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與偏見》這部小說是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的代表作,它主要講述了18世紀末鄉紳本尼特家中有五個閨女,其中大女兒簡和二女兒伊麗莎白出嫁的故事。這本書經過兩百多年的時間依舊風靡全球,被稱為「戀愛聖經」,同時經過這本書改編的影視作品也層出不窮。在我看來,這是一部披着「浪漫愛情」外衣,內核卻是向我們解析不同年紀段人們對待戀愛和婚姻的不同態度的一部小說。
「一見鍾情」的浪漫,像極了少男少女們愛情萌芽時的情感
羅曼·羅蘭曾說:「初期的愛情只需要極其少的養料!只須彼此見到,走過的時候輕輕碰一下,心中就會湧出無限幻想的力量,創造出她的愛情。一點極無聊的消失就能使人銷魂盪魄。
賓格利和簡就是一見鍾情。
那天夜裡的舞會上,她盛裝出席,纖肢細腰,玉佩瓊瑤,眉目如畫,雙眼含情。而他,本身就是英俊少年,又風度翩翩,待人有禮。這場舞會,他主動請她連續跳了兩場舞。即便後來他們分開,各自應酬,兩人的目光依舊能在人群中相交匯。
「愛這件事,如果我捂住了嘴巴,他會從眼裡跑出來。」
在《傲慢與偏見》中,賓格利因為簡的美麗對她心動,後來在交談中發現簡是一個讓人很舒服的女生。她溫柔善良,對待周圍人都很友善。可是讓賓格利無法確定的是,她總那麼忽近忽遠,好像有一點喜歡自己,又好像沒有。
而簡看到賓格利也是很心動,但她極力掩飾自己的喜歡。每一次期待和他見面,但又生怕自己把喜歡表現的太明顯會被他知道心思。她盛裝打扮出席每一個場合,只為和他見面時候能留住他的目光;她願意去陪他的姐妹,只為了製造偶遇的機會。她會做很多看似與他無關的事情,但所有的目的都是為了能多靠近他一點。
這讓我想到了《詩經》被傳唱的千年的詩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很多人都說初戀是最讓人難以忘懷的,對方的一舉一動總是那麼讓人心動又令人琢磨不透,但是初戀又是極其容易夭折的。在心理學中,「初戀心理」是可以解釋這個現象。
初戀心理主要指的是,男女青年第一次產生對異性愛的體驗。它主要表現為:第一,迷醉心理。就是因為對方一些的特質而吸引,比如高顏值,談吐幽默等等;第二,羞怯心理。就像那句「猶抱琵琶半遮面」,既想和對方接觸,但又不敢太過主動和表現太明顯。羞怯心理讓彼此的感情減少了肉慾,而更多的是精神上純粹的喜歡。第三,猶豫心理。因為保持着距離,所以往往變得格外敏感,十分在意對方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甚至一句話,都能讓對方猜測不少。
前蘇聯作家普里列扎耶娃曾說:「一見鍾情的事情確實有的。這種愛情到後來不是在逐漸熄滅,就是在逐漸燃燒,」
賓格利先生曾一度要放棄這段感情,原因並不是因為他和簡之間階層差距,而是因為他認為這段感情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簡就像那在感情情竇初開內斂而害羞的少女,不會敞開心扉公開表示喜歡,甚至連暗示性的話語也不會表達。以至於讓善於冷靜觀察的達希先生都認為簡不喜歡賓格利。
簡和賓格利,這一對被眾人看好的璧人最終也是經歷了一波三折才有終成眷屬。這正是作者簡·奧斯汀想告訴我們的:初戀雖然很美好,但就像那嬌滴滴的鮮花一般,往往經不起風雨的洗禮。正是這樣的美麗易碎,才容易讓人回憶起來時候感慨萬分。
初戀的讓人倍覺珍貴,因為那是愛萌發時稚嫩而純粹的模樣:我喜歡你,僅僅是因為你是你,和你的出身以及家庭都沒有關係。只要你願意向我伸手,我便毫不猶豫陪你到老。
為彼此打破「心靈隔膜」,像極了青年男女們成熟的婚戀
1.傲慢讓別人無法來愛我,偏見讓我無法去愛別人
達希先生是個性格內斂且不愛熱鬧,說話直接的人。因為在舞會上保持低調以及他對伊麗莎白的評價:「長得還行,也算不上多好看,對我來說毫無吸引力。」讓伊麗莎白覺得他是個極其傲慢自大的人。而伊麗莎白後來因為輕信了維克哈姆的話,更加認定達希是個傲慢自私的人。每次達希先生試圖友好和伊麗莎白交流,她總是認為他想趁機挖苦她。
