒,但很快就恢復了理性,對於絕大部分要求都答應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實我當時心裡很是擔憂。曉傑非常聰明,他知道必須答應媽媽的要求才有可能回家。但他內心到底是否真的想嚴格執行?令人堪憂。

而且,從心理干預過程中可看出,曉傑父母對兒子真的比較溺愛。即使曉傑沒有做到這些要求,他們真的會下狠心把孩子強制回來嗎?這也要打一個很大的問號。

最後,我再次叮囑曉傑媽媽一定要繼續加強自我反省、改變和提升,尤其是督促丈夫也要加強改變,懂得與孩子的有效溝通方式。曉傑現在對父母的態度有所好轉,那他們也必須給他積極的情感回饋,強化他的感恩之心。

那一年大約6月中旬,曉傑的心理干預正式中止,他跟媽媽回家了。回去第三天,曉傑媽媽發來微信反饋情況。

曉傑回家後總體情緒很好,和大家溝通順暢,中間有一次想和媽媽發火,但他及時調整,「能看出他在努力控制」。但他又找了個新女友,上進心仍然不足,而且沒有人陪伴的話就難以沉下心來干好自己的事,自處能力不足。

在這過程中,曉傑違反了一些此前與媽媽約定好的承諾,媽媽提出要按原先說好的,到廣州繼續接受干預。

但曉傑不願意,稱自己比以前好多了,想趁着出國前跟朋友和女友多聚聚,能不能寒假、暑假再來。媽媽再說幾句,他就開始不耐煩:「我只想當個普通人,行不行?」

不過,他和朋友的交往有了一些進步。一名以往很鐵的朋友讓曉傑每個月幫他還幾百元貸款,曉傑拒絕了,兩人從此鬧掰。媽媽說:「我認為孩子的拒絕是正確的」。

不久,曉傑去加拿大留學了。在上飛機前他有點焦慮,還用開玩笑的語氣說不想出去了。到了加拿大後有點情緒崩潰了,媽媽努力安撫,他才願意堅持上學。

可是,後來學校認為他在校表現不積極,不愛參加活動,提出他需要接受心理評估,曉傑便再一次回國了。曉傑媽媽此時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兒子很可能無法堅持國外的學業了。

再次回到國內後,曉傑與家人的親子關係有所緩和,父母都非常注意和他的交流方式,儘量做到理解和尊重。他考慮問題也較之前成熟些,理智時會分析女友不適合自己;但見到女友後理性又消失了,幾乎什麼都以女友的需求為先。而且,積極學習的意識和行動力還是很弱。

媽媽還和姐姐曉茜探討過弟弟的問題。曉茜說:「他的感情線沒有處理乾淨,精神沒有寄託點,大腦一放空就想到學習的條件反射還沒有建立,所以會出現上述很典型的症狀。」換言之,她和爸媽都覺得弟弟的心理干預還不完整,有很多問題還沒處理。

說實話,曉茜對弟弟的分析讓我都感到有點驚訝,她幾乎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弟弟目前最大的問題。曉茜就診時的問題和症狀比弟弟曉傑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她後來非常配合心理干預,康復速度很快。如今看到她一直積極求學,心智越來越成熟,我們十分欣慰。

再後來,據媽媽反饋,曉傑第二次留學失敗後,他心裏面可能也意識到出國留學這條路斷了,在國外當特種兵這個夢想也基本難以實現了,他只能面對現實。

在這個過程中,曉傑遇到了很多困難,媽媽做了大量的溝通、引導工作。雖然他再也沒有回來接受干預,但跟家人的關係明顯改善,尤其是跟媽媽比較親密,也進一步變得更加理性、成熟。

雖然曉傑的狀態沒有達到媽媽一開始的理想目標,但她理解心理干預過程的不易,也明白主要原因在於孩子不願配合。她一再向我們表示感激。

總的來說,曉傑的心理干預過程是留有遺憾的。

雖然這孩子從沒有到其它機構的精神科確診過,看上去只是三觀不正、生活習慣不良的問題,似乎還達不到常見精神心理障礙的診斷標準。但我們現在回頭梳理他當時的心理、行為問題時認為,他有很多符合青少年邊緣型人格障礙的特徵。

為什麼這麼說?明天的案例分析文章繼續深入分享!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5-07 05:05:20

確實不錯,挽回了不少瀕臨離婚的家庭!

頭像
2023-12-30 02:12:27

如果發信息不回,怎麼辦?

頭像
2023-10-09 09:10:58

發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還是不回怎麼辦呢?

頭像
2023-07-24 14:07:09

可以幫助複合嗎?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4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