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內心的恐懼對話》

情感導師 5982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各位好,我們今天為大家錄製本期新書。這本書的封面看起來真的好壓抑,叫作《與內心的恐懼對話》。

你看,一個人站在大腦回溝形成的森林裡邊。你看它的副標題,叫作擺脫來自親人的負能量。我覺得有點籠統,不知道是說什麼的。英文標題叫Stop Walking on Eggshells,就是不要在蛋殼邊緣行走。

《與內心的恐懼對話》

後來,我打開書一了解才明白,這本書的核心,是告訴我們認識一種新的心理疾病,叫作邊緣性人格障礙。在整個人群當中大概有6%的人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這個數字比例可真的是不低,而且一個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人,會影響到一個家庭,甚至是好幾個家庭。

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英文縮寫叫BPD。那什麼是邊緣性人格障礙呢?有一本書的書名特別好地定義了這件事,因為研究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人很多,有一個作者寫了一本書,名字叫作《我恨你,別離開我》。這種「我恨你,別離開我」的感覺,就是邊緣性人格障礙帶給他人的感受。

在前一刻他可能對你笑臉相迎,兩個人卿卿我我,說得特別熱鬧。然後,後一刻突然翻臉的時候,他就會覺得,你是我最恨的人,你離開我,你不要在我面前出現。

他一方面把你使勁地往外推,一方面把你使勁往回拉。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過這樣的人,那我說的這種感覺你一定不會覺得陌生。

書中有一個問卷,我們先來答一下,看看你是否適合這本書。

一,你關愛的人是否為你帶來了許多痛苦?

二,你是否發現自己因為害怕對方的反應,或是覺得不值得引起激烈的爭端和面對隨之而來的傷害,從而隱藏內心的想法或者感受?

三,你是否覺得自己無論怎麼說、怎麼做都會被曲解,甚至會被當作對付你自己的工具?在親密關係中,是否你犯下的每個錯誤,都會遭到批評和譴責,即便對方根本就是在無理取鬧?

四,你是否感覺被人操縱、控制,甚至時常被欺騙?

五,你是否感覺自己是情感勒索的受害者?

六,你是否覺得,有時候自己突然變成了強烈、暴虐、莫名其妙的怒火傾瀉的對象;然後又突然面對完全正常、充滿愛意的行為?當你對別人解釋這種狀況的時候,卻沒有人相信?

七,你是否覺得自己在關愛的人心目中,要麼完美無瑕,要麼一無是處,完全沒有中庸的表現?有時候對方的看法,會莫名其妙在兩個極端之間搖擺不定?

八,在一段親密關係中,你是否不敢提出任何要求,因為對方會指責你貪得無厭,或者說你有毛病?你是否覺得自己的需要無足輕重?

九,對方是否會詆毀或者否定你的觀點?你是否覺得他們的要求總是在變,你怎麼做都不對?

十,你是否會因為從沒做過的事,或從沒說過的話而受到無端的指責?你是否會覺得自己被誤解,想要解釋卻發現對方根本不信任你?

十一,你是否經常被羞辱?如果你試圖結束這段親密關係,對方是否會設法阻止你,從充滿愛意的告白,信誓旦旦說改變,到明里暗裡的威脅?你是否會為他們的行為找藉口,或者試圖說服自己一切都好?

假如以上這些問題,你有大部分的回答都是「是」,那麼很有可能你的生活和BPD之間,就有着非常緊密的關係。

當然,我們也不需要對號入座,把一些生活當中輕微的、簡單的摩擦視作是邊緣性人格障礙。

邊緣性人格障礙可能發生在配偶、孩子,甚至父母的身上。就是有的人的父母是邊緣性人格障礙。你會發現,他的暴怒來得很突然。比如正是一片晴天,正愉快,可能突然一個炸雷,這個人就翻臉了。

這些人與正常人的區別是什麼呢?他們跟其他人一樣有感受,但是他的感受更強烈,行為更極端,難以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這是邊緣性人格障礙與正常人相區別的行為特點。

在這本書里,給大家的基本態度,首先要澄清一下,就是不要隨便地讀完這本書,就去定義自己,或者他人是邊緣性人格障礙。

如果你有這方面的困惑,希望你能夠尋找專業幫助,然後跟這個潛在的病患同心協力地去解決問題。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如果他不是你所愛的人,他也不會給你帶來特別多的痛苦。因為你愛他,所以,你需要跟他一起來想辦法解決問題。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進入到診斷標準。

什麼樣的狀況,就能夠被診斷為是BPD?

