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戀愛關係從未像今天這樣重要

情感導師 7687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半個多世紀前,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寫道,愛需要「自製,專注,耐心,信念,以及不自戀」。在今天看來,這樣的說法多少有些不合時宜。畢竟,相比曾經的愛是持久忍耐,人們似乎更願意相信愛的無常。儘管愛仍舊是大部分人心中的隱秘渴望,但對於沒時間沒精力戀愛的當代人來說,與其為愛受傷,不如跟着感覺走,哪怕這感覺稍縱即逝。

意大利電影《夜》(1961)劇照。

為什麼我們越來越不相信愛,也越來越難以維持愛?不同學科的學者們對此有過許多說法。但歸根結底,它與我們對愛的理解有關。在《愛的旅程》一書中,作者喬納·萊勒認為,我們相信愛的無常,是因為我們過分關注愛情中的激情,而忽視了更為日常的依戀。

萊勒回顧了科學研究與文化思潮中有關愛的演進歷史,試圖探索愛如何形成,又如何塑造了我們?為什麼我們不斷失戀,又不斷戀愛?最終,她回到了一個聽上去有些老生常談的觀點:愛之所以有意義,是因為愛不會消失。

長期戀愛關係從未像今天這樣重要

下文經出版社授權節選自《愛的旅程:如何建立與保持長久的親密關係》一書,摘編有刪節,標題為摘編者所起。

原文作者|[美]喬納·萊勒

摘編|青青子

《愛的旅程:如何建立與保持長久的親密關係》,[美]喬納·萊勒著,徐英譯,中信出版集團,2021年10月。

01

長期戀愛關係從未像今天這樣重要

1838年7月,查爾斯·達爾文用鉛筆在一封信的背面胡亂畫着,考慮他要不要結婚。他在紙上劃了條線,一邊寫「結婚」,一邊寫「不結婚」,他把結婚和不結婚的利弊都列了出來。(達爾文在紙的最上方,寫下「這是個問題」幾個字。)結婚有明確的好處。達爾文提到結婚可以有孩子(「如果上帝歡喜的話」),對健康有好處,家裡會更乾淨,還會有個「形影不離的伴侶」(老來伴)給自己帶來快樂。他在紙上寫道,「不管怎樣」,有個妻子,可能「比有隻狗強」。

但是,他列出的結婚的壞處更有說服力。隨英國海軍「貝格爾號」軍艦環繞世界科學考察5年,達爾文習慣了自由自在的生活,不喜歡被束縛。達爾文指出,單身的好處包括,「想去哪裡去哪裡,很自由」,「晚上可以讀書」,而且沒有「壓力和責任」,更籠統地講,他可以過一種沒有婚姻枷鎖限制的生活。在這封信的正面,他把自己的真實感情清楚地寫了出來:「要是每天都得陪妻子散步的話,我還怎麼工作?嘿!結了婚之後,我學不了法語,去不了歐洲大陸,也不可能去美國或乘坐熱氣球升空,不可能一個人在威爾士旅遊。」達爾文指出,人們期待的最好的婚姻生活是像「快樂的奴隸」那樣的生活,陷入婚姻的枷鎖之中。

但是,達爾文後來還是結婚了。在他列出結婚和不結婚利弊幾個月後,他向表妹愛瑪·韋奇伍德求婚了。儘管達爾文的求婚讓愛瑪很驚訝——她給嬸嬸寫信說她「一整天都感到被幸福沖昏了頭」——但她還是馬上答應了求婚,這讓達爾文更加驚喜。(他們的家人倒不是很吃驚,因為達爾文的姐姐一年前剛與愛瑪的哥哥結婚。)達爾文為什麼結婚?他列了那麼多單身的好處,為什麼又向表妹求婚呢?沒有人知道答案。達爾文本人可能也不知道為什麼。但是,當時這位年輕的科學家意識到了婚姻的昂貴代價——無限的麻煩和花銷——與長久的愛帶來的好處分不開,他想象有個「美麗溫柔的妻子坐在沙發上烤着火、讀着書,也許還聽着音樂」。他大膽地賭婚姻值得冒險,親密關係中的讓步最可能帶來「純粹的美好的幸福」。達爾文說得對嗎?

