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把天聊死了?微信社交有雷區 留心別當「話題終結者」

情感導師 8495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半島記者 劉丹陽

如今,微信已經成為了生活中的一部分,一個人微信上的一系列言語和行為,會直接影響他人對你的判斷。就像生活中有一些約定俗成的交往禮儀,新興的「微信社交禮儀」似乎也在逐漸形成,常年「混跡」網絡的人都深諳此道,因為,稍有不慎,輕則成為話題終結者,把天「聊死」,重則激怒領導,甚至還可能被開除。微信社交,真的有這麼多雷區嗎?

事故

工作群回「OK」被開除

為什麼你把天聊死了?微信社交有雷區 留心別當「話題終結者」

微信社交禮儀引討論

近日,長沙某酒吧品牌部組長在工作群里安排工作,一名員工回復領導「OK」手勢,結果被指「不懂規矩」,隨後該員工被開除。

該員工表示,工作這麼多年,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自己脾氣好才忍住沒動手,很多同事都替他打抱不平。多數網友也認為這名管理者太過分,稱該公司「廟小妖風大」,在溝通的問題上對員工要求過於苛刻。

無獨有偶,不久前也發生過類似事件:一名網友因為微信回復了老闆一個「嗯」字,被老闆批評教育。該網友發帖本意是想吐槽一下老闆,還提出要辭職走人。不過,發帖的網友不僅沒得到大家的聲援,反而不少人都站在老闆一邊,甚至稱讚老闆肯耐心教職員最基本的職場禮儀。

這兩件事情在網絡上不僅上了熱搜,還引發了一場關於「工作群如何回復才算得體」的討論。在新浪頭條新聞發起的微博投票中,有7.5萬人認為「回復1就可以,重在效率」,13.1萬人認為應更加禮貌,要回復「好的,收到」,只有1.1萬人認為回復「嗯」沒有什麼問題。

可見,在不同人的眼裡,老闆的做法是嚴肅還是嚴苛,評價不一。至於工作群該怎麼回復,網友們也是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微信群也是工作場合,職場禮儀,還是重視為上;也有人覺得,每個人表達方式不同,回復簡短,並不代表不嚴肅或者冷漠,大可不必那麼上綱上線。

雷區

線上聊天惜字如金

接收者解讀易「誤會」

網友「12起航」分享了一段自己因「哦」終結的相親。他曾經和一個相親女孩QQ談了一段時間,女方提出不合適。他很詫異,忙問對方原因,女孩說「你老是回復我哦、哦、哦的,我沒辦法再接下去,很明顯,我們沒有共同話題,你總是在敷衍我而已」。無論該網友怎麼解釋,最後還是分了。他表示,以後再也不敢隨便「哦」了……

有網友說:「嗯、啊、哦這三個字在聊天中是最敷衍的回覆,一個人再想找你聊天也會因為這三個字而絕望。」

為什麼一個語氣詞,會成為這麼多人的雷區?難道真的是他們過于敏感了?倫敦大學學院心理學博士、國際教育心理學專家副教授陳志林指出,線上文字聊天不能體現語氣,回復「嗯」「哦」等簡單的一個字,往往代表對他人的一種不尊重。

在線上,人們無法察覺到一段文字所表達的語氣,甚至因此產生誤會。而且,回復時用字越少,對方解讀的誤差可能也就越大。一個人回復時用的字越少,對方就會覺得他態度越冷淡,好像對話題沒什麼興趣。當別人熱情地分享事情,或是領導詳細地安排工作,一個冷淡的「嗯」,瞬間就將話題推向了終結。

而且,字數少,也是時間寶貴,事務繁忙的意思。一個字,甚至是一個表情的回覆,給人一種「懶得搭理你」的感覺。為了補償這些丟失的情緒,避免誤會,說話人需要在文字上好好斟酌,才能將自己或友善、或恭敬的積極態度表現出來。

神煩

長語音不聽四五遍

搞不清對方要說啥

既然文字不能很好地反映情緒,那麼發送語音消息,是否可以避免誤會?但是,過度依賴長語音,也會引起人們的反感。記者搜索發現,有幾條行為榮登「最令人討厭的微信行為」榜首,其中就包括髮長語音和「在嗎」。

不分場合地連續發大段長語音,是多數人最為反感的。上班或者上課時,收到幾條幾十秒的長語音,讓許多人陷入了尷尬和兩難。沒有任何提示的長語音,就像「薛定諤的貓」,在你沒打開之前,永遠不知道它是否重要。只有你「勇敢」地點開,小心翼翼地保證語音沒有外放出去,才能知道答案。

而且,語音消息往往「又臭又長」,還夾雜了許多口頭語和廢話,使人很難抓住重點,往往要重複聽,十分浪費時間。網友「米小山」說,「本來一件事打字說3秒就看明白了,一發語音,不聽個四五遍,都記不住他要說啥。」