一種開始於成年早期,並且出現在各種情境中的普遍行為模式,表現為不穩定的人際關係、自我意象、情感(情緒),同時具有明顯的衝動性,至少包含下面九項中的五項:

第一,瘋狂地努力避免真實或者想象中被拋棄的可能性。注意:不包含第五項中提及的自殺,或者自殘行為。就是他總是覺得會被拋棄。你做出任何舉動,比如說,你跟他約會看電影遲到了,他會認為說,你是想甩了我,你就是想拋棄我。所以,他才會大發雷霆。

第二,一種不穩定且緊張的人際關係,主要特徵是在對他人的極端理想化與極端貶低之間交替變化。就是有分裂的症狀。

他覺得你好的時候,全好,你這個人到處都是完美的,我這輩子最幸運就是遇到你這樣的人;覺得你不好的時候,覺得你一無是處,你是一個最糟糕的人,我之所以這麼慘,都是因為碰到了你。

第三,認同障礙:持續明顯不穩定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感知,以及長期感到空虛。就是他對自己的形象認知並不穩定,他自信起來覺得特別自信;自卑的時候,又卑微到塵埃當中去,人格不穩定。這是認同的障礙。

第四,至少在兩個方面存在可能導致自我傷害的衝動行為,比如說,揮霍無度、性濫交、藥物濫用、行竊。

你們有沒有見過成年人喜歡偷東西的?就是他並不缺這個錢,但是他就是上街喜歡偷東西。我認識這樣的人。他覺得每次偷一點東西很刺激,很帶勁,甚至有時候被人家保安抓住了,他都覺得無所謂,覺得很刺激。這很可怕。

另外,還有飆車、暴飲暴食等等。這些都是潛在的自我衝動的行為。

第五,反覆發生的自殺行為、自殺企圖或者自殺威脅以及自殘行為。他會自殘或者用自殺來威脅他人。

第六,因顯著的情感反應導致的情緒不穩定。比如說,強烈的陣發性的煩躁不安、易怒或者焦慮,通常持續數個小時,很少超過幾天。

第七,長期感到空虛。

第八,不合宜且強烈的憤怒或難以控制的憤怒。就是他的憤怒一旦來,你會發現,這個人失去控制。

第九,短暫的、與壓力應激有關的偏執、妄想,或者嚴重的解離症狀。就是他會想很多很奇怪的東西,跟正常人的思維完全不一樣。

以上這九個症狀,如果有五條符合的話,那麼就有很大可能患有BPD,即邊緣性人格障礙。

我們先來說說,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的常見想法。

第一個常見想法,他覺得我必須時時刻刻,被所有生命中重要的人關愛,否則我就一文不值。無論在哪方面,我都必須非常能幹,這樣才是一個有價值的人。好多人都是這樣,這樣的人真不少。

第二個,有些人是好人,和他們有關的所有事情都是完美的,另一些人則絕對是壞人,因此他們應該受到譴責和懲罰。他把人分成好和壞。

第三個,我的感受是由外部事件導致的。我沒法控制與這些事件有關的情緒和行為。

就是他不認為說,我的情緒是我自己內在的感受、內在的想法所造成的,他認為就是因為那個事。如果不是那個事,就不會有我這個狀況。

第四個,沒有人像我關心他們那樣關心我,所以我失去了自己在乎的每個人,儘管我不顧一切地努力挽回,也無法阻止他們離開我。

他覺得周圍的人都在離開他,所以他會使很大的勁把他抓回來。

第五個,如果有人對我很不好,那我整個人也就都不好了。

第六個,當我孤獨一人時,我誰也不是,什麼也不是。就是他沒法享受自己一個人和自己相處的時光。

第七個,只有找到一位全心付出、十全十美的人來愛我、無怨無悔地照顧我時,我才能夠感到幸福快樂。但如果真有這麼好的一個人,他怎麼可能愛上我呢,這一定是有問題。

你發現,他很矛盾。他一方面要找最好的人,但他又不相信有最好的人存在。

所以,他對你的要求,是希望你成為最好的人,但是你表現出來任何一點點令他不滿,甚至沒有不滿,他只是猜忌的時候,他都會看出來你有問題。

第八個,某些需求得不到滿足時,我就無法面對這種挫敗感。我必須做點什麼來驅散這種感覺。這是BPD患者的常見想法。

當一個有BPD的人跟你相處的時候,他是用感覺去創造現實。就是如果你是一個健康的成年人,你會覺得事實就是事實,但是他不是。他是用感覺來創造現實,他感受到的東西,他認為那個才是實際的。

然後他會玩鬼抓人的遊戲。什麼叫鬼抓人的遊戲?我們小時候曾經玩過,我們那邊叫三個字,你喊三個字,就不抓你,你要沒喊到,我抓到了你,那你就變成鬼,你來抓別人。這個在生活當中,就是他如果遇到了心情不好的狀況,他的內心起了波瀾,生氣了的時候,他需要把這個東西傳遞出去,貼在別人身上,希望別人跟他一樣受罪,一樣受苦。當他把別人折騰得開始痛哭,開始難過,開始暴躁的時候,他的心情就好多了。然後反過來說不定還會安慰你。

