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不結婚,這輩子都會很孤獨,那為什麼結了婚,卻依然覺得孤獨?
是不是選對了伴侶,婚姻就不孤獨了?
並不是。
因為婚姻不是孤獨的解藥,婚姻只是一種制度。
婚姻能夠解決的,都是具象的群體需求:
比如衣食住行經濟問題,比如繁衍問題,比如讓社會發展更穩定……
而婚姻無法直接給你解決抽象的個體需求:
比如被人懂被人愛,比如被人理解和共情,比如被人接納和撫慰……
結婚意味着要生孩子,生孩子意味着消費,消費拉動經濟。
從群體的角度來看,只需要完成結婚這個動作即可。至於結婚的兩個人是相愛結婚,相親結婚,還是聯盟結婚,這都不重要。
落實到個體上,為什麼結婚?結婚以後如何生活?孩子要怎麼教養?夫妻之間應該怎麼相處?
這些問題婚姻制度是管不着的,這得你自己來解決。
同樣,結婚以後你是過得孤獨,還是過得充實,這個問題婚姻也不會給你答案。
不僅是婚姻,就連親情、友情等親密關係,也不是孤獨的解藥,有時候還可能是引發孤獨的導火索。
就像坂元裕二在電影《花束般的戀愛》裡寫的:
「愛情容易變質,是有保質期的。如果過期了,就像意圖取得一場平局,不停地傳球,比起一個人的寂寞,兩個人的寂寞更讓人難受。」
那對於婚姻里兩個人的孤獨,難道只能靠離開或者換個伴侶,重新建立別的關係來解決嗎?
這麼想就太天真了。以換人來對抗婚姻里的孤獨,不過是換湯不換藥的自我欺騙。
說一個我的個案經歷吧。
我曾遇到過一位很有個性的來訪,她的經歷就很好地詮釋了這個道理(個案經歷已允許匿名分享)。
她曾獨自出國求學、工作五年。除了一些學習和工作上的社交,大多數時間都是獨處,而她又非常擅長獨處。
她說獨自一人的時候,確實也會有孤獨的瞬間,但她對於孤獨並不排斥。令她發生改變的,是在結婚後。
她回國後與丈夫自由戀愛結婚,前幾年的婚姻生活甜蜜新鮮,時間久了就有些乏味了。這種乏味不單單是無趣,而是讓她有一種無所適從的從未體驗過的孤獨感。
如果說一個人的孤獨是「沒有人陪」,那兩個人的孤獨大概是「你需要的那個人懶得陪你」。
比如:
她想去電影院看新上映的電影,丈夫卻希望等網上有資源了在家用投影看;
她喜歡在休息日逛一些有趣的小店、美術館或科技館,丈夫卻只想癱在家裡睡覺;
有孩子後,她希望多帶着孩子出去郊遊,擁抱大自然,丈夫卻更喜歡去商場的兒童遊樂園,孩子玩沙土,他玩手機。
……
時間久了,她也不想再與丈夫爭辯。
想看的新電影上映了,她一個人電影院看;
美術館重新開放了,她一個人去逛;
天氣好的時候,她自己帶着孩子去郊遊,放風箏;
……
一個人確實也能盡興,但看到別人一家三口說說笑笑,她就覺得自己非常孤獨,非常無助。
這種孤獨和無助的感覺,大概就是看着一束花從鮮艷美麗到暗淡枯萎,再到凋零。而自己就只能看着,無能為力。
她也曾感受過那種被幸福和充實包圍的感覺,只是此刻的她只能靠着回憶,來確定眼前的丈夫,是她當初愛着的那個男人。
如果說沒有體驗過愛一個人和被人愛過,那也不會對兩個人之間的依戀關係着迷,也就不會對比,不會感到失落、孤獨。
正是在親密關係里獲得過被愛與接納,又在獲得後失去,所以更渴望依戀。
無論是與他人建立依戀關係,還是與自我建立依戀關係,都是為了擺脫孤獨的狀態,再次獲得理解與接納,得到依託與撫慰。
她對自己的婚姻感到了失望和束縛,對新的依戀關係有了嚮往。
