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時代是人生發展的重要的階段。在這一人生階段,年輕人們除了學習知識,形成價值觀之外,他們開始有更多時間和機會接觸異性。大學生處在從青春期到成年期的過渡階段,生理上趨於成熟,對愛與性的嚮往尤為突出,戀愛成為大學生中一個自然現象。以往關於愛情的研究多集中於對婚姻本身及婚姻基礎的探討,以質性研究為主,由於理論視角的差異,科學抽樣數據的缺乏,對戀愛及其與婚姻關係的研究結果很不一致。只有對大學生的戀愛現象進行深入系統的實證研究,才能準確把握當今社會主流婚戀取向與價值觀。接下來,我們會為大家介紹關於大學生的戀愛狀況、擇偶標準以及婚戀觀的一些初步分析結果。
戀愛的變化趨勢
在大學校園裡,戀愛是非常普遍的現象。除了年齡的成長,學習情境的變化、與家庭在地理距離和心理距離上的變化、生理和心理的成熟催化了大學生對異性感情的需求。BCSPS的調查數據顯示,大學生中有戀愛經歷的比例很高,且戀愛年齡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單身狗們,扎心不?)。從表1可以看出,對於2008級學生,大一時,處於戀愛中的學生比例為28.2%,該比例逐年升高,到大四戀愛中的學生占比達到42.6%。對於2006級學生,該比例也隨調查年的變化呈現逐年升高的趨勢:在第一期調查中處於戀愛中的學生比例為39.0%,畢業後兩年後這一比例已達55.1%。
我們進一步來看戀愛次數。如表1所示,2008級學生中從未談過戀愛的比例在首次調查中為46.4%,在2010、2011以及2012年調查中,該比例逐漸減小,分別為38.6%、31.7%及25.7%。談過四次或四次以上的大學生比例逐漸增加,可以發現,大一時這一百分比僅為4.6%,到了大四,相應百分比已達26.1%。這一趨勢在2006級學生中也非常明顯。大學期間,約有30%的學生從未談過戀愛,而本科畢業後兩年,該比例降至12.7%。談過四次或四次以上的比例也由5.6%升至37.7%。
200
8級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戀愛比例(%)
28.2
34.0
38.2
42.6
戀愛次數(%)
從未談過戀愛
46.4
38.6
31.7
25.7
1次
29.5
20.7
19.6
20.7
2次
12.9
19.8
15.2
14.7
3次
6.6
11.9
17.2
12.8
4次或以上
4.6
9.0
16.4
26.1
200
6級
大學
期間
本科
畢業後
大三
大二
一年
兩年
戀愛比例(%)
39.0
45.1
50.9
55.1
戀愛次數(%)
從未談過戀愛
31.9
28.8
22.4
12.7
1次
33.0
17.6
15.9
17.2
2次
19.8
25.3
16.7
15.0
3次
9.8
15.8
22.0
17.4
4次或以上
5.6
12.6
23.0
37.7
戀愛的影響因素
很明顯,時間是決定一個人是否戀愛的重要變量。首先,戀愛作為婚姻的前奏,在生命歷程中必然存在隨時間逐漸增加的風險率。再次,就大學生個體而言,時間的推移又直接反映了個體生理及心理的發展狀況。隨着生理及心理的成熟,戀愛的形成完全是本能使然。然而,戀愛本身是兩性間的相互吸引,具有什麼特徵的人戀愛的概率更高、戀愛的經歷更豐富呢?
我們的數據結果顯示,控制相關變量後,性格越外向,戀愛發生比越高;相較於男生,女生呈現更大的戀愛發生比;就生源差異而言,北京的學生更可能戀愛,儘管這兩者僅邊際顯著。值得注意的是,家庭綜合社會地位對於大學生的戀愛行為並沒有顯著影響。
此外,一個有意思的發現是,對於大一學生,班級排名與戀愛發生比存在顯著正相關,即排名越後或成績越差的學生,談戀愛的概率越大。具體而言,成績每下降10%,戀愛的發生比就會增加6.75%。然而這一效應隨時間不斷縮小甚至反轉,到了大四,成績每下降10%,戀愛的發生比降低3.20%。對比性別差異,我們發現排名與時間的交互效應僅存在於男生當中,對於女生並不顯著。該發現與Fisman et al. (2006) 基於速配試驗的結果在某種程度上是一致的。即女性在尋找伴侶時更看重伴侶的智商潛能,因此男生成績的效應越發顯得重要(原來學霸才會有春天……)。
就自我效能感而言,自我效能感越強的學生,戀愛發生比越高,然而,這一效應僅存在於男生中,而對女生並無顯著影響。
按專業來看,相對於社會科學的男生而言,理工農專業男生的戀愛發生比率更低(知道為啥理工總多單身狗不?看來會修電腦不如會寫情詩呀!);相反,這些專業的女生有更高的戀愛發生比,儘管這裡僅存在邊際顯著。一種可能的解釋是專業內的性別比差異。即,對於理工農專業,男生的比例較高,男生戀愛的發生比相對較小;類似的解釋適用於社會科學專業女生的戀愛發生比較小的現象。
擇偶標準
有關戀人之間社會關係的系列問題是BCSPS第四期調查中新加入的題目,其中包括8個是否問題:「您倆是高中校友?」,「您倆來自同一個縣?」,「您倆來自同一個省?」,「您倆是大學校友?」, 「您倆讀了同一個專業?」,「您倆是大學同班同學?」,「您倆同一年進入大學?」和「您倆來自同一個社會階層?」。這些問題針對的是在調查時點正在戀愛或者已婚的大學生。圖1中數據顯示,這些大學生戀人中,有76.6%是來自同一社會階層,54.8%來自同省,49.5%同年入學,36.8%為大學校友。可見,即便是在自由開放的大學校園裡,人們也總是傾向於找與自己「門當戶對」的伴侶。這一邏輯不僅適用於婚姻匹配,也同樣適用於戀愛關係。
