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部原新聞發言人楊宇軍:最後一場發布會,我為何要道歉

情感導師 8843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48歲的楊宇軍,在中國傳媒大學媒介與公共事務研究院的新辦公室工作才剛剛兩天。辦公室里有一面明亮的玻璃窗,透過窗戶,可以看充滿朝氣的學生們在校園裡奔跑的身影。他仿佛回到了自己的青春時代。

出現在紅星新聞記者面前的楊宇軍,身穿一身藍色西裝,隨意地沒有打領帶,親切而輕鬆。從外交學院畢業後就穿上軍裝進入國防部的楊宇軍,有24年的軍旅生涯。這24年當中,持續7年的國防部新聞發言人經歷,讓楊宇軍一直被鎂光燈聚焦。他強勢又不失幽默的軍隊發言人風格,讓人印象深刻。

▲楊宇軍接受紅星新聞專訪 圖片來源:紅星新聞

但依然還年輕的楊宇軍,在去年卻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他選擇以「自主擇業」的方式退出現役,離開軍隊,也離開了那個被人用放大鏡審視的發布台。去年4月27日,楊宇軍主持的最後一場國防部例行發布會,他就國防部官微配圖事件公開道歉,這是國防部首次對民眾做出的道歉。楊宇軍在發布台上的最後一次亮相,就是以一個道歉和一個標準的軍禮宣告結束。

國防部原新聞發言人楊宇軍:最後一場發布會,我為何要道歉

退役之後,拒絕了一些大公司的高薪邀約,脫下軍裝的楊宇軍最終選擇成為中國傳媒大學媒介與公共事務研究院的新任院長。他人生的後半場,開始為培訓更多的新聞發言人而努力。

在離開發言人崗位後,他依然還保持「發言人頻道」,甚至看新聞時都會思考着記者會提什麼樣的問題。只不過,曾經每天只有5個小時睡眠的他,現在晚上能多一點時間睡覺了。

▲2017年4月27日,北京,國防部召開例行月度記者會,時任國防部新聞局局長、發言人楊宇軍大校 圖據東方IC

一份比發言人更「高大上」的新工作

4月2日,楊宇軍開始正式在中國傳媒大學媒介與公共事務研究院工作,他有了一個新身份,中國傳媒大學媒介與公共事務研究院院長。國新辦原副主任王國慶擔任研究院的名譽院長,公安部原新聞發言人武和平,原鐵道部新聞發言人王勇平、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新聞發言人王良蘭、北京市環保局原新聞發言人杜少中等在內的「名嘴」,以及中國最早的新聞發言人培訓師董關鵬等學者也是楊宇軍的同事。

▲投入新身份和新工作的楊宇軍 圖片來源:紅星新聞

這是楊宇軍去年8月卸任國防部新聞局局長、新聞發言人,退役之後的正式新身份。而這個新身份,依然是和新聞發言人、新聞發布打交道。只不過,他從台前的發聲者變成了台下的培訓者。他的辦公室很簡潔,作為一名退役軍人,他依然關注部隊,關注老兵,也關注公益事業。

楊宇軍的退役,曾經讓他的朋友們非常關心。楊宇軍才48歲,他歷任國防部外事辦公室參謀、處長、政策研究室主任、國防部新聞事務局副局長、局長,迎接過一次次「沒有硝煙的戰爭」。

對於職業生涯來說,楊宇軍依然年輕。他選擇離開新聞發言人的職位,走下發布台,是因為要照顧家人身體,照顧家庭。但他從未想過因此提早退休賦閒在家,有朋友曾經開他的玩笑:「你以後到哪兒找比國防部新聞發言人更高大上的工作?」

現在輪到楊宇軍開玩笑了:「比發言人更高大上的工作,不就是培訓發言人的工作嗎?」當然,到中國傳媒大學工作還因為該校的新聞傳播專業在全國高校中首屈一指,在教育部評估中連年排名第一,還是該專業全國僅有的兩所雙一流大學之一。

▲2018年1月24日,楊宇軍在清華大學為同年退役的軍轉幹部授課,講述自己擔任新聞發言人期間的點點滴滴,為即將走上社會的戰友們答疑解惑。 圖據東方IC

離開軍隊,離不開的新聞發言人

楊宇軍退役之後,其實已經低調地開始在高校講授有關媒介素養以及國防相關的課程。但那些課程,都是兼職。他有很多朋友非常熱心地給他推薦新工作,也有不少大公司和企業給出非常誘人的待遇,希望楊宇軍這個曾經在發布台上鏗鏘有力的前發言人加盟。但楊宇軍最終都婉拒了。

