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家常玉這四幅幾個億的油畫作品賞析

情感導師 7754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常玉 紅衣女子 香港佳士得2013秋拍 成交價5052萬港元

作品鑑賞

「我的生命中一無所有,我只是一個畫家。關於我的作品,我認為毋須賦予任何解釋,當觀賞我的作品時,應清楚了解我所要表達的……只是一個簡單的概念。」

常玉的世界裡,沒有慷慨激昂的民族大義,也沒有憂國憂民的教育夢想,沒有輾轉騰挪的左右逢源,更沒有迎合消費主義的惡俗趣味。女人體、靜物、小動物是常玉筆下永恆的主題,他像一個夢中人,一個浪蕩子,永遠趨近於直覺、幻想、與世無爭的童心和繁華落盡的「白茫茫一片大地真乾淨」。

油畫家常玉這四幅幾個億的油畫作品賞析

此作是藝術家「粉色時期」的作品,他把人物置於單色的背景前,簡化的形態保留了人物婀娜多姿及流暢線條的特質。該作與藝術家其他描繪女性尤其以裸女為主題的畫作,互相呼應。

常玉(1901-1966)生於四川,為早期留法中國畫家,他的書畫啟蒙自父親,小時候隨趙熙學書法,其後在兄長的財力幫忙下,走上藝術家之路。他十七歲赴上海,進入私人美術學校學習,來年前往日本之後又赴法國,從此長住巴黎。常玉一生大起大落,在藝術上堅持我行我素。1966年在巴黎因煤氣泄漏去世時仍默默無聞、不被賞識。而今,西方公認他為世界級的繪畫大家。(陰山工作室)

作品資料

作者 常玉

尺寸 74×50cm

創作年代 約1930-1940年代作

估價 HKD 15,000,000-20,000,000

成交價 RMB 39,708,720 HKD 50,520,000

簽名:玉 SANYU

說明 亨利.皮爾.候謝之記錄卷標貼於畫布框背

常玉 盆中牡丹 香港佳士得2014秋拍 成交價5612萬港元

作品鑑賞

著名藝術評論家、學者衣淑凡曾將常玉譽為「中國的馬蒂斯」。 常玉,出生於中國四川的富商家庭,在機緣巧合下選擇赴法求學深造,不久便移居海外。常玉抵法後並未選擇傳統的美術院校,轉而進入當時與學院派風格大相徑庭的大茅屋學院學習繪畫。在那裡,常玉擺脫了西方正統繪畫技法的束縛,大膽探索嘗試各種自然及人體主題。 常玉是中國首批赴巴黎求學的藝術家,在其同儕(如林風眠)紛紛歸國之際,他卻選擇留在巴黎繼續學習全新且顛覆的現代主義繪畫,親歷該新興藝術風格從醞釀到發展成形,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與他同期旅法的藝術家們均選擇了西方繪畫媒介──油畫,且在風格上受到了印象主義及其衍生流派的影響。

在旅居法國的幾十年間,常玉的畫風幾經蛻變。他並不滿足於簡單的形式上的借鑑,更關注對現代風格精髓的捕捉。在藝術上的進步賦予他在繪畫主題上的獨特視角。他在不改變繪畫技法的基礎上,轉而發掘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事物的潛力。有些作品甚至受到了攝影技術以及攝影作品中的不同角度的影響和啟發。常玉的繪畫將中國傳統意象與巴黎先鋒藝術多種流派的前衛概念相融合。由於早年在中國接受的傳統藝術學習,他本人還擅長中國書法和傳統繪畫。由於收藏中國和日本藝術品在十九世紀的歐洲已蔚然成風,常玉在巴黎求學期間也很有可能再次接觸到了中國美學。這股對東方藝術的熱烈追捧對十九世紀的先鋒派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

