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圈文化:從哪來 往哪去?

情感導師 7121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飯圈,即粉絲圈子的簡稱。提起飯圈,您會想到什麼?馳援武漢、為國「出征」,還是瘋狂追星、一擲千金?

不論您看到的是哪一面,飯圈文化蓬勃發展、並深刻影響着當代青少年的成長,已是不爭的事實。組織嚴密、行動力強、線上線下全覆蓋,是飯圈不同於上一代追星族的顯著特點,而無底線追星、網絡暴力、誘導消費等不良取向和行為,則讓飯圈文化廣受詬病。

「為愛痴狂」,是否就是飯圈的全貌?飯圈對青少年成長有怎樣的影響?教師、家長又該如何應對飯圈文化?記者展開了調查。

「入坑」 有很多種理由「深陷」

飯圈文化:從哪來 往哪去?

9月末的巴黎已經有了寒意。

早上6點,金雯從巴黎東郊一家小旅店出發,摸着夜色,與前一晚在微信粉絲群里剛認識的朋友結伴,輾轉近兩個小時來到戴高樂機場。他們拿着「站姐」(明星偶像應援站的管理者)發的手幅,期待着馬上就要見到心心念念的偶像了。

這是金雯回想起來「最瘋狂」的追星經歷,發生在她大三去歐洲做交換生時。作為一個追星6年多的「老粉」,她知道很多人比自己更瘋狂,「這也是飯圈被詬病的原因」。

2014年,還在讀高一的金雯在端午節假期偶然看到了一期電視節目,嘉賓是當時剛剛火起來的一個偶像組合。3個小男生青澀甚至略顯笨拙的樣子,讓「乖乖女」金雯突然覺得和自己有些相似。

帶着好奇,金雯開始在微博、視頻網站上看他們的視頻。得知他們也來自並不富裕的工薪家庭,為了夢想正在不斷努力,覺得非常親切。不知不覺地,金雯越來越想看到與他們有關的訊息。

「我是獨生子女,而且高中時大家以學習為重,彼此交流並不多,所以看到這幾個和我很像的弟弟,好像獲得了一種陪伴成長的感覺。」金雯這樣分析自己成為「飯圈女孩」的原因。在圈子裡,這叫「入坑」。

而與金雯有些不同的是,在北京某新聞單位工作的陳薇算是初入飯圈的「新粉」,同時又是「70後」的「飯圈老人」。因為看了一部電視劇,陳薇發現「他就長在你的審美點上,劇情也非常好」,於是開始關注某個年輕偶像。最近,因為聽廣播劇,陳薇又加入了幾個「聲優」(即配音演員)的微博粉絲群。

但陳薇坦言,像她這樣有工作、有孩子的粉絲「確實不多」,並且受時間精力所限,自己不會投入太多,更多是當作一種娛樂和談資。

許多學者對「追星」現象進行了研究。在人群上,追星族大多是十幾到二十幾歲的青少年,女性比男性更易被吸引,因此近年來人們常用「飯圈女孩」指代粉絲群體。研究也發現,粉絲們「入坑」的理由有許多,包括「努力」「好看」「情感需求」「自我認同」「自我實現」等。而比起大多數主動追星的粉絲,也有一小部分人是無奈被「裹挾」進來的。

福州某中學的物理教師婭亭告訴記者,班上大約有一半學生追星,自然形成了自己的圈子。如果完全不追星,「很可能會失去與同學的共同話題,這是青春期孩子不能忍受的」。她觀察到,有好幾個學生是以人際交往為目的開始追星的,儘管他們始終不是狂熱的粉絲。

各種各樣的「入坑」理由下,「飯圈」急劇擴大。艾漫數據聯合新浪微博發布的《2019新浪微博明星白皮書》顯示,2019年度微博平台娛樂明星粉絲突破192億人次,近三年來保持近15%的增速;30歲以下的娛樂明星微博活躍粉絲占82.6%,較2018年度增長6.6%。

追星對於每一代人來說都不陌生,但「飯圈」似乎是這代年輕人的狂歡,是什麼讓他們「深陷」其中?