這是一種典型的投射症狀,就是用他們自己的感覺和想法來指責你,他認為這些東西絕對都是你的問題,絕對不會是他的問題。

所以,BPD的患者會經常性地把這些責難發在自己的親人身上,從而導致的結果,叫作投射認同。

那麼,什麼叫作投射認同呢?就是投射讓人想起一句老話。這句老話是,謊言說了1000遍,就變成了真理。就是當他腦子裡邊不斷地強調這件事情、不斷地重複這個看法的時候,他認為這個看法就是事實了。

兒童尤其容易受到投射認同的影響,因為他們仍然處於建立自己身份認同感的過程當中。實際上,在潛意識層面,孩子會覺得,如果不按照媽媽,或者爸爸的期待去做的話(哪怕是壞事),他們就會失去父母的愛。

我那天把這一段專門拍照,發在朋友圈裡邊。我以前在講書的時候,經常會提到一個觀點。我說,孩子會慢慢地長成父母描述的那個樣子。這個話的理論依據就叫作投射認同。就是孩子會有投射認同,你不斷地強調你是一個壞孩子,你不聽話,你沒有自律性,你就喜歡玩手機,你的學習成績上不去,你嘴裡邊不斷這樣說,孩子慢慢越來越認同。

BPD患者的行為模式的特點是什麼呢?

第一個,就是它能夠讓你立於一個必敗的局面。你跟一個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人吵架,你怎麼都是輸。

比如說,今天兩個人在外邊有些不愉快,回到家裡邊以後不說話。你說算了,今天息事寧人不說了吧。你不說話,他會說,你為什麼不說話,你不關心我,這麼大的事發生了,你假裝沒發生一樣。你看,不說話是不行的。

然後你跟他討論,聲音大,聲音小都不行。就是無論你做出什麼樣的反應,他都能夠把你放在一個必敗的局面當中。總之證明你不愛我,總之證明你想要離開我。你要不是想要離開我,你就不會這樣做。因為他其實最擔心的是你離開他。他的核心點就一個,他既想留住你,又不相信你會留得住。這就是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行為模式的第一個特點。

第二個,他具備被拋棄的恐懼,同時又有被吞噬的恐懼。他一方面特別希望跟你在一起,一方面特別希望你能夠關心他,愛他,但是如果真的特別近,他又會覺得,我沒有自我,我沒有人格,我變成你的附屬品。

你看,就是近也不行,遠也不行。這就讓我想起孔子那時候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孔夫子這句話得罪了特別多的人。為什麼呢?叫「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孔夫子所說的這個「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就是一會兒擔心被拋棄,一會兒擔心被吞噬。

所以,這兩個東西結合在一起,跟他相處的人是很難拿捏這個分寸的。

第三個,他特別喜歡考驗你的愛。他喜歡用非黑即白的眼光來看待你,你要麼就是全愛我,要麼就是根本不愛我,沒有一個中間合適自然的這麼一個空間。

第四個,同時這樣的成年人,依然有着幼稚的世界觀。這個作者在網上建了一個社群,就是把所有受到邊緣性人格障礙傷害的人,包括患者,以及患者家屬放在一個社群裡邊。沒有想到,成千上萬的人加入這個社群。就是特別多的人都有這樣的困惑,說終於找到這個原因了。搞了半天,我是在這個問題上栽了跟頭。

後來,有一個人在裡邊描述說,這種感覺像什麼?就是你跟一個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人,生活在一起,就感覺好像同時和高壓鍋、和洗衣機生活在一起。高壓鍋使得你覺得壓力巨大,隨時可能會爆炸,洗衣機把你弄得暈頭轉向,不停地轉。

所以,跟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在一起生活,長期生活的人會產生自卑、自我懷疑、疲倦、無價值感,以及無法集中注意力等負面影響。

最後,這條很重要,就是大量的家長經常說,我這孩子寫作業為什麼不集中注意力?每次來問我這個問題,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問你們家裡邊有沒有人大喊大叫,有沒有人吵架,有沒有人經常抓狂?幾乎沒有例外,每次都會說,我們是聲音大一點,有時候他奶奶會喊,或者誰會喊。

就是家裡邊有一個突然爆發的,喜歡大喊大叫的,或者喜歡用吵架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的人,孩子肯定沒法集中注意力。因為他每天分了大量的精力,在觀察大人的情緒,在小心什麼地方突然一聲炸雷炸響了。這就是我們說,被BPD所影響的人的特點。

這本書的目的,不是能夠幫助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人自學變好,這是非常難的一件事。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幫助那些和邊緣性人格者生活在一起的人。就是你怎麼走出親人帶給你的恐懼氣氛。

