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最後的散文家」伍爾夫:偉大的靈魂都是雌雄同體

情感導師 9213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文/Bear

導讀:2021年,我還想多讀書

寫這篇文章的初衷是榮格的分析心理學中的雌雄同體,卻在挖掘「偉大的靈魂都是雌雄同體「的提出者伍爾夫時掉進一個意識流漩渦,從此在意識流的驅動下作者從伍爾夫的精神病下的創作生平寫到發現意識流大師竟然是夸克這一物理最小單位的發明者。所以,人類的智慧是無窮的,而文學或者心理學的力量也許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伍爾夫作為意識流文學代表人物,其坎坷又戲劇化的一生和她「雙性同體」作手法一樣令人驚嘆。除了意識流文學,文中也提到了意識流。而意識流在心理學的發展軌跡,也讓作者若有所思。

弗吉尼亞·伍爾夫(英語:Virginia Woolf;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

「英國最後的散文家」伍爾夫:偉大的靈魂都是雌雄同體

2021年,我想把伍爾夫的所有著作都讀完,不對,我想把相關意識流文學四大家的經典名作都讀完。因為我知道,如果我不認真聆聽這些真正來自過去的聲音,我將無法感知時間的流動和奇妙的自然世界。

當然無論是寫作,還是生活,我都希望自己可以在靈魂的指引下活出真實。

本期《心理學簡報》特邀作者Bear將從文學和心理學雙角度為讀者們相繼介紹意識流文學代表人物伍爾夫的一生,愛情,死亡,寫作(主要是介紹「雙性同體」作代表作品《奧蘭多》)和並升華到意識流文學甚至意識流這一心理學概念的社會影響和個人作用,希望讀者可以在意識流文學中感知生命的真諦。#讀書跨年季節#

引言 伍爾夫是誰?

偉大的靈魂都是雌雄同體。——弗吉尼亞·伍爾芙

你知道伍爾芙是誰嗎?英國女作家伍爾夫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英國散文大家中的最後一人」。伍爾夫也是現代主義文學與女性主義潮流的先鋒,她大大地革新了英語語言,小說中嘗試意識流的寫作方法,試圖去描繪在人們心底里的潛意識。

這個被毛姆表揚過的作家把自己的愛給了文學和大海。而她那亦瘋癲亦優雅的靈魂,也深刻反映了她悲慘而又絢爛的一生。從現在開始,從這一刻開始,讓我們暫時拋開生活的枷鎖和意識的桎梏,跟着作者回顧伍爾夫悲情而又夢幻的一生,一起去了解是什麼造就了伍爾夫剛強而又柔美的氣質,又是什麼讓伍爾夫的文字既力透紙背,也綿遠悠長。

一看伍爾夫 意識流文學的美 潛意識的傷

一零一 伍爾夫的童年 精神病緣起1882年伍爾芙出生於英國倫敦海德公園門22號。伍爾夫的父親是個飽讀詩書的著名評論家。但是父親的重男輕女,讓伍爾夫怨恨了一輩子。父親不允許家裡的女孩子去公立學校讀書,伍爾夫的教育全都來自於家裡,因為父親的書房有很多書。童年時的伍爾夫,看透了名門望族在家裡高談闊論,於是她躲進了那個書房,拼了命地讀書。

伍爾夫童年最開心的就是一家人到聖·艾夫斯度假的時候。海灘,海浪,小腳丫,都是她的小說《到燈塔去》的原型。

1895年,母親去世,父親變得越發的不可理喻,同年伍爾夫的精神病第一次爆發,那時她才13歲。伍爾夫的青春期是不幸的,幼小的她一邊面對父親的專制還了遭到同父異母的兄長的性騷擾。

1903年,在疾病的治療期間,伍爾夫得到了維奧萊特·狄金森的悉心照顧。她是個「友好、聰慧、活得安適愜意的女子」。 伍爾夫不能克制地愛上了這位和自己同性別的人。

「她喜歡把自己稱作是維奧萊特的『袋鼠』,而這段禁忌之戀也被伍爾夫放入小說《達洛維夫人》裡「令人驚訝的是你的手指激活了『麻雀』身上怎樣的深處——灼熱的火山口的深處!」

1904年父親去世後,伍爾夫的精神病再次發作,掙扎在痛苦中的她開始嘗試自殺。海德公園22號完全成了一個傷心地,於是全家搬到了倫敦,幫伍爾夫養病。

姐姐凡妮莎考慮到她的身體健康,建議她到別處小住。伍爾夫可不願意這樣做,但姐姐還是把她送走了。

1905年,伍爾夫決定自力更生,通過寫作來掙錢。她舉辦了一個女生的讀書俱樂部,開設了英國歷史的課程。不過效果不好,沒什麼人聽。然後她開始寫書評。

一零二 伍爾夫的青年 無性婚姻1907年伍爾芙就與哥哥阿德里安搬到了菲茨羅伊廣場。她為了擺脫眾人對她文學不好的評論,經常出門旅遊,西班牙,希臘,意大利都是她所鍾情的地方。儘管伍爾夫和家人關係很好,但是姐姐凡妮莎懷孕後,她就開始嫉妒伍爾夫和她丈夫的友情,於是姐姐開始催促着伍爾夫趕緊嫁人,這個時候倫納德出現了。這個住在頂樓租金最便宜的房間的劍橋畢業劍橋畢業猶太人,非常喜歡有才氣的伍爾夫,整天都會在伍爾夫身邊轉來轉去,偶爾還送花。

