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小的時候,都特別盼望自己能快快長大,原因之一就是可以擺脫父母的控制,可以像大人一樣做自己想做的事。可見,很多時候,家長確實對孩子的控制過多。
那麼,家長對孩子過多的心理控制、行為控制會帶來哪些不良影響呢?
案例:
案例一: 28歲小伙被媽媽逼婚後欲跳樓
6月11日,杭州一名28歲的張姓小伙被媽媽逼婚後欲跳樓,被民警救了下來。據悉,是因為母親知道小張談了女朋友後,催促他趕快結婚安定下來,但小張覺得自己還沒有結婚成家的想法不願意,兩人吵了起來,小張被逼急了就準備跳樓。之後小張告訴警察:不是因為結婚要跳樓,因為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了超過十年,從食品、生活、工作、着裝,無論大或小,他的母親都要管,他沒有私人空間不能忍受,所以才走極端的。
(圖片自網絡)案例二: 參加工作後不久,21歲女大學生從單位21樓跳樓自盡,因為活得太累。
這則故事是好多年前的,已經被很多媒體廣泛傳播了,但直到今天,類似的情況可能還存在,希望她能用年輕的生命,讓更多的家長引以為鑑。
她的爸爸媽媽是一對優秀的父母,他們無法容忍「笨」女兒的平庸,尤其是母親,她付出了很多心血,把自己的「笨」女兒-素素通過高壓控制、拔苗助長的方式送進全國知名學府,畢業後再托關係讓她進入大連知名的律師事務所。但是素素入職後屢屢受挫,最後選擇在入職後不久後從單位21樓跳下身亡。其實,素素本來的願望是去做一名教師,但和往常一樣,就算她有一萬個不願意,也不得不服從媽媽的安排。
可以說是家長,尤其是媽媽在她成長的道路上控制太多,在高壓之下,使彈簧失去了彈性-素素覺得活着很累,生無可戀,最後終於發生了令媽媽痛徹心肺的悲劇。
最後在接受採訪時,這位母親含着淚說:「我把家醜外揚,只是想用女兒的生命換來其他家長的警醒。土耳其有句諺語:上帝為每隻笨鳥都準備了一根矮樹枝。這是從素素日記里看到的一句話。可是,我偏偏讓她去夠那根本不屬於她的高枝兒,結果,她最終從不屬於她的高處摔了下來。回頭想想,我不就是希望她幸福嗎?用這個標準去衡量,什麼成績、名校,一點都不重要。吃糠咽菜的生活,只要她喜歡,又有什麼不好呢?」
是啊,上帝為每隻笨鳥都準備了一根矮樹枝,何處不風景?
(圖片自攝圖網,已授權使用)案例三: 強勢家長控制太多,孩子做事十分拖拉
有位爸爸十分的強勢,這種強勢可能源於性格,也可能源於原生家庭,也可能源於職業,也可能源於望子成龍……總之,他對孩子的強勢最直接的後果是:他的兒子每天晚上寫作業到11點多,甚至更晚,晚上寫不完,第二天早起也要寫完。他給孩子報了很多輔導班,加上學校的作業,其作業量是其他孩子的2-3倍;做不完或做不好就動輒怒吼,甚至下狠手揍自己的兒子;甚至在吃中飯、乘地鐵時極短的時間也要讓孩子做練習題……
然而,爸爸並沒有認識到這樣做有什麼不對。但事實上,這種高壓的直接後果是,孩子做事開始拖拉,打罵得再狠也已經無濟於事。
如前所述,很多兒童不喜歡來自父母較多的控制,尤其是來自特別強勢的媽媽的控制。
在一項未成年犯「恨父母的原因」的研究顯示(如下圖),對於普通未成年人來說,恨父母的原因中,除了不夠理解、關心自己外,來自父母的控制-不讓或強迫孩子做事情,則緊隨其後,而且占比較高,占到了一半。
所以,家長要多理解自己的孩子,不建議總是高壓強勢逼迫孩子。因為輕則破壞親子關係、家庭和諧,以及影響孩子的情緒和行為的發展,重則會使孩子產生嚴重的心理,甚至極端行為。
其實,心理學早就有各種實證研究證實:對孩子過多的心理控制及行為控制,會導致孩子出現一系列的情緒問題、行為問題、學業問題、發展問題,甚至嚴重的心理問題。
從以下知網搜索的結果就可以大概看出,父母心理控制確實對兒童的發展會帶來上述不利影響。
小知識:父母心理控制
父母心理控制:是指父母在和孩子的互動中無視孩子自身的所需, 根據自己的意願,強硬地要求孩子服從,如採用批評、責備、過度干涉、過度保護等心理控制策略,從而制約孩子的自主性、獨立性、自我意識乃至心理健康的發展。心理控制包括以依賴為主,和以成就為主兩種。前者指父母通過控制來限制孩子的發展,從而增加對自己的依賴;後者則指父母自身以高標準、高目標要求自己,因而也會用相同的標準要求孩子。
一、被家長過度控制的孩子,有哪些可能的表現呢?