那麼,作者的建議一,是首先你要學會從內心開始改變。

從內心開始改變的要點一:你得知道一個前提,你無法讓邊緣性人格者主動求醫。就是你沒法勸他,你去看病吧,那個回龍觀醫院或者安定醫院咱去看。不可能。

為什麼呢?因為他不是精神病,他沒有到精神病的那麼強烈的症狀。那種人他不睡覺,他折騰,他可能有生命危險。但是他沒有,他基本上還處在一個相對正常的一個環境,只不過在別人看來覺得,這人脾氣有點大、情緒有點不受控、有時候情緒化等等。

所以,你跟他說,你這是病,你要去看,他不接受。甚至我們很多聽這本書的人——因為6%這個比例不低,我相信有很多聽這個書的人,自己是邊緣性人格障礙,但是他會認為說,我應該讓我老婆聽聽,所以你不能指望他主動求醫。

要點二:不要認為他的行為是衝着你來的。就是有時候你生氣、難過、自責,或者自卑,原因是你覺得他是針對我,是我很糟糕,所以導致他這個樣子。

不是,你仔細分析他這句話你就明白了,他的那個脾氣,全部都是來自於他內心的憤怒、恐懼、擔心,而不是來自於你。換成誰都一樣。

比如說,這個丈夫是非邊緣性人格者。他說,今天晚上必須工作到很晚,我真的很抱歉,但是我不得不取消咱們的約會了。你看,出現晚上臨時加班這樣的事。

他的妻子凱瑟琳,是邊緣性人格者。她聽到的是什麼呢?她聽到的是:今晚我不想和你一起出去,因為我不再愛你了,我再也不想看見你了。所以,這個凱瑟琳的反饋,就是你怎麼可以這樣做,你根本不愛我,我恨你。

現在這個社會,計劃趕不上變化的事很多,取消一個約會或者改一個假期,這樣的事是很常見的,但是在她身上發生的時候,她覺得,你根本就不在乎我。所以就吵架。

另外一個案例:湯姆說,我為我的女兒感到非常驕傲,昨天她打出了一個漂亮的全壘打,贏得了比賽,讓我們今晚去看場電影慶祝一下吧。

你看,很正常。丈夫說為了女兒去慶祝。然後妻子聽到的是什麼呢?這個邊緣性人格者聽到的是:我愛我的女兒勝過愛你,她多才多藝,而你不是,從現在開始,我要把我所有的愛和關注都給我的女兒了,不再理你了。

這時候這個妻子就會想說,他發現了我的問題、我的缺點,所以現在他打算離開我了。但是不,我沒有問題,我也沒有缺點,我毫無瑕疵。所以,他才是那個有問題的人。

然後說出來的話就變成了:不,我不想去看電影,為什麼你不問問我想做什麼,你從來都不會想到我,我簡直難以置信,你這麼自私,這麼專制。

你看,熟悉嗎?!在我們大家的生活當中,你會發現,你平淡無奇地說了那麼一句話,你覺得,有時候還蠻溫馨的,結果在對方解讀出來以後,變成了你要離開他,你不愛他,你不重視他等等。這就是我們說,你要想明白這件事,以後他再這樣發飆,你就知道跟我沒關係,那是他重新解讀了。他的腦子裡面重新解讀了你說的那段話,然後去生氣的。

要點三:我們能夠做的事,是照顧好自己。要做到三要三不要。

先說三不要。第一,不是我導致的。第二,不是我能控制的。第三,不是我能治癒的。就是你別自己承擔那麼多的責任。

要什麼呢?第一,要避免一直為邊緣性人格者撐腰。就是別他說什麼,你都支持他,他怎麼發飆你都行。第二,要避免重蹈邊緣性人格者的覆轍。就是你不能夠被他影響,接受他的價值觀,然後也變得這麼極端。第三,要堅持過好你自己的生活。就是如果你不能夠給自己找到一個良好的生活規律、環境,或者找到自己的愛好、對自己稍微好一點的這種方法,那可能你就會被他完全帶進去,在洗衣機和高壓鍋裡邊轉。

要點四:要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不要輕易地否認問題,就是不要說沒事,我們家其實挺好的。接着小心間歇性強化,這一點是非常要注意的東西。間歇強化是對他人行為進行鼓勵的一個最有效的方法。

什麼叫間歇強化呢?比如說,賭場裡的老虎機,你如果每次拉都能出來一大堆的硬幣,這個遊戲是不會上癮的。因為我確定,只要一拉就出來一大堆的硬幣,不好玩,就不是個遊戲了。它之所以能夠上癮,就是有時候有,有時候沒有,這太好玩了。所以,才會有間歇強化。

因此,如果你在家中對待邊緣性人格者,他發脾氣,有時候有效,有時候無效。糟了,這叫間歇強化。假如這個人發脾氣總是無效,他慢慢就不發了,因為他知道發脾氣總是無效。假如他發脾氣總是有效,他可能也不會那麼上癮,因為他覺得這就是個規律了,沒那麼上癮。

