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陽丨清華大學
【導讀】每到假期節慶,年輕人們避不開的,就是家長親友的各種「靈魂拷問」。而比這些拷問更需要追問的是:在大學裡,究竟應當做什麼?大學能帶給學生什麼?學習的目的又是什麼?甘陽教授在這篇採訪中談到:年輕人不要困在校園裡,要多出去走走,看到世界是開闊的;也別被眼下濫用的「內卷」所影響,一個人為了感興趣的知識而去努力學習,是理所應當的;在大學裡談戀愛是美好的事情,談戀愛本身是非理性行為,不能用理性甚至是用理工科思維去計算戀愛;要多樣閱讀,在閱讀中培養思考的興趣和能力,讓讀書「樂」起來;要在閱讀和中深入理解自己的文化和世界。他還指出,當前的世界還是一個西方文明主導的世界,但我們國人至今對西方的理解非常膚淺。他希望年青一代能深入地認識西方,而不是盲目崇拜或膚淺貶低式地談論西方。本文轉自「雅理讀書」,是清華新雅書院對甘陽老師的訪問,為便於閱讀,有所刪編。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供諸位讀者思考。
我希望大學生能深入地認識西方,而不是盲目崇拜或膚淺貶低式地談論西方。--甘陽
▍大學生活:內卷?快樂?談戀愛?
問:最近有關「內卷」的討論非常熱烈,我們今天應該怎麼去面對快節奏、高競爭的生活?
甘:我懷疑「內卷」這個詞現在可能有點被濫用了。我這學期幾次在課堂上說,刻苦學習是做學生的本分,這不等於「卷」。同樣,學生考試希望考出最好分數,這也不是「內卷」,這太正常了,難道要學生考試都爭取最低分數嗎?真正的「內卷」是你對所有課程和所有學習都沒有興趣,但是你卻仍然要拼命去拿最好的成績,完全只是為績點而績點,這個過程一定很痛苦而且很沒勁,這才叫「內卷」。不能把同學認真學習就叫做「內卷」,這是錯誤的。所以我覺得今天可能有點把「內卷」亂引申了,這會形成很大的誤導。但我確實特別能理解你們現在的處境,我也不敢說我就比你們應對得更好,不過我的性格比較反叛,會比較討厭現在園子裡普遍的那種焦慮氛圍,可能會選擇經常去圓明園這些地方看自己想看的書。老在校園裡待着,眼界會比較小。
問:什麼樣的學習狀態是理想的?
甘:真正的學習應該要有比較多的快樂。我覺得我們以前,讀書就是玩的一部分。我們的生活無非就兩部分,一部分是玩,一部分就是讀書,而讀書和玩是一體的,這是非常有趣的一種狀態。讀書一定要特別「樂」。你當然也有讀不懂的時候,這非常正常。我們那時候把讀書看作生活最有趣的一部分,常常讀得廢寢忘食,同學之間成天爭論,我們在北大讀書時的最大樂趣之一就是天天為海德格爾爭論吵架,包括一起出去玩的時候。自己讀自己覺得重要的書有趣的書,而不是只讀課堂上必須要考的那點東西,把時間花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才是對你們的成長最有幫助的。學習不應該是一個被動的過程。
問:為什麼鼓勵大學期間談戀愛?
甘:不然你們把大學當成「苦行僧生活」來過了,那也活得太沒勁了吧。大學尤其是本科階段是人生最幸福的時刻,應該充分享受人生當中一切美好的東西,戀愛尤其是初戀就是人生最美好的東西。大學的時候人比較天真,大學畢業以後,人年齡越大,越世故,人的自我保護心態就更強,交朋友比本科要難。所以我說鼓勵談戀愛無非是希望你們在本科階段能夠享受到人生最美好的事情。
你們要把自己的大學生活過得豐富一點。從前這個事都不用說的,這是自然而然的。我現在很納悶,怎麼現在的大學生都過得苦兮兮的呢?我不能說績點不重要,但我心裡依然覺得,績點對學生的統治太嚇人了。大學要去想怎麼讓學生更加放鬆、開心,讓學生學習更加主動。現在績點弄得那麼細,變成了大家去競爭零點零幾,這毫無必要,對學生沒什麼好處。我希望你們的生活可以豐富化,不要只有學習。高中生是一切都服從於考大學;本科生就不一樣了,雖然是有保研,但是這和考大學還是不一樣的嘛。
問:對於談戀愛,在親密關係中自己要保持什麼樣的狀態?