倫納德甚至為了屈伍爾夫放棄了斯里蘭卡的工作,辭職返回英國。他的求婚信最終打動了伍爾夫,兩人在1912年步入婚姻殿堂。那封信是這樣寫的:

「我自私,嫉妒,殘酷,好色,愛說謊而且或許更為糟糕。因此,我曾告誡自己永遠不要結婚。這主要是因為,我想,我覺得和一個不如我的女人在一起,我無法控制我的這些惡習,而且她的自卑和馴服會逐漸地使我更加變本加厲……正因為你不是那種女性,就把這種危險無限地減少了。「

不過,童年被侵犯的陰影在伍爾夫腦子裡揮之不去,她在婚後拒絕了倫納德同房的要求。伍爾夫提出分房睡,倫納德因為愛她,同意了。

倫納德是真的愛她,從見伍爾夫第一眼起就愛上了。那一天她身着白色長裙,手裡拿着一把陽傘,與古典的維多利亞時期的美女一樣美。

倫納德還帶着伍爾夫去普羅旺斯度蜜月,兩人在時間的流逝中彼此依戀,除了沒有性生活。

朗納德只要一嘗試和伍爾夫發生關係,伍爾夫就立刻暴跳如雷。因為伍爾夫腦海里會浮現出童年兩個哥哥相繼侵犯她的場景。最早的一次侵犯來自6歲, 18歲的哥哥,把黑暗之手逐漸伸向她的私處。而後來伍爾夫在少女時期,另外一個哥哥也動起了歪念,把伍爾夫扔到床上,撫摸她,吻她。這兩重的傷害讓伍爾夫沒有辦法接受男女之事,甚至輕微的觸碰都不行。

即便倫納德夫婦找來一位性觀念開放的姐姐去開導伍爾夫,希望伍爾夫可以明白性的樂趣。但是姐姐不加遮攔地性行為描述,讓伍爾夫渾身噁心,甚至病倒了。

9月,為了擺脫這種感覺,她嘗試自殺。到了寫作《遠航》的時候,她已經完全崩潰了。她覺得自己是個失敗的人,無論從感情上還是事業上。她既給不了倫納德夫妻之實,又很難寫出小說。

一零三 伍爾夫的青年 精神病多次發作深愛伍爾夫的倫納德怎麼能看不出妻子的焦慮?為了減少伍爾夫的精神壓力,倫納德帶着她伍爾夫在倫敦和阿希海姆別墅兩處伍爾夫喜歡的地方往返。不過伍爾夫身體依舊沒有好轉,她開始產生幻覺,被害妄想,甚至開始節食,覺得自己不應該吃這麼多食物。倫納德說服伍爾夫去看了三個醫生,還請來了專門的醫生為伍爾夫治療。

夏天來了,倫納德帶伍爾夫回到了聖·伊文斯海。他們在長長的海灘上散步,談論着各自童年裡最美好的那部分。倫納德離開時已經考慮好如何對付伍爾夫的病了。

他給她準備了家務活動清單,還給她養了兩條狗。所以那個夏天,伍爾夫的生活被寫作,做家務和照顧狗安排得滿滿當當。為了防止伍爾夫節食過度,他們簽了一個協議,名叫「她必須」。

如果倫納德有事出去了,她必須吃與倫納德在家時一樣多的東西。

她必須在床上用早餐,早上喝一杯牛奶,晚上10點25分必須睡覺。

伍爾夫在協議上簽了字。

可是伍爾夫的逐漸好轉的精神狀態被倫納德出版的小說《智慧的童貞女》給摧毀了,因為裡面都是伍爾夫的私事。她開始出現精神恍惚胡言亂語甚至有暴力傾向。倫納德為此花光了自己的錢去請醫生,甚至連伍爾夫自己那份9000英鎊的遺產,也被全部花在護理費和藥費上。

一零四 伍爾夫的中年 同性之愛1915年,兩人的出版社開張了,主要用於出版伍爾夫自己的作品,伍爾夫的作品也算暢銷,也有了一大批粉絲,兩人的日子就這麼安然無恙地過着,直到1922年,伍爾夫地心靈再次被一位同性攪動,她叫薇塔。不過,倫納德儘管知道,還是一直忍着。