好巧不巧的是,她在美術館認識了一位志趣相投的男性。倆人相談甚歡,漸漸成為了朋友。
有了這樣一位懂自己願意陪伴自己的「朋友」,她開始從一個人看電影、逛展覽、帶着孩子遊玩,變成與這位「朋友」一起。
甚至與這位「朋友」相處得越久,她覺得與丈夫之間的感情越淡漠,這段婚姻越來越雞肋。
情感的轉移必然會加速影響原本的婚姻,丈夫最終發現了她與這位「朋友」的不正當的關係。
雖然她沒有和這位「朋友」發生實質的關係,但是也明白倆人回不去了,於是提出離婚。
丈夫起初不同意,和她彼此折磨了兩年多,最終領了離婚證,她沒能爭取到孩子的撫養權,每月給孩子撫養費,丈夫每周讓她見孩子一次,前提是不能帶孩子跟第三者見面。
離婚後的她自然而然和這位第三者在一起了,只是真正生活在一起後,才發現彼此除了在愛好上合拍,其他地方有那麼多的不合拍。
比如說在感情方面,第三者占有欲和嫉妒心很強,非常沒有安全感,也容易情緒化。
只要她回消息慢一點,或者去前夫那邊見孩子,第三者就會情緒崩潰,各種難聽的話都會說出來。情緒上頭的時候,還作勢要打她。
為了滿足第三者缺乏的安全感,她主動提出領證結婚,但是對方猶豫了。在一次醉酒後,第三者對她說,出軌的女人他不知道該不該信。
在那一刻,她覺得自己很悲哀,也感到了一種不同於從前的那種孤獨。
如果之前的婚姻里的孤獨是沒有人陪伴,沒有人分享;那這次感情里的孤獨,就是不被理解,不被接納,只有索取和指責。
在這段崩潰的婚外情中,她由從前樂觀開朗,擅長與自我相處的獨立女性,變得自卑敏感,經常陷入悔恨和矛盾中,對自我發起攻擊。
她不知道該怎樣繼續和這位第三者相處,但又不想跟他分手。
只能一次次責罵自己為什麼要結婚?為什麼要跟人談戀愛?如果能回到以前,不結婚,一個人生活該多好啊!
我非常理解她否定曾經結婚這件事的心情,看似在後悔步入婚姻,其實是在逃避曾經那段婚姻以及這段婚外情帶給自己的傷害。
因為,當我問起她和前夫,以及她與第三者之間美好的回憶,問起她與孩子之間羈絆,她的情緒會穩定下來,會跟我分享以前快樂的情景。
後面我和她開展了一次「找回自我·重拾自信」個人成長之旅,協助她走出了焦慮和痛苦,重新回歸到安穩的生活。
篇幅有限,具體的過程就不贅述了。
總之,後面她和第三者分了手,和前夫之間的關係也逐步穩定。
雖然沒有復婚,但倆人一起帶着孩子遊玩,儼然正常的一家三口。
離婚這件事,對於她和她的前夫來說,似乎並不是失敗,而是一種挫折後的成長。
經歷了這次離婚,倆人更懂得去理解彼此,更懂得一起平衡家庭和工作,在養育孩子的同時,保持自我的完善和發展。
復不復婚對他們來說,遠不如維持好現在穩定而和諧的親密關係。
她的經歷讓我更加確信:
婚姻(或者戀愛)不一定能帶給我們絕對的幸福,有時候還會令我們感到孤獨,悲傷,甚至崩潰、絕望。
但在兩性親密關係里,你能體會到的又何止只有這些。
你還能體會到以自己的力量,去愛一個人,去孕育一個小生命,去體驗兩顆心靠近、吸引、交融的幸福與感動。
去感受被人擁抱,接納,分享愛意與善意。就在這種互相傳遞愛意的過程中,放大自我價值,讓生命的意義不再虛無,而是變得踏實沉澱。
哪怕是離婚、失戀,你也能一次次掙扎與崩潰中,重整旗鼓,重新愛自己、愛生命,重新獲得愛與被愛的力量。
這些所有的經歷,都是你人生中獨一無二的專屬體驗,是你一次次經歷打擊後的成長與收穫,任何人都偷不走的寶貴財富。
所以說啊,與其說是婚姻讓人覺得孤獨,倒不如說孤獨是人生的一種心境狀態,甚至也可能是如影隨形的常態。