查爾斯·達爾文。

我先講一個大家都意想不到的事實:長期戀愛關係從未像今天這樣重要。有一個簡單的原因:我們固定關係外的社交網絡在不斷萎縮。(儘管人們通過臉書「交友」,但社交網絡還是在不斷萎縮,可見網絡生活多麼令人擔憂。)亞利桑那大學和杜克大學的社會學家米勒·麥克弗森多年來一直在研究這些正在變化的社交習慣。他的一項研究試圖複製1985年對1531個美國成年人進行的面對面調查。這個調查提出了這個問題:「多數人會不時地跟他人聊重要的事。過去的6個月中,你都跟誰聊過重要的事?」

2004年,麥克弗森等人研究了新的調查對象,問了他們同樣的問題。他們得到的結果與1985年的研究結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涵蓋幾乎所有類型的人際關係的調查中,受訪者稱他們的密友很少。1985年,有26.1%的受訪者稱他們會跟「群體成員」(比如教友)聊重要的事;但在2004年的研究中,這個數字只有11.8%。1985年,有18.5%的受訪者稱他們會跟鄰居聊重要的事,但在2004年的研究中,這個數字下降為7.9%。甚至受訪者朋友的數量也大幅下降,定期跟朋友傾訴的人數下降了約23%。

其他研究也得出了類似結論。比如,社會學家羅伯特·普特曼根據美國恆美廣告公司生活方式調查問卷的數據指出,20世紀70年代,已婚夫婦每年在家招待朋友的次數平均約為15次;20世紀90年代,招待次數下降為8次,「不到20年下降了45%」。

朋友圈越來越小——我們該如何應對這種情況?具體方法是,我們要比以前更依賴我們的愛人。受訪的美國人說自己很少跟朋友、同事、兄弟姐妹、父母或鄰居談論生活問題,但是他們跟配偶談得要多一些。(說配偶是自己「唯一的密友」的受訪人數在1985年和2004年間增加了約一倍。)社會學家說,我們越來越依賴愛人的支持和建議,我們「主要的交流對象」經常只有一個人。

電影《愛在黎明破曉前》劇照。

社交網絡萎縮帶來了明確的風險,我們完全依賴於某個人的愛和支持。美國的高離婚率——最近30年來徘徊在35%到45%之間 ——說明,完全依賴於一個人的愛和支持可能會有點兒輕率。一個人生活難道不是更安全些嗎?多一些自立的習慣不是更安全些嗎?蒙田曾經將婚姻比作鳥籠:「外面的鳥很想進去,裡面的鳥很想出來。」

當然,完全依賴於一個人的愛和支持也有好的一面,不管跟以前哪個時代的夫妻關係比,現代婚姻中的夫妻關係都要更緊密些。而且,現代夫妻的愛穩定持久:他們跟自己最好的朋友(也就是配偶)定期做愛。

真正幸福的婚姻到底占比多大,這個很難計算。最近有一項研究發現40%結婚10年以上的夫妻仍然「深愛」着彼此。這種持久的婚姻關係明確反映出了前所未有的人際關係情況。密蘇里大學心理學家克里斯蒂娜·普羅克斯最近對93項研究進行綜合分析後發現,最近幾十年,幸福婚姻帶來的回報越來越豐厚,相愛的夫妻雙方「個人健康情況」都得到了大大的改善。20世紀70年代以後,婚姻幸福使夫妻雙方的整體生活滿意度增加了一倍。婚姻是賭博,我們是在瘋狂地下賭注。不過,這個賭要是打贏了,生活中就再也沒有比婚姻更美好的東西了。

02

依戀模式定義了夫妻關係

1985年7月26日,當時還在丹佛大學工作的心理學家辛迪·哈贊和菲利普·謝弗在丹佛的《落基山新聞報》上刊登了一份問卷,這份問卷對科學家眼中的愛戀進行了重新定義。這份問卷很長,共有95個問題,主要關於個人「最重要的」人際關係。很多問題涉及親密關係的細節,如「你是因為性愛上了你的愛人嗎?」「你多久會有一次強烈的嫉妒的感覺?」問卷上最重要的部分是讓受訪者回答一下哪種描述最準確地說出了他們對愛的態度:

選項一:我感覺與人親近比較容易,不管是我依賴他們,還是他們依賴我,都讓我感到舒服。我不總擔心被甩,也不怕別人跟我太親近。 選項二:我感覺與人親近有點兒不舒服,我很難完全信任他們。有人跟我太親近我會緊張。我的愛人常常想讓我跟他更親密,但我會感覺不舒服。 選項三:我發現別人不願像我想要的那樣親近。我經常擔心我的另一半不是真的愛我或者不想真的跟我在一起。我想完全跟對方的生活融在一起,這個想法有時會把他嚇跑。

