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人群年輕化漸成趨勢,導致離婚的既有老問題也有新情況
說好的不離不棄 咋說離就離了呢
中國江蘇網訊 1990年出生的人,去年30歲了。相關數據統計顯示,90後有成為離婚人群主力的趨勢。
是因為年輕人更喜歡張揚個性還是「長不大」?是由於這一人群更喜歡自由、不願受委屈,還是家庭責任感缺失?是鼓勵儘量維持婚姻關係還是追求建立更高質量的小家庭?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多方採訪發現,對「三十而離」現象,社會上存在各種看法。
離婚人群趨於年輕化
從2020年我省結婚登記數據看,大部分青年人進入婚姻時已屬於晚婚。登記量最多的年齡段是25-29周歲,男性登記量占比34.37%,女性登記量占比31.52%。2020年全省共辦理離婚登記235466對,其中結婚1年以內就離婚的共23394對,占離婚登記總量的9.93%;結婚6年內離婚的共88384對,占離婚登記總量的37.5%。
鄭州市民政局也曾有過統計,90後離婚人數已占全市總離婚人數的兩成以上。湖北省十堰市民政局的數據顯示,在2019年離婚的夫妻中,35歲以下的占比達45%。離婚呈現年輕化趨勢。
在常熟市人民法院尚湖人民法庭副庭長唐海山看來,離婚人群年輕化,這個現象並不新鮮。「從法院的數據看,從2010年開始,80後成為離婚高發人群,這兩年90後漸漸多了起來。」溧陽市人民調解委員會駐民政局婚姻糾紛人民調解工作室工作人員周偉群也注意到,離婚的夫妻越來越年輕,作出離婚決定也越來越草率,她曾遇見結婚半個月、一周甚至才一天就離婚的,有個27歲的女孩,離婚後不久就和一個再婚男士結婚,不到半個月又來離婚,「結婚、離婚都很衝動」。
南京市棲霞區民政局婚姻家庭輔導服務中心的楊麗軍,去年9月曾接手一個調解案例,丈夫28歲,妻子27歲,這對小夫妻在2013年結婚後,7年間反覆結婚離婚達10次,最近這次鬧離婚是因為女方不同意男方養狗,之前幾次也是瑣事引起,「一吵架就離婚,過了氣頭又復婚,將婚姻視為兒戲,毫不顧及父母和兩個孩子的感受。」
小家庭解體有不少新「導火索」
導致年輕人選擇離婚的,既有老問題,也有新「導火索」。
1990年出生的王東(化名)是南京一家國企的員工,2013年大專畢業後就跟同齡女友「扯了證」,但「七年之癢」沒能邁過去,離婚直接誘因是買房,後來兩人從「假離婚」變成「真離婚」。「兩個人有了時間冷靜思考彼此關係,加上都比較忙,沒怎麼關心對方的生活。以前吵架,大不了冷戰,心想『還能離咋的』;離婚之後再吵架,真就變成『愛過不過』了。」王東說。
而過度的關心,有時也會導致婚姻破裂。今年1月楊麗軍曾為一對小夫妻進行調解,23歲的丈夫不停流淚。比他大3歲的妻子因為自己家庭條件優渥,在兩人相處中較為強勢,他在不停遷就妻子各種要求後,忍無可忍之下要求結束婚姻。妻子則把這種密不透風的控制歸結為「我太愛他了」。
今年30歲的南通人小嚴從小就獨立,因為覺得比自己大的男人「靠譜」,於是在2018年與比她大7歲的男子結了婚,但於去年初離了婚。小嚴說是她主動提的,「既沒有出軌,也沒有鬧得不可開交,就是覺得從家庭到性格其實兩人都不太合適。」
在溧陽市雨藍社工服務中心理事長姜玉蘭看來,當前一些年輕人婚姻失敗緣於不能照顧彼此的感情。她調解過的一個案例中,年輕丈夫下班回家後說「餓了」,妻子也說餓,結果他下樓買了包方便麵回來自己吃,妻子覺得被忽視而大怒。姜玉蘭發現,很多年輕夫妻在職場上是「精英」,卻不能很好地經營婚姻,誰幹家務、誰干多少都會引發矛盾,進而成為離婚的導火索。
導致離婚的「第三方」更加多元
在「一包方便麵導致離婚」這個案例中,姜玉蘭調解時發現兩人並無原則性矛盾,正努力勸和時雙方家長卻加入「混戰」,女方稱「沒有安全感」,男方抱怨「回家吃不到一口熱飯」,間接推動小夫妻以離婚收場。
而這並非個例。父母長輩的「深度參與」,讓年輕人離婚有了新「第三方」。唐海山也注意到,90後離婚原因更加五花八門,而促使婚姻破裂的,可能就包括雙方父母。
每年接待300多件調解案例當事人的周偉群認為,自主意識缺失,是當前年輕人婚姻危機中常見的共性問題,夫妻來調解時常把「我媽說」掛在嘴邊。家裡老人大包大攬,導致年輕人缺乏獨立處理婚姻問題的能力。無錫市高新區人民法院旺莊人民法庭員額法官顧玫對此亦有同感:「90後大多是獨生子女,對父母依賴心重,而其父母也沒打算從孩子婚後的生活中退出,『媽寶男』和『媽寶女』的婚姻里往往有太多父母的影子。」
唐海山坦言,從已審理案件看,不少90後夫妻其實感情還不錯,自己並不想離婚,但老人的介入往往導致矛盾產生甚至激化。例如一對90後相戀後結婚生子,男方父母與他們共同生活,經常與女方爭吵甚至動手,女方家人也帶人到男方家吵鬧,最終雙方只能離婚。姜玉蘭認為,90後的父母普遍更具經濟實力,在子女結婚時買車、買房表示支持,甚至在子女面對離婚時聲稱「吃喝不愁」「孩子我們來帶」,「父母在子女婚姻中投入多了,參與的當然也多。」