結婚也好,單身也好,獨處也好,置身於群體中也好,你總會在某個瞬間,覺得天地萬物間,獨剩自己,無人可依無人可懂。
說得悲觀一點,人生來孤獨。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孤獨瞬間:或因與人三觀不合,或因無人能懂,或因獨處的不自在,或因曲意逢迎的無奈,或因久處相厭的單調,或因表達欲和分享欲的喪失……
說得更悲觀一點:因為科技的日益發達,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平均壽命被延長,孤獨也隨之被延長。
比如,只能活到40歲的人與能活到80歲的人相比,前者感受到的孤獨時長,比後者短。
再比如,一個擅長與自我(或他人)相處的人,和一個不擅長相處的人比較,前者所感受到的孤獨次數,比後者感受到的孤獨要小且少很多。
甚至於,兩個相愛的人相處的時間越久,未來感到孤獨的幾率也越大。
所以如果你覺得結婚就是找個人陪你吃飯睡覺,陪你談心暢聊,如此你便無需面對獨自一人的孤單。那我要告訴你——
飯吃久了會膩,心談久了會倦,就連曾經心動不已的人相處久了,在日復一日的重複與瑣碎中,新鮮感和耐心很容易被耗盡。
哪怕是很多人嚮往的那種「閒時與你立黃昏,灶前笑問粥可溫」的美好願景,也會隨着每日的重複演繹,而變得單調又無聊。
因為生活是起伏不定的,需求是在不斷變化的,沒有人一生都能活在充實與滿足當中,總有不順的時候。
孤獨就總會在你最無助無奈無聊的時候,席捲你的心靈。仿佛提醒着你,所有的關係,最終都可能變得沒有關係;所有的相處,最終都是與自我相處。
既然孤獨是個人的狀態,大部分的親密關係都是從「心動——激烈——平淡——衰退」,那換一個人重頭開始,不也是重複一樣的模式,體驗不同的人帶來的孤獨嗎?
所以想要讓自己不孤獨,這事兒還是得靠自己先從自我方面來解決。
別人再怎麼努力順應你的需求,那也不過是被動地隔靴搔癢。
關於自我該如何解決孤獨這種心境,我有幾個可靠的經驗,可以分享給你:
01不與孤獨對抗,嘗試與孤獨共處
感到孤獨的時候,可以試着放棄與孤獨對抗,也放棄顧影自憐,遷怒於身邊的人。
嘗試一下把孤獨當做一個會不定期來尋訪你的「舊友」,和它談談你的心事,說說最近發生的那些令在意的人或故事。
煩惱也好,快樂也好,焦慮也好,期待也好,疑問也好,迷茫也好……把這些統統詳細地記錄下來,說給你的「孤獨」聽。
「孤獨」或許不會告訴你問題的答案,也或許不能幫你解決煩惱和無聊。
但你會在與孤獨共處對話的過程中,感受到自我存在的價值,感受到在這個世界上,即便沒有人能夠懂你,理解你,接納你,但你還有你自己。
你可以愛自己,包容自己的缺陷和優勢,理解自己的無助和難過,擁抱自己的脆弱。
允許自己在迷茫的時候逃避一下,焦慮的時候放縱一下,在需要鼓勵的時候,勇敢地前進一步。
在孤獨這個「舊友」面前,你永遠都不需要偽裝自己,更不需要對自己說謊。
因為這個「舊友」永遠都會諒解你的過失和遺憾,體諒你的艱辛和不易,幫助你一次次地探索自己,做回自己。
02在孤獨的過程中,梳理自我需求和感受來源
在感受到孤獨的過程中,試試梳理一下近期的情緒、感受來自於什麼,需要的到底是什麼。
比如,在你覺得無聊的時候,這種無聊的情緒來自於什麼?
是因為自己的精神意識高度活躍導致的虛無?
還是因為單調重複的環境讓你覺得乏味?
又或者是身心太疲憊,沒有得到休息?