初中時候讀這本書只覺得講的是浪漫的愛情故事。但當我再一次拿起書,尤其是有了自己對愛情的閱歷後,覺得《傲慢與偏見》是一本寫在18世紀末但體現先鋒意識的小說。在提倡男女平等——尤其是女性意識覺醒的今天,眾多女性早已實現經濟獨立和精神獨立,她們在選擇伴侶的時候,更加看重精神上的契合。
「有個道理眾所周知:家財萬貫的單身男子,肯定是需要一位太太的。」
在18世紀以前,婚姻是作為一種經濟與政治制度而存在的,最為典型的代表就是各國之間的「政治聯姻」。18世紀末的英國雖然已經實行一夫一妻制度但是中上級階層男性仍然時有包養情婦等行為,並且世人仍然認為他們是可敬的紳士。而女性往往都希望通過早日成婚,選擇一個收入不菲的丈夫保證自己今生衣食無憂。
《傲慢與偏見》之所以盛行至今,因為伊麗莎白與達希這對戀人的婚姻愛情超越了當時的社會主流價值觀並且符合現代女性婚戀觀——當今大部分經濟獨立的女性在選擇伴侶的時候都是渴慕兩個人彼此人格的平等同時又能靈魂的共鳴。
就在當時男權主義盛行之下,伊麗莎白是個頭腦聰慧且有主見的女性。她懂得察言觀色,善於思考。當達希第一次向伊麗莎白求婚時,他不僅表達了難以隱藏的愛意,同時也滔滔不絕指出伊麗莎白的家世如何低微,雙方如何門戶不對,為了證明自己願意娶她簡直就是一片真心的最好證明。
2.只有打破「心靈隔膜」,才能讓兩顆心彼此走近
達希先生的直白和他之前的傲慢讓他直接被拒絕。但是在我看來,正是這一次的拒絕,讓達希看到自己身上的缺點,但就算求婚被拒絕,他也沒有因此放棄和愛的人在一起。反而越挫越勇,他做了以下三件事:
(1) 給伊麗莎白寫信澄清誤會,打破兩人之間「心靈隔膜」。「心靈隔膜」主要指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上的不相通和彼此間的不理解而出現的一種個體內心感受。偏見讓你無法接受我,傲慢讓我無法愛上你。為了能讓伊麗莎白認識到真正的自己,他寫信道出了自己之所以會拆散她姐姐婚事的原因,也說出自己與維克哈姆之間的恩怨,甚至還將自己妹妹和維克哈姆先生的過往一一道出。
一個內心高傲的人,是不願意給別人解釋關於自己的事。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我們渴望彼此靠近,但又害怕被靠近。我們往往不敢靠近。但只有打破「心的隔膜」,消除誤會,才能讓彼此有重新認識的機會。
(2)主動拉進跟她家人的關係。「傲慢」是眾人對達希的評價,也是他的標籤。當他知道伊麗莎白渴望的愛情是兩個人靈魂深處的平等和尊重,為他放下自以為是的傲慢,跟她舅舅釣魚,陪她親戚說話。
如果愛你是一種信仰,那我願意為你畫地為牢守護你。就像寫出《圍城》將婚姻本質看透依舊因為共同思想追求而選擇和楊絳白首到老的錢鍾書;將一生奉獻給共產主義事業的周恩來,在紙上對愛妻鄧穎超寫下:「我這一生都是堅定不移地唯物主義者,唯你,我希望有來生。」張小嫻曾說:「我們放下尊嚴,放下個性,放下固執,都是因為放不下一個人」,正是這一份真摯的愛,讓達希選擇為伊麗莎白改變自己待人傲慢的態度,發自內心尊重每一個人。
(3)達西先生撮合了伊麗莎白妹妹麗迪雅和維克哈姆的婚姻,幫伊麗莎白家保住顏面。這個忙是達希先生主動幫的。如果是以前,達希肯定不會去管的事情,現在因為她而去做。
在《新戀愛時代》裡有這麼一句話:「如果一個人說喜歡你愛你,請等到他對你百般照顧時再相信。一個男人說帶你去旅行, 等他買好機票的時候再高興;一個男人說娶你,等他買好戒指跪下求婚再感動。現代「快餐」愛情里,大部分女性都過了用耳朵聽愛情的年紀。一萬句我愛你,不如做一件讓你感動的事。
2003年英國廣播公司開展問卷調查,誰是你最想約會的心動對象?達希先生以高票數力壓風流倜儻的詹姆斯·邦德和超人,拔得頭籌。我想大部分女人正是看到書中達希人設的反差,尤其是他後期為伊麗莎白所付出的,好感暴增。這也折射出當代女子愛情觀——我嫁給你不是因為你有錢,而是因為你的責任心,讓我放心把自己的後半生託付給你。