最可怕的,就是有時候有對抗,有時候很順從,有時候能夠很好地解決,有時候吵好多天。這種感受就帶來了間歇強化,而中間那種令他好的那種感受,會上癮。這就是你要小心,不要給對方間歇強化。

然後明白恐懼和焦慮並不等於無助。雖然大家能夠理解你有恐懼、有焦慮,但是並不等於無助。所以,做出你自己的決定,你可以做很多事。

另外,堅信你不應受到惡劣的對待。人的價值是一樣的,每個人的價值是一樣,沒有人應該在婚姻當中,在家庭當中受到虐待。虐待性的親密關係,會導致你失去自我,那才是最終極的孤獨。

就是很多人,不敢解決自己婚姻當中的問題。因為什麼呢?是因為怕孤獨,我老了怎麼辦?我現在老了,我嫁不出去了怎麼辦?這時候你會發現,最終極的孤獨是你在這個婚姻當中,但是你一直在受到虐待,而且跟誰說,別人都不會理解,這才是最痛苦的事。

接下來,建議二:你要學會設置界限,磨鍊技巧。就是你得給自己設定一個保護的邊界。這個邊界是我的底線,這是不能夠隨便被越過的。

設置界限,磨鍊技巧的要點一:辨識強烈情感反應的「導火索」。

在和邊緣性人格者發生衝突的時候,往往都有「導火索」。「導火索」一般來自FOG這三個來源。Fear是恐懼,Obligation是責任,Guilt是內疚。凡是這三個情緒在家裡邊出現的時候,這個「導火索」一般就來了。

應對上,你可以學會向其他人求證現實。就是當你身邊有一個特別強勢的邊緣性人格障礙者的時候,他說的話也會給你造成投射,你搞不好投射認同。你會覺得他說的是對的。所以,有很多人會覺得,是我很糟糕。

你不用這樣,你可以找找你們身邊公允的其他人。你覺得,這個人很明理,他的家庭是過得很好,你去問問他,我是這樣的人嗎,或者我是不是特別自私,我是不是從來不考慮別人的感受。向別人求證,而不要只聽來自這一個人每天的抱怨和怒吼。然後學會避開情緒反應,在對方情緒反應極大的時候,不要做出過多的回應。

要點二:確定你的個人界限。你不能控制他的想法,你只能夠給自己設置界限。

什麼叫作給自己設置界限?這裡邊有一些是你在親密關係當中的,最基本的權利要素,包括你有得到對方的情感支持、鼓勵和善意的權利;你有得到對方傾聽,並且得到善意和尊重的回應的權利;即便和其他人的觀點不一樣,也能擁有自己觀點的權利;個人感受和經歷得到承認的權利;能自由地過一種沒有過度譴責、羞辱、批評和判斷的生活的權利。

就是如果你在家裡邊,天天被人不斷地羞辱指責,你是有權利不接受這些東西的。因為你是一個成年人,你擁有自己的生活,你得給自己設置這樣的個人界限。

設立界限的過程,有時候是漫長的一生,因為我們可能每個人都不知道,這個界限在哪兒。然後你就慢慢開始設立。到七十歲,孔夫子講,從心所欲不逾矩了,就是那個界限已經設立好了,自己跟他人都變得很舒服了。

除了設置界限之外,要點四:你得學會化解怒火和指責的溝通方式。這裡邊,我覺得這本書講到的還不夠,這個溝通方法,我得推薦好幾本書給你們:《非暴力溝通》《關鍵對話》《掌控談話》,這都是非常有效的能夠化解暴力和憤怒情緒的溝通方法。

簡單地講,就是你首先要學會平和地溝通,不用辯解,也不用否定、不用反擊,但是也不退縮,很平和。第二,複述,反饋,傾聽。就是當對方說我恨你的時候,你說「我現在感覺到你很恨我」,這話很有力量,千萬不要小看這樣的話。

就是簡單地把對方此刻的情緒想法複述出來就好了。你不用說,這是對還是錯。你憑什麼恨我,你為什麼恨我,我值得你那麼恨嗎,這種話只會拱火,只會讓他的火氣變得越來越大。能讓他冷靜的話,就是我能夠體會到你現在很恨我。複述,反饋,傾聽。

這是我們講過很多次的東西。

建議三:自信清晰地申明你的需求。

其要點一:不要一味地做海綿。我們在跟別人溝通的時候有兩種比喻。一種是海綿,一種是鏡子。鏡子的特點是你罵它,它就罵你,反射回去了。海綿的特點,是你說什麼我都吸收。如果一個人在生活當中只是做海綿,你就變成了受氣包。你的那個邊界是永遠無法建立起來的。所以,適當的時候,你也需要做鏡子。