很多藝術家如梵高,都曾受到東方美學的啟發並將這些元素注入他們的作品。 這幅作品,《盆中牡丹》(Lot 10),正是對常玉所追求的將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當代巧妙融合的完美詮釋。以中國毛筆簡單幾筆勾勒出的線條,透露出鮮明的風格,而作品的主題則是對傳統中國古典花鳥繪畫的懷念與致敬。但常玉筆下的花卉,深受西方靜物畫的影響,表現出獨特的強韌和肅靜之美。對背景自然隨意的描畫營造出類似攝影的效果,賦予作品一種凝固感。花卉是常玉最偏愛的主題之一。在其藝術生涯中,他已反覆對這個主題進行不同形式的嘗試,並賦予每幅作品獨特的意境。《盆中牡丹》是常玉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經典代表之作。

彼時,他已放棄了用明亮輕快的色彩描繪花球。作品中深沉的色調,突出的黑色輪廓,從牡丹的主幹延伸至黑色的葉片;簡潔的筆觸正是當時藝術創作的典型元素。畫中的牡丹,如題所示作為主體,鬆散地點綴其間,其縹緲輕盈的質感和厚重的整體色彩形成強烈反差。 在深色的背景上,花瓣呈現出負片效果。《盆中牡丹》正是常玉受到攝影技術影響而作的極具代表性的作品。類似的風格不僅出現在他的人物作品中,也在他後期的花卉靜物作品中有所體現。這種通過對光影對比來強調主體花卉的技法是常玉作品中的一次新的嘗試。這種對比在其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作品中變得愈發明顯。色彩和色調以及桌布上的中式花紋都是對中國古典繪畫的呼應。類似的主題在其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之後的油畫作品中多有體現。

這種獨特的樣式,以極具中國藝術美學的風格,綻放在常玉筆下的靜物花卉作品中,如《粉菊與玻璃瓶》(1930年代)和《綠底百合與花瓶》(1940年代),以及他的植物與動物主題作品中,如《白牡丹》、《黑蝴蝶與貓》(1955),和單一動物主題作品《金魚》(1930-1940年代),甚至人體作品如《花毯上的裸女》(1950年代)。而為了體現極簡主義的另外一個元素,常玉作品的構圖也開始改變。藝術家在不斷地探索如何避免無謂的細節刻畫,而將重點集中在對色彩和線條的描繪上。在這幅《盆中牡丹》中,略顯生硬瘦削的筆觸勾勒出了更加簡潔純粹的風格。在常玉以牡丹花為主題的作品中,如台灣國立歷史博物館的幾幅藏品,以及巴黎塞努博物館中的一幅於1963年購入的藏品,都體現了對這種極簡風格的探索。

而《盆中牡丹》則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透過對色調和構圖的選擇,光影對比以及簡潔筆觸的運用,常玉在畫面中營造出了一種平衡和諧之感,成就了一幅中西合璧的極簡主義作品。 根據畫布背後的標籤所示,《盆中牡丹》曾於1954年與常玉另外一幅作品《蓮花》一起在獨立沙龍上展出。該展覽第六十五輯目錄中寫道:「獨立藝術家聯盟,主張廢除入場費用及資格,旨在為藝術家提供一個自由向公眾展示作品的機會。」這個理念也是常玉的藝術理想及灑脫本性的最佳表述。

作品資料

作者 常玉

尺寸 88.2×73.7cm

創作年代 約1940-1950年代作

估價 HKD 30,000,000-40,000,000

成交價 RMB 44,278,680 HKD 56,120,000

款識:玉 SANYU (右下)

出處 現藏者之家屬直接購自藝術家本人 法國 私人收藏

文字介紹

2001年《常玉 油畫全集》國巨基金會 大未來藝術出版社 台北 台灣 (圖版,第156圖,第270頁)

2011年《常玉油畫全集 第二冊》衣淑凡着 立青文教基金會出版 台北 台灣 (圖版,第156圖,第133頁)