當過了「一見鍾情」的年紀,懂得了細水長流的感情需要兩人靈魂的契合。在伊麗莎白與達希的愛情里,我們看到愛情最理想的狀態:沒有精神上完全契合的兩個人,但相愛的兩人是願意一起努力朝同一個方向走去;因為愛情,我們都願意為彼此磨去稜角互相包容。
科林斯和夏洛特之間的婚姻,像極了現實中經過權衡利弊而選擇的結婚
在《傲慢與偏見》中,很多人都不屑與科林斯與夏洛特之間的結合。尤其是科林斯前腳剛向伊麗莎白求婚被拒絕,後者就向夏洛特求婚。很多人認為夏洛特是那種為了麵包丟棄愛情的女子。
經過反覆閱讀和思考,我覺得夏洛特答應科林斯的求婚未必是不正確的,這是她經過權衡利弊後選擇的婚姻,帶着理性而慎重地抉擇。
書中這麼描述:
他感覺勝券在握(指去夏洛特家裡求婚的事情),而且這種感覺來其來自有,因為夏洛特一直變現的對他情有獨鍾。她對他的招待讓他受寵若驚。伊麗莎白沒想到夏洛特到底多講義氣——為了讓科林斯不再向她提親,夏洛特勾引對方向自己求婚。
由此可知夏洛特早就對科林斯有好感並且關注到他。在他向伊麗莎白求婚失敗後也就是最低落的時候,她主動出擊拿下這份愛情。那麼,是什麼讓她作出這個大膽的舉動呢?
她今年27歲了,又沒有傾城的容貌,能找到這樣的歸宿已經是萬幸了。夏洛特對伊麗莎白說:「我不是浪漫的人,你知道的。我想要的不過是一個舒適的家庭;考慮到科林斯先生的性格 社會關係和生活境況,不是我瞎說的,我得到幸福的可能性比較大,至少和絕大多數準備結婚的人所期待的差不多。
從書中細節描述中,我們知道夏洛特是一位27歲的未婚女子,她選擇的婚姻,建立在對對方有一些好感並且以對方實際條件為出發點考量過後的婚姻。所以說她的婚姻並不是真正的「飢不擇食」,而是權衡利弊後選擇自認為最適合的。
張愛玲曾說:「女人就是個愛情動物。」一語道破對女人而言,愛情的重要性。她們往往崇尚愛情,追求愛情,敬重愛情。所以我們在評判一段婚姻往往從是否因為愛情而結合。那麼,如果因為現實而結婚的婚姻,是否就不幸福呢?
有時候人們選擇決定開始一段關係,並不是因為彼此相愛,而是覺得彼此適合。被人稱為「冬皇」的孟小冬,曾有過兩段刻骨銘心的感情經歷。她18歲時遇見梅蘭芳,兩人男才女貌彼此深愛,他給她屋子給她愛情,唯獨沒給她「妻子」的名分。後來兩人分道揚鑣,她遇到了「上海皇帝」杜月笙。當時已經有四個姨太太的他,因為一直愛聽她的京劇而追逐着這位伶人。
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戲子不僅被看不起,而且生活沒有保障。但是每次只要她遇到困難,杜月笙總是第一個出來幫她解圍。最終她嫁給了他,因為她覺得有枝可依。
在安妮寶貝的作品《二三事》描寫了這麼游離於城市邊緣的良生和蓮安各自都帶着傷口而生活着,在經曆命運的一系列跌宕起伏的安排後,良生選擇了自殺而蓮安選擇撫養良生的孩子。後來在一次飛機旅途上她認識了宋盈年並決定嫁給他,不是因為愛情,而是他給她帶來穩妥的感覺。
有些年輕時經歷了激烈情感鬥爭和內心傷痛的人,選擇婚姻時往往看重的是那一份「現世安穩」的感覺。台灣女作家匡匡曾寫過這麼一句話:「我渴望一生被人收藏好,妥善安放,細心保存。免我驚,免我苦,免我四下流離,免我無枝可依。」
有時候,選擇婚姻並不是因為愛情,而是那一份對現世安好的渴望安穩。前半生風雨飄泊,為愛情已經飛蛾撲火,死過一回;後半生只想歲月靜好,有個不離不棄的伴侶,相伴終老。
正如那句:「我們心裡愛着的人,總是走得迅疾。因此能後與之相守的,總是一些不相干的人。」不是所有人都有那個好運,可以和自己相愛的人白首到老。如果這樣,選擇一個經過權衡利弊後覺得不錯的結婚對象,雖然是一種對現實的妥協,但又誰能說不是另一種可取的婚姻觀呢。
本尼特夫妻的婚姻愛情,正是無數家庭的寫照
1.「暈輪效應」讓戀愛中的男女走入婚姻殿堂
作為女兒的伊麗莎白,是這麼看待父母之間的愛情:
本尼特不像一般婚姻中的凡夫俗子,並沒有縱情於聲色犬馬。他熱愛郊野與書籍,日常消遣無外乎遊冶田園,以及博覽群書。他對妻子也無不感激之意,因為無知與愚蠢為他平添許多笑料。
正如作者簡·奧斯汀所說的:「這並非普通男子希望從妻子身上得到的幸福,但既然處在無可奈何的境地,只能苦中作樂罷了。」表面上看,這句話只是在描寫本尼特先生和他妻子的愛情,其實如果我們深入思考,這不就是眾多家庭的寫照嗎?