不少年輕人結婚後沉迷遊戲、消費、美容等,對家裡大小事情責任心不夠,往往也會導致離婚。這其中,網絡社交的影響力不小。在唐海山經手的一個案例中,一對經人介紹相識結婚的小夫妻,男方接觸網絡直播後沉迷其中,對家務不管不顧,而後竟因網絡遊戲、直播打賞欠下近20萬元債務,女方無奈訴至法院要求離婚。
社會包容,獲取幸福路徑不止一條
眼下不少年輕人離婚時,會在離婚登記大廳拍視頻、發社交媒體、曬離婚證,周偉群向記者描述時直言「太誇張了」,而這在過去是人們難以想象的。
這個社會對離婚行為似乎表現得更加理智。「從『三十而立』到『三十而離』,反映出社會包容性的提高。」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副院長陳友華觀察到,以前人們離婚,會害怕家裡的七大姑八大姨和單位同事議論,而現在更多以平常心對待,並不會因為某某離婚而另眼相看。
如今,不少年輕人會在社交媒體上「分享」離婚經歷。而從社交媒體諸多評論也能看出,人們已不再視離婚為「丟人」之事。唐海山感慨道,現在很多人認為,獲取幸福的方式不止結婚這一個途徑。
在許多受訪者眼中,年輕人離婚率上升,某種角度上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結果。
從我省10多年來的婚姻登記數據看,2011年-2019年全省離婚率呈上升趨勢,從2011年的1.64‰上升到2019年的3.24‰。2011年全省離婚登記辦理了12.91萬對,2020年則為23.55萬對,登記量增長了82.44%。
也有研究者認為,近年來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制度的進步完善,是一些年輕人選擇離婚的「底氣」所在。「過去說『嫁漢嫁漢,穿衣吃飯』,體現出家庭關係中的男女不平等。現在女性就業經濟獨立帶來了精神獨立,社會保障更加健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離婚給女性帶來的後顧之憂。」陳友華說,等級關係有助於秩序和穩定,平等關係則會導致矛盾和衝突,年輕人離婚率漸高也可以說是時代發展的「產物」。陳友華認為,婚姻就是一種個人選擇,選擇對了就在一塊兒,選擇錯了也可以及時「止損」,大眾需要坦然面對。
用「愛與責任」提升婚姻質量
離婚當然不是「不好的」「丟人的」,而維持穩定、高質量的婚姻關係,無論對個人還是對社會而言都有重要意義。
據《半月談》消息,目前全國已有54.3%的縣級以上婚姻登記機關設置了婚姻家庭輔導室,為當事人提供情感輔導、心理疏導、危機處理等服務。我省102個婚姻登記機關實現婚姻家庭輔導服務全覆蓋,離婚調解成功率約為30%。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我省各級民政部門正努力解決機構、人員、經費等方面問題,保障婚姻登記機關有能力、有精力推進婚姻家庭輔導,推進婚姻婚俗改革,拓展婚姻服務內涵。
去年底,位於南京市建鄴區民政局婚姻登記處內的全省首家婚姻文化展示館開館,系統展示古今婚姻文化演變歷程。這裡也是省內最大的結婚頒證大廳,該區邀請地方領導、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社會名人作為特邀頒證員,讓新人從領證開始就感受到婚姻的神聖,從而進一步端正婚姻家庭觀,更慎重地對待婚姻。
民政部門開發的婚姻輔導「雲課堂」也已上線。以南京市江寧區為例,去年5月開展輔導以來,已為19個家庭提供線上線下輔導91次,為21對離婚夫婦提供調解服務,其中13對離婚夫妻調解成功,成功率61.9%。
各職能部門也針對初次來法院申請離婚案例的調解加大工作力度。唐海山和顧玫都表示,有時來離婚的年輕人其實並沒有什麼大矛盾,可能只是一時衝動,這種情況下調解一般都有較好的效果。
陳友華也認為,部分離婚是可以避免的,「社會應加強婚前輔導,讓戀愛雙方正確認識彼此,不要過高認識自己、過度貶低他人,把握好對其他異性的情感和交往尺度。同時要讓年輕人學會理性處理家庭關係、親子關係、婆媳關係。」
「婚姻需要理性,離婚成本其實很高,對孩子撫養、老人贍養、再婚適應、單親家庭等一系列問題,都要仔細考量。」姜玉蘭表示,婚姻問題是家庭問題,也是社會問題,有關愛與責任的教育要儘可能普及,引導年輕人學會在婚姻中追求共同成長。
評論列表
差一點就放棄了,幸好遇見你們,真的很感謝你們的幫助!
求助
可以幫助複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