華東政法大學大學生思想動態大數據研究中心副主任陳賽金對追星等青少年亞文化做了長期觀察與研究。他分析:「與過去相比,互聯網具有聚合的特性,粉絲的群體孤獨、群體狂歡、群體迷茫交織,產生的氛圍宣傳就容易『洗腦』,導致青少年沉迷。」

西北師範大學傳媒學院副教授趙麗瑾對飯圈文化有深入研究,在她看來,「網絡媒介拉近了粉絲與偶像的距離,讓更多粉絲想象自己與偶像的親密關係。對於青少年甚至成年人來說,在心理上都有這種陪伴、寄託、尋求安慰的需要」。

「出征」 「為愛發電」需正確引導

「與過去追星就是買海報、專輯,頂多是聽演唱會不同,現在沒為偶像打過榜、買過周邊產品、跑幾次現場,都不算擁有『粉籍』。」婭亭說。

她所說的「粉籍」其實是「粉絲」身份的另一種說法。隨着互聯網的興起、偶像工業的成熟,大眾擁有了參與「造星」的權力。他們對偶像明星的事業發展乃至能否出道,都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要擁有「粉籍」,粉絲需要投入相應的時間和金錢。

婭亭舉例,微博超話排行榜、明星勢力榜、百度貼吧、各大音樂平台榜等大大小小几十個「榜」需要靠粉絲簽到,完成「打榜」,以此讓自己喜歡的偶像位居前列甚至穩坐第一。「有的人狂熱起來,就是不計成本、不求回報地投入。這叫『為愛發電』。」婭亭解釋。

在她看來,這樣的追星行為顯然占用了學生大量時間,也增加了經濟負擔。

近年來,飯圈內部儼然形成了有組織、有分工的利益圈層。娛樂公司、經紀人、各級「粉頭」(即粉絲團體的領導者)煽動粉絲,打榜做數據、追現場活動、接機送機……處處都可以用來顯示偶像的人氣,從而證明偶像具有的商業價值,抬高其身價。同時,這也伴隨着粉絲群體互相攀比、黨同伐異,試圖證明自家偶像才是「頂流」,形成惡性循環。類似的「出征」行動,使「無腦」「戾氣重」「沒有原則」等標籤打在了「飯圈女孩」身上。

難道如此強大的飯圈力量就要用在粉絲惡鬥上嗎?

2019年8月14日,「為國出征」在飯圈正式打響。「我阿中哥出道五千年,出道就是頂級流量,現在有14億粉絲!」「守護全世界最好的阿中!」等一系列花體口號、表情包瞬間刷爆海外社交媒體,「飯圈女孩」們切換多語種為祖國統一應援。這次出征,讓大家記住了「國家面前無偶像」。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眾多粉絲團都行動起來。來自內地、港澳台以及海外的27家粉絲團體組成「666聯盟」,分工協作,第一批就捐獻了1.2萬副一次性醫用滅菌外科手套;有粉絲團向湖北隨州捐贈23.2萬隻一次性醫用口罩,成為第一批到達該市抗擊疫情的捐贈物資;有粉絲團短短几天就捐贈善款及物資折合人民幣約173萬餘元……

「飯圈女孩值得擁有姓名。」很多網友為飯圈女孩的愛心和強大的行動力點讚。

數據也可以證明「飯圈女孩」並非只會掐架。《2019新浪微博明星白皮書》顯示,流量大戶明星相應的粉絲公益影響力也是最高的,意味着他們能夠號召更多的粉絲參與到公益行動中。公益應援越來越成為正能量追星的一種主流方式。

「飯圈形象在媒體上呈現兩極化,但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都證明飯圈具有強大的、高效的組織能力和很高的新媒體使用水平,在特殊時刻可以成為引人注目的社會力量。」對比兩種截然不同的飯圈「出征」路徑,趙麗瑾表示偶像明星應該做好正向引導,「他的態度將影響粉絲的選擇,現在一些明星已經有意識這麼做了。」