我們將以上這些戀人關係粗略的歸為三大類:同鄉,校友和同階層。結果顯示,北京學生找同鄉比例更高(難怪大媽們在相親角招女婿或兒媳的第一標準就是要北京土著),找校友的比例更低,然而生源地的影響在是否找同社會階層的伴侶上並無顯著差異。就家庭背景而言,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學生在找同鄉及同社會階層的戀人或愛人上沒有顯著差異,然而來自中上層家庭的大學生更傾向於找校友。進一步觀察不同階段的大學生的戀人特徵分布我們可以發現,本科生及剛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大學生找同鄉的比例更高。已經工作的大學生找大學校友或同學的比例最低,研究生找大學校友或同學的比例最高。
圖1. 戀人關係的分類統計
戀愛觀
愛情是一種抽象的複雜現象,是受社會因素影響的生理、心理和主觀情感的結合體。Knox and Sporakowski (1968) 曾提出,愛情包含兩種基本態度——浪漫主義愛情與現實主義愛情。浪漫主義愛情觀點認為除了愛情,其他不論習俗,傳統,階級還是宗教都無法成為選擇伴侶的理由;對立於浪漫主義愛情,現實主義愛情視愛情為一種平靜,可靠和安慰性的情感。基於此,我們將BCSPS調查中所用量表中的23道題目分為兩個維度——浪漫主義戀愛觀與現實主義戀愛觀。
數據顯示,不論年級,在控制了其他特徵後,女生的浪漫分數相比男生更低,相應地,其現實分數比男生更高。(難道是丈母娘效應?)。正處於戀愛中的學生的浪漫分數更高,現實分數更低(嗯,是的,愛情使人盲目…不不不,其實我一直都很清醒,清醒得看着自己的沉淪…)。戀愛次數不顯著影響大學生的浪漫分數,但是與現實分數呈正相關,即戀愛次數越多越現實。就來京前戶口而言,來自農村的學生相較於城市學生更浪漫。值得注意的是,家庭綜合社會地位對大學生的愛情觀也存在一定影響。相較於來自中下層家庭的學生,來自中上層家庭的學生更加現實。
學校類型及所學專業的影響僅在2006級學生中顯著,結果顯示,相對於非211學校的學生,他們中來自北大、清華以及人大的學生更加現實。就專業而言,理工農業的學生比社會科學的學生更加浪漫,相應地,他們的現實分數也相對較低,儘管後者僅邊際顯著(沒想到吧?理工男其實很純情的呢!)。就所處狀態而言,讀研的學生相較於本科生更加現實。
結婚意願
都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但大多數人還是不希望自己「死無葬身之地」。現實生活中,大部分的校園愛情都隨着畢業無疾而終,那又是什麼樣的因素會影響大學生戀人結婚的決定,令他們更確定對方就是自己想要白頭偕老的對象?
我們發現,有關結婚準備在性別間及不同家庭背景間不存在顯著差異。戀愛時長與準備結婚的比率呈正相關,即戀愛的時間越長,準備結婚的概率越大。相較於2008級學生,2006級大學生戀人更打算結婚:一方面他們的年齡較大,對戀愛與婚姻的考慮相對更成熟;另一方面,他們經歷了人生一大轉折——畢業,不論是選擇工作或是讀研,其未來發展相對於2008級學生更明確,從而婚姻也相對更有保障。此外,若戀人是同鄉,他們準備結婚的比率比兩個非同鄉戀人高出38.4%;就家庭背景而言,來自同社會階層的戀人比來自不同階層的戀人準備結婚的概率高出44.2%;相對於來自不同大學的戀人,相戀雙方為大學校友或同學準備結婚的概率更高,儘管結果為邊際顯著。如果同時將所構建的三個戀人關係特徵(同鄉,校友,同階層)歸入模型中,同鄉及來自同社會階層仍舊對婚姻準備起着正向影響,然而此時是否為校友同學則不再顯著,且絕對值也有所減少,原因可能在於戀人是否大學校友或同學的影響主要通過中介變量是否來自同一社會階層作用。
婚姻是結婚意願的最終體現,了解戀人的結婚意願對於研究事實上的擇偶以及婚姻匹配有着重要的意義。國內外相關文獻大多強調了匹配中教育同質性的重要性,在BCSPS調查數據中,由於調查對象為首都大學生,且絕大多數大學生與戀人相遇在大學,教育同質性顯而易見。然而越過這一表面的同質性,我們可以發現,地理以及社會階層同源的影響不可小覷,一方面,其在一定程度上調節了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這種地理上及社會階層上的同源可以維護和複製既有社會結構以抗衡浪漫愛情對原有秩序的衝擊,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未來婚姻結合的概率。
最後,我們必須要強調的是,雖然文中一直在調侃「單身狗」,但是我們並不認同單身是一種負面的標籤。說到底,戀愛與否,結婚與否,都是個人的選擇。不戀愛不代表沒人愛,不結婚也不代表不幸福。每年的春節「催婚季」和2月14日「虐狗節」又快到了,祝大家都能等到「這世上唯一契合靈魂」。
參考文獻:
Fisman, R., Lyengar, S. S., Kamenica, E. and Simonson, I. (2006). Gender differences in mate selection: Evidence from a speed dating experiment.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21(2): 673-697.
Knox, D. H. and Sporakowski, M. J. (1968). Attitudes of college students towards lov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30:638-642.
評論列表
服務特別好,而且給人的感觸也挺深的,真的可以的
如果發信息,對方就是不回復,還不刪微信怎麼挽回?
如果發信息,對方就是不回復,還不刪微信怎麼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