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水木然
這個世界,沒有任何一個人有義務對另外一個人忠誠。
這個時代,人所有的忠誠,都在演變對價值的忠誠。
為什麼現在人太容易就分開了?因為人們紛紛跳出了世俗道德的束縛,都直奔價值而去了。
不要指望有人無條件的對你忠誠和付出,除非你這裡一直都有他想獲取的價值。一旦你身上價值消失了,不僅時代會拋棄你,你身邊人也會拋棄你,合作/戀愛/婚姻都是如此。
這就是價值定律。
一
當今世界最大的一個變化就是:正在從以「商品」為中心演變成以「人」為中心。
在以「商品」為中心的時代,我們關注的是各種商品的「價格」,商業核心邏輯是價格規律,而在以「人」為中心的時代,我們研究的應該是人的「價值」,商業核心邏輯是「價值規律」。
「價值規律」,將超越世界現有的所有規則和倫理,包括傳統的西方經濟學思想和中國的禮議道德規範,成為未來世界運轉的最高邏輯,具備真正的普世價值。
首先,價值是什麼?
價值應該包括兩個要素:
1:一個人的能力;
2:一個人掌控的資源;
價值就是一個人的「能力」乘以「資源」。
今後我們在自我介紹時候,這樣介紹最有效率:
1:我會做什麼?(能力)
2:我有什麼?(資源)
3:我能做到什麼?(我的「能力」乘以「資源」)
這樣的自我介紹只需三句話,簡潔明了卻讓人一目了然/印象深刻,社交效率最高,個人價值得到成全的機會也最大。
其次,價值是由什麼決定的?
馬克思認為:一件產品的價格取決於市場的供求關係。我認為一個人的價值,取決於他所處場景的被需要程度。
商業的核心正在從「創造稀缺」躍遷到「被需要」。
你被所處場景所需要的程度越強烈,你的價值就越大。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場景中的價值是不同的,這就要看當時的「應景程度」,比如一個科學家應該在實驗室里;一個管理者應該在企業里;一個司機應該在公路上,這樣才能實現價值最大化。
所以每個人都應該竭盡所能的到最需要他的場景中去,善於講課的應該去講台,善於表演的應該去台前等等,善於策劃的應該在幕後,一個人放對了地方是人才,放錯了地方甚至可以成為廢材。
另外,我們一定要記住一個道路「跳出圈子做圈子」,意思是說,儘量不要整天跟同一個圈的人混在一起。因為我們有個習慣,就是總喜歡跟同行人一起交流,恰恰這是一種最低效的社交方式,我們應該給自己創造「稀缺」和「被需要」的場景。
比如做金融的人應該儘量躲開金融圈,整日混在做實體的圈子,這樣反而更容創造價值,我做自媒體但從來不跟自媒體圈的人接觸,因為同行的人一定是互相防範和猜忌的,甚至會互相算計。我喜歡接觸金融圈,這樣反而更容易「被需要」。
二
1:創造法則
價值是生生不息/循環流動的,同時價值也是有流向的,它永遠只流向能夠使它增值的地方。
也就是說,在今後的價值循環中,要想讓價值流經你這裡,你就必須具備可以放大價值的功能,而不是只充當一個傳輸的節點。
之前社會之所以有各種信息中介,是因為社會上存在廣泛的「信息不對稱」,而互聯網等工具已經在逐個解決這些問題。
未來每一個人都必須發揮主觀創造性,比如你的信用,你的品牌,你的改造都可以放大價值,放大價值就是創造價值,我們都因創造而存在。
如果你只充當中介的作用,很容易被過河拆橋,而且這種事的幾率會越來越大。因為你只充當了橋樑的作用,過了河就沒有任何價值,但如果不過河就看不出你的價
值,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把自己從橋延展成路,可以讓別人一直走下去,能讓人走多遠,你的價值就有多長遠。
2:吸引法則
每一個人在有價值的同時也會有需求。我們看一個人,不僅要看這個人的價值是什麼,還要看他的需求是什麼。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一個人能吸引另外一個人的原因只有一個:這個人的價值滿足了對方的需求,價值產生吸引。
人的需求分為兩種:精神需求和物質需求。
滿足了精神需求的同性是知己,異性就是戀人,滿足了物質需求的就是夥伴,人與人就是這樣互相吸引的。
兩個人最終能不能在一起,取決於彼此能不能給對方提供價值。兩個人能在一起多久,取決於這種價值能互動提供多久,當一方斷了另一方就會離開。
評論列表
挺專業的一個情感機構,我一個朋友在那裡諮詢過,服務很貼心!
如果發信息不回,怎麼辦?
如果發信息,對方就是不回復,還不刪微信怎麼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