薇塔出身於古老的貴族家庭,是成功的小說家、詩人和園林設計師。薇塔對弗吉尼亞的求愛過程是熱烈而又勇敢的,而她自己的丈夫居然也能接受。

薇塔喜愛冒險,她把中東一帶的聞寫成情書寄給深居簡出的伍爾夫,兩人感情在往來的書信中不斷升華。薇塔結束旅行回到英國後,伍爾夫就和她有了關係的質變,對,就是性,伍爾夫第一次在同性身上找到了做女人的感覺。

這段非同一般的關係讓伍爾夫的文學靈感再一次得到了迸發。1927年,她寫給薇塔的情書被列為「史上最好的10封情書」之一。

看這兒,薇塔。拋卻欲望好麼,然後我們就去漢普頓宮苑,在河邊共進晚餐,月光下,我們在花園裡散心,晚些回家,再來一瓶酒,喝到醉醺醺。我會告訴你我腦海里的一切,千萬百萬,無窮無盡。歲月不能攪渾它們,唯有長河的幽黯才能。想想那些吧。

而薇塔其實有着和伍爾夫相似的雌雄氣質,剛柔並濟,伍爾夫的《奧蘭多》原型就是薇塔。不過愛情終究沒有拯救在被精神病折磨的伍爾夫。

一零五 伍爾夫的老年 死亡召喚1940年,二戰時期,倫納德夫婦倫敦的住宅被炸毀。伍爾夫需要靠寫作謀生,直到死的那天。她向倫納德建議,如果英國淪陷了,他們就自殺殉國。倫納德同意了。不過事實證明,國家依舊完好,可是伍爾夫已經在被精神分裂折磨得不行。

1941年,伍爾夫寫完了她的最後一部小說《幕間》,再一次被精神病帶入了痛苦的循環,由於害怕自己的病情不會好拖累倫納德,她選擇在一天早晨逃離,全身衣服口袋裝滿石頭,跳進了家附近的烏斯河。

她給丈夫留下了這封遺書。

最親愛的:我又快要發瘋了。我不覺得我們還能再面對這樣的日子。而且這一次我一定不會恢復了。我開始出現幻聽,也無法集中精神,所以我要去做看來算是最恰當的事。你已給予我最大的愛。你做到了你能做的一切。我相信,在這可怕的疾病到來前,沒有哪兩個人能比我們更加幸福。我撐不下去了。我不能再繼續破壞你的生活。我相信,我們曾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弗

倫納德找不到伍爾夫,他知道她去自殺了。

這是一個從一開始就得不到愛和一開始就在尋找愛的故事。早慧的作家,在童年經歷了被漠視和被侵犯的傷害後,用一生去感受藝術的美和文字的力量,而她的內心在幸福的憧憬和現實的凋零中一次又一次搖擺不定。孤獨而又絕望的靈魂最終還是選擇走向生命地終極——死亡。因為,她一直認為,沒有她,所有人會更幸福。

伍爾夫的遺體三天後被發現 。而倫納德謝絕親朋好友,獨自參加了伍爾夫的葬禮,他領走了伍爾夫的遺體,並把妻子的骨灰,埋葬在後院的樹下。

而伍爾夫也在《海浪》的末尾回應了自己對死亡的認知,這也是伍爾夫的墓志銘。

我要縱身向你撲去,我永不認輸,也永不屈服,哦,死亡!(Against you, I』ll fling myself, unvanquished and unyielding, O! death! )

再看伍爾夫 無聊敘事般的二人生活反映着倫納德對伍爾夫冗長的愛

二零一 倫納德是個體貼的丈夫伍爾夫的父母在結婚前都各自有過一次婚姻,父母結婚後又生下四個孩子,因而全家十口人。十口之家裡的孩子性格各異、經常發生一些不愉快。

1895年,母親去世之後,伍爾夫第一次精神崩潰。1904年,父親去世造成了伍爾夫的第二次崩潰。伍爾夫的神經錯亂和童年及少年的被侵犯經歷導致的精神創傷有關。儘管不排斥愛情,但伍爾夫在成年之後非常厭惡性生活,即便結婚也不願意為對方生養子嗣。

而伍爾夫對幸福的畢生追求讓他把對異性的恐懼轉移到對於同性的依戀,甚至伍爾夫的摯愛薇塔一度成為她感情世界裡的重心和巔峰時期伍爾夫文學創作的靈感源泉。伍爾夫把藝術看得比任何事物都重要,其深入人心的潛意識創作手法也讓她容易沉浸在幻想中無法剝離。她每完成一部作品常會出現神經症狀,而矛盾的性格在她豐富多樣的作品中亦有體現。不過她就算沒有全世界還有倫納德。成年後的她的每一場發病,都有丈夫倫納德在身邊的悉心照料,倫納德對伍爾夫無微不至的關懷也成了伍爾夫的精神支柱。

