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廠實習三個月後 他們迎來「中年危機」

情感導師 6928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來源:財經自媒體

原標題:在大廠實習三個月後,他們迎來「中年危機」

來源:塔門

中年危機,正在實習生身上蔓延。

在大廠實習三個月後 他們迎來「中年危機」

如今,實習早已經不是大三大四、研二研三求職前的簡歷演練。越來越多剛步入高校沒多久的學生就開始找實習,為「光明的未來」焦慮不已。他們一邊兢兢業業做着實習工作,一邊在網站上心驚膽戰地搜索:

「職場上 35 歲以上的人去哪了?」

以往人們在 30 歲才到來的中年危機,這種焦慮已經提前發生在 25 歲甚至剛畢業、還沒畢業的年輕人身上。

整個社會不停地轉折、變化、動盪着,如同一架高速運轉的機器。

處在學校和職場的夾縫中的大廠實習生,如同這架機器的神經末梢,還沒成為主要動力,就已經敏銳地感受到壓力和焦慮。

名校畢業、大廠offer也難以填滿他們內心的危機感:「這一行是不是青春飯?」「等我中年了會不會被淘汰?」儘管他們隱隱知道,「穩定」或許已成為這個時代最大的奢侈品。

因而我們能在最近幾年頻繁看到,「剛來到互聯網大廠信心滿滿的年輕人,工作三年後回家考公」、「985研究生,還沒畢業就想着如何進『體制內』」。

我們採訪了三位曾在大廠實習的年輕人,他們曾強烈且短暫地體驗了這種快節奏的「工廠運轉模式」,並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相似的焦慮、迷茫,但最終,他們選擇了三條不同的路。

00後,已經變成了「功利的實用主義者」

@二氧遷徙

#女 #20歲

「不再試圖從工作中尋求成就感。」

這是我兩次在互聯網大廠實習,得出來的感悟,或者說,是一種教訓。

我是00後,今年大三,已經在兩家互聯網大廠有過實習經驗。聽上去或許很光鮮,但幾次大廠實習,也讓我更早地接觸到「現實」。

實習時,我寫過一個紀錄片的稿子,前期看片子的時候,我流了好幾次眼淚,共鳴很深,看完之後,還給媽媽發微信說「好像看到了你的影子。」

這種強烈的感觸之下,我情感充沛地寫了一版大綱。

然而對接的客戶給出的反饋是:否定、否定、再否定。

那篇稿子按照客戶的意見改了很多遍,最後的成稿,和原稿相比,面目全非。

文章發布之後,我甚至連分享它的欲望都沒有;負責的編輯向我表示無奈,告訴我「雖然也覺得第一版更好,但溝通下來,最後還是要聽客戶的。」

這種事情發生了不止一次,也有和我比較親近的正職向我吐槽,小到用什麼字體、如何排版、大到策劃、寫文。

我發現,個人的想法、審美、才華,哪怕有時候是「正確」或者「被更多人認可的」,在資本面前,很少有主動選擇或表達的機會。

至於薪資、回報,也很難因此提高。

我是飯圈女孩,知道娛樂圈的很多事情都是跟着資本運作那一套,但在那一天,我非常清晰地感受到,事實上,或許所有的工作,本質上都是「跟着資本走」。

我逐漸意識到,對於互聯網大廠,做內容輸出的角度是否新鮮、是否具有社會價值,並不是他們最關心的事情,好的流量、穩定的商業價值才是他們最在乎的。

換句話說,想要吃飯,就要妥協。

我很快把握住這種「訣竅」。

我選擇「三段論」的寫文結構,老舊但保險。

我了解如何措辭,讓一篇文章里的「自我存在感」更弱一點;

我懂得規避風險,但語言逐漸不再犀利。

甚至是,面對某些不認同的要求,我能夠接受拋棄自己原本想表達的,直接順着他們的意思來。

大廠如同一個嚴密運作的機器,每個人都是一顆螺絲釘,容錯率很低,但你的可替代性很強。

老實說,我是抱着很功利的心態去大廠實習、去完成工作——大廠實習,只是為了給自己的簡歷上增光添彩。

我今年大三,聽上去好像應該還是「逐夢」的年紀。

但當下的我,已經非常明顯地感覺到,自己身上的「理想主義」在流逝。

我以前從來沒有覺得房子、戶口很重要,直到第一次租房子住,很小的一間房,大概十平方米,房租卻要兩千多。

因為租得急,當時很多事情沒考慮到,跟我合租的都是男生,公共空間的衛生狀況特別差,淋浴噴頭還總壞。

有一次我下班,到家已經很晚了,剛進房間,外面就有人很大力地敲門。

我當時嚇傻了,站在原地不敢開門,壯着膽子慢慢移動過去開門,才知道,其實只是一個男生想要轉交電卡。

那個時候我就開始想,如果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就好了。

也是那個時候,我意識到「夢想」真的是很輕飄飄的東西。

我想要憑自己的能力紮根在某座城市,想要住更舒服一點的房子;想要有一輛車、想要悠閒地養一隻貓。

但這些的前提統統都是,首先,你要有錢。

因為大廠實習,我提前面對了某些現實:

我在小屋子裡點着檯燈一直加班或者看論文;

我在公司的廁所里看到過小姐姐偷偷抹眼淚;

我身邊許多優秀的人不斷變動,讓我壓力變大、時刻焦慮;

也因為大廠實習,我獲得了薪水、經驗和更多的渠道,比起許多同齡人,我提前享受到了經濟獨立的甜頭。

這些現實和甜頭加起來,讓我逐漸變成「一個實用的功利主義者」。

我覺得自己身上的理想主義在逐漸磨滅,為此感到難過,但在大環境的裹挾中,似乎什麼也挽回不了。

前段時間,國外有一個很出名的「FIRE運動」:經濟獨立,提早退休。攢夠一年生活費的25倍,就靠4%的理財收益實現退休生活。

這是我的目標。

雖然感覺自己已經失去了某部分東西,但還是,一直往前走吧。

985研究生,想過平庸的生活可恥嗎?

@胖嫣啊

#女 #24歲

某種程度上,實習生是互聯網公司系統最末端的環節。

和正職相比,我們擁有更少的工作量,更低的kpi要求,最重要的是,因為周期的短暫和競爭的相對輕鬆,幾乎人人都不可避免地擁有:「反正是實習三個月,只要沒有『特別差』,三個月後一樣拍拍屁股走人」的輕鬆心態。

但我的焦慮從不止於此。

我是小鎮出來的孩子,成績很好,本科畢業後拿到了學校的保研名額,現在,在字節跳動實習。

大學時,我最開始的成績只是中等。

但我發現,只要我能在考試之前的一周拼命熬夜刷題、背書,最後的考試成績,都不會差。

平時照樣出去玩,也可以一整天躺在宿舍追劇。

但離開校園,應試教育教給我的這一套,在大廠實習的職場上,好像失靈了。

在字節跳動,每個人都像一架高速運轉的機器,手上同時主導着好幾個項目。

本來以為,我初來乍到,年紀又小,或許會有一些緩衝時間。

但已經上研二的我,其實比某些本科畢業就來這裡工作的正職年紀大。

我像一隻笨鳥,還沒來得及學會怎麼飛,就一頭扎進了猛禽競爭的叢林裡。

他們年輕、聰明、有經驗,還有怎麼也用不完的精力。

至於我,985高校、研究生學歷、國家獎學金……曾經所有令我驕傲的,在密密麻麻的代碼和鋪天蓋地的「待辦」面前,變得毫無底氣。

我有很多不會的,但看着眼前忙碌的其他人,我不敢主動去問;坐在工位上自己慢慢研究,於是效率低下,心情更加糟糕,形成惡性循環。

周圍的人都很優秀,也很拼命,但我真的很想躺一會兒,做一個「不用那麼努力」的人。

對我來說,內卷不是從實習才開始的。

讀書時的各種補習班,高中時瘋狂刷題的小鎮做題家,越來越多需要考的證書、越來越高的分數線,都是壓垮我緊繃神經的稻草。

我報考了教師資格證,無數次我都想離開大城市,內心暗想:要不,就回家當個老師,或者考個公務員吧。

以前我和朋友探討過,未來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朋友說,打死也不會過那種一眼望到底的生活。

但我反而覺得,這種原本以為的平庸生活,已經成了我苦苦追求的、很有安全感、很奢侈的生活。

就像蔣方舟說的那樣:你必須要麼非常努力,要麼非常聰明,才能勉強過上一種平庸的生活。

一方面,當然是和性格有關,另一方面,朋友是那種「有很明確想做的事」的人,但我不是。我沒有非常喜歡做的事情,對自己的專業也僅僅是「不討厭」「偶爾覺得有趣」。

我沒有什麼宏大的目標,沒有「非你不可」的心儀工作,人生最大的開心,是和朋友出門吃吃逛逛、自己宅家做飯刷劇。

這真的是,好淺薄、好無聊,但我好喜歡的生活。

有一段時間,我很喜歡看華農兄弟的短視頻,一群竹鼠,高矮胖瘦各不相同,有的活潑,有的安靜,最後,它們的結局驚人地相似——全部被吃掉。

我隱隱覺得,這如同一個現實版的寓言,或許,每個人都要面臨未來被「吃掉」的命運。

但無論怎樣,就算沒有夢想,就算不想「那麼用力」,就算一畢業就回老家、去過平庸的生活,都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

