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半大小子,氣死老子」。
對於青春期的男孩,父母們會發出這樣無奈的嘆息:
「哎,青春期的男孩實在太難管了,脾氣大得不得了。說他幾句就煩。現在都不敢說他;喜怒無常,有時候不知道怎麼就惹他生氣了,唉.....
「兒子在10歲之前,一直都比較乖巧懂事,可是一進入青春期,完全像變了一個孩子,整天和你唱反調,你要是讓他往東,他就偏偏往西!,我都快被他氣死了.....
" 我家兒子以前一從學校回來,就跟在我後面,嘴巴「叭叭」說個不停,有時候快把我煩死了,可進入青春期後,回家就把自己臥室的門一關,和同學聊起來熱火朝天,和我們卻不願意說一句話,也不知道孩子心裡到底想些什麼?
"作為母親的我,完全無法和他溝通,一出口就是吵,要不就不理人,我好像每天都在做吃力不討好的事,真的不知道該怎樣做才好?」
.......
作為曾經家有青春期男孩的母親,我能深深地理解教育青春期男孩時,父母的那種無助、焦慮、無力、痛苦、煎熬。
一般來說,女孩在10歲前後、男孩在12歲前後,進入了青春期。
世界心理學、腦科學大師、哈佛大學教授丹尼爾·西格爾這樣描述青春期:
青春期是大腦發育的第二次高峰,這時候的孩子是叛逆的、情緒多變的,他們很難溝通、容易衝動和懷疑;他們也是迷茫的,他們渴望獨立、成熟,渴望證明自己的價值。
青春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一段特殊的時期,他們的生理和心理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情緒多變,難以溝通,容易衝動,迷茫、渴望獨立",這同時給教育孩子的父母帶來很大的挑戰。
因此,要想教育好青春期男孩,有三個「禁忌「,父母務必要知道。
忌用武力壓制孩子。
很多父母發現,孩子到了青春期,出現了頂嘴、愛發脾氣,不聽話、情緒容易失控等行為,面對孩子的這些行為,父母要不覺得不安無助,就是選擇用武力鎮壓,對孩子非打即罵。
但是,父母的武力壓制,不但不能讓孩子聽話,反而會引起孩子更大的反抗,甚至與父母發生更大的衝突。
這是因為:
《在男孩女孩學習大不同》一書中告訴我們:
青春期前期,也就是大約10歲開始,小男孩每天可能會受到多達7~10次睾酮「峰值」或「激增」的衝擊。
青春期中睾酮的一波波衝擊會使得杏仁核增大。杏仁核位於邊緣系統中,負責產生憤怒與恐懼的情緒。這就讓青春期的男孩男孩變得比以前更加好鬥和激進。
而且,青春期孩子大腦中的負責控制衝動前額葉皮層發育尚不完全。
父母的壓制,會讓本來就好鬥和激進,容易情緒失控的青春期男孩,更加沒有理智,做出不計後果的決定和事情來,讓自己和父母后悔一生。
還記得武漢14歲男孩跳樓的那件事嗎?