伍爾芙厭惡和倫納德發生性行為 ,不願替倫納德生育,甚至與同性出軌,對於這一切,倫納德看在眼裡,默默接受。伍爾夫有個怪癖,她在寫作的時候,不出房門,不讓任何人看她的手稿,包括倫納德在內。但是倫納德都是伍爾夫小說寫成以後的第一個讀者,也是伍爾夫的創作指導,這給了伍爾夫的寫作,帶來了極大的好處。

二零二 倫納德是個認真的讀者其實感情豐富,心思細膩的伍爾夫對於別人對她作品的評價深懷恐懼,總是以為別人都在譏笑她,對自己的作品事實上並沒有什麼信心,但是倫納德不會,因為倫納德總是從客觀公正的角度評價伍爾夫作品,而倫納德也是唯一的可以評價其作品而不會引起她不安的人。

在生活上,伍爾芙也接受了倫納德的所有安排,不會對什麼提出異議。在1913年夏天,就是在伍爾夫和倫納德結婚一年後,伍爾夫再度精神崩潰,吞服安眠藥自殺,是倫納德的鎮靜和機智把她從死神旁拉了回來,否則今天我們將不會讀到她的意識流頂級作品《達洛維夫人》《到燈塔去》《海浪》和女權主義宣言《一間自己的房間》。

倫納德不嫌棄自己患病的妻子,還是在用生活的點點滴滴呵護着她,愛護着她。甚至,倫納德本來可以公開宣布伍爾夫患上了精神病,但是他沒有這樣做,因為他知道,精神病院的生活會加重伍爾夫的病情,而有可能伍爾夫再也不能在喜歡的藝術世界繼續沉浸下去,創造出優美作品。之所以這麼了解,是因為倫納德也寫小說。

二零三 倫納德不被布盧姆斯伯里集團接受從1906年起,伍爾夫的兄弟通過不斷聚會結識了很多文藝界的朋友,逐漸形成了一個文藝和學術的中心,也就是著名的布盧姆斯伯里集團(The Bloomsbury Group),核心成員有:作家倫納德·伍爾夫,藝術批評家克萊夫·貝爾(范妮莎的丈夫),傳記作家利頓·斯特雷奇,文學批評家德斯蒙德·麥卡錫,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畫家鄧肯·格蘭特,藝術批評家羅傑·弗萊,作家福斯特等。

一開始,布魯姆斯伯里集團(The Bloomsbury Group)的精英們並不看好倫納德和伍爾夫這對「文壇鴛鴦」,因為伍爾夫出身名門(父親是爵士),擁有絕世容顏和頂級才華。

「伍爾夫女士,容貌秀美,身材苗條,戴一副眼鏡,穿一襲黑色的長裙,坐在自己的辦公桌前,表情鎮定,舉止雍容,給人以一種大將之風的感覺,完全是一副美女教授的形象」。

至於倫納德,儘管畢業於劍橋大學,也擅長寫作,但在布魯姆斯伯里的那些精英眼中還不足以匹配伍爾夫,但是伍爾夫自己知道,倫納德對自己是真心愛着的。在被一封情書打動之後,1912年兩人結合。從此開始了倫納德對伍爾夫一生的不離不棄。

二零四 倫納德多次把伍爾夫從死亡邊上拉回來由於自身有疾病和童年陰影,所以伍爾夫對婚姻也無法自信,而在婚姻是否會是個性的桎梏也有多次思考。她就像自己的小說《到燈塔去》裡的莉麗,視婚姻為「喪失自我身份的災難」。事後證明,伍爾夫的心理癥結落下的性恐懼和性冷淡,使婚姻生活從一開始就走上了歧路。

倫納德和伍爾夫

在倫納德眼裡,伍爾夫的靈魂甚於美貌,是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的「智慧的童貞女」,不能沾染世俗,就算是兩人夫妻生活,倫納德也是一忍再忍 ,直到伍爾夫生命終結。當然倫納德也有不甘心,他創作小說《智慧的童貞女》寫道 「那些長着白皮膚和金色頭髮的蒼白的女人……是冰冷的,同時也使人冰冷」。

而這本書也再一次把伍爾夫帶到了精神崩潰邊緣,也讓倫納德及時地清醒要永遠保住伍爾夫在自己的身旁,只能走精神戀愛。從此兩人在沒有激情的生活中享受着藝術給兩人帶來的極致愉悅,這也給伍爾夫帶來了極大的安慰,也讓伍爾夫更心無旁騖地專心創作。

1930年,弗吉尼亞告訴一位朋友,沒有倫納德,她可能早就開槍自殺了。伍爾夫能取得如此多的文學成就,真得感謝倫納德。

兩人的無性婚姻持續了29年,期間沒有發生過爭吵,而婚後地伍爾夫也在文學上碩果纍纍,奠定了她文學界的地位。功名利祿並沒有減輕伍爾芙的病情,她的精神分裂症狀在一次又一次地創作中越來越嚴重,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在看到家園淪陷的時候,伍爾夫絕望了。