常玉 薔薇花束 保利香港2015秋拍 成交價5900萬港元

作品鑑賞

當常玉畫得越多而對事物的體驗越深,他便越發現那蘊含在其民族血液里的特殊性……。他知道如何以最精簡的方式,勾劃出事物中的精髓及幽默感。

-約翰.法蘭寇

關鍵性創作年代

綜觀常玉一生的創作,靜物主題橫跨近四十年,完整地陳述了風格演變的歷程,而在他創作早期最具代表意義的無疑是數量極為稀少的玫瑰主題。雖然中國將薔薇屬的植物再細分為薔薇、月季與玫瑰等,但在西方只使用「玫瑰」(Rose)表達這幾種相似的植物。常玉一生以玫瑰為主題的畫作僅有五件,三件有署明年代的作品分別為1929與1931年時所創作,跨越了這兩個藝術家生命中非常關鍵的年份,在數量上也遠少於超過五十件的菊花主題畫作,更顯得極為稀少而彌足珍貴。透過對於玫瑰主題畫作的解析,我們得以一窺常玉早期作品中的濃烈情感與創作理念,而其中最早,表現方式也最為特殊的即為此件創作於1929年的《薔薇花束》(Lot 133)。

根據常玉現有的相關著錄與出版資料顯示,目前有紀年的油畫作品最早可追溯至1929年,往後直到1965年雖一直有零星的作品記錄年代,但1929年與1931年的數量卻遠超過其他年份,也可推斷這兩年在常玉創作生涯的重要性。1929年常玉結識法國著名的文人及收藏家—亨利.皮耶.侯謝(Henri-Pierre Roché),侯謝開始擔任他的經紀人及推廣他的畫作,兩人的合作雖於1932年結束。但1931年時常玉認識了作曲家約翰.法蘭寇(Johan Franco),法蘭寇不僅與常玉結為好友,更成為他的贊助人,從各方面給予他幫助,此時常玉獲畫廊邀請舉辦個展,但亦在同年與妻子瑪素.哈祖尼耶(Marcelle Charlotte Guyot de la Hardrouyère)離異,往後常玉終其一生未曾再娶,顯示了對於這段感情的重視,或許也因此,他在1930年代之後未再創作以玫瑰為主題的作品。

「不向東山久,薔薇幾度花。白雲還自散,明月落誰家。」

-李白《憶東山二首》

「對天生的尤物我們要求繁盛,以便美的玫瑰永遠不會枯死。」

-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第一首》

除了讚頌與象徵愛情之外,玫瑰不論在東西方的文學傳統中,皆象徵了美好的事物,常玉於結婚隔年創作《薔薇花束》,除了作為他和瑪素愛情的表徵外,當時他正躊躇滿志、樂觀豁達,薔薇花的盛開亦寄託了他對於生活的美好期待與嚮往。或許因主題的特殊性,《薔薇花束》罕見地使用線條與漸層色彩勾勒粉紅薔薇與枝葉,鏤空的輪廓線中透出背景的墨黑色,仿佛賦予薔薇花束自發性光源,在漆黑背景里閃耀彰顯了自身的綻放。畫面下方的白色花瓶未有細節裝飾的描寫,平面化的造型與塊面強調了瓶身的體積感與量感,前景粉紅色的轉折將白色桌面往前延伸,與黑色背景形塑出完整的立體空間敘述。

從《薔薇花束》可見,常玉致力開拓靜物花卉的表現形式,中國傳統藝術元素及線條運用進一步為他提供創作靈感,介於輪廓與實體之間的描繪已脫離具象與寫實的框架,超越了中西美學傳統中慣用的制式規範,花朵與枝葉經過幾何化的處理,成為線條的流動與幾何元素的重組。自1921年他以寫意筆法創作《牡丹》,八年後的《薔薇花束》明顯來自於中西藝術的融合,常玉不僅以薔薇花束傳達了東方文人美學,更對靜物畫的創作明確開創了嶄新的方向及藝術高度,完全跨越西方靜物畫傳承已久的形式與藩籬,以中國傳統美學的觀點來詮釋與拓展西方現代主義,《薔薇花束》也書寫下常玉極具突破性的成就。