(一) 情緒問題
可能表現:兒童消極情緒-抑鬱、焦慮(含社交焦慮、考試焦慮)
研究結果:
1.父母,尤其是母親的心理控制,會使患有對立違抗障礙(ODD)兒童的自尊心受挫,從而導致其產生抑鬱情緒和攻擊行為。而另一項研究也證實了父母高的心理控制,會導致ODD兒童產生抑鬱和攻擊行為,在此過程中母子依戀關係會進一步間接地影響孩子抑鬱的傾向,因為對孩子來說,對母親的依戀更加重要,故影響也會更大。
2.諸多研究表明:母親心理控制程度越高的兒童,越容易在社交中感到焦慮,而母親接納程度高的兒童,其社交焦慮水平較低。另外,母親的低接納也會導致兒童包括焦慮障礙在內的諸多精神病理學疾病的產生。對於初中流動兒童來說,外部控制程度越高,其社交焦慮程度越高。這是因為當兒童認為事物的結果不能由自己控制,只能聽別人的,比如聽媽媽的時,這種對未知的恐慌不安即產生了焦慮情緒。
3.一項針對初中生的研究表明,孩子越是相信或感到他人在控制自已的生活事件,其考試焦慮水平則越高。
(二) 行為問題
可能表現:不良行為-對立違抗、攻擊、退縮、自控能力弱、主動性差、網絡偏差行為、極端行為等
研究結果:
1.父母越頻繁地對孩子進行心理控制,孩子越可能會產生身體攻擊行為;反過來,當兒童身體攻擊行為增加時,父母會更多地採取心理控制以期減少兒童的身體攻擊行為。形成了一個越來越嚴重的惡性循環。研究進一步顯示,患有對立違抗障礙(ODD),即表現出對立、叛逆兒童的家庭與家長有這樣一些特點:患者的父母存在不良的養育方式,對孩子的控制性較強,同時家庭親密度低,適應性差。
2.父母的高控制不僅阻礙了小學生個性化的發展,而且影響了他們正常的人際交往,導致兒童產生許多心理功能的失調,比如出現攻擊、退縮、焦慮、膽怯等不良行為和情緒。而母親對學前兒童的心理控制越多,其關係攻擊(即通過有目的地操縱或損害他人的人際關係來達到有意傷害他人的目的)和外顯攻擊越多。
3. 父母的心理控制能夠預測幼兒的社會退縮行為;父母心理控制水平程度過高,會消極地影響親子關係,進而加劇兒童的社會退縮行為。
4.有研究顯示,心理控制對兒童問題行為的影響受自主支持的調節,兒童自我控制能力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翻譯」過來即:父母採用批評、責備、過度干涉等心理控制策略,會讓孩子感到很不開心,同時父母也給兒童樹立了低的自我控制的榜樣,這使得孩子無法從父母那裡習得自我控制的技能,而這樣的孩子在面對挫折和挑戰時,極有可能會通過攻擊或違紀來「對抗」。[7]而自我控制是注意力的核心功能,如果一個孩子自控能力差,做事全憑興趣,隨心所欲,極有可能注意力差,容易分散,聽課質量差,從而影響學業成績。
提示:父母控制模式是影響兒童自我控制發展的重要因素。有效的父母控制模式對兒童自我控制的發展有極大的促進作用,不良的父母控制模式會導致兒童自我控制發展上的一系列問題。在父母控制中,父母若能給予兒童有效的言語指導,教給兒童自我控制的技巧和方法,可以形成良好的父母控制模式,增強兒童的自我控制能力。
另外,由父母控制模式形成的兒童期自我控制特徵,在兒童後期自我控制的發展中有一定的穩定性,所以在兒童早期時,父母要重視自己的控制模式。
5. 母親心理控制水平會影響3-5歲兒童自主性的發展。母親心理控制水平高,兒童自主性發展水平低;母親心理控制水平低,兒童自主性發展水平高。即母親越控制,幼兒做事的主動性越差。(陳巍,2008)。
6.父母越是對孩子進行心理控制,兒童越有可能在無人監控的情況下使用網絡時出現:言語攻擊行為、侵權行為,如網絡暴力行為、網絡欺負行為等侵犯他人人身權利的不良的網絡偏差行為。
7.父母高的控制,可能會使孩子出現極端行為。
人有生的本能,但也有死的本能。當生不如死時,人們就會選擇死。
如果一個孩子從出生後,不管做什麼都被父母所控制,如不能自由支配自己的時間;沒有獨立的空間;穿什麼、吃什麼、做什麼都必須得按父母的意願來;節假日報什麼輔導班,幾點起床;做題時必須用什麼方法,不能用自己的「笨」辦法。甚至長大後,從事什麼樣的職業,和什麼樣的人結婚等都要父母說了算。那這個孩子會感到自己過得很壓抑、很辛苦。
再如,有的家長為了給孩子一個好前程,從幼兒時期就各種高壓:一個勁考級、一個勁學知識,入學後則變本加厲,讓孩子覺得壓力很大,過得很苦。也許有人說,等到長大後,他會感激自己的爸爸或媽媽,但這個好前程,有時可能是要付出代價的,比如心理健康。
孩子心裡有多苦、多痛,只有自己知曉,有的甚至會患上抑鬱症,而抑鬱症最嚴重時會自殺。
所以,家長要多理解孩子,減少給孩子各種高壓,要尊重他的想法,比如當有一天孩子突然不想去補課時,不管是因為身體的還是心理的原因,家長應該允許孩子「偷個懶」,放鬆一下。