二零五 倫納德最終還是沒有救回決絕的伍爾夫隨着伍爾夫的印刷廠被炸毀,以及自己在倫敦所住的別墅也被炸毀,伍爾夫覺得自己可能一輩子都必須靠着不斷地寫才能維持生計,而自己地病情無疑會給兩人的生活帶來更多的負面作用。

1941年3月28日,伍爾夫來到烏斯河畔,在衣服口袋裡面放滿了石頭,向河中心走去。伍爾夫留下了兩封遺書,一封是給丈夫的,一封是給她姐姐的。她在遺書中說道,預感又要發病,而且這一次不會再度痊癒,只好自己走向生命的終點。

「為什麼一定有人要死?」倫納德問弗吉尼亞。

「為了對比,」弗吉尼亞說,「為了讓活着的人更加懂得和珍惜生活。」

「那麼誰會死?」雷納德又問。

「詩人,」弗吉尼亞說,「那些心懷夢想的人」。

三看伍爾夫 男權包裹的女鬥士贏了男人卻最終輸給了女人

三零一 伍爾夫在事業上是成功的先拋開那兩個禽獸哥哥,伍爾夫一生中還是遇到了不少貴人,男性貴人。她的父親,劍橋元老斯蒂芬爵士有個大書房,而伍爾夫儘管不被允許讀書,卻因此成就了自由寫作的伍爾夫有顆純粹極致的心和通透的靈魂。

而父親的人脈也是幫助了伍爾夫成為了布魯姆斯伯里的中心人物。伍爾夫在倫納德之前有過短暫的婚約,未婚夫利頓·斯特雷奇(Lytton Strachey)是個同性戀他們倆訂婚不久就解除了婚約,但承諾彼此依舊是終身朋友。

聽上去不太可信,但是倫納德其實是斯特拉奇介紹的。斯特雷奇一直很關心伍爾夫的生活,覺得應該有個男人在身邊照顧她,於是介紹了他的朋友倫納德。這才有了二十世紀最感人的愛情:倫納德與伍爾夫。

文學創作領域的伍爾夫是成功,史上最偉大的是封情書裡面,除了伍爾夫給薇塔的情書,其他都是男性作家寫的,如福樓拜、海明威、卡夫卡等等,而男性作家筆下的愛情大多濃烈,而女性視角的伍爾夫意識流的寫法,讓愛情成為流水潺潺,不激烈,卻動人。

威廉·詹姆士

而寫作手法里伍爾夫也是意識流四大名家中唯一的女性。意識流小說是20世紀20年代興起的小說樣式。「意識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本來是心理學名詞,最早是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提出來的。

個體的經驗意識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並不是片斷的銜接,而是處於永遠的流動狀態中。意識流文學是泛指注重描繪人物意識流動狀態的文學作品,這個概念是在1918年梅·辛克萊在評論英國陶羅賽·瑞恰生的小說《旅程》時引入文學界的。

三零二 伍爾夫對意識流文學創作的建議四大意識流大師:馬塞爾·普魯斯特、弗吉尼亞·伍爾夫、詹姆斯·喬伊斯、威廉·福克納。據說伍爾夫閱讀了普魯斯特的作品後,深感自卑得直想自殺。伍爾夫一直倡導小說創作應儘量減少形式上的篇幅描述,淡化情節和人物形象,追求內心真實。

所謂雞毛蒜皮人生瑣碎不一定沒有豐富哲理。小說沒有「最適合的題材」,「一切都是小說恰當的題材,所以生活無必要或者重要,生活處處都是靈感。那些文學的刻意,往往是內心不夠純粹通透的表現。換一句話來說,沒有寫人心。

伍爾夫建議「對普通的一天裡一個普通人的心理加以觀察吧,心靈接受了成千上萬種印象——瑣碎的、怪異的、轉瞬即逝的或用鋼刀的銳利鋒刃刻下的印象。他們來自四面八方,就像不計其數的原子持續不斷地簇射着……讓我們按照那些原子墜落到人心靈上的順序來記錄下它們吧……」 , 「一個作家在內心深處都有很多不為人知的地方,在他人生中的每一個經歷,他精神的每一個品質,都廣泛地描繪在他的作品中。」

三零三 伍爾夫死亡預兆對於伍爾夫來說,宇宙廣袤,無限循環,人生難測,意識才是永恆的。伍爾夫短暫的一生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1913年4月,伍爾夫的第一部小說《遠航》被出版商接受,但卻因為一戰爆發而錯失出版機會;而在二戰期間,伍爾夫和丈夫在倫敦的別墅被希特勒軍隊的飛機炸毀,這些都給伍爾夫本來就不堪重負的心靈再添沉重的打擊,她一度以為國家可以最終安寧,並與丈夫約定在這一天到來時相擁而逝。