常玉 薔薇花束 局部

薔薇-圓滿與富貴雙全

然而,不同於常玉在一般靜物作品裡如實呈現花卉的樣貌,《薔薇花束》中的花朵與枝葉明顯經過藝術家的主觀概念化,花瓣、枝幹與葉片開放舒展,展現出以線條為主要造型語言的中國繪畫特徵。常玉自幼學習書法,在此延續了以線條為主的造型原則和表達方式,尤其以左方正面盛開的花朵為主角,中央的花心幾何化為完整的圓形,花瓣的層層包裹簡化為線條組構,物象的幾何化與符號化令人聯想起往後在1940-50年代多次出現於常玉作品中的吉祥紋樣,其來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古錢紋。

古錢紋為象徵圓形方孔的銅錢,寓意為「外法天,內法地」,古錢又稱為泉,泉與「全」音同,寓意着完備、圓滿,作為生活中常見的吉祥紋樣,反映了人們求全求備的心理。常玉在此援引古錢紋做為薔薇花的中心,除了是對於客觀物象的主觀解構外,更以中國傳統形式語言寄託了深刻的意涵,薔薇花的描寫不只是花卉的呈現,而是藝術家對於圓滿與富貴雙全的殷切期許,隨着《薔薇花束》對於傳統文化象徵的挪用首開先河,亦明確說明了常玉早在此時已對於自身文化的追求立定志向,作品中的紋樣見證了藝術家面對生活的體會與感懷,預示了往後創作中的重要脈絡。

光源與虛實關係

常玉作品中鮮少有光源與明暗的描繪,而多以色彩層次鋪陳出空間感,《薔薇花束》運用黑色背景烘托粉紅薔薇與白色枝葉,呈現常玉大膽的思考與創舉,不但進一步探討了輪廓線與實體間的關係,更在色彩的對比映襯下,首次肯定了物象與光線之間的關聯性,薔薇花朵的鏤空與枝葉的輪廓線更正式確立了常玉游離於虛實之間的創作中心思想,在靜物描繪中,若言明暗與色彩為西方着重的形式元素,則物體的輪廓線明顯來自於東方的書畫傳統,此處光源、色彩與輪廓線的結合可視為常玉真正實現中西美學與形式元素的融合,創造出另一種形式的美學架構,代表了獨特的時代意義與精神象徵。

在目前出版的文獻資料中,藝術家再也未使用類似描繪技法於其他作品,卻以此為基礎開啟往後靈感,1930年代後的《婚禮花飾》、《盆中白蓮》即以更加虛化的手法刮去輪廓或白描線條呈現虛實之間的對比。描繪薔薇的粉紅色作為畫面的主要色調,或許因此帶給他靈感以粉紅色為基礎進行對於造型和空間的探索,之後遍及人物、靜物、動物和風景等不同主題,開始著名的粉紅時期。由此可見,從外在繪畫形式與內在精神,《薔薇花束》標誌了常玉創作生涯的重要里程碑,可說獨一無二地代表他的具體成就,並從此將他的藝術生涯推向高峰。

花卉作為自我觀照

1920年代晚期至50年代間,花卉靜物一直是常玉主要的創作題材,從薔薇、菊花、蘭花、梅花、蓮花等他反覆描寫的花卉,不難聯想到中國傳統文學中這幾種植物所蘊含的豐富象徵意義。花卉與植物象徵普遍地存在於中國文化的各個面向,從兩千多年前的《詩經》與《離騷》開始,「香草」意象往往是人格情操的化身,植物演變成了一種文化符號,作為傳遞文人情感與品格的重要象徵,香花草木因此逐漸成為人格的外化形式。

常玉在作品中保留了「體物寫志」的抒情精神,從多樣瓶花與植栽的摹寫與呈現,可見藝術家對於花卉本身的形象與象徵意涵的探討,已不僅是延續西方靜物主題的傳統,或東方引自然入室的生活情趣,更是自身的寫照與情感的寄託。作品因而記載了常玉的人生歷程,相較於他在困頓生活中多寫菊花的超然脫俗、梅花的經霜不雕與蓮花的出淤泥而不染,薔薇無疑代表了他在而立之年新婚後對於自己當下生活的表達與闡述,見證他最為意氣風發的創作階段,奠定了他以主觀情感描繪物象的創作基礎,為我們研究常玉作品風格演變所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頁。