要點二:表達界限前,做好準備。具體的要點,是一次從一個界限開始,從最簡單的東西做起,比如說我們規定一個界限,說你不要衝我大喊大叫,這是一個界限。

好了,規定好這個簡單的界限以後,別的界限先不用設定,就是如果出現了大喊大叫的狀況,你就離開,你就說我們說過,不要大喊大叫,離開。這就是從最簡單的界限開始。

可以和自己的親友先做一些練習。就是如果你覺得很緊張,不知道怎麼處理的話,你可以找一些朋友先練一練。

要點三:認清你的現實並堅持下去。

比如說,這裡邊我們舉一個例子。有一個叫莎拉的女孩,她的媽媽每周經常給她打電話,而且打電話是長篇累牘,不停地抱怨,在電話裡邊說很多話。我相信很多人都被這個困擾,實在受不了。

這個莎拉受不了了,就給她媽媽規定,設定了一個界限,說我一周只能夠接你一次電話,我不能夠接你太多次的電話。

然後她爸爸就站出來幫她媽媽,說你怎麼能規定你媽媽打電話的次數呢?!這個讓你媽媽很傷心。

你看,這莎拉怎麼說的?她說,爸爸,我明白,對於我限制媽媽打電話這件事,你有不同的看法。我知道你們兩個做事各不相同,但我不是你,我是我自己。而為了尊重我自己和我自己的想法,我需要把她打電話的次數限制在每周一次。而且當我聽到讓我難受的批評和責備時,我也不會乖乖地聽着。

你看,開始做鏡子了,開始有反抗了。

這個爸爸接着勸她,勸了半天,然後莎拉後來就跟她的媽媽講,媽媽,我知道,你不同意我限制你打電話的次數。我明白這讓你感到很不安。你看,要理解,傾聽。

莎拉接着說,但是當我們在通話時,你對我的批評讓我非常難受。我希望你能明白,我仍然是想要和你通電話的,但不想聽你批評和責備我。我關心你,我想和你聊聊,我只是想讓你能夠尊重一下我。

什麼叫不卑不亢?就是你自己不着急,不生氣,然後堅定好自己的立場,能夠耐心地理解她。

你想跟我打電話我理解——給她安全感,說我喜歡跟你聊天,你是我媽媽,我很願意傾聽你的話。但是我不能夠接受的,是你在電話里老罵我,你在電話里老責備我,這個我受不了。

所以,這就是我們說建立一個界限,一點一點開始推進。

要點四:在設定界限的過程當中,你必須得要求BPD患者做出改變。

要求改變的過程有這麼幾個步驟:

第一個,描述。就是跟《非暴力溝通》一模一樣,先說事實。第二個,表達。表達出自己的感受。第三個,申明。提出要求。最後,強化。然後學會應對對方的反抗,堅持自己的界限。

其實你把《非暴力溝通》學好了的話,這一章你就能夠很快掌握了。

還是要舉一個例子。比如說,你可以跟你發怒的情侶說,昨天我們度完假開車回家,快到午飯時間了,我們開始談論什麼時候停下來吃飯,但你卻開始用一種憤怒的語氣和我講話,聲音還越來越大。

注意,看到了嗎?事實,只是描述。你必須得把事實描述出來,你不能一上來就說,昨天你又發飆了,你對我的態度太糟糕了。這樣就又吵架了。因為沒有事實。你得先把事實描述出來。

接着說,你看上去似乎對前一天發生的某件事感到很不高興。大約十分鐘後,我問你是否需要另外找個機會再談,你繼續對我大吼大叫。又過了幾分鐘,我再次問你是否可以等我們回家之後,再談論這些問題,你拒絕了,並且開始詛咒我,辱罵我。這就叫作描述。

然後表達是什麼呢?你要說,當你沖我大喊大叫時,我感覺非常不好,也很害怕,因為我不知道你接下來打算做什麼、說什麼。我感到很無助,因為我們都在車裡,我無處可去。我感到很傷心,因為你對我發火。當我要求你停下,而你不肯停下時,我也開始生氣,因為你完全不回答我。我還很擔心,因為我們的兒子還在後座上。我不知道我們的爭論,會對他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我就曾經遇到過一對夫妻在車裡邊吵架,我就坐在副駕駛上。那個痛苦!就是你摁不住。你摁這個丈夫,你摁不住,摁那個妻子,你也摁不住。他們倆大喊大叫,他們的孩子也坐在後座上。他們的孩子和我共同成為了受害人。我那時候就沒有學會這一套話。所以,這個第二段就叫作表達。你要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

申明是什麼呢?比如說,我確實關心你的感受,我也確實想要解決我們的難題。當氣氛變得緊張,我們開始對彼此大喊大叫的時候,我們應該暫停交流,等大家都平靜下來之後再繼續。我必須這樣做,才能感覺好一點。

申明,就是你要說出來,你對他的關心,你不是因為這件事就完全放棄他了。但是你也要申明你的立場:我不希望用喊叫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