《達洛維夫人》中退伍軍人史密斯的跳樓自殺和《幕間》(Between the acts,1940)中穿插的一位英國貴婦的投水溺亡或許也都暗示了伍爾夫命運的歸屬。而正如伍爾夫預示的一般,自己還是走向了死亡。

可是,為什麼一生榮譽無數,愛慕者無數的伍爾夫為什麼會終究走向人生的盡頭,真的是兄長暴行,家破人亡嗎?伍爾夫其實不怕死,真正自由的靈魂是不會被形式所束縛的。那為什麼,伍爾夫在最後一次的烏斯河那麼決裂。所有口袋裝滿石頭,這是多麼不留一線希望的死法啊。難道伍爾夫對這個世界沒有一絲眷戀嗎?

一戰爆發以後,現實的殘酷終究讓愉快的戀愛變得可望而不可即。大家其實並沒有弄清楚究竟伍爾夫和薇塔是如何分開的,但最後伍爾夫還是選擇和倫納德回鄉下繼續過安穩日子。也許狂熱的薇塔,註定和典雅的伍爾夫,終究不是一路人。

電影《薇塔和弗吉尼亞》

1941年3月22日,伍爾夫給薇塔寫了最後一封信,裡面說到薇塔餵養的鳥,「它們是不是一瞬間就死了?「

意識流大師,潛意識寫法的伍爾夫在此刻將自己的一生用文學推向了頂峰。

1941年3月28日,只隔了六天,薇塔再收到的,就是弗吉尼亞的死訊。

多年之後,薇塔對這件事依然不能釋懷,她還認為,「假如我知道她陷入了怎樣的精神狀態,我是可以救她的。」

暫停看伍爾夫 意識流讓作者陷入了人生的思考

但是這個世界永遠沒有後悔藥可以吃。說假如的當下其實已經是永恆地失去了。我們深愛的人,在我們一次又一次地疏遠中默默地走向了世界的另一面;而我們所有的不以為然和無所謂,隨着時間的流逝,對於對方的傷害,就像滾雪球般,越滾越大。除非哪一天,我們真正站在對方面前把雪球停下來。

所以,寫到這裡,我不想寫精神分裂了。因為這個病的人其實是可以預警到自己會發作的,他也知道自己發作時有多麼可怕,可是內心的病魔,他沒辦法抵抗。我們沒有經歷精神分裂,我們沒辦法猜想在那個精神分裂患者自己臆想的極樂世界,長得究竟是什麼樣子。

所以,寫到這裡,我不想寫原生家庭和童年傷害了。因為我們所有的家庭都是不可控的。生我們養我們的父母,其實也是真真正正地愛我們的,只是方式可能沒有特別理想。而如同伍爾夫的那兩個惡魔哥哥,也只是這個世界的壞人縮影而已。

這個幾率是一定有的,因為世界本來就是千變萬化的。我們如果真的遇到了哪個特別可怕的環境,或者哪個特別可怕的親人或者無法避免的人,那就用一生把自己治癒吧。如果時間沒有辦法緩解傷痛,那就拼命成為你想成為的那個人。

我相信,起碼,寫字的伍爾夫是幸福的。沉浸在各種意識和小確幸的伍爾夫,是自由的。經歷過兩次大戰,看到過硝煙的伍爾夫並不是孤獨無依,她還有倫納德。那個用儘自己一生去理解伍爾夫,無論是生活,還是作品都給予伍爾夫無限關懷和幫助的倫納德,是伍爾夫真正愛的人,也是幫伍爾夫進行生命收尾的人。

也許,你會覺得伍爾夫愛薇塔,因為夠激烈,夠震撼,夠浪漫,夠深刻。但就像伍爾夫的寫作理念呈現的那樣,所有的普通都是不普通,那些喃喃細語,那些會心一笑,那些小動物,小建築,其實都是生命中意義的組成部分。

所有的轟轟烈烈都不及細水長流。文學中多強調渲染方式和情節塑造,最終會丟失人性的真實。而生活過多在意結果或是形式,理想或是世俗,最終會在無限的比較中無法獲得圓滿,於是失去了所有本身存在的,觸手可及的你以為永遠都找不到的快樂。

我們都很幸福的,對吧。2020,祝你快樂。

四看伍爾夫 雌雄難辨的氣質和雙性同體的文化圈,古老的夢想都在被人實現着

四零一 伍爾夫的「雙性同體」觀1904年,伍爾夫在父親去世之後,和其他四個兄弟姐妹從倫敦海德公園門的舊寓搬入了大英博物館旁邊的布魯姆斯伯里區戈登廣場46號。布盧姆斯伯里集團從此漸漸浮出水面,其中包括一系列日後將在文學、美術、經濟、社會活動等各個領域逆天的頂級大師,而伍爾夫在和他們的周四聚談中獲得的了很多的關於人性和社會的思考,並收穫友誼和快樂 。