常玉 薔薇花束 局部

一脈相承的生命美學

《薔薇花束》雖是描寫靜物,但若仔細觀察畫面中描繪的花朵,則可發現常玉在此呈現了薔薇由蓓蕾、含苞待放、初綻至盛開的四種狀態,如同開花的過程片段,仿佛影射了生命的起承轉合,瓶中的花束看似靜謐的場景,卻上演了內在的生命律動,水平的桌面與暗色的背景點出靜態,花朵的開放又突顯動態,可說常玉運用了動、靜兩種層次來描寫景物意象,其間不僅是對比,更是動靜之間的相互映襯。花開花落成為常玉對於時間意識的闡述,隱含了藝術家自身的存在依據,薔薇的開放成為強烈的主觀性時間與宇宙及自我之情的表達,畫中的四枝薔薇不再是單純的靜物,花開的過程突顯了生命的本質與其暗示的時間性,觀看畫面的一瞬之間即為薔薇綻放的過程,常玉似乎已不顧慮春暖花開或秋涼雕謝的時序,薔薇花在剎那間瞬息萬變,我們亦從寂靜中看見萬變,從剎那中看到永恆,即使外在不斷生滅變化,卻在自然現象中蘊含了無限生機與意蘊。

《薔薇花束》除了揭示薔薇的象徵意義之外,常玉更從物象的動靜之間與成長過程,體察與積極思考了生命的深刻意義。倘若《薔薇花束》欲強調對於當下生命的感悟與積極面向,則常玉在1950年代後創作《青蛙、鳥、蝴蝶與盆景》中所題詩句「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可見二十餘年後藝術家心態的變化。《青蛙、鳥、蝴蝶與盆景》以客觀的角度體察萬物,描繪動物與植栽的怡然自得,已不同常玉於《薔薇花束》表露的主觀性與寄託自身的情感意圖,或許隨着歲月流逝,《薔薇花束》中生命歷程的實踐已然轉化為《青蛙、鳥、蝴蝶與盆景》物我相親的寧靜狀態,作品反映了常玉最為真實而深刻的心理狀態,與對於外在世界的感受與體悟。

常玉透過主觀的思維來觀照外境,作品呈現了直觀的靈性情感,進而轉化為特殊的審美意識,萬物動中藏有靜止的永恆,靜中亦有盎然的生機動力,他的作品之所以開拓了中西藝術融匯的新境界,在於將自然景物的變化與靜謐結合,展現萬物的生機與歸納世間的規律。《薔薇花束》在特殊主題的描繪下,成為揭示藝術家創作理念最早的關鍵作品,畫面體現他任運自在的心境與精粹的物象相融合,象徵着常玉人生境界和生命的審美意象,承上啟下奠定了往後發展的重要基礎,更是他藉由靜物探討內在與外在、虛實與動靜之間的完美結合。

作品資料

作者 常玉

尺寸 73×50cm

創作年代 1929年作

估價 咨 詢 價

成交價 RMB 48,498,000 HKD 59,000,000

出版

《鄉關何處常玉的繪畫藝術》國立歷史博物館 台北 台灣 2001年

(圖版,第41圖,第88頁)

《常玉油畫全集》大未來藝術出版社 台北 台灣 2001年

(圖版,第81圖,第188頁)

《常玉油畫全集 第二冊》 財團法人立青文教基金會 台北 台灣 2011年

(圖版,第81圖,第125頁)

《常玉─中國現代主義藝術的先鋒》耿畫廊 台北 台灣 2013年(圖版,第88頁)

款識:玉 SANYU 1929(右下)