「我雖然離開發言人行當,但一直對發言人工作很熱愛。無論對社會、國家、公眾,這項工作都很有意義。而對於從事這項工作的個人,從中感受到很強的成就感、獲得感、滿足感。這是一項事業,而不是簡簡單單一項工作。」這是楊宇軍的發言人情懷。

最終促成楊宇軍到中國傳媒大學做「發言人的培訓師」,大概還是這種揮之不去的發言人情懷。「如果說把過去7年發言人工作中的經驗、體會、教訓、感悟,和其他同志分享,讓更多更優秀的發言人成長起來,不失為一件好事。」

楊宇軍認為,自己更適合的工作,就是回到和發言人有交集的地方,運用過去的實踐經驗,和同行們以及專家教授交流,做培訓發言人的幕後工作。「在我們這個研究院的專家隊伍里,有一批在新聞發布席的『名嘴』,我們可以把經驗、教訓、啟示同大家分享,讓更多朋友受益。」

在楊宇軍眼裡,選擇到中國傳媒大學媒介與公共事務研究院,是因為研究成果不僅僅停留在紙面上,而是可以直接服務於各級政府和大中企業,為他們提供信息發布、危機管理方面的方案預案。而研究院的專家們,還參與全國領導幹部媒介素養培訓基地的教學,是各級黨委政府和大型企業開展新聞輿論工作的「智囊團」和「培訓師」。中國傳媒大學全國領導幹部媒介素養培訓基地培訓的發言人和領導幹部可以說是橫跨政府、企業、院校,縱貫大江南北,甚至一些外國的新聞從業人員也到這裡培訓。當然,媒體素養不是簡單地「練嘴」,更關鍵的是要把中心工作辦好,在這個基礎上提高新聞意識和新聞理念,能讓更多的領導幹部既能把工作做好,也能把好事說好。而研究院的工作重心還是放在調研、研究和諮詢,開展許多關於公共關係、輿論引導、信息發布、危機處置等領域的研究工作,為黨和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提供專業支撐。

脫下軍裝的楊宇軍,依然關注着國防部新聞發布台的一舉一動。3月23日,美國「馬斯廷」號導彈驅逐艦擅自進入中國南沙有關島礁鄰近海域,中國海軍570艦、514艦迅即行動,依法依規對美艦進行識別查證,並予以警告驅離。媒體當天上午有報道,而當天下午,國防部新聞發言人任國強就公開回應了,「這個反應速度相當快。」

紅星對話楊宇軍

新聞發言人千萬不要想着自己怎麼出彩

很多金句是集體智慧結晶,我當「播音員」

▲時任國防部新聞發言人的楊宇軍在新聞發布會上 圖據國防部網

74走下發布台走上講台,壓力小了責任依然大

紅星新聞:您選擇走下新聞發布台走上講台,告別新聞發言人這個職業後,您如何適應身份的變化?

楊宇軍:過去我做國防部新聞發言人的時候,工作和生活其實完全分不開。我是24小時待命狀態。經常半夜兩點鐘,你可能接到一個電話立刻就進入工作狀態,可能工作到凌晨4、5點,稍微休息一下然後8點繼續正常上班,也可能直接不用休息。不管你是吃飯還是睡覺,你都要為如何發言繃緊神經。

需要發聲的時候,要根據各方面情況,比如軍事鬥爭形勢,輿論動態,來做出決定是否馬上講,但這個背後的過程大家是看不到的。作為新聞發言人,必須要全身心投入。因為一旦某一個事情處理不合適或者發言不恰當,可能會帶來很大影響。

我離開軍隊,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怕自己為了照顧家庭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才選擇離開。新聞發言人的崗位,包括新聞發布團隊工作壓力很大,工作很辛苦,責任很重,使命當然也很光榮。而我對新聞發布事業的感情非常深,所以選擇這個和新聞發言人打交道的新崗位。

退役之後,不用再上發布台了,我還是有「發言人職業病」。比如我看其他的發言人發布,總會去斟酌某句話措辭是不是恰當。看新聞,第一個反應是:真的還是假的,還會去思考記者會根據某個新聞提什麼問題,特別是提什麼刁鑽的問題。新聞背後的政策解讀又是什麼,能不能從新聞里提煉什麼金句。所以,我看新聞有點累。