父親萊斯利·斯蒂芬(右)和伍爾夫(左)

「布盧姆斯伯里人」追求情感與智性自由協作的美學主張,在伍爾夫日後的文學創作和個人生活中具有體現,也是其 「雙性同體」觀形成的基石。終於在1929年發表《一間自己的房間》,明確提出了「雙性同體觀」(Androgynous Vision)。

在這本書中,伍爾夫對柯勒律治所說的偉大的心靈總是雌雄同體進行了肯定,並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靈中,有兩種主宰力量,一種是男性因素,另一種是女性因素;男人的頭腦是男性因素壓倒了女性因素;女人的頭腦是女性因素壓倒了男性因素。最佳的生存狀態,是這兩種因素和諧相處,合二為一。沒有純粹單性的男人和純粹單性的女人,一個人必須是男性化的女人,或女性化的男人。」。

四零二 其他哲人對「雌雄同體」的思考柏拉圖在《會飲篇》借古希臘劇作家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講述了人類原本有第三個性別。最早的人類是球形的,有四條胳膊、四條腿,一個頭、兩張臉,朝着相反的方向看。這些球形人類有着非凡的力量和智慧,與諸神戰鬥,結果被嫉妒的神砍成了兩半,以削減他們的力量。這些最初的球形人類變成了兩半,一個是女性的,一個是男性的,從此以後,這最初人類的兩半一直在尋找對方,期待相遇。

榮格是先意識到人類心理的雌雄同體現象的心理學家。他指出,在男人偉岸的身體裡,其實生存着足夠陰柔的女性原型,她叫做「阿尼瑪(anima)」;同樣,在女人嬌柔的靈魂中,也蘊藏着屬於她們的那個強壯男性原型:他叫做「阿尼姆斯(animus)」。

布魯姆斯伯里集團中的大多數學者和評論家都有雌雄同體的思維方式。伍爾夫作為集團的中心也不例外。她的作品後期多用男人和女人的兩種思維方式寫作。《奧蘭多》就是把雙性同體寫作推向高潮的一部經典之作疾病, 但她仍然試圖平衡她的生活和文學創作。因此, 對於伍爾夫而言, 雙性同體自然成為兩種精神疾病之間或女性氣質與男性氣質之間的理想平衡點。

四零三 伍爾夫的雙性同體寫作實踐:《奧蘭多》奧蘭多跨度四百年,不僅講述了一個拋去性別概念的人的存在,也貫穿了伍爾夫的一生。書中不同的主題像是奧蘭多的不同自我,層層疊疊:自然,生命,歷史,財富,愛情,性別符號,個體,記憶,時代,信念。

在描寫奧蘭多孕育一個兒子的時候,伍爾夫沒有一個字提到孩子的父親,而是是通過翠鳥進行生命的刻畫和演繹。「他騰空而起,好似劃亮了一根火柴,火光閃閃,驚擾了沉睡的夢境;是那隻翠鳥,紅紅的、稠稠的生命之流再次奔涌而來,仿佛回流的潮汐重又升起。」

全書奧蘭多從未作為一個母親的形象而出現,而僅僅是一個生命給予者。性別被淡化了,婚姻、生育,傳統意義上在一個女人生命中至關重要的事,在奧蘭多的生命中只如雲煙。

全書最精彩的部分出現在奧蘭多突然性別轉換的那一幕。奧蘭多在土耳其一覺醒來變為女性,同吉普賽人生活,又在返回英格蘭的大船上對記憶進行描繪。

「她記得,就是在這裡,曾經有一場盛大的狂歡節。如今波濤洶湧的地方,正是當年皇家亭帳的所在。在這裡,她第一次遇見薩莎,也就是在這裡(她俯視波光粼粼的水面),人們透過冰面可以看見那位凍死在河裡的、把蘋果放在膝頭叫賣的女人。曾經的浮華與腐朽都已不復存在,那個黑夜,那場大雨,那肆虐的洪水,也都成了過眼雲煙。」這一幕也依然在奧蘭多的生命里反覆出現。

奧蘭多對自己的性別是自信的,又是猶豫的。同吉普賽人在山野間生活,她未曾感到自己性別已同以前不同,反而在穿上女式衣裙登上的返程中突然思考起「貞潔」,而一旁有人為她撐起傘,還吻她的手,於是她又思考起是否需要依賴男性的保護..