來源

法國 巴黎 昂利皮耶侯謝

路德邁 巴黎 1997年4月28日 編號 314

法國 巴黎 私人收藏

常玉 藍色辰星 (菊花與玻璃瓶) 香港佳士得2015春拍 成交價8188萬港元

作品鑑賞

自二十年代末期,常玉因受到藝術贊助人侯謝的委託,創作了一系列的銅刻版畫,便對極簡的線條美感所吸引,畫面上留白的空間與陰陽的對應關係,意外地對他在油畫創作上有了突破。「白」在中國則代表着純粹,是意識的全然轉化,而墨黑及素白在中國的繪畫美學上則是最能表現純粹原始的自然之源,在中國傳統水墨畫中所謂的「墨分五彩」,指的便是墨色在素白的畫面上所展開的是無限的心靈空間。而他幼年熟練書法,熟稔線條用法,以「書寫」抒意心中情懷,自成「法度」線條用筆,線條是常玉繪畫的靈魂,也是用來支撐花朵的支架,力透錦菊的瓣脈。猶如唐代歐陽洵《用筆論》中所為「徘徊俯仰,容與風流,剛則鐵畫,媚若銀鈎。」畫中線條的每一落筆,盡顯剛健柔美,引領花朵姿態形成枝椏,剔透的銀線則勾勒粉嫩白菊將之轉化透虛為實,除了對應「墨分五彩」的虛實轉化外,並有意識地撫媚錦菊使之搖曳生姿,牽引觀者視線,成為畫中靈魂、視覺中心。

除此之外,常玉的用筆特殊,以枝椏為實線,分層墨線,第一層打底,迭上第二層枝葉則加強視覺效果,在墨色氤氳中表現出枝葉伸展的微妙動態。與之虛實相應的花 線條則化虛為實彷若銀線,以油畫筆尖透開顏料彷佛墨筆中的飛白效果,反客為主引領觀者視線,賦予立體觀感。

常玉作品中的光影表現也常使人感到玩味,有別於西方直觀的光影表現手法,常玉以體現東方人文墨暈方式,讓瓶中菊花自幽暗背景中自體發光,猶如清朝八大山人之語「渾屯中放出光明」,利用大自然空氣中富含水氣的藍色油畫顏料,恪守東方水墨氤氳技法,讓環繞在枝椏旁的藍色水氣形成氤氳光體,自然成為畫中光體來源。八大山人擅以黑墨描繪動態中的鳥禽,在黑成一氣的墨色中以墨色氤氳表現耳目口鼻以及四肢伸屈的微妙動態,常玉則刻意使用藍色背景讓空氣中透含水氣,在幽藍層次中發出藍光。西方自文藝復興以來,以舞台式的光影表現方式展現畫中主體,二十世紀初印象派則隨着日照變化顯示光影的階段不同。常玉身處西方,卻選擇藍色精心布置一道暗夜風景,反覆着以靛藍包覆枝葉製造幽暗光源。

若以實體光源投射畫面反而無法端詳細節,在幽暗靜謐處則可細探光源,其為獨特式的常玉畫作,未曾於西方重視科學、邏輯及透視的繪畫表現方式見之,在華人藝術家中,則是首位用以油畫顏料展現水墨氤氳的畫家,運用中西創作技法臻至純熟,在當今東西畫作之中並無第二人。豐富的生命歷程及豐盈的創作經驗讓常玉擁有獨特的畫作展現方式,二十世紀初前往法國,時處印象派、野獸派、立體派以及超現實主義等畫派興盛之時,常玉的畫作在空間、造型上巧妙處理,完成超越現代的美麗畫作,成為獨樹一幟的東方人文畫家。畫作枝葉縱橫交錯,枝椏錯置無法分辨前後,常玉將之交網如織形成一環體空間,而本該往上生長的葉脈與挺立而生的銀菊逆向生長,繼而凸顯銀菊的綻放張力。