我時常對自己說,胖嫣啊,請首先,儘可能地,讓自己放鬆一點、開心一點吧。

拼命拿到大廠offer,然後拒掉

@小北

#男 #26歲

大廠的工作就像「圍城」:安穩平淡時候想有挑戰,每天挑戰的時候就渴望平淡。

直到今天,我依舊覺得,在鵝廠實習的那段日子是一段很珍貴、很充實的時光。

但如果重新選一遍,我還是會放棄留在大廠工作、選擇去薪資低但更為穩定的央企。

研二的時候,我所學的專業正好對上了互聯網行業風口,通過校招實習,入職鵝廠。

那時候,雖然是實習生,但因為是校招,一進去就接觸到了核心的工作:項目、產品、運營、統籌,我們部門做了很多爆款,成就感很高。

當時,每個人手裡至少有兩個以上的項目,每天都在不同項目里各種切換。

最忙的時候,是從上班到下班,電腦上掛着微信,但時刻都在處理工作,和各種部門對接、溝通,有朋友找你,連回復的時間都沒有。

有一天周六晚上,我在工體陪好朋友過生日,其他人都在卡座上喝酒,我被Leader微信呼叫,直接抱着筆記本電腦,在13的存包室角落裡蹲着處理工作。

那段時間,我已經習慣了24小時待命,隨時出來回復工作消息、出門隨身帶電腦的,每天晚上到家累到什麼也不想做,倒在床上就睡覺。

在大廠實習一年半,幾乎已經確定了要留在那裡。快畢業時,我又拿到了一家央企的offer。

在夢想和現實、在挑戰和穩定之間做選擇。

我很糾結,甚至開了個家庭會議商量,多方打聽很多過來人的經驗。

兩天後,我選擇了後者。

其實綜合考慮穩定性、薪資待遇、工作壓力、平台發展,兩者各有千秋,但讓我最後作出決定的,是一種始終藏在我心裡的危機感:

留在騰訊,當然很好。但有一天,我35歲了,怎麼辦?

在互聯網公司的優勢非常明顯——體面的工作和薪資、更寬廣的渠道和資源,但一旦掉隊的代價同樣慘烈——上個月還被追捧,下個月可能就會被市場淘汰。

更重要的是,互聯網大廠沒辦法給我一種,被堅定選擇的安全感。

我還不到30歲,就已經開始憂慮中年危機。

我研究生畢業26歲,校招進入騰訊,但很多正職的員工都比我小,同批的實習生也都是97、98年的。

在我們這個行業,同樣的時間,工作三年攢的行業一線經驗、結識的人脈、形成的圈子,和待在學校三年是完全不一樣的。

更何況待在互聯網公司做內容,年輕就是資本。

上學的時候談夢想,想做出屬於自己的、面向一線大眾的產品,現在,我只想搞錢。

我沒有放棄夢想,能通過夢想賺錢,那是再好不過的了。

但我知道,那是一種奢望。

其實畢業不久,還站在職場門口的我,到現在也不確定,到底哪種選擇是對的、是更好的。

前段時間,我看到之前的同事發朋友圈,他手上又有新的項目要上線了,我很羨慕他們:豐富的資源、活躍的氛圍,當然,還有高薪。

但換個角度看,那位前同事凌晨一點還在公司加班,而我早八晚五,比起他,生活舒服得多。

我離開騰訊的時候,騰訊的同事都說我去了個好地方。

我在新公司的時候,當同事知道我放棄了騰訊offer,都說騰訊才是好地方。

想來想去,不過「圍城」而已。

寫在最後

美國作家布魯克斯在52歲時經歷了一場中年精神危機:和朋友的話變少、獨居、每天疲於工作。他形容自己的狀態是「有很多不持久的友誼,很少有人信任我。我太忙了,疲於奔命,身似浮萍,孤單寂寞,垂頭喪氣,眼神渙散」。

多年之後,這已經成了許多輕人的現狀。

在互聯網大廠,聚集了聰明的頭腦、旺盛的野心和強大的生產力,在這裡,能生存下來的人往往都有共通之處,比如理性、抗壓、善於自省,自我驅動力強,他們努力工作,得到一份體面的薪水、優越的資源和同齡人的尊重。

但故事的另一面往往令人心酸。

在新型勞動密集型企業的互聯網大廠,節奏快、競爭大、變化多,比起疲憊和壓力,更讓人難受的是生活「始終充滿不確定性」的不安感。

在這裡短暫停留的實習生們,感受到這個時代強烈的「工廠氛圍」後,最後做出種種選擇:有人堅持留在其中,有人苦苦支撐,潛意識裡已經伺機而逃,還有人主動選擇離開漩渦中心……唯一相同的是,他們焦慮的情緒幾乎無處安放,環境和同齡人造就的壓力,讓他們幾乎無處可逃。

或許,無論做出什麼選擇,讀書或工作,大廠或國企,在太多的未知面前,有些事情其實只關乎選擇,無法評判「好壞」。

評論列表

頭像
2023-10-24 00:10:43

兩個人的感情往往都是當局者迷,找人開導一下就豁然開朗了

頭像
2023-09-03 00:09:42

可以幫助複合嗎?

頭像
2023-07-16 12:07:29

發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還是不回怎麼辦呢?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3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