過去,我是國防部新聞發言人,講出的每句話都是政府立場、國防部立場,軍隊立場,因此講話非常謹慎。你看我有時很輕鬆很隨意,其實很認真,不敢有絲毫放鬆。而如今到課堂當老師,壓力肯定沒有當發言人那麼大,說話會更輕鬆一些。但是責任依然很大,我面對的,更多的是發言人、新聞發布工作負責人,或者相關部門的領導同志。我要需要與他們分享正確的理念,幫助他們提高媒介素養,不能信口開河。我現在的課程重點就是媒介素養,我也有在其他院校講授一些國防以及軍事外交方面的課程。我兼任了一個職務,是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國防教育委員會名師講師團首席專家。我希望能夠讓更多大中學生了解國防,樹立國防意識和國防觀念。這也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

74告別新聞發言人生涯,最遺憾說過一次「遺憾」

紅星新聞:在去年宣布退役消息時,您曾說您非常喜愛這身軍裝,也非常熱愛國防部信息發布這項事業,現在您已經告別發布台了,回顧那麼多年國防部新聞發布生涯,您印象最深刻的事是什麼呢?

楊宇軍:我有過7年的國防部新聞發言人生涯。其實,每一個新聞發言人都有特別成功的高光一刻,也會有不是很成功的感覺,有不滿意的黯淡瞬間。我其實更想講的,是我認為最不成功的一次。我剛剛當發言人、最初主持國防部例行記者會的時候。

有一次,我主持例行記者會的一天,我在剛剛走上發布台前,剛好發生一起國際通用航空大會飛機失事事件,飛行員不幸遇難了。這個消息在我走上發布台前剛剛報道出來,我還沒來得及核實具體情況。馬上就有記者問這個事情。

因為還沒有核實具體情況,我當時講的時候比較慎重,同時對於臨場處理、發布技巧的把握都很不成熟。我當時回應的是,我們對失事當中的遇難者,感到非常遺憾。但是說完以後,我馬上覺得「遺憾」這個詞用的不合適,死難的是我們的同胞,只說一個遺憾,對遇難者和家屬不夠尊敬,對生命也不夠尊重。如果換一個詞,對此深表痛惜,可能更合適。這不是一個官方立場,但又能充分體現人性和同理心。但是發言人講出去的話是沒有辦法收回來。所以,這件事一直讓我心裡有點疙瘩,覺得對不住飛行員和家屬。我說了「遺憾」,這件事無論過去多少年,對我自己其實都是一個遺憾。

但是,因為有這個遺憾的存在,也是對自己的一個提醒,今後再發布的時候特別注重發布信息當中的情感因素。特別是對災難事故,天災人禍,在體現情感的時候,不要做一個冷漠的人。即使是像國防部這樣感覺應該是錚錚鐵骨的群體,也應該體現情感。有一句話說得很好,無情未必真豪傑。而對我來說,這樣的教訓是一種學習,提醒自己回答問題要有態度,也要有溫度。其實,新聞發布和很多行當一樣,既要從成功的經驗中學習,也要從不是那麼成功的教訓中學習。

▲時任國防部新聞發言人的楊宇軍在新聞發布會上 圖據國防部網

74不能刻意地裝扮成一個詼諧的人,那樣公眾還不如去聽相聲

紅星新聞:在您過去的國防部新聞發言人生涯中,您一直給人的印象是鏗鏘有力又不失幽默,您有過很多形象又幽默讓人印象深刻的發言,比如「航母不是宅男」,比如「日本軍機頻繁起飛,多浪費錢」,這些回答被稱為金句,在這些金句誕生的背後,有過哪些準備?

楊宇軍:對金句要有一個準確定位,金句本身不是為了讓發言人藉此出名,或者說體現自己的個人光芒。金句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傳播效果,金句的傳播效果是一般的政策性語言和一般的大白話所無法替代的。在發言時要想到,信息必須符合政策,作為國防部,符合中央大政方針,符合軍事戰略,符合國家對外政策,符合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的需要,這個是放在第一位。在這個基礎之上,通過提高傳播力的需要,才會去想一些金句。其實,發言人站在台上的時候,千萬不要想着自己怎麼出彩,當你一心想着自己出彩的時候一定會出事。

金句是如何產生的?從我個人的工作實踐來說,很多金句不是我個人的智慧。你們看到很多金句是從我嘴裡說出來,但其實這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有些話是大家經過反覆的推敲研究。很多金句,其實就是大家共同研究共同琢磨出來的。有一次,我在發布時說過一個很成功的口徑,在此前研究的時候,我先想到一個角度,主動寫了一個口徑,轉發給幾個參謀,後來參謀們提了一堆意見,給推翻了。結果,這個口徑前後修改了五遍。最後,大家達成一致,想到了一個完美的說法。說出去之後,效果相當好。我的任務是說話,但我可能「竊取」了工作團隊的署名權。不要把那些話當成是楊宇軍說的,那是國防部新聞發布團隊說的,是國防部說的,我不過當了「播音員」而已。

紅星新聞:您覺得幽默感是一個發言人必備的素質之一嗎?