哈贊和謝弗想從依戀角度重新定義成年人的人際關係。哈贊和謝弗讓報紙讀者勾選其中一個選項時,實際上是在讓這些讀者選擇一種依戀類型,把他們歸入以前針對12個月大的孩子所分的依戀類型中。(選項一代表的是安全型依戀關係,選項二是迴避型依戀關係,選項三是反抗型依戀關係,或哈贊和謝弗所稱的焦慮/矛盾型依戀關係。)哈贊和謝弗在分析了620份答卷後發現,成年人依戀類型的分布與愛因斯沃斯發現的嬰兒依戀類型的分布差不多——其中,一半以上的受訪者屬於安全型依戀,餘下的全是迴避型和焦慮/矛盾型依戀。

電影《愛在午夜降臨前》劇照。

這個統計結果並不是偶然的。哈贊和謝弗認為,依戀的不同類型反映出人們在親密關係上有天然的差異性,依戀類型似乎總是可以用人的基本性情和情緒來定 義。多數夫婦都強調他們兩人之間的愛帶給彼此好處,對方讓自己放鬆下來並幫助自己解壓。(這通常是安全型依戀的表現。)一些受訪者則稱,他們不希望夫妻之間的關係太過親密,對方太過親近時自己就想逃開。(這絕對是迴避型依戀。)有的受訪者則稱,他們根本受不了夫妻之間任何形式的分離,他們愛嫉妒,喜歡黏人,總擔心對方會離開自己。(這是焦慮/矛盾型依戀關係的表現。整體而言,與男性相比,女性更容易出現焦慮/矛盾型依戀的情況。)每一種依戀類型都很獨特,是夫妻關係在婚姻某個特定階段的一種表現,依戀理論揭示了依戀關係分類背後的原因。當愛情來臨時,成年人變成了會說話、持有信用卡的嬰兒。

一旦開始從依戀理論角度看待愛情,成年人與嬰兒的相似點就好像更明顯了。像母嬰依戀一樣,剛剛開始熱戀的人會幾個小時膩歪在一起,避開別人,保持身體接觸,低聲軟語,相互摟抱。鮑爾比將其稱為「尋求親近」,成年人將其稱為「約會」。戀人會拉着手,看着彼此,用「甜心」、「寶貝」等用在孩子身上的愛稱來稱呼彼此。戀愛中的男女的大腦甚至都分泌了相同的化學物質:讓人親熱和連接的激素——催產素。催產素在女性餵奶和夫妻做愛時會在大腦中大量分泌。

依戀類型對夫妻關係的影響非常顯著,安全型依戀關係的夫妻一直表示對婚姻很滿意,他們的婚姻往往更持久(平均婚齡為10年,非安全型依戀關係的夫妻婚齡在4.9—6年之間),離婚率也更低。這些安全依戀型的夫妻關係親密,經常做愛,即使在「關係緊張」的時候也不會離婚。

安全型依戀的妻子更願意談論自己的焦慮,比如,她們會描述經過走廊時看到了什麼以及她們身上發生了什麼。安全型依戀的丈夫聽完妻子的話後,會對妻子說些安慰的話,做些安撫性的身體接觸,這些都有助於讓不安的妻子平靜下來。相較而言,迴避型依戀的妻子可能會壓抑自己的不安,也不會跟丈夫說自己的不安。她們越是不安,就越不願意從丈夫那裡尋求安慰和支持。

時間久了,夫妻每天的互動積累下來,會使二人之間慢慢形成一些行為模式,這些行為模式定義了夫妻關係。夫妻在危機時刻若能相互扶持,關係會變得越來越好,也會變得越來越緊密。但是,如果缺乏這種扶持,夫妻關係往往會變差。鮑爾比指出:「我們的生命旅途(不管旅途有多長)中,如果一直都有依戀對象給予我們安全的港灣,那麼我們一輩子都會感到自己是最幸福的人。」