很多戀人當初因為一見鍾情或者精神吸引而在一起,又因為彼此相處的深愛才決定結婚。可是婚後的生活,卻完全和當初設想的相差甚遠。就像《消失的愛人》中,結婚前伊麗莎白認為尼克是個幽默帥氣努力上進的男人,結婚後她卻發現尼克好吃懶做自私自利,而他們的相處模式從婚前的你儂我儂,甜蜜恩愛到婚後的彼此抱怨,相看兩厭。同樣作為女兒的伊麗莎白並不能知道父母之間如何從愛情走到婚姻,但是她看到父母婚後的樣子。
男女在交往的感情初期,往往都會產生「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又叫「成見效應」或者「光圈效應」,指的是對方的某一特質吸引了我們,掩蓋了我們對這個人其他品質的考察和理解。正如伊麗莎白認為他父母的結合是因為母親年輕的貌美,讓她父親忽視了她的狹隘。但是當步入婚姻的兩個人因為距離的拉近,不再彼此「眩暈」,看到真正的對方,那麼這才是婚姻考驗的開始。
2.當婚姻中的兩人進入厭倦期,學會「熬」下去
本尼特先生在看透自己太太的庸俗後,沒有選擇離婚也沒有選擇出軌。他縱情於山水和讀書的做法其實為我們揭示了:婚姻的本質就是「熬」。在《只有芸知道》這部電影中,導演馮小剛借着林太太這個角色說出婚姻的真諦:「婚姻就是熬,有的時候你睡一覺就會覺得那不是事。」這句簡單的話,卻告訴我們,在婚姻里要學會包容和理解。
所有的婚姻,必然都會經歷從初期的新鮮感到後來的厭倦期。那麼真的出現彼此疲憊的情況,該怎麼做呢?顯然本尼特先生的做法很值得我們學習。其實無論是想要讓戀愛不斷保鮮,還是維持婚姻的長久,都需要兩點:第一,學會給予彼此空間;第二,學會移情。
他(本尼特)向來認為書房應該是閒適安靜的場所;正如他曾經對伊麗莎白說過的,他願意在家裡隨便哪裡接見愚蠢自大的人,但書房絕對不行。
從書中細節描寫我們可以知道,本尼特先生經常把自己關在書房裡看書。「書房」成了他與外界隔離,與自己內心對話的地方。在書房裡,他既聽不到妻子愚蠢的嘮叨,也不用被生活瑣事所煩心。書房成了他的獨立空間。
知乎上有這麼一個問題:為什麼有些人開車到家後會肚子坐在車中發一會呆?
