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主這就錯了,即便是完全不談道德,也有很多的理由會讓你在決定離開現任之前思索再三。首先,我想你肯定是想找到和自己真正「契合」的人,而不是浮於表面,對不對?那就要需要考慮以下幾個可能會干擾你判斷的效應:
替代效應(Replacement Effect)
在創新領域,一般我們稱大公司為現任(Incumbent),而小公司為進入者(Entrant)。同樣的情況下,小公司在產品和技術方面創新的積極性和投入比例,往往要比大公司要高。為什麼呢?因為大公司搞創新,是革自己的命,相當於自己把自己的產品給取代了——尤其是在小公司沒有成功的新產品的情況下,大公司自己取代自己並沒有任何市場份額上的提高,反而還需要支出一筆巨大的研發費用。而小公司則不然,小公司如果研發不出來,是無法和大公司進行競爭的,或者壓根就無法進入這個市場。也就是說,因為小公司有取代大公司上位的潛在可能,所以其動機更強,會在研發(琢磨對方心理?)上表現的更加的優異。這個稱之為替代效應。
有句戀愛中的俗話叫做『不要相信在野黨的承諾』,其實話糙理不糙,說的是同樣的道理,因為這種潛在取代的可能性,所以即便是同樣的兩個真實和你契合度差不多的兩個人,進入者會更有動機和你表現的更加契合。所以如果只看表面的契合度,那麼很可能你放棄的是真正和你更加契合的現任,而選擇了其實不那麼匹配的進入者。而一旦進入者成為了現任,那麼同樣的邏輯也會應用在對方身上,對方不會像進入者的時候那樣表現的如此契合。到時候求助於經濟學也沒有辦法,畢竟你的行為很可能已經成為了不可逆轉的承諾(Irreversable Commitment)。
2. 棘輪效應(Rachet Effect)
棘輪效應命名來自於計劃經濟時代,那些效益比較高的工廠,下一年發下來的生產計劃就會比較高,以至於效益高的工廠反而更忙更累,效益比較差的工廠落得清閒。所謂棘輪,就是帶倒刺的齒輪,能進不能退。
生活中的棘輪效應通常發生在穩定的情侶和夫妻之間。因為「戀人如何對待自己」這件事情本身存在一定的粘性——就像公司給員工的待遇一樣,如果待遇一開始比較差,慢慢不斷變好,那麼員工會一直很滿意;而如果一開始標準就很高,那麼之後稍微不好,員工就會抱怨。這就是棘輪效應——人的消費、待遇、享受等等都是可上不可下的。
顯然,長期相處的夫妻之間,也存在着這種棘輪效應,因為長期相處,很難做到長期不斷增加——或者說長期保持高水準都很困難。就算是如此,如果一個人對你的態度是持之以恆的好,那麼久而久之,就不會覺得好;所謂「久居蘭室不聞其香,久居鮑市不覺其臭」。而遇到的所謂更好看,更優秀更匹配的人,往往還處在上升期,所以滿意度自然較高。
所以當決定離開現任之前,要想想自己現在覺得現任沒有進入者好的地方,是不是因為棘輪效應——並且還要預料到,當進入者成為新的現任之後,同樣會出現棘輪效應。
3. 逆選擇(Adverse Selection)
戀人相處的過程,一般來說是相互了解的過程,而自己和現任之間的了解,通常是大於自己和新認識的「知己」之間的了解。也就是說,對方和自己如此「契合」的目的是什麼,其實並不是那麼清楚。是真心還是假意,是有所圖謀還是情不自禁?因為進入者總是會根據自己的私人信息,選擇對自己更有利的策略,而現任則受制於信息的透明,無法採取這種策略,故而進入者所表現出來的好看、優秀和價值觀的匹配可能僅僅是一個策略性的行為,而非真實。 這就是因為信息不對稱所造成的逆選擇的情況。
當然,現任和進入者的博弈可能還有很多,我以上只是舉了自己想起來的例子。對於一個假想的,完全理性的人來說,當充分考慮了各種策略性因素之後,當然是可以「來去自由」的。但是人總是容易「短視」和「有限理性」的,那麼如何在這種情況下,用一個外力來幫助人們提高自己決策的正確度呢?
接下來我們要談道德了,因為這種外力就是道德的作用。我一直認為,現實世界中的道德不是孤立而靜止的存在的,其背後很可能有切切實實的利益上的因素使之成為大家公認的道德穩定下來。比如「對現任的承諾和責任感」就是其中之一。表面上看,道德是對個人決策的約束,是束縛了人們的自由選擇的「綁架」,故而是不好的;但是如果這個所謂的自由選擇,因為人們短期的行為非理性,從長期來看並不是「正確」的呢?
所以題主不要動輒說道德綁架如何如何,因為所謂道德綁架在這裡很可能就起到了「以偏糾偏,以毒攻毒」的作用,就像張三丰所說的:順為凡,逆為仙,只在中間顛倒顛。人們在道德約束下做出的短視的行為,可能兩種扭曲相互抵消了大部分,從而恰恰更加的接近長期的、真正的最優選擇。
評論列表
現代年輕人的情感問題很多,需要這樣的情感諮詢師,很專業
如果發信息,對方就是不回復,還不刪微信怎麼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