甘:你看你們把簡單的事情變得多麼的複雜!戀愛很簡單,就是全心全意地把自己交出去,才能讓對方全心全意地把自己交給你。當然有可能兩方發現不是很合適,分手是痛苦的,這也是人生經驗的一部分。但是不能還沒有戀愛就怕被傷害了,這不典型因噎廢食嘛!我就不明白了,人家都是三十多歲以後失戀了好幾次,才覺得開始要自我保護,「我寧可不談了,太痛苦了」。小孩兒失戀過幾天也就好了,失戀了再談一個嘛。人心都是相互的,人家覺得你有所保留,人家也會有保留,這樣兩個人是很難心心相印的。談戀愛是非理性行為,用這麼多理性、用理工科的思維去談戀愛,那是發神經噢!這是很簡單的:你如果喜歡的程度特別高,你一定是很希望把自己交出去的,因為你是希望追到TA的;要是喜歡的程度不是那麼高,那你就先相處相處看嘛——一切都是自然發生的過程。難道還要先做個方案,像解數學題一樣?
▍大學學習:通識教育、認識世界、科學精神
問:您做通識教育的感受是什麼?
甘:通識教育課程的主要困難在於心態問題,通識課程不容易上好往往不是課本身不好,而是老師和同學們都很難建立正常的教學心態:學生可能認為這不是自己的專業課,老師可能認為反正這不是自己的學生,這樣就很難建立起教學必須有的師生教學共同體心態。通識課很容易被沖淡,因為大家心態上總覺得專業課永遠比通識課重要。
問:您講《大學之道》、《自我·他人·社會》、《莎士比亞與政治哲學》、《古希臘文明》、《新雅美國史》這些課程有什麼用意嗎?
甘:我非常希望我們的大學生能深入地認識西方,而不是盲目崇拜或膚淺貶低式地談論西方。今天的世界仍處在西方為主導的世界中,但我們中國人至今對西方的理解往往非常膚淺。我希望學生能夠至少相對深入地了解西方文明的某一部分脈絡。西方文明有幾個時代有其特別重要性,我自己也相對下過比較多的功夫,一個是西方文明的源頭(古希臘),所以我有一個課講古希臘史詩悲劇和歷史等,一個是西方的近代早期,這方面英國特別重要(講莎士比亞和簡·奧斯汀一方面是他們的作品本身是精品中的精品,一方面也是希望你們由此去深入了解英國這個非常特殊的西方民族),另外當然就是後來居上的美國,中國人包括中國大學這些年來幾乎言必稱美國,但我們對美國的認識實在是膚淺到了極點。
我開這幾個方面的課是希望我們的學生至少相對深入一點的讀過其中一個方面的一些最重要的書,以後就不那麼膚淺。當然,開不同的課程也有我個人的自私因素,我不喜歡上重複的課,一個課今年講了明年我就不大想再講,會厭倦。所以一門課想隔幾年再講一次。
問:您怎麼看待理科通識教育?
甘:自然科學的通識教育設計是非常困難的事,即使美國最好的大學在這方面也不是非常成功。理科生往往還是習慣於做題的課,而且總怕自己特殊的物理學課和以後理工科要求的物理學不接軌。我個人對理科的課程沒有發言權,不敢亂說什麼,不過我確實越來越覺得光是會做題並不等於培養了科學思維。如何培養科學精神和科學思維,是一個很值得探索的事情。
我個人非常欣賞的是美國St. John’s College等的自然科學課程,他們大學四年是按西方科學的歷史發展以閱讀最基本科學原著的方式進行的,注重的不是計算做題。大一閱讀歐幾里得原著,大二讀托勒密,托勒密已經被證明是錯誤的了,但恰恰是要讀這個,托勒密是非常偉大了不得的科學天才,要從錯誤中去理解什麼是科學思維;大三他們主要閱讀牛頓和達爾文,大四閱讀愛因斯坦相對論和非歐幾何。這個課非常好,我以前每年送兩個中國學生去他們那裡交換一年,中國同學往往一開始覺得美國學生的計算能力太差了,但跟着一路閱讀歐幾里得原著等,覺得越來越震撼而且非常有收穫。他們討論歐幾里得,就跟他們討論柏拉圖一樣熱情高漲。
這類課程需要學生有很強的求知慾,沒有功利之心。要明白純粹自然科學本來就不是來「用」的。我們現在生活在技術主導的世界,技術和科學其實不是一回事,真正的自然科學其實和哲學是一樣的,是純粹理想世界的探索和思考。你們也不要覺得這樣的課聽上去非常好,如果真的開設了大家也不一定都能很接受,要有純粹追求真理的心態才會覺得非常好,如果只追求有用那這種課一點用沒有。但從思想來講這樣的課最有用。
▍大學文化:多元閱讀、從容氣度
問:我們今天要怎麼更好地思考中國文明?
甘:我們應該很老實地承認,當代的中國人,對中國文明傳統未必就比外國人了解得更多,說不定反而偏見更多從而更膚淺。現在西方和美國一流大學的本科生選修中國文明課程非常普遍,哈佛最熱的全校本科生課程之一就是「中國古代文明」,每年上千人選修。很可能現在西方精英大學的本科生要比我們中國的本科生對中國文明傳統讀得更多!我非常希望新雅學生對中國文明要有一些最起碼的了解,因為你以後可能發現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的同學比你更了解中國,他們都上過中國文明的課,難道你不覺得臉紅嗎?如果他們說的跟你想的、認為的不是一回事,你又是否有能力跟他們討論辯論呢?