一張一弛,亦是心理健康之道。建議家長吸取別人的經驗,不把孩子管控得太厲害,以避免孩子出現極端行為,也避免自己有一天悔之晚矣。
(圖片自攝圖網,已授權使用)(三) 學業問題
可能表現:成績差、注意力不集中、寫作業拖拉等
研究結果:
心理控制源對學習成績的影響,部分是通過自我妨礙(即故意給自己的成功施加阻力)進行的。即:來自外部的,比如父母的高的心理控制,使孩子傾向於預先找到一些有利於自己的行為進行故意自我妨礙,但這種故意施加的阻力,又導致了學業成績的下降。如在學習過程中故意晚睡、故意拖延、故意搗亂、故意不努力、故意拒絕學習等,從而讓媽媽相信自己沒有考好是有「原因的」,如沒睡好等原因造成的,從而達到自我保護、逃避懲罰的目的。但是這無形中對學習成績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小知識:內/外心理控制源
內控性心理控制源是指人們相信自己應對事情結果負責,即個人的行為、個性和能力是事情發展的決定因素。外控性心理控制源是指人們認為事物結局主要受外部因素所影響,如運氣、社會背景、他人等。有學者認為,外控型的人大多數缺乏自我信念,認為自己的行為結果受外部力量控制,常常有一種無助感。內控型的人有着強烈的自我信念,認為自己的行為結果是由自身內部的因素決定的。研究表明,內控性與較好的適應能力和心理健康有關,而外控性則相反。
從這個結果也可以看出,外控性兒童採用自我妨礙策略導致了這樣的惡性循環:來自外部的控制,如父母的心理控制方式導致了自我妨礙,自我妨礙又和成績差聯繫在一起,成績落後又使用自我妨礙來掩飾缺乏能力,在這種循環中,個體變得對結果更不能控制,則變得更加外控。
(四) 發展問題
可能表現:學齡期兒童自我意識
研究結果:
1.大班兒童自我意識(即對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事物關係的一種認識)與家長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整體上呈現顯著負相關關係,即家長的外控性越髙(即相信結果更多是由外部力量控制的),兒童的自我意識水平越低;家長的內控性越高,兒童的自我意識水平越高。
2.家長教育的心理外控性高、教育態度及方式上存在的問題越多,對子女自我意識的負性影響就越大。
提示:因為自我意識歪曲或障礙,常常是導致人格異常和人格障礙的重要原因。所以,為了培養孩子的人格,建議家長增強對孩子的心理內控(即相信自己可以控制)。
(五) 對嚴重心理問題的影響
可能影響:孤獨(自閉)、精神分裂症
研究結果:
1. 家長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對自閉症兒童的問題行為具有正向預測作用,即父母越相信自己可以控制,自閉症孩子的問題越少;而家長越以孩子為中心,任由孩子擺布,則無法很好地管理和約束孩子。在生活和教育中,孤獨症兒童父母持有的態度越積極,對子女的控制越處於內控狀態(自己可以控制),孤獨症兒童行為和功能上的進步越大。
2.兒童少年期精神分裂症父母多表現為外控型心理控制源(即結果受外部力量控制,而不是自己)。因心理控制源是應對方式(如解決問題、求助、退縮等)的預測因素,加強對父母的心理控制源教育,可矯正消極的應對方式,有助於患兒的康復。
(圖片自攝圖網,已授權使用)二、給家長的幾點建議:
所以,知道了對孩子過多的心理行為控制帶來的危害之後,建議家長:
1.相信自己可以控制,同時對孩子進行合理的控制。
2.家長合理調整自己的期望,不給孩子施以高壓。
3.家長需要理解孩子,經常關心與鼓勵孩子。
4.學會放手,多給予孩子一些自由。如給予可自由支配自己的時間,以及一些獨立的空間,尤其是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允許他們保留屬於自己的秘密及情感。而不是一發現自己的孩子早戀,就如臨大敵,強勢壓制,其實早戀有時也可以成為孩子健康發展的動力。
5.要尊重孩子的想法。有的孩子某天實在不想去上輔導班時、想自己挑選衣物時、想要吃某種食物時、想去哪裡遊玩時,家長最好能考慮和尊重下孩子的想法,否則那個被你強迫拉去彈琴的孩子,那個被逼穿着自己不喜歡衣服的孩子,那個總是不能獨立支配自己的時間與空間的孩子,那個極想卻暫時無力擺脫你控制的孩子,極有可能在未來某一天出現一些問題,有些表現可能會讓家長追悔莫及,因為正如文首素素媽媽一樣,已經無法重來一回了。所以,家長要重視,要引以為鑑。
參考文獻:
[1]父母心理控制與兒童社會退縮的研究綜述.王斯麒,成丹丹.課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36期 P179-180;