爭議 飯圈之於成長利弊幾何

婭亭也曾經短暫地「混跡」過飯圈。

出於對偶像的喜愛,婭亭加入了粉絲群。但很快,飯圈中的戾氣,讓她產生了強烈反感,最後選擇「退圈」。

在婭亭看來,追星本應該是一件讓人感到高興的事,但是如果追星之後弄得滿身怒氣,就本末倒置了。「長期處在這樣的環境中只會讓自己的心態越來越不健康。」

現在,婭亭更像一個「佛系」追星女孩,只是偶爾看看偶像的動態。「我覺得現實的生活對我來說更重要,我更想利用空餘時間來提升自己。」

成年人或許能夠判斷飯圈文化的利與弊,理智地做出進退的選擇,但對於青少年來說這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近期《半月談》雜誌社對全國2萬多名12歲至18歲中學生開展的「青少年追星調查」結果顯示,面對「如果你支持的明星做錯了事,你會怎麼看待」,選擇「小錯原諒、大錯不原諒」的占48.2%,選擇「人孰能無過,大錯小錯都會原諒」的占36.5%,更有高達13.1%的粉絲堅信自己的偶像不會犯錯,而選擇「不原諒」的僅為2%。

「飯圈」文化是否會影響青少年價值觀?對於青少年成長是否弊大於利?這些問題始終是社會議論的焦點。其中不乏「飯圈正在毀掉這代孩子」的聲音。

所以當很多人知道金雯是「飯圈女孩」時多少有些驚訝。

她在高中時成績穩居年級前五,考入中國人民大學。本科期間成績依然名列前茅,並於今年順利進入北京大學讀研。

在高二升高三的暑假,金雯去北京看了偶像舉辦的演唱會,也是在那時被這座超級城市吸引,決心一定要考去北京。

在本科期末熬夜複習時,犯困的金雯想到偶像去聯合國演講時也只睡了幾個小時。「他發微博說自己是曼哈頓最困的人,但卻依然出色地完成了演講,我也可以做人大最困的人,考出好成績。」金雯這麼給自己打氣。

「在遇到困難或是煩心的時候,我就想一些他們在舞台上給我帶來的感動,想到那些因為追星而結交的朋友,我也因此成為更勇敢、更優秀的人。」與許多人質疑的追星影響青少年嚮往「一夜暴富、不勞而獲」不同,金雯說偶像身上努力、堅持的品質,始終在激勵着她進步。

「追星永遠都不該是生活的重心。」回顧自己的成長經歷,金雯說,「如果還在讀書,那一定要以學業為主。你想啊,能接近喜歡的偶像最好的方式,就是好好讀書,努力變成更好的人。」

事實上,比起在網絡上「興風作浪」,大部分理智的粉絲把追星當作生活的調劑。陳薇說:「比如在微博聲優粉絲群里,大家有時候就是發發資源,互幫互助,並沒有人組織刻意去打榜。」

如果撥開當前飯圈文化的「烏煙瘴氣」,其實會看到仍然有大量像金雯、陳薇這樣理性的粉絲。當她們選擇更專注於學習、工作而非追星時,必然難以在輿論中為「飯圈女孩」正名,只能一直強調「飯圈不是洪水猛獸」。