但在大學為非歷史學專業的學生開設中國文明課,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現在的小孩似乎普遍對歷史課沒有太大興趣,而且讀歷史必須要有比較大的閱讀量,這就更讓大家望而生畏了。我開設中國文明史的課,要求有兩點:
第一個是它不是斷代史,要呈現出中國文明通史的基本情況;
第二個是不僅僅閱讀中國史學家對於中國歷史的討論。
我希望同時能夠讀日本和西方的中國史研究,現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尤其需要了解這些多元化閱讀,因為它們與我們固有的理解差異很大,差異很大就容易引起興趣和問題。讀歷史我覺得不能讀教科書,尤其我們現在很多歷史教科書似乎都有一個通病,就是往往是答案取向的,這種教科書讓人沒有興趣,歷史都已經有答案了,還有什麼可以去研究和追問呢?「閱讀中國文明」這門課我們改變了這一點,我們的Seminar是以問題為導向的。中國文明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而並不是說它就擺在那裡,讓你從中去學一點現成的答案。你要學會去提問,去想問題。
問:為什麼關注電視劇?怎麼看現在的電視劇?
甘:我列出《三生三世》,是讓我的朋友們可以有個嘲笑我的機會。其實我希望大家都把架子放下來,不要拿出一個學者的姿態,電視劇就是電視劇嘛。一開始我想找個仙幻劇看看是因為我想了解小孩在看什麼電視劇——我誤解了你們,我以為你們都是看仙幻劇的。但是大多數仙幻劇我都看不下去,不過《三生三世》我看下去了。我並不喜歡它裡面的演員,但是這個劇我看樂了,他一上來就是「七萬年」。誒我覺得這個有意思,我覺得小孩還是放得開,一想都是「七萬年」的事情,當然後來我發現這些都是「套路」,但是「七萬年」還是讓我大樂。《三生三世》我是真看完了,當然「高級知識分子」們都對甘老師表示極為不以為然。
《清平樂》說實話,演的和劇本都不太好。但是這部劇有一個很不一樣的地方——皇帝是個好皇帝,而中國電視劇里歷來皇帝都是壞皇帝。真正好的電視劇應該走在理論思考的前面,有時候理論語言好像不大能描述的時候,往往小說和電視劇這些能先有新鮮的表達。我們對中國歷史的理解太教條太刻板——原先所表現的中國歷史有什么正面的東西嗎?很少,那中國幾千年的文明怎麼說呢?雖然《清平樂》呈現得並不是特別好,但這樣的方式反而可以讓觀眾重新地去看待中國歷史。今天很多歷史劇往往能起到歷史學反而沒有起到的功能——大多數人現在很難通過讀歷史的方式進入中國歷史,這方面電視劇反而更容易把人們帶到這些已經被「忘掉」的時代。今天電視劇的服裝、道具也越來越講究,開始會有歷史學家去考證你這個服裝對不對等等,這對推動中國老百姓去親近我們的歷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我覺得《清平樂》最好的一點是它試圖描述出一個比較正面的宋朝。當然演員和劇本都不夠好,像歐陽修五大三粗的,雖然他看過一些歷史圖像覺得大概是這樣的,但是你不應該形似,應該神似嘛!這個電視劇很難體現出來中國的宋朝達到怎樣的文明高度,人物出場的時候有怎樣的氣度;年輕演員很難演出來,演員修養太差,他們下的功夫也還不夠。老一輩演員會下很大的功夫,這就是為什麼老的歷史劇像《雍正王朝》評價比較高,老演員一般有話劇的功底,他們是把這個電視劇當作藝術去做的,而不僅僅當成一個時尚;他們會花很大的功夫去看歷史材料,把應該表現的東西表現出來。
問:對學生還有什麼建議?
甘:希望大家對未來能夠有非常充分的準備,心裡能非常清楚自己接下來要做什麼,不要慌慌張張然後被一個個deadline(編者註:截止日期)推着走,最後越來越被動。我希望最好同學們每學期少選一些課,在每門課上多下一些功夫,從從容容地上,要領着課程走,不要被課程拖着走。要養成比較從容的氣度,不要成天待在校園裡,多去周邊、外面走走看看,你就會覺得天下大得很,心胸也要大。
本文轉載自「雅理讀書」公眾號,是清華新雅書院對甘陽老師的訪問。為閱讀方便,有所刪編。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敬請聯繫刪除。歡迎個人分享,媒體轉載請聯繫本公眾號。
評論列表
每次有疑惑都會請教,你們對我的幫助真的很大,謝謝!
求助
如果發信息不回,怎麼辦?
求助