不是人穿衣服,而是衣服穿人。套上裙裝的奧蘭多才完成了性別的轉變,而不是她在土耳其醒來的那一刻。

五看伍爾夫 意識流文學到意識流 文學家的心理學其實不比心理學家學得差

五零一 意識流是什麼「意識流」是西方心理學上的術語結果來的,在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威廉·詹姆斯在《論內省心理學所忽略的幾個問題第一次提出》。他認為人類的意識活動並不是片斷的銜接,而是流動的。這是「意識流」這一概念在心理學上第一次被正式提出。

意識既是流動的,你隨意挑選一個你感興趣的片段,構成你自己的世界。而最驚人的解釋在於意識流里,所謂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那種東西是不存在的。每個人認為是事物的東西,是從意識中隨便劃分出來的。

20世紀初,法國哲學家亨利·柏格森提出「心理時間論」他認為所謂時間,是依時刻秩序延伸,是寬度、長度,是數量概念,而」心理時間則是各個時間相互滲透,表示了時間的強度是個質的概念,我們越是深入意識的概念,這心理時間的概念越強「。

關於直覺的重要性以及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的無意識結構和夢與藝術關係的理論,都對意識流文學的發展有過重大影響。而意識流小說的藝術性在於對最真實的人物內心的剖析,用語言和文字喚起對全部生活、感覺和經驗的共鳴。在意識流文學裡,藝術不再是個人化、人格化的東西。

五零二 意識流文學的思想來源是意識流意識流文學有兩個主要思想來源,一個是詹姆斯,一個是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後者是純粹的非理性哲學,談的是精神。

威廉·詹姆斯(1842—1910),美國心理學家和哲學家,美國機能主義心理學和實用主義哲學的先驅,美國心理學會的創始人之一。代表作《心理學原理》是名著,是重點闡述意識流理論的。

詹姆斯在論述意識流的時候說了五個特點,其中第四點,他說,對象指的是在當前意識狀態以外的對象,不一定是指存在於主觀世界之外的客觀存在。意識自身的意識,已經具有精神的內涵。

詹姆斯把個人性作為思想的首個要義,提出「將個人的自我,而不是思想,當作心理學的直接資料」,他承認了「自我」和「意識」的實在,更是給受到傳統哲學和心理學拋棄的「自我」做了一次修正。

受到詹姆斯實用主義心理學啟發的柏格森,在《時間與自由意志》中指出,人類有某種與生俱來的衝動,也就是對有關事物的外在性以及它們媒介同質性的一種清晰的形象——在自身各種感覺之外存在一個與自身有很大差異的外部世界的想象,這個外部世界恰恰是有意識生物的共同屬性。

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強調生命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最終在某些物種之中,突破物質障礙,最終表現為自由的運動和清醒的意識;

五零三 心理和精神的兩者關係與區別事實上心理和精神的英文是同一個單詞。在那個時代心理有時候被認為是精神。胡塞爾現象學哲學對心理和精神(純粹意識)做了嚴格的區分。可惜,胡塞爾的現象學哲學,依舊無法被大眾普及。因為他的思考角度,已經不局限於哲學,心理學,甚至滲透了科學和我們整個思想體系。

不管心理學和萬學之學的哲學有怎樣的關係,也不管科學和純粹意識的精神到底是否有絕對鴻溝。但是作為意識流文學家,其實已經很成功了。因為他們用文字,在用人的意念感知自然的奇特和時間的流動的時候,已經走向了自由,也把人帶到了最深層次的靈魂層面。

這裡要特別提到一位意識流文學大師,也是四大家裡的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

"向麥克老大三呼夸克(Three quarks for Muster Mark)".這句話出自詹姆斯·喬伊斯小說《芬尼根的守靈夜》.

1964年,當美國物理學家默里·蓋爾曼讀到這裡時,突然眼前一亮.於是,他將自己的最新發現命名為"夸克(quark)",意指一個質子中有3個夸克,質子並不是構成物質的最基本粒子。

六看伍爾夫 文章的最後部分只有伍爾夫

最重要的是你寫下你想寫的東西,至於你寫的東西能夠影響他人幾個小時或者幾年,這沒有人能說出來。

生活總是來了,又去了;我們創造着生活。

生命不是安排,而是追求,人生的意義也許永遠沒有答案,但也要盡情感受這種沒有答案的人生。

一個人能使自己成為自己,比什麼都重要。

一個人一旦有了自我認識,也就有了獨立人格,而一旦有了獨立人格,也就不再渾渾噩噩,虛度年華了。換言之,他一生都會有一種適度的充實感和幸福感。

他人的眼睛是我們的監獄,他人的思想是我們的牢籠。

一個人並不是經常找到休息的機會,只有作為人的自我,作為一個楔形的內核,才能獲得休息。拋棄了外表的個性,你就拋棄了那些煩惱、匆忙、騷動;當一切都集中到這種和平、安寧、永恆的境界之中,於是某種戰勝了生活的凱旋的歡呼,就升騰到她的唇邊。

《心理學簡報》原創|禁止轉載

文章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

審稿|心上田 (《心理學簡報》審稿人)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6-14 10:06:39

我最近了解了一下,是我朋友給我推薦的,很靠譜,推薦大家情感有問題的可以嘗試一下

頭像
2024-05-10 15:05:46

發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還是不回怎麼辦呢?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2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