畫面加之呈現多重繪畫語彙,不着地的瓶內枝椏彷佛點地躍起,加上環體空間因而延展菊枝,綻放花蕊,充滿豐沛的生命張力及動感,是常玉畫作默語而出的超現實表現。綻放的枝葉向左右延展舞動姿態,與寬口曲瓶相互對照,形成三角環體與三角錐體的對應,內蘊幾何形體展現抽象美感。 常玉無疑是二十世紀初躍上國際舞台的華人畫家,他的畫作經常給予觀者雋永韻長的淨度與純度,猶如瓷瓶上的釉描創作又如質樸的木刻版畫,竭力低限顏色、線條、造型,卻豐盈觀者在視覺及心靈上的感受,忠實反映少即是多,虛實相照的東方哲理。

除了恣意暢遊於他的油畫技巧外,作品並給予觀者物我共生,天人相應的東方哲思。「虛實相照」是《藍色辰星(菊花與玻璃瓶)》(Lot 13) 的作畫法度,在光線、空間以及線條上互相對應,取得自然和諧及平衡。《藍色辰星(菊花與玻璃瓶)》是常玉為數不多的「藍色」畫作,細究他的創作生涯,藍色時期畫作多創作於1950 年代,作品件數為數不多,彌足珍貴。畫中唯一面對觀者的花朵是常玉刻意留予與觀者的對話橋樑,彷若吸引觀者駐足流連這幅自幽暗中發出光明,如月光下的幽藍湖水,又似布滿星際的暗夜,劃破寂靜天際,閃閃發光。

作品資料

作者 常玉

尺寸 75×92cm

創作年代 1950年作

估價 咨 詢 價

成交價 RMB 65,585,880 HKD 81,880,000

款識: 玉 SANYU(右下)

常玉 瓶菊 山東春秋2013秋拍 成交價20616萬元

作品鑑賞

常玉,本名常有書,1900年出生於四川順慶(南充市)的富商庭,1910年即與趙熙習畫,長於書法的他,1917年入上海美術學校就讀,1919年常玉與徐悲鴻、林鳳眠以留法勤工儉學的方式前往巴黎,並於1919年赴日時在東京展出其書法作品,而獲當地雜誌刊載推薦。常玉自20歲 (1920年)赴法勤工儉學到巴黎,1921年與徐悲鴻、張道藩等留法學生組織「天狗會」。至67歲辭世,大致都住在巴黎。此後,他的作品經常在沙龍及各大畫廊展出。1938年他曾短期回中國,接着轉往紐約,在該地生活了兩年。並於1948年在紐約現代美術館展出作品。該館同時印行「瓶花」的彩色明信片。1948年返回法國,直至1966年逝世於巴黎。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收藏常玉40幾幅油畫巨作,曾於1978起定期舉辦他的回顧展及學術研究,藉此宣揚他有20世紀中國美術史的成就。

常玉一生都極為坎坷,他畫的畫根本就賣不出去,為了藝術理想,他又不去按世俗的觀點而創作,以致他在蒙巴那斯的家中被煤氣熏死的時候,仍然是一貧如洗。常玉至今雖然不為國內人所熟知,但他在台灣,在法國以及歐洲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賞識。常玉是中國的莫迪利阿尼式的人物,生前潦倒而死後榮光。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常玉本想去台灣辦個展,幾十幅有代表性的作品提前運抵台灣,但是因為簽證時護照問題未能成行。這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常玉的許多代表性作品都被留在了寶島,成為當代人了解這位繪畫大師的心路歷程的重要憑證。

常玉的靜物作品是他內心世界的一面鏡子,畫中的花朵大都孤單無力,殘花敗韻、強撐姿色,像失去母親的孩子般孤單寥寂,無依無靠,直叫人有「殘月伴秋寒,冷冷清清」的淒涼感。

常玉 瓶菊 局部

常玉 瓶菊 局部

常玉 瓶菊 局部

作品資料

作者 常玉

尺寸 51×40cm

創作年代 1940年作

估價 RMB 6,000,000-8,000,000

成交價 RMB 206,160,000 HKD 261,292,776

簽名:玉SANYU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3-13 15:03:36

挺專業的一個情感機構,我一個朋友在那裡諮詢過,服務很貼心!

頭像
2024-03-01 07:03:40

如果發信息,對方就是不回復,還不刪微信怎麼挽回?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2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