因為男孩在教室里玩撲克牌,被老師叫來了家長。
男孩的媽媽趕到學校後,在學校的人來人往的走廊里,二話不說衝上去就給了兒子一記耳光。
隨後,她一會兒用力掐住兒子的脖子,一會兒嘴巴里訓斥着什麼。這位媽媽批評完男孩後,便離開了。
而男孩,木然地看了看媽媽離開的方向,然後,他爬上欄杆。從五樓的窗口,一躍而下。
也許有人說,孩子怎麼這麼脆弱,受到媽媽的一點打罵、批評就跳樓。
但是,由於體內睾丸素的作用,再加上控制衝動的前額葉皮層發育尚不完全,男孩當時也許真的沒辦法抑制住腦海中縱身一躍的衝動行為。
所以,父母面對一個青春期的男孩,請不要輕易指責、批評、打罵他,武力壓制他,因為,父母的教育越用力,青春期男孩的反彈力也越大。就如牛頓第三運動定律:每個作用力都有一個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如果你總是想用武力壓制他們,那孩子很可能做出讓父母后悔的舉動,出現父母不願意看到的局面。
因此,對於青春期的男孩,父母應學會理解和寬容男孩的過失,男孩犯了錯誤,不要用武力簡單粗暴,來迫使男孩服從父母的教育。
忌對孩子嘮叨、說教。
青春期是孩子從不成熟發育到成熟的轉化時期,也就是孩子從兒童到成年的過渡時期,這時他的心理處於「半獨立、半依賴」的狀態。
孩子在這個半成熟心理的驅使下,特別不願意父母對他事事指手畫腳,處處約束他。
因此,青春期的男孩最怕和最厭煩的也許就是父母長篇大論的嘮叨和說教,
一是因為父母反覆地說教令他們心煩意亂。
二是父母的「嘮叨」傳達給他們的是一種不信任、不尊重的信息,而青春期的他們認為自己已經具有思考、做事的能力,不需要父母在旁邊不住地「指點」,「我已經是大人了,我知道事情該怎麼做,我知道什麼是對錯,我知道……」
父母的嘮叨,在他們看來,就意味着一種服從和控制。
於是,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和父母唱反調,跟父母對着幹,就成了他們宣告獨立、擺脫控制的重要方式。
在《超級育兒師》的一期節目中,一個叫畢鈺宸的13歲男孩,和自己媽媽之間難以溝通。
他對媽媽說的話要麼無視,要麼頂撞媽媽。
在育兒師的了解之下,發現畢鈺宸不願意與媽媽溝通的原因是,作為語文老師的媽媽,不是嘮叨兒子的語文考試,就是拿他和妹妹做比較。
最後,父母在育兒師的指導下 ,跟孩子進行了正確的溝通,孩子也慢慢改掉了一些毛病,親子關係也得到改善。
哈佛研究發現:80%的孩子的叛逆源於和父母的溝通,聰明的父母都注重與孩子的溝通。
李玫瑾教授建議父母:在和青春期男孩溝通時,話要少,才能有威嚴。
因此,青春期孩子的父母要「學會閉嘴」。
而且,一定要記住這樣一個原則:「要尊重孩子的意見,要交流不要專制,要溝通不要獨斷」。
由於受年齡和閱歷的限制,也許孩子們的想法、看法、做法有些不成熟、不準確、不恰當的地方,父母不要嘮叨、不要指責、不要打擊,要以同理心來溝通與協商的方式求同存異。
忌父母把自己意願強加給孩子。
父母總認為自己的走過的路多,經過的事情多,人生經驗豐富,為了不讓孩子吃虧,走彎路,就對孩子的一切提出自己的建議,讓孩子必須聽自己的。
但父母卻忽視了一點,他們自以為是地替孩子考慮,實質上是一種對孩子選擇權利的剝奪,更是一種把自己的意識強加給孩子最直接的表現。
青春期的孩子自主意識增強,要求獨立的意願更強烈,當父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時,勢必會引起孩子的反抗,從而造成孩子與父母之間的矛盾,以致親子關係緊張。
在電視劇《小捨得》中,田雨嵐為了讓子悠考進翰林中學,要求子悠把學習放在第一位,不惜代價地把子悠送進好的輔導班....
於是,子悠不能踢自己喜歡的足球,甚至連自己養螞蟻、蝸牛的愛好也被媽媽威脅「趕緊處理掉」。
田雨嵐強加在子悠的意願,導致子悠跟她的親子關係惡劣,子悠哭着說「不願意再見到媽媽」,甚至心理也出現了問題。
青春期,是男孩要求獨立、自主的時期,有了自己的看法、選擇,父母要順應孩子的心理發展,學會放手,給孩子更多的選擇權、自主權,孩子將來才能飛得更高、更遠。
戈登曾說過:青春期孩子叛逆的不是父母,其實他們深愛着父母,他們叛逆的是父母錯誤的養育方式。
作為深愛着孩子的父母,,一定要注意,教育好青春期男孩的三個"禁忌」,這樣,孩子才能順利地度過青春期,並且獲得成長。
評論列表
挽回一段感情就是挽救一個家庭。
可以幫助複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