電影《愛在午夜降臨前》劇照。

這麼看待成年人的依戀比較奇怪。多數人一想到愛情——當我們跟着唱一首西部鄉村歌曲的副歌時,讀一本愛情小說時,甚至在回想自己的婚姻的時候——就常常認為,自己的婚姻跟自己幼年時期的情感需求沒有什麼關係。孩子需要人安慰、需要人照顧,成年人渴望對他人有吸引力、對他人有情慾。我們想墜入愛河,而且希望一直在愛河裡徜徉;我們想陷入熱戀,而且希望熱度一直不減。

但是真相令人傷心:激情會消退。哈贊和謝弗所制的這張圖總結了成年人的依戀關係會隨着時間的推移發生變化。性慾易變,並且不太穩定。在典型的夫妻關係中,結婚之初,夫妻二人的性慾最強。如果愛情是個物理方程式,那麼,性慾是雙方進入婚姻的最初動力。但是之後,性慾開始消退。我們會變胖,在不該長毛的地方長了毛,不再憋着屁。原來讓我們瘋狂的身體部位現在只是好玩,這還是在我們有做愛心情時候的感受。哈贊和謝弗幽默地指出:「如果性慾的確是很多成年人進入婚姻的最初動力,那麼,婚姻滿意度下降就是不可避免的。」

03

愛不是感覺,而是行動

導致婚姻滿意度下降的原因顯而易見:習慣化。(肉體上的快樂變得無趣。)尋找新的性交姿勢可能會延緩厭煩的出現,但是我們最終會用完所有的性交姿勢。可以探索的皮膚總共就那麼多,不是嗎?婚姻關係要持續下去的話,夫妻雙方就要不斷加強「同伴式愛情」,來彌補欲望和激情的持續減退。「同伴式愛情」一詞由伊萊恩·哈特菲爾德和威廉·沃爾斯特首先定義,指的是「我們對跟我們的生活羈絆很深的那些人的愛」。「激情的愛先於同伴式愛情發生」,「依戀總是始於強烈的情感衝動」,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心理過程。激情之愛讓我們「執子之手」,同伴式愛情則讓我們「與子攜老」。

同伴式愛情這種心理過程很複雜,也非常神秘。不過,我們可以通過對大腦做細緻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看出同伴式愛情產生的基礎是什麼。最近,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比安卡·阿塞韋多在其主持的研究中,讓17個處於「長期強烈」愛情中的人(這些受試者婚姻幸福,平均婚齡是21.4年)一邊做腦掃描,一邊觀看其配偶照片及其好友和熟人的照片。這項研究最大的發現是關於同伴式愛情的:某些腦區的腦活動(比如蒼白球和黑質)增加。母嬰依戀實驗中也出現過這種情況。

腦活動增加非常奇怪,因為這次研究中受試者看的是其配偶的照片,而不是母親的照片。研究人員指出,這一結果顯示,「人身體裡有一個基本的『依戀體系』來調整人類尋求親近的行為,這個依戀體系使得婚姻關係與親子關係具有相同的生物學基礎」。可見,所有持久的愛都是由相同的神經系統引發的。

電影《愛在日落黃昏時》劇照。

持久的愛還會帶來依戀關係里的同調現象。父母與孩子心靈相通,父母跟孩子一起玩的時候,動作十分相像,就像是一個人。處於長期婚姻關係中的成年人身上也有類似的同調現象。最近一項研究發現,已婚夫婦之間的免疫系統非常相似,他們體內變異的細胞比同一調查群體中的陌生人少50%。這可能不太能讓人相信——愛竟然改變了人體組織!但是,當你發現一個10秒鐘的吻可以交換1000萬到10億個細菌時,你就會相信了。這時,你會相信愛的力量竟然這麼大。一天天過去,一次又一次的親吻,相愛的男女最終進入婚姻的港灣,他們眼裡沒有別人,只有相愛的彼此。

壞消息是,人們在婚姻中並不容易做到始終如一。持久婚姻里的夫妻能夠逃脫習慣化的魔咒,不是因為偶然的運氣,或是因為大腦哪裡出了小問題;夫妻關係持久,是因為夫妻雙方「努力」讓婚姻持久。

「Wedlock」(婚姻)這個詞源於古英語,「wed」表示「承諾」,「lac」表示「行動」。依據這個構詞法,婚姻意味着要對持續的行動做出承諾。

艾里希·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一書中告誡讀者:「期望得到簡單的愛的指導的人,讀這本書會感到很失望。」 他指出,愛需要具備以下品質:「自製,專注,耐心,信念,以及不自戀。」弗洛姆說,愛「不是感覺,而是行動」。