然後強化。強化的步驟你可以這樣講,當我們重新開始談話時,我能夠處於一種更好的狀態去傾聽你關注的問題,因為我感覺自己更平靜,精神更加集中,我們也不容易陷入到憤怒的對話狀態中。如果結果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只會讓彼此都感到煩躁。

在強化的過程當中,不要去威脅你的愛人。用威脅的方法,會使得邊緣性人格者更加容易被激怒。總之,就是學會有理、有據、有節。

而且這裡邊最重要的技巧,是能夠反映對方的情感,複述對方的感受,然後講出事實。這個真的得練,你不如找幾個閨蜜,組織一個線下讀書會,好好練一練。互相做角色扮演,寫出一些情境。

這個教學方法很容易做。就是你們找自己人生當中,曾經遇到過的情境、暴怒的情境,把它寫下來。寫下來以後,大家分一下,你用這個案例,你用那個案例,分別扮演丈夫跟妻子。然後開始嘗試,你就能夠知道怎麼樣去要求改變,最後才能夠堅持自己的界限。

建議四:保護好你自己和孩子。這個很重要。

有時候邊緣性人格障礙者,他如果失控的話,搞不好會做出傷害你或者孩子的事情。所以,你一定要保護好自己,找到那些可以求救的人。然後該離開的時候,要果斷地離開。但是要跟這個人講,我會回來,我現在短暫地離開,是為了保護我自己和孩子,但是我會回來。請你冷靜下來以後告訴我,再回來。

在保護孩子的方面,你要知道,邊緣性人格者在對待孩子的時候,經常出現的狀況就是兩個極端。一個是毫不負責,一個是過度負責。他拿捏不好這個尺度。

毫不負責的時候,就是完全不管,什麼事都不管。但是一旦他管起來,可能就是什麼都管。打孩子、罵孩子、吼他、盯着他等等。

甚至連孩子的正常行為,也會讓他感受到被威脅。就是孩子有時候做一些很正常的事情,他就會覺得受到了傷害,受到了尊嚴的挑戰。他覺得,你竟然敢對我說這樣的話等等。這是常見的狀況。

這裡邊的問題是什麼呢?就是如果我們任由一個邊緣性人格障礙者去管理孩子的話,這個孩子長大了以後會出現的狀況,包括:第一,抑鬱,他很有可能會抑鬱,第二個,情感麻木,就是他對於情感沒反應,麻木的。第三個,痛苦地渴望親密關係,極其渴望親密關係。

甚至有的人,為什麼會有大量的婚外情,不斷地找?實際上他內心當中,非常渴望得到親密關係。然後有無能為力的感覺。就是做什麼事都覺得無助,這事解決不了。最後,在學業和工作中成就有限。就是邊緣性人格障礙者,會影響到孩子的整個健康人格的發展。

那麼方法是什麼呢?如果你家裡邊,有一個人有這種狀況,那你最起碼的,第一,要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就是你要給孩子足夠的愛,你要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幫助孩子一塊兒設立界限。這個就是要告訴孩子,家裡邊有一些事是界限。

比如說,爸爸可以跟孩子這樣說,媽媽有時候會有點抓狂,這沒關係,但如果媽媽對爸爸大喊大叫,那就不行了。就是讓孩子知道,媽媽對爸爸大喊大叫這件事,是咱們家的底線,這是不能夠去做的。

同時,讓孩子明白,即使有一位父母情緒低落,他們也可以心情愉快,玩得開心。即便是你的邊緣性人格伴侶心情煩躁,也儘量不要取消和孩子們約好的娛樂活動。就是你孩子最重視的是玩,你要帶他去玩,然後帶他開心,不要太多地受到另外一個人的影響。

第二,不要忘了,你也可以爭取獲取邊緣性人格者的支持。他畢竟是孩子的爸爸,或者孩子的媽媽。你需要跟他談這件事,不要用羞辱或者指責的方法跟他談,而是用建設性的方法:咱們倆都希望孩子能夠變得更好,孩子的教育這是單向的,是單行道,如果失去這個機會的話,可能以後後悔都來不及了。所以,我們可以設定一些界限取得他的支持。

第三,強化親子關係。你要給孩子更多的愛。如果你要離婚的話,要跟孩子解釋清楚這件事。同時,要告訴孩子,我們倆離婚跟你沒有關係,我們倆依然是你的父母。而且無論你是跟爸爸還是跟媽媽,另外一個人都還會給你足夠多的愛。這個是處理跟孩子的關係的問題。

還有一種狀況也很麻煩,就是孩子是邊緣性人格障礙。就是父母還正常,但是孩子的情緒特別激動,動不動就會越過界。

這裡邊確實有很多這樣的案例。比如說,有一個印度和澳大利亞合拍的電影叫《雄獅》。我建議有機會你們可以看一下。那個女主角是妮可·基德曼演的。它就是講澳大利亞的夫婦,收養了印度的孩子。而且他們不是生不了孩子,他們是因為覺得不應該在這個世界上帶來更多的人口,因為這個世界人口已經很多了,但是他們又希望能夠擁有孩子。