回答這個問題幾乎都是男的,其中被點讚最高的就一個回答就是:很多時候,我也不想下車,因為那是一個分界點。推開門你就是柴米油鹽,是父親,是兒子,是老公,唯獨不是你自己。在車上,一個人想靜靜,抽抽煙,這個軀體就是屬於自己。
其實無論男人還是女人,都需要留有屬於自己的空間,也要學會尊重對方的空間。學會多給彼此一些空間,不要用自己的孤獨捆綁你的愛人,這樣才能讓愛的空氣在彼此之間流動。
汪小菲和大S每次在鏡頭前都顯得格外恩愛,不禁讓人想到,他們婚姻保險的秘籍是什麼?後來我在《幸福三重奏》中我找到了答案,原來是汪小菲和大S他們彼此保留自己的空間。汪小菲看書,大S則看電視;汪小菲收拾房間,大S出去散步。正如汪小菲說的:「他們的幸福是在同一個空間裡,個字做着自己喜歡的事情。」在我看來,這就是彼此保留着屬於自己的空間做自己的事情,互不干涉。
夫妻是兩個獨立的靈魂一起翩翩起舞,而不是兩個連體嬰兒互相拖累。
當婚姻里發現不如意的時候,要學會「情感代償」而不是去改造對方,才能讓婚姻里的感情長久。
「情感代償」指的是當我們對某樣東西求而不得的時候,就轉移自己的注意力,試圖追求另一個可以達到的目標,假借它造成「目標實現」地假象,滿足自己的欲望。
在《傲慢與偏見》中,本尼特先生一方面感激着太太整日操持着家中大小事務,好讓他整日在書中遨遊,不需要為生活中的柴米油鹽和教養子女花費心思;另一方面,他早就認清自己妻子的狹隘,所以他將自己大部分精力用在野郊和思考人生上。這就是本尼特先生的「情感移情」。
婚後在發現妻子和自己期待的不一樣的時候,他並沒有選擇對妻子進行「改造」,而是學會了與自己內心和解,降低自己對妻子的期望值,努力發現她的優點,培養自己可以實現的新的興趣愛好,並且將自己在婚前初期所假設的生活狀態進行調整,選擇與自己實際情況相符合的且較為滿意的夫妻相處模式。
現實中,很多人都會發現自己的伴侶並不符合自己的預期,就會開始考慮對對方進行「改造」。表面上看,當我們這麼做只是為了讓伴侶離自己的「理想型伴侶」更進一步,其實質是企圖在婚姻關係的權利鬥爭中掌握主動權。
婚姻關係中的權力鬥爭,就是雙方想在親密關係中占據制高點,掌握主動權,現實自己的重要性。但是戰爭一旦開始,意味着傷害也隨之而來。其實不僅僅是婚姻中,在現實關係中,只要我們開始契而不舍地改造他人,就會給自身帶來焦慮,並且讓對方飽嘗痛苦甚至產生逆反心理。
電影《囧媽》中,張璐在跟丈夫徐伊萬離婚前說了這麼一段話:
你看,這就是我們之間的問題,你心裡長了一個幻想的老婆,她應該喜歡什麼,討厭什麼,該怎麼說話,你全部都設定好了。你為什麼要契而不舍地改造我麼?都這麼多年了,你還沒有意識到,我不是你想要的那個人嗎?
我國著名學者李大釗曾說:「兩性相愛,是人生最重要的部分。應該保持他的自由、神聖、崇高,不可強制他、侮辱他,污衊他、屈抑他,使他在人間社會喪失了優美的價值。」當我們開始改造對方,就等於按下了眼淚的心痛的開關。
所以,想要擁有長久不膩的婚姻,真正的做法就是既要保持好彼此的距離,也要學會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包容對方的缺點。
當代女性,在你迎接愛情和婚姻前,請先讓自己獨立起來
寫出「戀愛聖經」《傲慢與偏見》的女作家簡·奧斯汀,她的一生並未嫁人。1976年,20歲的簡·奧斯汀遇到愛爾蘭律師勒夫羅伊,兩人很快墜入愛河。但雙方家庭都希望自己家的孩子能找到條件更好的伴侶,硬生生將他們拆散。初戀分手後,簡·奧斯汀終身未婚。
其實,對於愛情與婚姻,我一直認為是可遇不可求。有的人很幸運,可以和年少時的青梅竹馬相伴到老;有的人很幸運,可以在成熟的時候遇到靈魂默契的伴侶結為夫妻;也有的人很幸運,能在想安穩的時候出現適合結婚的人,過上歲月靜好的生活;還有的人很幸運,她可以和自己很好相處,擁有高質量的生活。
現實很多雞湯告訴我們:「只要你好好愛自己並且好好生活,總有一天一個人會穿越人山人海來到你身邊。」我想說這句話前半句你要堅定不移地去實施,後半句就不需要太在意。正如簡·奧斯汀那樣的才女也是終身未嫁。與其低質量的愛情與婚姻,不如高質量的單身。
現今社會的晚婚率高漲,離婚率高漲,單身率高漲,我認為無論有沒有另一半出現,許你一世承諾,你都要好好愛自己。愛情與婚姻,從來都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錦上添花。
你來,我很開心。你若不來,我也無憾。
評論列表
我朋友諮詢過,還真的挽回了愛情,現在兩人已經結婚了
如果發信息,對方就是不回復,還不刪微信怎麼挽回?
如果發信息,對方就是不回復,還不刪微信怎麼挽回?
如果發信息,對方就是不回復,還不刪微信怎麼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