《愛的藝術》,[美]艾里希·弗洛姆著,劉福堂譯,99讀書人 | 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年11月。

那麼,有哪些事我們必須去做?很多小事。有時,愛需要夫妻中有一方充滿愛意地撫摸另一方,或說點兒溫柔的話。(婚姻幸福的夫妻快速親吻或隨機讚美等正面互動行為與負面互動行為的比例是5∶1,但即將離婚的夫妻的正面互動行為與負面互動行為的比例接近1∶1。)有時,愛意味着夫妻一起幹家務,或平分家務。(妻子感覺大部分家務活都得自己乾的時候,就會對婚姻不滿意,而且容易抑鬱。)夫妻激烈爭吵時,愛需要夫妻雙方都暫停爭吵,看向對方,讓自己跟對方保持面對面。(有一項研究,跟蹤研究了一些已婚夫妻長達6年之久,結果發現婚姻持久的夫妻爭吵時,他們的身體轉向對方的次數是離婚夫妻的 2.5 倍。可見,身體姿勢有助於避免爭吵升級。)有時候,愛意味着夫妻雙方要留出親密相處的時間,不會連坐下一起吃晚餐或長談的時間都沒有。(2008年來自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的學者的縱向研究指出,婚姻滿意度與夫妻「共享的休閒時間」的長度緊密相關。)

這些看起來不起眼的舉動和老套的習慣,是成年人依戀關係的基礎。如果想讓依戀關係持久,我們必須付出努力。治療師丹妮爾·懷爾認為:「選擇配偶就是選擇了一大堆問題。」懷爾的意思是說,在多數婚姻里,夫妻雙方分歧不斷,而且這些分歧永遠沒有解決方法。(一項針對夫妻爭吵的研究指出,只有不到1/3的夫妻爭吵有實際解決辦法,餘下69%的夫妻爭吵都跟「夫妻雙方的性格差異或需求差異有關。性格和需求是『自我』這一核心概念的基礎」。)而且,夫妻爭吵沒完沒了,永遠沒有贏的一方!並且這種爭吵常常停不下來。就像結婚時兩人承諾的那樣,夫妻也需要一直去愛他們之間存在的問題。

依戀理論的語言不怎麼浪漫。研究人員用「依戀關係」這個詞描述成年人之間的愛,激情似乎只是依戀關係中的序曲。他們不用「感官感受」這個詞,而是用「尋求親近」和「分離痛苦」這種詞來代替。這種愛不是好萊塢電影裡強烈的欲望或尼古拉斯·斯帕克斯小說里命中注定的相愛,而是日常生活中實實在在的愛——穿法蘭絨睡衣的那種簡單的愛,而不是穿蕾絲內衣的那種複雜的愛。

電影《愛在午夜降臨前》劇照。

不過,臨床用語容易引起誤解。依戀理論的重要性在於,它在探討安全和安慰需求的同時,也幫助人們了解了依戀需求的持久性。鮑爾比發現的一個悖論解釋了依戀理論為何非常重要:如果孩子屬於安全型依戀關係,他們就會遠比其他孩子更願意去探索世界、去冒險,並且更喜歡新奇的東西。我們如果有一個安全港灣,就會更好地處理那些不安全的情感。

這個原則也適用於成年人,這也許讓人有點兒驚訝——成年人如果擁有安全型依戀關係,就會更願意跟隨依戀對象一起去闖世界,也信任依戀對象帶着自己去探索新世界。也許你會跟着依戀對象去上舞蹈課,品嘗他做的晚餐或聽他告訴你漫威漫畫有多好看。重要的是,依戀關係也是新奇的源泉,依戀關係帶給我們的安全感可以讓我們去嘗試自己以前從未嘗試過的東西。

本文經出版社授權節選自《愛的旅程:如何建立與保持長久的親密關係》一書,摘編有刪節,標題為摘編者所起。原文作者:[美]喬納·萊勒;摘編:青青子;導語部分校對:劉軍。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9-26 12:09:55

在你們這裡學到很多愛情觀和人生觀。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

頭像
2024-05-24 10:05:05

發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還是不回怎麼辦呢?

頭像
2024-05-15 21:05:16

如果發信息,對方就是不回復,還不刪微信怎麼挽回?

頭像
2023-12-19 07:12:31

老師,可以諮詢下嗎?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4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