如果是覺得身心疲憊,覺得很累,那就嘗試給自己的身心放一個假,放下手機和工作,泡個熱水澡,看點輕鬆的劇,嘗試冥想,放空自己。
如果是精神意識高度活躍,陷入了自我意識的掙扎,覺得與生活中的一切都格格不入,沒有共同話題。
那就嘗試從虛無主義中抽離出來,回歸到更現實更具體的生活細節中,去愛具體的人,去做一些接地氣的事。比如收拾整理房間,運動鍛煉,去關心在乎的人。
如果是重複單調的環境讓你覺得孤獨,跟伴侶的感情走向平淡,或者工作變得機械,找不到繼續下去的意義……
那就試試改變自己的節奏,多投入一些精力去探索其中被忽視的樂趣。
比如和伴侶來一次即興短途旅行,約會時假裝是伴侶的「情人」,去捕捉伴侶新的變化,嘗試新的「姿勢」布置新的氛圍……
再比如對於工作,嘗試一種新的方法,去了解工作背後更深層的邏輯和原理,給自己建立一些新的挑戰和目標——比如曾經能做到5分,那叫挑戰一下7分,9分……
有時候,你覺得的乏味無聊,其實是你的投入和探索不夠,認知太淺卻又陷入狂妄與傲慢中,自以為是。
你以為自己已經足夠了解伴侶,你以為對工作或知識已經全然理解——覺得再怎麼深入,也就那樣。
但浩瀚宇宙未知的事物那麼多,人的情感總在發生變化,而你只是多看了幾眼眼前的世界,與伴侶多聊了幾句,就以為知其全貌,就不願再投入精力探索。未免過於淺薄。
但凡再深入一點研究,你就會發現你所理解的只是一些皮毛,所懂得的不過是淺嘗輒止後的坐井觀天,以及想得多做得少的紙上談兵。
就像《我們為何無聊》裡所說的:
「無聊是對行動的召喚,是大腦向我們發出的信號,提醒我們需要更加投入,無聊將我們推向更有意義的行動。」
所以收起自己的傲慢與空想,腳踏實地為自己定一些目標。
然後展開行動,在實現的目標的過程中,去探索生活的意義,探索未知的樂趣。
03不要硬撐逞強,準確直接地向伴侶傳遞你的真實感受
如果在感情中覺得孤獨,覺得無助,不被伴侶理解和接納,那就不要硬撐,也不要口是心非地逞強。
試試發出自己的求助,傳達自己真實的感受和需求。
在表達求助,傳達自己真實感受之前,可以先問問自己:
我最期望聽到什麼樣的話?
最期望誰來體諒你支持我?
我是否已經讀懂了自己內心的想法?
我是否有準確地向對方表達出我的感受和需求?
然後繼續深入了解自我:
對於那個我所需要的人,我需要的到底是來自他給予的情感和情緒支持?還是需要他給予的更具體的幫助?
如果他無法提供這些支持,那麼我是否也能夠去體諒他?就像體諒自己渴望被人理解那樣,去理解他的局限?
當這些問題你都能得到答案,那就帶着你的答案去表達。
比如如果你希望伴侶多陪伴你,不是那種只待在一起的陪伴,那你可以直接對他說:
「我感覺最近我們陪伴彼此的時間越來越少了,我覺得有些孤單。這種孤單可能是太愛你了,所以很需要你,很想要你陪着我,除了你,別的人都不行。
我就想和你待在一起一起做一些特別的事情(比如一起去我們以前一直沒時間去的地方遊玩,比如一起玩一盤遊戲,比如一起帶着孩子去遊樂園),給我們的生活創造特別的記憶和經歷。
當然,我知道你現在工作很忙,經常加班,很累很辛苦。
正是因為這樣,我才更加心疼你,希望你能放鬆一下,如果你暫時抽不出時間沒有關係,我們先定個計劃怎麼樣?」
(以上話術僅供參考,效果因人而異,請根據實際情況修正後使用。)
當你需要對方支持的時候,表述更明確清晰一些,不是為了讓對方更舒服,也不是低聲下氣,而是為了讓自己的需求不輕易地被曲解,為了彼此之間的誤會更少一些,為了自己的方便。
總之你要知道,你有你的局限和無奈,對方和你一樣是個凡人,他也有自己的無能為力。
在你孤獨的時候,或許他也有他的孤獨,嘗試理解共情對方,也是在嘗試理解共情自己。
最後呢,我想告訴你,漫漫人生路,孤獨總是如影隨形。
學會與自我、與這個世界建立一種強烈而富有深度的情感聯結,擁抱生活中的變化,創造專屬於你的生活情感頻率與波動,是與孤獨和解的最佳方式。
我是陳曼 不煽情不矯情的理性派,為你剖析婚姻里最有用的真相!
評論列表
寫的東西感觸很深,對情感上幫助很大
被拉黑了,還有希望麼?
求助
可以幫助複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