所以,他們就專門去收養第三世界國家的孩子:兩個印度孩子。

其中第二個印度孩子,就是這個書中描述的狀況,叫作早期的分離與迷失,帶來了身份認同的問題,可能還有一些遺傳因素。然後導致那個孩子經常拿腦袋撞牆。只要不順心,開始大喊大叫,發飆,最後從他們家裡邊搬出去,然後吸毒,喝酒,做一些很危險的事。這就是說,孩子也有可能會有出現BPD。

那這時怎麼辦呢?作為父母來講,應該做到的是:

第一,要做到保證安全,即保證孩子和自己的安全。因為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後,他是有傷害你的能力的。所以,你要保護好自己,也保護好孩子。

第二,照顧好自己。

第三,負責病兒的治療。因為你是監護人,你是可以帶他去看病的。所以,要想辦法帶他去看病。

第四,創造一個有條理的、連貫的、充滿愛意的環境,能夠增強這個病兒的自我責任感。就是如果他對你大喊大叫,他不懂事,這樣做了。假如父母也用同樣的方式回擊他,也用羞辱的方式、打罵的方式回擊他。最後的結果,就一定會鬧得更加沒法收場。

在那個電影裡邊,妮可·基德曼他們對那個孩子,沒有別的辦法,就是愛他。到影片結尾的時候,那個人已經基本回歸正常了。

這就是我們說,家裡邊父母也好,孩子也好,配偶也好,都有可能會出現邊緣性人格障礙的問題。

最後我們說,在黑與白之外,應該怎麼處理呢?就是人們很容易被邊緣性人格者非黑即白的思考方式影響,認為自己只有兩種選擇,留下或者離開。但其實有很多種別的選擇。

無論何時,只要邊緣性人格者侵犯了你的界限,你就可以暫時離開。你看,暫時離開就是一個灰色地帶。

比如說,第一,數天、數周,或者數月脫離這段親密關係。

第二,你還可以學會無視邊緣性人格者的行為。就是這種事發生了以後,在你這兒沒反應。

第三,可以維持親密關係,但是分開居住。我們不離婚,但是我們可以分居,

第四,降低一點親密度。這也是一種辦法。就是不需要粘得那麼緊。

第五,減少和邊緣性人格者相處的時間。

第六,培養你自己的興趣、結交朋友、從事有意義的活動,從而在生活中取得平衡。

第七,告訴邊緣性人格者,只有他願意配合醫生的治療,或者做出明確的改變,你才會維持這段親密關係。這意味着邊緣性人格者必須恪守他自己做出的承諾。也就是說,如果他們食言,你可以選擇離開。

第八,暫緩做出決斷,等你覺得心情輕鬆舒適的時候再做決定。

第九,暫緩做出決斷,你可以先去和心理醫生談談,解決自己的一些問題,再做決定。

這本書最後提到了一個對邊緣性人格障礙者,以及對他們的親人都有幫助的訓練方法,是一個老話題,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正念。

如果你能夠進行一些正念的修煉,每天能夠關注一下自己的呼吸,保持在當下,然後體會此時此地的正念的狀態,對於雙方調節自己的情緒都會有幫助。

總之,邊緣性人格者最大的特點,就是他極端。他總是處在不安全感和極度抓取這兩者之間不斷地徘徊。他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處在一個中庸的狀態之下。他一旦感受到了威脅就會炸鍋。

所以,如果你還愛他,如果你還希望能夠跟他繼續好好地生活,首先保護好自己,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然後想辦法改善自己的溝通方式,通過良好的溝通方式來影響到他;最後,再帶着他一起慢慢地改變。如果能夠找到這樣的契機,那真的是太好了。

這本書只要能夠幫到幾個人或者幾十個人,我覺得我們就沒有白講這本書。這本書在美國賣了上百萬冊,在中國現在剛剛開始,希望能夠對大家的生活有所啟發。

最後強調兩點:

一,如果特別嚴重一定要去諮詢醫生、諮詢專業人士。

二,邊緣性人格者是可以恢復的,就是我在生活當中見過很多情緒很極端的人,通過讀書,通過自己的學習,不斷地尋找自我救贖的方向,最後他可以煥然一新。他可以變成一個陽光開朗、對人和善的人。所以,我們應該對邊緣性人格者有足夠的耐心和幫助。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6-08 16:06:33

現在的生活節奏太快,往往忽略了感情的經營,適當的情感諮詢還是有必要的,特別是像你們這樣專業的機構

頭像
2024-03-30 22:03:31

老師,可以諮詢下嗎?

頭像
2024-01-12 04:01:53

老師,可以諮詢下嗎?

頭像
2023-11-20 07:11:26

可以幫助複合嗎?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4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