面對爭議,思考如何讓青少年更好地理解偶像的意義,或許比如何抵制飯圈顯得更有價值。

「破圈」 正視一定比迴避有效

一種是懶得管的教師,既不支持也不反對學生追星。

一種是願意接受新信息的教師,可以理解學生的愛好。

最後一種,是堅決反對學生追星的教師,無論在課上還是課下都會對此嚴苛批評。

婭亭觀察到身邊大約有這三種類型教師。

校園能否容納飯圈文化?該如何容納?教師們有不同的答案。

「在學校里,我不會選擇偶像明星作為教學案例。」婭亭明確表態,「但是,我可以在課下和學生進行交流。」

就在這學期初,婭亭聽到幾個女生圍在一起討論某位明星。「為什麼要怪他?」「他又沒有錯!」在這些少女眼裡,偶像是完美的,不該被攻擊或指責。

「偶像一樣會犯錯,不要把偶像當作『神』來崇拜。偶像因粉絲獲得紅利,得到的反噬也是他們要承受的。」婭亭的話給女孩們澆了一盆冷水,待已經過熱的情緒慢慢冷靜下來,婭亭便繼續為她們分析,這些學生顯然也「聽進去了」。

婭亭把這叫作「順毛摸」。在她看來,面對青春期的學生,越反對越容易激起他們的逆反情緒。「所以,在批評孩子行為好壞之前,我們老師要先去了解背後的原因。比如青春期如何樹立正確的三觀、如何交友、寄情於明星是否因為家庭關愛或者老師和同學關愛的不足,這些問題都需要老師們『蹲下來』平視他們才能發現。」婭亭說。

在網絡時代,禁止青少年接觸「飯圈」顯然是一個偽命題。面對這個無法迴避的問題,尋找合適有效的「破圈」方式是對教師、家長的新挑戰。

「如果你不讓孩子了解,反而讓他們覺得更加神秘,更有誘惑力。與其等其他人為他們打開『新世界的大門』,我們主動了解他們的想法並給予引導,更加安全。」陳薇這樣和「反對」的丈夫說。

陳薇認為,了解、傾聽孩子的想法才能及時發現、規避問題。「喜歡一個明星,我們可以討論為什麼喜歡,分析他/她身上有哪些閃光點。但可能許多家長不願意聽孩子說,或者不具備這方面的條件和能力。」

趙麗瑾同樣表示了對家長、教師直接否定飯圈文化的擔心。「家長、教育工作者在盯着飯圈負面影響的同時,還需要清楚,追星也是青少年認識世界、參與世界的一種方式。這很重要。」趙麗瑾說,「在圈子裡,他們實現社交,獲取信息,又通過群體活動參與社會,感受自我價值。當我們更多地了解後,才能更好地溝通、引導青少年理智追星。」

摘下有色眼鏡,是看見「清朗」的第一步。

但不可否認,當前飯圈文化中的偏激、網絡暴力、誘導消費等因素給身在其中的青少年埋下成長隱患。治理劣質飯圈文化,還青少年一個健康的網絡環境是全社會的共同要求。

7月13日,中央網信辦發布通知,決定即日起開展為期2個月的「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網絡環境專項整治,重點整治誘導未成年人無底線追星、飯圈互撕等價值導向不良的信息和行為。8月份,教育部、國家新聞出版署、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等六部門聯合下發通知,重點對「飯圈」等網絡社交行為和現象中涉及未成年人的侮辱謾罵、人身攻擊、惡意舉報等網絡欺凌和暴力行為,以及敲詐勒索、非法獲取個人隱私等違法活動予以查處。

國家重拳出擊引來叫好聲一片。有專家解讀,國家出台的措施針對性很強,其中強化舉報受理、整治職業黑粉、網絡平台自律自查等都能引導飯圈文化走上正軌。

此外,「還可以藉助剛性的法律手段。」陳賽金表示,如果未成年人大量打賞花錢,家長可以依據最高人民法院最新出台的、針對未成年人網絡打賞的相關司法解釋,通過民事訴訟要求返還,「這是對娛樂公司、營銷公司誘導未成年人狂熱追星的源頭打擊」。

(文中金雯、陳薇、婭亭均為化名)

來源:中國教育報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7-07 11:07:59

服務特別好,而且給人的感觸也挺深的,真的可以的

頭像
2024-02-14 02:02:01

老師,可以諮詢下嗎?

頭像
2024-02-03 21:02:32

老師,可以諮詢下嗎?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3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