楊宇軍:發言人的風格是自然形成的風格,不一定是每一個發言人都要有幽默感,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特點。有的人擅長於吟詩造句,有的人擅長於講故事娓娓道來,有些人擅長以情動人,也有一些人傾向於詼諧幽默。當然,對於國防部的新聞發布來說,軍人穿上軍裝後嚴肅威嚴,感覺比較硬朗。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回答的問題,給人的感覺也是比較硬朗。如果能加入詼諧和幽默,會感受到國防更鮮活,有血有肉,也會和硬朗的印象形成反差,會在發布當中提高新聞性。西方輿論有時對我們會有惡意攻擊和挑釁,對輿論回擊的時候,我們可以理直氣壯、義正詞嚴地闡述我們的立場,準確清晰地表達政策。但有時如果採取詼諧幽默的語言方式,也能達到以巧破千斤的效果。

但不管是幽默感還是金句,不是為了說某句話而刻意為之,不是為了幽默而幽默。不能刻意地裝扮成一個詼諧的人,那樣的話公眾還不如去聽相聲,相聲演員比你幽默多了。

74最後一場新聞發布會公開道歉,希望今後道歉不會被特別關注

紅星新聞:您做發言人的最後一場新聞發布會,曾經就國防部官微配圖失誤事件公開在發布會上道歉,這是國防部首次在發布場合對民眾做出的道歉。作為新聞發言人,你是如何做出這樣選擇的?

楊宇軍:道歉,確實讓人印象深刻。當然,不只是國防部發言人道歉,任何人道歉都會糾結和有壓力,日常生活同樣如此。當時,這確實是一個艱難的決定。但我們團隊反覆研究後,認為我們的工作的確有疏忽之處。這個不是特別嚴重會造成重大後果的疏忽,不是政策錯誤,或者政治性質問題,但確實因為工作水平有限,出現了不該有的疏忽。當時配圖失誤這件事發生後,一開始只是批評編者,後來有境外媒體做報道了,不僅針對做圖的同志,甚至有人對軍隊、國防部都提出質疑和批評,這件事當時已經造成不必要的影響。這個時候總是應該有人站出來為這件事負責。假如個人和團隊通過我們的道歉挽回對國防部、軍隊聲譽上的影響,那麼就應該這樣做。如果說是在背鍋的話,這個鍋值得背。

我們當時選取了一個公開、認真道歉的方式。道歉完以後,幾乎所有的評價都是積極的,正面的,表示理解、諒解,支持和鼓勵。很多網友說了很多暖心的話,當時我和團隊都很感動,覺得公眾、老百姓特別好,今後應該為老百姓更好服務,做好本職工作。之前批評過我們的境外媒體,還專門發文表揚,說我們成功把一次公關危機轉換成了一次成功的公關案例。

我一個在大學教書的朋友告訴我,本來他準備把配圖失誤事件寫到自己的教案中,當成一個不懂新媒體的反面案例,沒想到最後有了一個出乎意料的道歉,他就修改了,成了一個正面教材。公開道歉這件事,從效果上來說是達到甚至超出預期目標的。

當然,公開道歉是國防部新聞發布制度開始以來的第一次,但我黨我軍歷來有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傳統,我認為這是對老傳統的繼承,在新形勢下的發揚。我想,今後有更多的部門、機構在工作中如果做錯了,能更坦誠地,及時改正錯誤,公開講一聲對不起,會更好地贏得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有利於工作進一步提高和深化。

我個人希望,今後道歉這樣的事情,不再成為大家特別關注的議題,這不失為一件好事。

紅星新聞記者丨 趙倩 北京報道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3-29 00:03:03

太感謝你了,我們現在都已經和好了,謝謝!

頭像
2023-07-23 14:07:44

發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還是不回怎麼辦呢?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2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