[2]父母心理控制與ODD 症狀兒童抑鬱、攻擊行為的關係 藺秀雲 李龍鳳 黎燕斌 王中會 陳琦 方曉義 心理發展與教育2014年第6期 P635-635;
[3]父母心理控制與對立違抗障礙兒童抑鬱和攻擊行為的關係:父子依戀和母子依戀的中介效應 何婷 宋子婧 丁菀 劉偉 藺秀雲 北京師範大學發展心理研究院 心理發展與教育 2018年第2期 P219-228;
[4]初中流動兒童社交焦慮與自尊、心理控制源的相關研究 唐琰 西華師範大學 智庫時代 2017.6.25 P61、63;
[5]母親依戀和權威及心理控制對兒童社交焦慮影響的追蹤調查 陳雪 尚進 何璐娜 任曉菲 王憶軍 哈爾濱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中國健康促進與教育協會學校分會第三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 2011.12.1 P406-411;
[6]初中生心理控制源、學業自我效能感對考試焦慮的影響 趙娜 內蒙古師範大學 碩士學位論文 2014.6.6 P摘要;
[7]父母心理控制與兒童自我控制和問題行為:有中介的調節模型邢曉沛 孫曉麗 王爭艷 邵淑慧 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心理學系 心理科學 2017,40(3):594-599;
[8]對立違抗性障礙兒童的父母養育方式、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及家庭功能特點 陳雷音、羅學榮、韋臻、管冰清、袁秀洪、寧志軍、丁軍、楊偉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精神衛生研究所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 2011年第19卷第2期 P209-211、204;
[9]母親心理控制與學前兒童攻擊行為的關係:氣質反應性和性別的調節作用姚力寧 邢淑芬(通訊作者)首都師範大學心理學院 第二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摘要集 2018.11.2 P341;
[10]西方對父母控制模式與兒童自我控制關係的研究 楊慧芳 劉金花 華東師範大學心理系 心理發展與教育 1997年第2期 P62-64;
[11] 3-5歲兒童自主性與母親心理控制水平的相關研究.陳巍 碩士學位論文 2007.5;
[12]父母心理控制、道德推脫與兒童網絡偏差行為之間的關係研究鄒延 華中師範大學心理學院2018年5月碩士學位論文 P11-12;
[13]初中生心理控制源對自我妨礙及學業成績的影響 王進 河南大學 應用心理學 碩士學位論文 2007.5 P3、22;
[14]兒童少年期精神分裂症父母心理控制源與應對方式的關係研究 韓道國 李婕 李遵清 山東省濟寧市精神病防治院 中國當代醫藥2014年11月第21卷第32期 P48-50;
[15]大班兒童自我意識與家長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的關係研究.宋丹.華東師範大學 學前教育學碩士學位論文 2017.3;
[16]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與學齡兒童自我意識的相關研究 吳靜 周愛琴 石淑華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中國婦幼保健2004年第19卷 P87-89;
[17]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與自閉症兒童問題行為的關係 徐雲,張宇慧 浙江工業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2018年第26卷第1期 P78-85;
[18]父母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的變化及與孤獨症兒童干預成效的關係 章麗麗,劉毅梅,吳燕玲,魏艷 無錫市兒童醫院中國兒童保健雜誌 2016年6月第24卷第6期 P619-621。
評論列表
我一直有關注,真的很有幫助
被拉黑了,還有希望麼?
老師,可以諮詢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