網友總結,總髮長語音的人給人的印象就比較自私,只圖自己方便,不考慮別人的感受,而且溝通起來十分低效。

另外,聊天用「在嗎」開場,被許多網友評為「人間最煩」。許多人都深有體會,有人好久不聯繫,突然聯繫了,上來就是一句「在嗎」,語焉不詳、曖昧不明,感覺像有什麼事,卻又不開門見山,讓人總有種不祥的預感。

「你不說什麼事,我怎麼知道我在不在」,這句話很好地體現了人們看到這兩個字的心態。他有什麼事,他要幹什麼,是不是很麻煩,萬一很重要呢?該回不該回……由於信息的不對等,接收者往往心理壓力巨大,有這麼豐富的「內心戲」十分正常。

在習慣直奔主題的日常微信交流中,原本禮貌的「在嗎」變身為一種小心翼翼的試探,而這試探中有猶疑,又還有點做賊的感覺。好像是專等在你下班必經之路的街角,等你走近一下子跳出來捉住。

在微信中,人們更喜歡開門見山,有事說事,而不是各懷心事地客套寒暄,花掉半個小時,卻還不知道此次聊天目的。在凡事都講究效率和成本的時代,每一次溝通,都會被自動附着一些看得見摸得着的意義。

代溝

表情包有年代專屬

「大齡」網友喊吃力

雖然網絡社交禮儀這門課確實需要補一補,但是,對於許多新接觸網絡的中老年用戶來說,學習這些「年輕人」的「網絡風俗」其實並不容易。同樣一個詞、一個表情,在不同年齡群體看來,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意思。

去年騰訊發布的2018微信年度報告,總結了不同年齡段用戶使用表情的偏好。(詳見左下圖)此表情偏好統計一發布,網友們都大呼真實。

宋女士今年51歲,使用微信已經五六年,但是使用拼音打字仍然不太流暢。「我女兒說,我聊天的時候語氣很硬,還經常發錯表情。」提起這件事,宋女士也很無奈,「我們朋友群里聊天用的都好好的,怎麼一跟年輕人說話,多出那麼多規矩來?」

80、90以及00後普遍網齡較長,理解一些網絡聊天禁忌並不難,但父母一輩卻是「半路出家」,學習線上聊天本身就已經是一件吃力的事情,再要求他們完全融入年輕人的話語體系和語境,按照年輕人的方式來聊微信,恐怕有些強人所難。

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社會學系王忠武教授在接受半島記者採訪時表示,網絡社群中的用戶魚龍混雜,不同的年齡、受教育程度以及不同工作環境的人都會聚集在一起,不僅網絡素養參差不齊,對同一事物的理解和解讀也不同。微信中的語言符號和表情更新變化非常快,許多網齡較短、年齡卻大的用戶,很難跟上變化,這也是網絡代溝造成的溝通誤會和摩擦。

90後微信用戶小林表示,自己奉行的微信社交禮儀僅針對同齡人和年輕朋友,並不適用於長輩和領導。「他們有他們的表達方式,中老年表情包都成為一種風格了,互相理解吧。」

專家 線上交往也應扮演好社會角色

在記者的採訪中,王教授還指出,在很多人的意識中,網絡並不是正式的社交場合。在網絡上開一些輕鬆、無傷大雅的玩笑,使用一些網絡用語或是表情,是很普遍的事,不應過多苛責。然而,私人空間與公共空間、網絡空間與線下空間,不同的空間所遵守的行為規範和方式有很大差異,不能混為一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社會角色,即便是在虛擬網絡社區中,也是如此。在微信上與老師、同事、領導等實際交往對象交往,還應遵守實際的交往規範,守好自己的道,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規範的建構需要時間,」王教授說,「網絡禮儀雖然沒有形成一個普遍規範,這也並不代表人們可以隨意而為,實際生活中的文明禮儀,道德和法律,在線下適用,線上也同樣適用。」

其實,想做一名規範的網絡社交者並非難事,只需規避網友所列舉的「最反感的網絡社交行為」就可以了,這一點與線下的交往並無不同,久而久之,自然能夠跟上網絡動態,優雅自如地應對網絡社交。無論是微信中的社交禮儀,還是日常生活中的社交禮儀,歸根到底,還是尊重。尊重自己,尊重對方,用心維護才能讓關係更為持久。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4-24 00:04:43

確實不錯,挽回了不少瀕臨離婚的家庭!

頭像
2023-11-09 04:11:59

求助

頭像
2023-09-07 01:09:02

如果發信息,對方就是不回復,還不刪微信怎麼挽回?

頭像
2023-06-21 16:06:44

求助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4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